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838)
2023(15726)
2022(12770)
2021(11785)
2020(9338)
2019(20996)
2018(20764)
2017(38354)
2016(20793)
2015(23554)
2014(23500)
2013(22727)
2012(20992)
2011(19252)
2010(19365)
2009(17829)
2008(17583)
2007(15950)
2006(14555)
2005(13351)
作者
(58088)
(48160)
(47856)
(45691)
(30645)
(22914)
(21751)
(18558)
(18556)
(17374)
(16505)
(16170)
(15481)
(15401)
(15050)
(14881)
(14265)
(13871)
(13856)
(13856)
(12302)
(11794)
(11717)
(11135)
(10949)
(10939)
(10842)
(10832)
(9817)
(9627)
学科
(89067)
经济(88974)
管理(53312)
(49926)
(37499)
企业(37499)
中国(34039)
(29074)
方法(27054)
地方(25399)
数学(22689)
业经(22656)
数学方法(22471)
农业(19205)
(18618)
(18469)
贸易(18449)
(18412)
(17908)
(16660)
银行(16643)
(16464)
(16181)
(15705)
金融(15702)
(15606)
环境(14668)
理论(13590)
技术(13408)
(12918)
机构
学院(288375)
大学(283573)
(121477)
经济(118831)
研究(106741)
管理(100950)
中国(84108)
理学(83685)
理学院(82650)
管理学(81232)
管理学院(80673)
(62802)
科学(61800)
(56504)
(53702)
中心(48484)
研究所(47934)
(46927)
(46080)
财经(42972)
(42110)
师范(41713)
北京(40642)
(38983)
(38913)
经济学(38186)
(37749)
业大(37517)
农业(35176)
经济学院(34217)
基金
项目(180991)
科学(142126)
研究(141644)
基金(127050)
(109666)
国家(108653)
科学基金(92095)
社会(89958)
社会科(85052)
社会科学(85037)
(71526)
教育(65320)
基金项目(65215)
编号(59760)
(59569)
自然(53610)
自然科(52337)
自然科学(52327)
自然科学基金(51370)
资助(51224)
成果(50396)
(45558)
课题(43553)
重点(41711)
(39727)
(38045)
国家社会(37634)
发展(37626)
(36987)
(36475)
期刊
(151284)
经济(151284)
研究(95472)
中国(72772)
(46025)
教育(44600)
(42935)
管理(40659)
学报(40600)
科学(39000)
(32526)
金融(32526)
大学(31619)
农业(31415)
学学(28737)
技术(27472)
业经(26282)
经济研究(24814)
财经(21385)
问题(19652)
(18747)
图书(18195)
(17091)
(16995)
世界(15670)
国际(15442)
(14944)
论坛(14944)
职业(14192)
书馆(13767)
共检索到4724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何尚汉  
高新区与城镇化发展相互促进,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功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高新区必须注入更多的人文因素、明确发展定位、增强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文章认为,在未来发展中,高新区应构建多主体共赢的规划体系,增强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能力;强化要素聚集功能,提升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引领与带动能力;在推进高新区和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中增强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保障力。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谢宏斌  
土地资源瓶颈是新型城镇化和高新区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新区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其土地利用政策调整必须与新型城镇化的要求相互契合。文章认为,高新区在土地利用政策调整中,应坚持统筹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高新区土地布局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以及生态环保与民生改善规划,在优化高新区土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基础上,同步实现高新区产业转型、生态环保、改善民生的目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齐艳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强劲动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是当务之急。本文从五个方面探讨城镇化发展路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惠建利  
中国城镇化发展迅猛。西安高新区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吸引着国内外新型大型企业前来投资,但却面临土地资源严重紧缺的制约瓶颈。如何既满足城市发展的紧迫需要,又能够与国家政策法规相吻合,是包括西安高新区在内的中国众多地区面临的首要问题。我国部分地区通过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来化解这一矛盾,对西安高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李科  
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阶段,是我国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本文以国家开发银行支持国家级高新区——自贡高新区创建"两化"互动发展示范区案例为例,对金融业支持我国"两化"互动发展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十二五"期间我国金融业支持"两化"互动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索。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徐秋实  陈萍  
以国外城镇化发展的3种模式为出发点,分析了中国当前城镇化道路在城市化与农村城镇化发展方向上进行的探索与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最后指出,基于人口、土地、环境的约束,城乡统筹与人口、土地、工业三者并进的城镇化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及建设路径。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舒小林  杨贵琼  
城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中部地区地处我国内陆腹地,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经济区位和地理区位中具有连接南北,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因此,探索中部地区城乡差距状况、原因,统筹城乡发展和人口城镇化路径,对促进城乡"两轮"驱动中部地区社会结构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的城乡差别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左晓慧  吴申玉  
农地金融为解决"三农"问题、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提供资金支持,为农地流转、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注入动力,具有筹借资金、分散风险、配置土地资源等诸多作用。首先从发展农地金融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需要入手,然后对国内外农地金融发展分别进行比较分析,随后结合国外成功经验和国内失败教训进一步探索开展农地金融的制约因素,认为农地金融发展路径可以效仿我国的住房金融,并从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角度给予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明英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现代农业金融也有了较为长远的发展。城镇化与现代农业金融二者联动互进式的发展对于构建完善的现代农业金融体系、创新经营和服务方式,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以及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本文通过对城镇化背景下现代农业现实矛盾以及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相关的发展路径。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白鹏飞  
新型城镇化战略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党中央明确提出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从理念、目标和操作层面与新型城镇化战略思想高度契合。新发展理念在体制改革、发展方向、产业空间布局等方面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提供了导向作用。必将促使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健全产业支撑体系、协调城乡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实现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早日实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云霞  南灵  
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建立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和综合评价法,分析西安市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进行解析。结果表明:(1)西安市城镇化进程中存在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不协调、城镇化居民生活水平低、城乡差距大等问题;(2)土地整治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3)新型城镇化涉及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要牢牢抓住《决定》的改革方向,循序渐进,全方位协调推进。总之,西安市要以新型城镇化为契机,将新型城镇化与土地整治项目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高晶  关涛  郎宏文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进新型城镇化也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新型城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从体制、制度、政策多维度探索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更需要在实践中尝试,树立科学的城镇化发展思维。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显龙  
新型城镇化是集理念更新、发展思路、体制转变于一体的,综合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同步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现代化协同推进的内涵和外延并重的城镇化。要实现城镇化和产业化的互动融合发展,产业发展必须顺应城镇化的新理念并突破现实困境,重点是构建应以本土企业、政府和产学研机构为主体的调控机制,形成网络引致点;强化信任性机制,增加声誉的资本积累,生成稳定网络局势;扩大产业联动的价值链、产业链对接全球,推进网络格局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发良  陈武军  
新型城镇化必须以产业为支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目前专业镇大型企业偏少、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技术人才紧缺、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税收产出少、资源消耗大等诸多问题,如何超越旧有的发展思维,探索转型发展新路径等等,都是新型城镇化研究面临的重大课题。以广东省东莞市横沥镇如何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华南模具专业强镇,实施"产城联动"发展为例进行了总结分析,期望为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与城镇共谋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庄少勤  
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要求,上海进一步改革国土资源管理思路,转变土地利用方式,通过推行新的土地综合整治的方式助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探索了一条符合上海实际、具有上海特色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快速城镇化的同时,坚持城乡平衡发展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伴随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相对于中心城、新城的资源集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