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94)
- 2023(15149)
- 2022(12587)
- 2021(11498)
- 2020(9551)
- 2019(22011)
- 2018(21726)
- 2017(40899)
- 2016(22389)
- 2015(25645)
- 2014(25788)
- 2013(25713)
- 2012(24302)
- 2011(22380)
- 2010(22531)
- 2009(20793)
- 2008(20738)
- 2007(18762)
- 2006(16801)
- 2005(15587)
- 学科
- 济(105726)
- 经济(105632)
- 业(56822)
- 管理(56379)
- 企(41535)
- 企业(41535)
- 方法(40395)
- 数学(35656)
- 数学方法(35383)
- 中国(34095)
- 农(32074)
- 地方(27498)
- 业经(23169)
- 财(21727)
- 农业(21512)
- 贸(21071)
- 贸易(21056)
- 易(20404)
- 学(20375)
- 制(19147)
- 银(17201)
- 银行(17152)
- 融(16691)
- 金融(16688)
- 行(16624)
- 发(16443)
- 环境(15783)
- 地方经济(14796)
- 和(14475)
- 技术(13724)
- 机构
- 大学(331089)
- 学院(330329)
- 济(143958)
- 经济(141133)
- 研究(125017)
- 管理(119032)
- 理学(101011)
- 理学院(99674)
- 管理学(98028)
- 管理学院(97392)
- 中国(94770)
- 科学(75900)
- 京(72695)
- 所(65189)
- 财(63632)
- 农(62862)
- 研究所(59161)
- 中心(55976)
- 江(51332)
- 财经(50039)
- 业大(49886)
- 农业(49274)
- 北京(46665)
- 范(46102)
- 师范(45638)
- 经济学(45610)
- 经(45440)
- 院(44242)
- 经济学院(41209)
- 州(40543)
- 基金
- 项目(214585)
- 科学(167964)
- 研究(156823)
- 基金(154681)
- 家(136060)
- 国家(134927)
- 科学基金(113331)
- 社会(100713)
- 社会科(95409)
- 社会科学(95382)
- 省(83013)
- 基金项目(81187)
- 教育(71246)
- 划(70641)
- 自然(70502)
- 自然科(68874)
- 自然科学(68853)
- 自然科学基金(67650)
- 资助(63201)
- 编号(63052)
- 成果(52350)
- 发(52343)
- 重点(49349)
- 部(48041)
- 课题(44844)
- 创(44191)
- 国家社会(42657)
- 发展(42236)
- 展(41577)
- 创新(41563)
- 期刊
- 济(166170)
- 经济(166170)
- 研究(103379)
- 中国(72582)
- 农(59531)
- 学报(54669)
- 科学(50408)
- 财(47510)
- 管理(43468)
- 大学(40869)
- 农业(40441)
- 学学(38250)
- 教育(37530)
- 融(33652)
- 金融(33652)
- 技术(27970)
- 经济研究(27535)
- 业经(27090)
- 财经(25199)
- 问题(22731)
- 业(22445)
- 经(21922)
- 贸(19383)
- 世界(17789)
- 国际(17479)
- 技术经济(16892)
- 图书(16368)
- 版(16081)
- 资源(15517)
- 商业(15063)
共检索到5143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卢晶
文章基于熵值法测度2003—2019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方差分解法探究新型城镇化发展地区差异的空间来源和结构来源,并利用QAP分析法考察新型城镇化发展地区差异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呈持续上升态势,但空间非均衡性显著。东部地区地区内差异最大,东-西部地区地区间差异最大,地区间差异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无论是全国层面还是地区层面,社会发展差异和经济发展差异都是新型城镇化发展差异的主要结构来源和驱动力。居民生活差异在东西部地区的贡献和驱动影响也比较稳定和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雪玲 叶露迪
文章构建"创新驱动"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测算出2000—2015年江、浙、沪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状况。依据三个地区"创新驱动"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和影响因素的面板数据构建了随机效应变截矩模型,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技术创新、机构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创新驱动因素对江、浙、沪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提升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发展质量 创新驱动 面板数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雪玲 叶露迪
文章构建"创新驱动"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测算出2000—2015年江、浙、沪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状况。依据三个地区"创新驱动"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和影响因素的面板数据构建了随机效应变截矩模型,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技术创新、机构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创新驱动因素对江、浙、沪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提升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发展质量 创新驱动 面板数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赵磊 方成
研究目标:结合TOPSIS方法与灰色关联理论对2004~2015年中国省际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分析其分布动态与驱动机制。研究方法:利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和传统Markov链分析方法对地区差异及其分布动态演进进行定量刻画,最后利用OLS方法对其动力机制模型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其整体持续提升,推进速度较快;整体相对差异呈"扩大—缩小"交替变化趋势,但以缩小为主,地区间相对差异是主导地区相对差异主要来源,绝对差异基本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演进规律;状态之间流动性较低,地区差异渐进式动态演进,并趋向缩小。研究创新:对省际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综合评价,不仅揭示其地区差异及其来源,并对分布动态演进分析,还对驱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价值:对客观评估省际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并为缩小地区差异和寻找发展动力提供客观依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金丹 戴林琳
研究目的:分析近20年中国地级行政区及直辖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并据此提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优化路径。研究方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研究结果:(1)2000—2019年各城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2000—2010年人口城镇化超前于土地城镇化,2010—2019年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高值区集中在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及各省会城市。(2)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均有所上升,低值区域逐渐减少,高值区域有所增加,东部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以及各省会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并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3)近20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热点、冷点区域基本保持不变,东部地区冷点区域逐渐显现。(4)二元土地制度、城乡户籍制度、区位因素、经济增长和交通条件等因素是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研究结论:应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城市空间,制定差异化的地区发展政策,逐渐形成多层级、多中心城镇化格局,以促进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正向协调持续发展,有效释放城镇化的发展潜力。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农
长江上、中、下游三大地带城镇化发展很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性是由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的模式决定的。利用长江地区 9省 1市的统计数据 ,研究了长江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 ,并使用回归分析的方法 ,探讨了长江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揭示了长江地区城镇化和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农村非农化、基础设施、政府投资等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在未来长江地区的发展过程中 ,要以城镇化的发展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实现城镇化与农业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在非农产业中 ,要大力开发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的潜力 ,加快农业劳动力异地转移的步伐。农村工业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缓解人口向城市的过度集中...
关键词:
长江地区 人口城镇化 区域经济 回归分析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平 王琴梅
以新型城镇化理论和政策为指引构建了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熵权法对经济发展、人口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发展四大因素对华东和西北各省新型城镇化的贡献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华东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高于西北地区,但区域内部也存在较明显差异;经济和社会发展是推动2005—2014年这一期间华东和西北新型城镇化的最重要因素,人口发展和环境发展因素贡献较小;华东地区和西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各有优势,但华东优势更加突出;环境是华东和西北新型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共同制约因素。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杨钧
新型城镇发展的"新"主要在于"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本文通过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我国不同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时空变化和协调程度。研究表明,我国各地区2003—2013年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区域差异较大。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整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各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协调度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因此,各地区应该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进而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时空分异 耦合协调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南大伟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是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立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通过实地调研,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客观识别和分析影响新型城镇化科学健康发展的诸多因素及相互作用关系。深入分析新型城镇化科学健康发展的内外影响因素,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一、新型城镇化内生性影响因素分析(一)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是城镇化建设的基础,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熊曦 柳思维 张闻 汤春玲
新型城镇化与商贸流通业的融合发展,有利于实现区域又好又快的发展。本研究构建了新型城镇化与商贸流通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变量体系,利用科学的分析方法计算了全国30个省(区、市)新型城镇化与商贸流通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而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就影响两者融合发展的相关因素展开了具体研究。实证发现,新型城镇化与商贸流通业融合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呈现高度关联性,而影响两者融合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商贸流通业发达的程度、人口城镇化率的稳定程度等。因而,要从顶层设计、政策推动以及产业协同等方面推动商贸流通业和新型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田宝龙 刘尚俊
[目的]基于从人口、社会、经济及土地城镇化,分析新疆新型城镇化发展协调程度及动力因素,以期为提高新疆城镇化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文章选取人口、土地、社会、经济等4个方面11个指标,运用综合评分法、协调度模型及线性回归法等方法对新疆各地区城镇化发展时空格局进行分析,运用熵权法确定权重,综合评价法测算新型城镇化水平。[结果](1)新疆市域人口、土地、经济、社会城镇化发展具有显著差异性,2005~2015年间新疆市域综合城镇化水平在空间上表现出西部及东北部地区显著变化特征,与此同时,新疆各地区城镇化发展协调度均有所提升。(2)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地区生产总值、受教育程度等对协调度影响较大,而失业率、GDP等因素对新疆城镇化发展影响不显著。[结论]根据新疆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特点,制定差异化策略,为制定新型城镇化发展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霍炳男
区域城镇化发展差距的日益加大给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和扩大内需带来了严重挑战。文章在修正城镇化率指标的基础上,利用1992-2015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政府作用对中国城镇化水平提升的作用最为显著,经济发展水平、职业教育水平、经济开放度、金融规模和产业发展水平都有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分区域回归结果显示,政府作用对东部和西部地区影响最大,职业教育水平对中部地区影响最为显著,产业发展水平阻碍了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因此,要更多的发挥市场机制在城镇化
关键词:
城镇化 政府作用 职业教育 金融规模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霍炳男
区域城镇化发展差距的日益加大给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和扩大内需带来了严重挑战。文章在修正城镇化率指标的基础上,利用1992-2015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政府作用对中国城镇化水平提升的作用最为显著,经济发展水平、职业教育水平、经济开放度、金融规模和产业发展水平都有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分区域回归结果显示,政府作用对东部和西部地区影响最大,职业教育水平对中部地区影响最为显著,产业发展水平阻碍了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因此,要更多的发挥市场机制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重视职业教育对城镇化水平提升的影响,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金融支持。
关键词:
城镇化 政府作用 职业教育 金融规模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龙翠红 易承志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突出城镇化的质量。城市是组成中国城镇网络体系的关键节点,也是新型城镇化所强调的城镇发展内涵、质量和以人为本的引领者和示范者。然而,传统以效率为中心的外延型城市发展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城市发展的内涵和质量,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城市的引领和示范能力。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要求提升城市的引领和示范能力,这就要求解决城市面临的问题,而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推进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型。而当前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的推进还遇到了一些因素的制约,为此,需要大力促进城市文化的创新、城镇化相关制度的完善和城市转型行为的主动调适,以有效推进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并进而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贯彻落实。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城市发展方式 转型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方麒玮 马永强 张孙博文 陈佑成
实现“三农”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对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测算“三农”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水平和空间相关性,同时引入地理探测器模型进一步分析导致空间异质性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2011—2019年福建省“三农”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指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增长幅度在103.83%~124.38%之间。“三农”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主要以失调为主,部分城市达到勉强协调状态,协调度平均水平由0.31提高到0.47。(2)福建省“三农”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具有“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特征,从整体上保持倒“U”型空间特征。(3)从影响二者耦合协调的影响因子分析,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公共设施服务等对耦合协调度水平影响显著。文章创新性地将系统耦合理论纳入“三农”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研究领域,深度剖析市域尺度下福建省高质量推进“三农”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空间关联和差异因素,结合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框架,详尽阐释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拓展“三农”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相互依存的动态理论基础和评价维度。依据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启示:需加强经济发展导向以协调城乡发展,同时注重社会发展导向,坚持绿色发展为引导原则,以差异化的方式推进“三农”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