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196)
2023(17496)
2022(14668)
2021(13645)
2020(11125)
2019(25617)
2018(25483)
2017(48259)
2016(26281)
2015(29684)
2014(29820)
2013(29525)
2012(27335)
2011(24874)
2010(24945)
2009(22766)
2008(22273)
2007(19483)
2006(17490)
2005(15943)
作者
(76874)
(63807)
(63436)
(60217)
(40802)
(30532)
(28814)
(25168)
(24469)
(22943)
(21735)
(21690)
(20389)
(20362)
(19809)
(19627)
(19001)
(18542)
(18232)
(18120)
(16033)
(15800)
(15431)
(14537)
(14252)
(14239)
(14145)
(14054)
(12846)
(12705)
学科
(115004)
经济(114883)
管理(72596)
(69700)
(55412)
企业(55412)
方法(45776)
数学(39403)
数学方法(39029)
中国(36368)
(32250)
地方(27835)
业经(26232)
(24291)
(23749)
(22317)
贸易(22300)
(21617)
农业(21404)
(20965)
环境(19050)
(18745)
银行(18696)
(18065)
(18058)
金融(18056)
(17554)
(17449)
技术(17359)
理论(16979)
机构
大学(378010)
学院(375044)
(156087)
经济(152829)
管理(144998)
研究(136053)
理学(124464)
理学院(122986)
管理学(120953)
管理学院(120279)
中国(102557)
(82828)
科学(82720)
(69296)
(69013)
研究所(62832)
(62478)
中心(59778)
(55296)
财经(55097)
业大(54926)
北京(53335)
(51705)
师范(51230)
(50229)
(49284)
农业(48534)
经济学(47348)
(44837)
经济学院(42587)
基金
项目(253216)
科学(199484)
研究(186533)
基金(183621)
(160417)
国家(159051)
科学基金(135750)
社会(118815)
社会科(112531)
社会科学(112505)
(97122)
基金项目(96668)
自然(86349)
教育(84638)
自然科(84362)
自然科学(84343)
自然科学基金(82825)
(82502)
资助(75549)
编号(75183)
成果(61926)
(57673)
重点(56880)
(56098)
课题(52792)
(52459)
国家社会(49330)
创新(49033)
教育部(48030)
科研(47734)
期刊
(177288)
经济(177288)
研究(117137)
中国(78935)
学报(59413)
(58598)
科学(56087)
管理(54927)
(49498)
大学(45064)
教育(44773)
学学(42031)
农业(40693)
(35456)
金融(35456)
技术(32131)
业经(28906)
经济研究(28873)
财经(26789)
问题(23493)
(23020)
(21683)
图书(20663)
(18907)
科技(18272)
技术经济(18218)
世界(18151)
理论(17473)
国际(17196)
现代(17138)
共检索到5709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邓毛颖   韦晓莉   张国俊  
双碳目标下,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的协调演进对于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等研究方法,分析了2005—2020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协调演进的时空格局特征与类型。结果表明:(1)中国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水平均呈现增长态势。(2)中国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的协调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协调等级空间分布总体呈现东、中部向西部、东北递减格局。(3)协调演进具有显著空间集聚特征,且以HH型、LL型、HL型为主。(4)协调演进重心呈现由东北向西南迁移的趋势。(5)协调发展类型分为“城镇化先行”“绿色发展先行”与“同步发展”三种,其中“城镇化先行”为最主要类型。针对不同协调发展类型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持续助力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协调演进。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晓斌  
想要发展新型城镇化,就必须与绿色经济发展存在相同的理念,即保证速度和质量的平衡。在此背景下,本文运用新型城镇化与绿色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以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全国各省进行定量研究,分析出各省之间的差距并作出评价。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虎  尹子擘  薛焱  
文章基于2008—2019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在构建指标体系及运用方差最大化组合赋权法测度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二者的耦合协调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并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探究耦合协调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第一,样本考察期内,我国各省份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整体呈现“东部高、中部次之、西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第二,耦合协调水平具有显著的路径依赖和空间集聚特征。第三,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升级、政府干预程度对耦合协调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而金融发展水平则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田美玉  叶云鹏  
文章基于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以我国30个省份2008—2018年面板数据为例,研究我国生态城镇化与绿色金融综合发展水平以及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发展状态。结果显示:我国生态城镇化发展水平处于稳步上升的趋势,绿色金融水平在波动中上升但发展相对滞后。我国生态城镇化与绿色金融耦合度发展较平稳,处于拮抗阶段,西部地区耦合度近年来有下降趋势。我国生态城镇化与绿色金融耦合协调水平不断上升,由中度失调阶段过渡到轻度失调阶段。地区差异方面呈现东部最大、中部次之、东北和西部地区较小的状态。总的来说,我国生态城镇化与绿色金融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较低,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李普玲   李炎泽  
以2010—2021年我国30个省(区、市)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国家审计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审计功能发挥显著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且绿色金融对新型城镇化的提升起着中介效应。进一步从地区异质性来看,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国家审计功能发挥仍有利于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文章从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及国家审计的经济后果两个方面弥补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同时为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资金使用效率提供了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谢秋皓  杨高升  
文章基于2007—2016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构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资源约束与生态破坏代价下的生产前沿,对绿色发展效率进行静态测算,进一步利用ML指数分析绿色发展效率的动态趋势,并通过指数分解分析效率波动因素,最后运用Tobit模型探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绿色发展效率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绿色发展效率未达到有效水平,有30%进步空间;绿色发展效率随时间出现逐渐增长的趋势,区域化差异显著,呈现东部>西部>东部的格局,且东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远高于中西部地区;由技术效率变化引发的绿色发展水平提升效应在逐渐减小,由技术进步变化引发的效应在逐渐增加;城镇化率与环境政策对绿色发展效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能源结构对绿色发展效率呈负相关关系。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丽莎  
在实践中,我国许多城市的建设出现了过分强调发展而忽视治理的问题,对城市的功能产生了严重不利影响,导致城市病大面积发生,大幅度增加了城市发展与治理的成本。解决城市先发展后治理带来的问题,要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稳定城市发展速度,提升城市内涵建设,将宜居作为城市发展和治理的核心目标;要坚持依法发展和治理城市,科学制定并严格实施城市规划,违反城市规划的施政行为,应予以追究法律责任;要赋予城市居民应有的参与权和监督权。在决策程序上充分考虑让城市居民参与讨论和决策的有效途径,并由此建立起居民和政府治理城市的合作机制。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王兵  唐文狮  吴延瑞  张宁  
本文运用环境范围调整测度(RAM)模型测算了中国112个环保重点城市2005-2010年的绿色发展效率、无效率来源及减排方式,并使用Bootstrap截断回归模型对城镇化与绿色发展效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有:我国各地区的绿色发展效率主要呈倒U型和三次型变化,区域差异明显,中西部地区的部分城市群绿色发展效率要高于东部地区的一些城市群;污染物排放无效率是总无效率的主要源泉;大部分城市在面对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的双重压力时,主要选择自然减排方式;居民城镇化对绿色发展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土地城镇化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就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综合城镇化对绿色发展效率则产生显著的先抑制后...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杨飞虎  陈佳丽  黄兴  
在推进“双碳”目标和城镇化亟须绿色转型的背景下,绿色公共投资对绿色城镇化发展存在显著积极影响。实证分析表明:(1)从全国层面看,绿色公共投资对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类U”型关系;(2)从区域层面看,在中部和西部地区,绿色公共投资对绿色城镇化的影响比东部地区更加显著;(3)在绿色公共投资影响绿色城镇化发展的路径中,绿色技术进步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且中介效应占比为23.1%。在策略问题上,应采取加大绿色公共投资力度、优化绿色公共投资区域配置结构、强化绿色公共投资监管等措施,积极发挥绿色公共投资提升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效能。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刘吉双  衣保中  
日本是国际上公认的城镇化质量较高的国家之一。日本城镇化经历了初级城镇化、加速城镇化、成熟城镇化和后城镇化阶段。日本城镇化之所以取得长足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城镇化动力机制的顺利转换。日本城镇化先后经历了工业化拉动、中小企业带动、农业现代化推动等动力演进过程,目前正迈入以“绿色发展”为核心动力的新阶段。日本着重扶持以“绿色发展”为新动力的新型城镇化,并加大环境友好型政策扶持力度,坚持产业升级与城镇化发展相协调原则,加强政府对城镇化宏观调控以及城乡城镇化均衡发展等策略对中国的城镇化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志端  
当前,绿色生态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核心举措。随着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和相关政策的相继出台,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展了绿色生态城市和城区的规划建设实践。在梳理各级政府激励政策的基础上,从实践类型、建设规模、开发模式和规划重点几方面对近年来绿色生态城区的发展概况进行了分析,并展望了绿色生态城市的发展趋势,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方媛  崔书瑞  
本文以东北三省34个地级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的"五化"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值赋权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五化"发展水平并划分其协调阶段类型,借助空间插值分析模拟其高低值格局,研究表明:(1)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发展排序为:辽宁>吉林>黑龙江,农业现代化与绿色化优势排序为: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农业现代化与绿色化发展超前于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滞后显著;(2)"五化"综合空间分布呈现以"哈尔滨-长春"向外扩散的不规则圈层区域,以沈阳和大连为核心的高值区波及范围狭窄,黑龙江东部、辽源-通化、朝阳-阜新、本溪-丹东所在的吉林南端、辽东与辽西为低值地带;"五化"各自格局均呈现不均衡态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绿色化"四化"格局类似,农业现代化呈现由北向南递减的阶梯式格局;(3)沈阳、哈尔滨、长春、大连高级别的"五化"增长型城市与鹤岗、双鸭山、白山、辽源、七台河、本溪低水平"五化"衰退型城市差距较大,沈阳工业化、城镇化与绿色化、哈尔滨的信息化、齐齐哈尔的农业现代化位居首位;多数城市农业现代化超前于其它四化发展;(4)三省"五化"处于轻度失调衰退类型,"五化"协调发展排序为:辽宁>吉林>黑龙江,沈阳、长春、大连与哈尔滨为初级协调发展,吉林与大庆为濒临失调衰退,轻度失调衰退的城市比重最大。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方媛  崔书瑞  
本文以东北三省34个地级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的"五化"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值赋权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五化"发展水平并划分其协调阶段类型,借助空间插值分析模拟其高低值格局,研究表明:(1)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发展排序为:辽宁>吉林>黑龙江,农业现代化与绿色化优势排序为: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农业现代化与绿色化发展超前于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滞后显著;(2)"五化"综合空间分布呈现以"哈尔滨-长春"向外扩散的不规则圈层区域,以沈阳和大连为核心的高值区波及范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董战峰  杨春玉  吴琼  高玲  葛察忠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本质上是绿色城镇化,绿色城镇化是我国传统粗放、无序式城镇化发展模式适应生态文明要求的转型与变革。在评述总结我国及国际上典型国家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绿色城镇化建设战略框架应包括普及生态文化、维护和保育健康安全的自然环境、建设生态型人居、推行绿色低碳生活、加速产业生态化以及建设运营绿色基础设施六大重点领域。指出绿色城镇化进程需解决好发展质量与速度,空间格局优化等六大关键问题。建议绿色城镇化要以建设成为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为根本目标,推进实施城镇生态环境总体规划,重视科研创新对绿色城镇化发展的科技支撑功能,积极在浙江、贵州等基...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淑凤  
以福建省2004-2014年数据为基础,构建"五化"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五化"耦合协调度,并运用灰色GM(1,N)模型分析"五化"协调发展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福建省"五化"协调发展呈现出"低发展低耦合-低发展高耦合-高发展低耦合-高发展高耦合"的特征。(2)"五化"协调发展既要注重各子系统的发展质量,同时要平衡各子系统间的发展差距,规避短板问题。(3)城镇化和绿色化对"五化"协调发展具有正向驱动作用,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则抑制"五化"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