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46)
2023(7591)
2022(6020)
2021(5984)
2020(4406)
2019(10360)
2018(9967)
2017(15478)
2016(9241)
2015(10704)
2014(10589)
2013(9775)
2012(9238)
2011(8910)
2010(8883)
2009(7649)
2008(7337)
2007(6304)
2006(5730)
2005(5402)
作者
(22773)
(19109)
(19044)
(18379)
(12168)
(9097)
(8678)
(7606)
(7431)
(6700)
(6653)
(6459)
(6176)
(6118)
(5946)
(5904)
(5694)
(5536)
(5481)
(5430)
(5092)
(4575)
(4480)
(4358)
(4340)
(4187)
(4183)
(4157)
(3939)
(3893)
学科
(35884)
经济(35854)
中国(20471)
教育(19093)
管理(15400)
(13991)
(13922)
方法(13786)
数学(12790)
数学方法(12715)
农业(9363)
(9175)
贸易(9167)
(9159)
(9063)
业经(8743)
(8667)
企业(8667)
发展(8192)
(8070)
(7705)
(7389)
理论(7180)
(6142)
教学(5851)
关系(5685)
(5525)
银行(5525)
(5471)
(5466)
机构
大学(131844)
学院(125096)
(54756)
研究(54213)
经济(53755)
管理(37877)
中国(35616)
理学(32377)
理学院(31856)
管理学(31342)
管理学院(31066)
(30155)
教育(28153)
科学(28082)
(27739)
师范(27653)
(25954)
研究所(23819)
(23390)
师范大学(23302)
中心(21763)
北京(20679)
(19295)
经济学(19235)
财经(18754)
(17542)
(17510)
经济学院(17313)
(16012)
研究中心(15274)
基金
项目(80338)
研究(68577)
科学(65854)
基金(58042)
(49911)
国家(49373)
社会(44794)
社会科(42175)
社会科学(42170)
科学基金(40815)
教育(38658)
基金项目(28425)
编号(28391)
(27938)
(27082)
成果(26422)
课题(23359)
资助(23113)
(21478)
自然(21169)
自然科(20695)
自然科学(20690)
自然科学基金(20363)
重点(20006)
中国(19879)
(19622)
(19489)
教育部(19489)
国家社会(19412)
(18614)
期刊
(59387)
经济(59387)
研究(52440)
教育(46615)
中国(35847)
(17465)
科学(16946)
学报(16479)
(15791)
大学(14630)
管理(13242)
农业(12844)
技术(12705)
学学(12108)
职业(11140)
经济研究(10859)
财经(10059)
(9293)
金融(9293)
(9013)
(8971)
世界(8852)
国际(8111)
业经(8108)
问题(7960)
(7387)
论坛(7387)
技术教育(7265)
职业技术(7265)
职业技术教育(7265)
共检索到2020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史华楠  
中国乡土教育已从“传统态”进入“现代态”,亟待探索新时代乡土教育的理论建构和发展道路。运用历史、比较、思辨的方法,从“文化根性”的视角,对植根于民族传统和乡土资源的新乡土教育进行整体分析,从思想旨趣、价值定位、教育内容、资源开掘、实施过程、课程表达、学科延展、学术研究等维度,揭示和论证了新乡土教育所表现出的“根性”“应时”“创新”等特质内涵以及新时代“根性的教育”与“教育的根性”实现高度统一的必然性。当下中国“新乡土教育”亟待解决的议题有:构建以直面现实为范式的学科化教育理论;建立以分工协同为特征的一体化教育体系;探索以内容创新为核心的课程化教育架构;拓展以国家战略为选择的功能化教育价值。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成良  
项目制作为国家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旨在用程序化的资金分配及使用方式解决公共服务问题,但在自上而下不同层级的不同制度逻辑和行动策略中,项目制的初衷发生扭曲,从而使得项目在基层实践出现较大的效果差异,文章通过对于项目制在基层运作过程的三个阶段:项目争取与闪躲、项目落地与实施、项目实效发挥与维护的分析,认为基层组织困境是导致"项目进村"实践效果差异的主要原因,从而带来农民被排除在项目运作过程之外、需求无法表达,资源下乡滋生分利秩序,项目实效难以持续发挥等问题。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崔宝琛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自2007年全面推行以来,在救助农村贫困群体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从福利治理角度来看,社会救助资源仍存在明显漏出现象。从政策执行环境来看,转型与变迁中的乡土逻辑对社会救助目标瞄准政策的执行提出了巨大挑战。研究选取天津市的3个村庄作为调查地点,探究农村低保目标瞄准政策在不同乡土场域的执行过程和结果,发现低保目标瞄准政策执行过程中所出现的变通,是瞄准偏差产生的直接原因,而转型与变迁中的乡土社会通过形塑福利治理进而对低保目标瞄准过程产生影响,是瞄准偏差产生的深层原因。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饶旭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进入了社会转型加速期,传统农村"乡土社会"迅速转向"新乡土社会"。"乡土社会"具有乡土依赖、聚村而居、家族归属等显著特点。在向"新乡土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农村居民的乡土依赖性降低、乡土意识逐渐式微、家庭规模小型化且发生了功能转向。这一社会转型过程是理解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基础,也是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前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健  何紫菱  
乡贤治村在中国国家治理中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其浓厚的乡土情怀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新乡贤入场乡村治理提供了内生性依据。在经历传统乡贤与乡土文化的深度互嵌以及近代乡贤与乡村社会的多维脱嵌后,新乡贤现已发展成为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力量。新乡贤在乡村治理实践中汲取了传统乡贤治村的丰富经验和卓越智慧,并结合新时代乡村的发展现实,深入挖掘乡土新文化、嵌入治理新因子的逻辑理路,为乡村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振兴范式。在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耦合逻辑不仅能够拓展乡村文化发展空间,淬炼乡村文化特色品牌,而且可以通过文化治理的“软”手段,激发乡村主体的内生发展动力,助力乡村文化的全面振兴。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史秋衡  李瑞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高等教育借助自身的职能发挥,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衔接,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借助振兴乡村的契机,高等教育在职能深化、分类建设与强化育人等方面探索变革,有助于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冯小  
本文通过考察当前的"合作社包装下乡资本"现象,发现合作社被包装成为下乡资本的牟利工具、政府招商引资的政策优惠包和乡村精英投机资本包装的载体,呈现出乡土实践与制度文本背离的异化状态。合作社制度的运营需要与乡土社会政治生态相适应。当前乡村的社会结构分化、基层治理方式之变以及乡村经济发展动力之变,使下乡资本与权力形成了不同的结合形态,即下乡资本和部门权力的结合、下乡资本与暴力权威的结盟以及与少数乡村精英的合谋。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这些结合的权力主体策略化运作,这构成了合作社制度异化的乡土逻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温福铨   韩培培   李文  
在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乡村治理被赋予更多的时代内容。“新乡贤”作为一支德才兼备的贤能人士队伍,对乡村治理来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聚焦乡村治理中的“新乡贤”,旨在阐释其科学内涵、价值意蕴与生成逻辑。研究结果表明:可以从内生乡贤、外源乡贤双重维度系统把握“新乡贤”的内涵;新乡贤有利于重构乡村公共生活、涵养社会文明新风尚、化解乡村矛盾;新乡贤融入乡村治理体系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博  左停  
如何精准识别出农村贫困人口是进行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工作,也决定着精准扶贫在资金、措施、驻村帮扶和脱贫成效方面目标靶向的精准。通过对西海固地区一贫困村精准识别过程中国家逻辑和所遭遇的乡土困境的分析,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当前农村贫困人口精准识别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研究发现:在精准识别过程中以追求工具理性为目标的国家逻辑和以追求价值理性为目标的乡土逻辑二者之间的张力仍然是困扰精准识别的主要障碍,具体表现为精准扶贫所遭遇的农村熟人社会的关系网络、不规则的乡土社会以及农村社会"不患多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和不健全的基层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尤亮   马千淇  
乡土逻辑是农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和行为准则,探究乡土逻辑下收入不平等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从乡风文明视角出发,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以2016年和2021年陕西富县两个行政村的整村微观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收入不平等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探讨“乡土逻辑”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收入不平等对农民主观幸福感具有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对非普通、高学历和中青年组的农民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以“礼治”为特征的传统乡土逻辑可以缓解收入不平等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抑制作用,而在现代网络渗透下形成的变迁后的乡土逻辑会放大收入不平等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抑制作用。基于此,政府部门应进一步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将农民的收入不平等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并强化乡土逻辑蕴含的人情规范,为共同富裕的实现营造良好的价值观氛围。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博  左停  
如何精准识别出农村贫困人口是进行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工作,也决定着精准扶贫在资金、措施、驻村帮扶和脱贫成效方面目标靶向的精准。通过对西海固地区一贫困村精准识别过程中国家逻辑和所遭遇的乡土困境的分析,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当前农村贫困人口精准识别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研究发现:在精准识别过程中以追求工具理性为目标的国家逻辑和以追求价值理性为目标的乡土逻辑二者之间的张力仍然是困扰精准识别的主要障碍,具体表现为精准扶贫所遭遇的农村熟人社会的关系网络、不规则的乡土社会以及农村社会"不患多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和不健全的基层民主;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因素,将国家程式化、标准化的识别体系与乡村社会以社区为单位的熟人社会一系列规则相结合,即将国家的一整套识别标准嵌入到乡村社会的规则体系之中将是精准识别所要考虑的重要议题。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马璇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探索出一条成功且彰显世界引领意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问题导向,探究中国道路的历史逻辑对于一以贯之走好这条道路意义重大。从历史源流、逻辑起点和时代走向三个层面把握其历史逻辑,中国道路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源流一脉相承,中国深厚的文化渊源和中华民族近代探索实践成为它诞生在中国的逻辑起点,新时代中国道路以其新特征和独特优势不断彰显必然成功的时代走向。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利根  龙开胜  
土地制度是城乡的基础制度。新中国成立70年来,由于土地资源本底约束变化,城乡土地制度不断演进,形成效率与公平价值目标转变,城乡二元土地制度边际改进,法律限制与合约自由结合,以及规则与实践的法治保障改善等内在发展理路,奠定了制度发展的逻辑基础。城乡土地制度的成功实践,得益于贯彻正确的土地制度建设指导思想,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根本利益,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土地制度法治化道路等宝贵经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城乡土地制度需要立足中国国情,坚持和发扬成功经验,通过土地产权制度、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土地市场交易制度、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土地收益分配制度以及土地法治建设等的完善,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可靠的土地资源保障。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施威  杨琼  耿华萍  
近代以来我国城乡义务教育总体上处于非均衡发展状态,其实质是资源供给和配置机制失衡。义务教育非均衡供给制度具有内在的逻辑和动能、深厚的历史传统以及稳固的社会根基:一是非均衡发展机制优势符合后发国家的战略意图;二是清末至民国时期累积和固化的法理传统、制度惯性与教育文化;三是国家意志、行政体制和非制度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主体利益博弈需求。循此逻辑,历次教育体制变革都在事实上延续了非均衡供给机制,尽管中央政府于2006年进行了反向改革,但"新机制"及其后续改革并未消除"城乡分立"的制度惯性。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炜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大学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客观看待中世纪欧洲的大学治理,避免过分夸大教师行会的作用;认真梳理美国大学治理的变革,特别是外部治理主体的影响;不断深化大学治理的哲学思考,科学分析认识论哲学、政治论哲学与大学治理的关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制度,提高政治站位,完善制度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坚持方向道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