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423)
- 2023(7904)
- 2022(6684)
- 2021(6254)
- 2020(5302)
- 2019(12065)
- 2018(11512)
- 2017(22796)
- 2016(11949)
- 2015(13926)
- 2014(13610)
- 2013(13976)
- 2012(13290)
- 2011(12107)
- 2010(11884)
- 2009(11116)
- 2008(10964)
- 2007(9521)
- 2006(8266)
- 2005(7303)
- 学科
- 济(66229)
- 经济(66178)
- 方法(33294)
- 业(30610)
- 管理(30267)
- 数学(28391)
- 数学方法(28288)
- 企(24445)
- 企业(24445)
- 中国(18197)
- 农(15272)
- 业经(14118)
- 贸(13174)
- 贸易(13169)
- 易(12824)
- 地方(12273)
- 财(11767)
- 产业(11100)
- 农业(10276)
- 制(9407)
- 理论(8677)
- 融(8490)
- 金融(8488)
- 和(8470)
- 技术(8430)
- 环境(8379)
- 学(8182)
- 银(8084)
- 银行(8084)
- 行(7848)
- 机构
- 学院(180123)
- 大学(179378)
- 济(87604)
- 经济(86480)
- 管理(70368)
- 研究(62018)
- 理学(61080)
- 理学院(60436)
- 管理学(59831)
- 管理学院(59476)
- 中国(47906)
- 财(37408)
- 京(37032)
- 科学(33127)
- 财经(31020)
- 经济学(29529)
- 所(29006)
- 经(28456)
- 中心(27477)
- 经济学院(26897)
- 研究所(26391)
- 江(24216)
- 范(24158)
- 师范(24005)
- 北京(23813)
- 财经大学(23245)
- 农(22229)
- 院(21997)
- 业大(20578)
- 商学(20204)
- 基金
- 项目(120043)
- 科学(97338)
- 研究(91342)
- 基金(90718)
- 家(77245)
- 国家(76662)
- 科学基金(66847)
- 社会(63472)
- 社会科(60658)
- 社会科学(60649)
- 基金项目(47734)
- 省(44345)
- 教育(41092)
- 自然(39175)
- 资助(38354)
- 自然科(38256)
- 自然科学(38249)
- 自然科学基金(37678)
- 划(37054)
- 编号(34759)
- 部(28453)
- 成果(27973)
- 国家社会(27904)
- 发(27812)
- 重点(26787)
- 教育部(25422)
- 中国(25134)
- 创(25114)
- 人文(24997)
- 课题(24042)
共检索到2603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立云 雷宏振
亚欧大陆桥的初步建成,为中国及其邻近各国开辟了以旅游资源为基础、文化理念为核心的目的地间新的合作空间。文章通过采用旅游地中心性指数对亚欧大陆桥21个节点城市进行竞争力评价和分层聚类分析,拟在其中国段构建基于旅游中心城市等级体系的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借此预测未来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并寻求构建区域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的最优实现策略。
关键词:
竞争力评价 文化旅游 产业集群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范能船
中国的佛教文化,不但震撼着居住在各地的中国人的心,而且震荡着全世界不同肤色的外国人的心;因此,中国的佛教文化,不但为中国人引以为自豪,而且也为外国人所赞叹不已。 “天下名山僧占多”。“清凉佛国”之五台山,“仙城佛国”之九华山,“海天佛国”之普陀山,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安乐 杨承玥 明庆忠 张红梅 陆保一
从产业融合视角构建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熵值法、协调度模型、空间索数据分析法和空间回归模型SEM,运用ArcGIS10.2和GeoDa工具,测算2008—2017年中国31个省市区文化和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分析其协调度时空分异特征,并探究其协调度的动力机制。结果发现:①2008—2017年中国31省市区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均值经历了以2011、2013年为节点上升—下降—缓慢上升的三个阶段,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与政府政策条件有显著关系。空间差异上看,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整体上表现出从沿海到内陆的递减规律。②2008—2017年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态势;整体协调度等级水平相对较低,以失调—协调过渡等级、轻度协调等级为主;协调度省际差异随时间推移呈现波动性缩小态势,均衡趋势有所显现。③2008—2017年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调度全局和局部空间相关性均十分显著。其中,局部自相关格局呈随时间推移演化特征,H-H区省区范围扩大,但其区域重心依然在长三角地区,L-H区分布较为分散且范围有所缩减,L-L和H-L区省区范围长期保持稳定不变。④消费需求、市场供给、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均是文化和旅游产业协调的重要驱动力,消费需求是文化旅游产业协调的最强劲动力源。但政策环境的调控驱动作用尚未发挥,基础设施发展呈现出负向催化驱动效应。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徐菲菲 剌利青 严星雨 韩磊 何云梦 钟雪晴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满足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抓手,系统梳理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相关研究,对我们理解相关科学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采用CiteSpace和VOSviewer可视化图谱分析法,总结了国内文旅融合研究的发展阶段及主要特征,并从文旅融合相关概念、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文旅融合动力机制、文旅融合成效评估、文旅融合影响效应6个主题梳理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展。研究发现,文旅新业态的内容和形式、数字化技术与文旅融合、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互促机制等新兴话题逐渐走入研究者们的研究视野;扎根理论、系统动力学、计量经济学模型、大数据分析等多元方法的应用逐渐增多;理论建构开始受到重视,产业融合理论、产业价值链理论、生态系统学理论、文化资本理论、文化再生产理论、共生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等理论被应用于文旅融合研究。最后,文章指出,未来该领域研究仍需结合多学科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重点关注两产业融合的基础理论体系、文旅融合综合成效评估、文旅融合如何助力乡村振兴、科技赋能促进文旅深度融合等关键问题,不断细化和深化研究内容和创新研究主题、视角和方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曲景慧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新技术迅速发展带动产业融合。文化产业的独特创意性与旅游产业的文化传播性为其融合发展提供良好基础,两者在产品、服务、市场、技术等方面的边界日益模糊。从产业综合实力、经营收入、人才机构角度选择20个产业融合评价指标,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中国7大区域(31个省级行政区划)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时空变动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2003~2013年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水平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融合初级阶段;(2)融合水平梯度差异明显弱化,区域差异缩小,其中中西部区域融合水平进步最大;(3)融合影响因素空间表现不同,主导因子随时间环境变化,提升产业人才与产业机构的良性互动是...
关键词:
文化产业 旅游产业 产业融合 时空变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杭侃
我们现在经常说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宝贵资源,是资源就应该可以讲利用,之所以特殊,是由于其不可再生。所以,笔者认为,只要是文化遗产资源的本体得以妥善保护的前提下,应该倡导多种形式的活化利用。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主要从事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按照专业内的划分,我们一般将物质文化遗产称为文物,文物又分为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可移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谢贵安
本文从人们较少注意的旅游这种特殊的行为方式及其相应的观念意识上去探讨文化转型的具体进展。认为唐甄提出的“好游者人之恒情也”的旅游观具有自然人性论的哲学基础,是对农本社会和儒家传统伦理束缚旅游的否定,是在明清之际中国手工商业(原初工业化)发展的经济土壤上,在市民阶级兴起和大众文化产生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中,形成的一种带有近代倾向的旅游观念,具有文化转型的意义。
关键词:
唐甄 旅游观 自然人性 文化转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嫚 王如忠
论文在对影响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驱动力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文旅产业融合的"双循环"动力机制,并在其基础上引入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0—2018年中国省际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水平进行了测度和分析,借此提出了相应区域发展策略。结果显示:(1)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耦合度处在中度耦合阶段,整体文旅融合水平也较低,处在中度失调阶段,2000—2018年间呈现缓慢上升态势;(2)区域间融合程度差异明显,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的阶梯式差异特点,但年均增长率则为中部>西部>东部>东北部,文旅产业融合水平与融合速度呈现较大的差异性,其中,中部地区上升趋势最明显;(3)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水平存在空间"集聚效应",西部地区的文旅产业融合呈现明显的中心化特点,融合度发展水平与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本身发展水平具有一致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董文静 王昌森 张震
文章从“内在逻辑”和“外部动力”两个维度构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模型,利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的面板数据,分析2009—2019年中国31个省份两大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的时空变化特征,二者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动态演变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两大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在时间上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梯级分化分布格局;从时空演变来看,两大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在时间上呈现整体上升的态势且初步实现了高级耦合协调,在空间上呈现“东升西降、南高北低”的非均衡发展态势;两大产业的耦合协调类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短期内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三产业劳动力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两大产业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的影响最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嫚 王如忠
论文在对影响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驱动力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文旅产业融合的"双循环"动力机制,并在其基础上引入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0—2018年中国省际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水平进行了测度和分析,借此提出了相应区域发展策略。结果显示:(1)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耦合度处在中度耦合阶段,整体文旅融合水平也较低,处在中度失调阶段,2000—2018年间呈现缓慢上升态势;(2)区域间融合程度差异明显,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的阶梯式差异特点,但年均增长率则为中部>西部>东部>东北部,文旅产业融合水平与融合速度呈现较大的差异性,其中,中部地区上升趋势最明显;(3)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水平存在空间"集聚效应",西部地区的文旅产业融合呈现明显的中心化特点,融合度发展水平与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本身发展水平具有一致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先跃
通过选取CNKI数据库期刊和博硕论文为数据基础,采用Citespace软件对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可分三个阶段,即萌芽期(2008年以前)、起步和发展初期(2009—2017年)、全面发展期(2018年以后);高产作者群尚未形成,作者间和研究机构间合作少;研究机构以中部和东部地区居多,主要为高校的旅游类和经济管理类二级学院;研究主要方向是产业融合发展、区域研究、新产业、新业态。从研究内容来看,受政策导向明显;以经济效益研究为主导;区域融合发展对策研究多,基础理论研究未成熟。在国家"宜融则融、能融则融"思路指导下,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将朝广泛融合和深度融合方向发展,未来区域融合研究仍占主流,新产业、新业态和新产品是研究重点,应重视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的推动力,采用多学科与多方法结合研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翠蓉 张广海
为揭示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制,文章运用2004—2015年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统计数据,建立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向量自回归模型,运用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方差分解法,以不同视角对二者的交互动态作用关系进行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发展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两组变量的脉冲响应均为正,说明两者存在正向交互作用。从方差分解结果来看,旅游业对文化产业变化的贡献率短期较高,之后逐步递减;在旅游业波动中,文化产业的方差贡献率较大,并随时间推移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郭晓晶 秦雷
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从秦砖汉瓦、唐塑宋瓷、威风凛凛的兵马俑、气势宏伟的古长城,到连接中西方经济和文化的丝绸之路、苏州园林以及隐居丛林六朝的栖霞文化,不胜枚举的古代文化经过五千年的薪火相传,铸就了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留下了饱蕴思想精髓和价值追求的灿烂遗产,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了世界文化,也成为当今发展国际旅游的重要资源。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怎样才能在改革创新中将这些宝贵的财富转化为文化较量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瑞明 毛宇 亢延锟
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带动地区经济增长和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绿色"驱动力。借助于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准自然实验",本文采用中国283个地级市2002—2016年间的面板数据和双重差分方法,首次评估了文化体制改革对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文化体制改革激发了市场活力,促进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带动了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带动效应呈现出越来越强的递增趋势。具体地,文化体制改革通过丰富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以及住宿餐饮等配套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地区过夜旅客人数和收入,进而使试点地区的人均国内旅游收入、人均国内旅游人次、人均国内外旅游总收入和人均国内外旅游接待总人次得到显著提升。而且,在那些旅游资源越丰富、旅游公共服务水平越高的地区,这种带动效应越强。本文的发现不仅为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推广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为地区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平衡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