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374)
2023(16482)
2022(13866)
2021(12618)
2020(10472)
2019(23706)
2018(23049)
2017(43255)
2016(23396)
2015(26333)
2014(25988)
2013(25791)
2012(24563)
2011(22495)
2010(22786)
2009(21635)
2008(21010)
2007(18875)
2006(17149)
2005(16211)
作者
(69494)
(57752)
(57702)
(54787)
(37108)
(27835)
(26029)
(22375)
(22244)
(20841)
(20261)
(19743)
(18932)
(18747)
(18586)
(18017)
(17148)
(17010)
(16961)
(16581)
(14804)
(14341)
(13999)
(13375)
(13111)
(13023)
(13022)
(12774)
(11752)
(11585)
学科
(102866)
经济(102728)
管理(65865)
(63303)
(51648)
企业(51648)
方法(38250)
中国(37463)
数学(31597)
数学方法(31281)
(29336)
金融(29332)
(28028)
(27995)
银行(27983)
(27176)
(27080)
地方(26246)
(25441)
业经(25001)
(20747)
(20143)
贸易(20121)
(19551)
农业(18972)
(16922)
环境(16838)
理论(16130)
(15995)
财务(15955)
机构
大学(340718)
学院(339696)
(146181)
经济(143241)
研究(129112)
管理(121548)
中国(104193)
理学(102496)
理学院(101160)
管理学(99494)
管理学院(98867)
科学(76947)
(74909)
(70642)
(66542)
研究所(60131)
(59297)
中心(58108)
财经(54453)
(53147)
(49415)
北京(48307)
业大(47403)
(47163)
经济学(46731)
师范(46625)
(46422)
农业(46384)
(42287)
经济学院(41850)
基金
项目(219867)
科学(174097)
基金(161132)
研究(160070)
(142101)
国家(140957)
科学基金(119198)
社会(104684)
社会科(99430)
社会科学(99405)
(84601)
基金项目(84101)
自然(75086)
自然科(73318)
自然科学(73292)
(72292)
教育(72261)
自然科学基金(72026)
资助(66875)
编号(61871)
(52742)
成果(52003)
重点(51235)
(49505)
(46124)
课题(45362)
国家社会(44433)
创新(43424)
(43059)
发展(42306)
期刊
(170316)
经济(170316)
研究(110248)
中国(77666)
(55810)
学报(55003)
(53526)
科学(52630)
管理(48216)
(47279)
金融(47279)
大学(41931)
学学(39472)
农业(37563)
教育(37324)
财经(28122)
经济研究(27823)
技术(26688)
业经(26384)
(24328)
问题(22189)
(20403)
(19441)
国际(18283)
世界(18188)
(16122)
技术经济(15732)
资源(15014)
科技(14971)
现代(14707)
共检索到5440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兆峰   谢佳亮  
提高文旅融合发展效率是关乎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背景下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科学问题,有效把握其动态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对推动区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及其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构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分析框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基于松弛变量的超效率测度模型、空间马尔科夫链和面板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剖析中国2011—2019年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的时空动态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中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在9年间仅提升3.4%,距离最佳生产前沿面还存在至少17.3%的潜力空间,4大区域呈东部>中部>西部>东北格局,并且仅天津、上海、广东与云南4个省份常年达到最佳生产前沿面,其他省份还存在至少6.7%~33.9%的潜力空间;2)中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大致呈现“东南沿海高值集聚,西北内陆低值集聚”空间格局,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与马太效应现象,短期内难以实现跨越式增长,但当与高效率的省份为邻时,本地省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向上转移概率有所提升;3)产业结构与交通水平是提高本地省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的主要因素,但对邻近省份产生了负向溢出效应,科技创新、消费需求和政府调控促进了邻近省份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效率,但对本地省份的推动作用尚不显著,服务队伍抑制了本地省份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效率,但对邻近省份的溢出效应并不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嫚  王如忠  
论文在对影响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驱动力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文旅产业融合的"双循环"动力机制,并在其基础上引入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0—2018年中国省际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水平进行了测度和分析,借此提出了相应区域发展策略。结果显示:(1)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耦合度处在中度耦合阶段,整体文旅融合水平也较低,处在中度失调阶段,2000—2018年间呈现缓慢上升态势;(2)区域间融合程度差异明显,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的阶梯式差异特点,但年均增长率则为中部>西部>东部>东北部,文旅产业融合水平与融合速度呈现较大的差异性,其中,中部地区上升趋势最明显;(3)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水平存在空间"集聚效应",西部地区的文旅产业融合呈现明显的中心化特点,融合度发展水平与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本身发展水平具有一致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嫚  王如忠  
论文在对影响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驱动力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文旅产业融合的"双循环"动力机制,并在其基础上引入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0—2018年中国省际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水平进行了测度和分析,借此提出了相应区域发展策略。结果显示:(1)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耦合度处在中度耦合阶段,整体文旅融合水平也较低,处在中度失调阶段,2000—2018年间呈现缓慢上升态势;(2)区域间融合程度差异明显,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的阶梯式差异特点,但年均增长率则为中部>西部>东部>东北部,文旅产业融合水平与融合速度呈现较大的差异性,其中,中部地区上升趋势最明显;(3)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水平存在空间"集聚效应",西部地区的文旅产业融合呈现明显的中心化特点,融合度发展水平与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本身发展水平具有一致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曲景慧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新技术迅速发展带动产业融合。文化产业的独特创意性与旅游产业的文化传播性为其融合发展提供良好基础,两者在产品、服务、市场、技术等方面的边界日益模糊。从产业综合实力、经营收入、人才机构角度选择20个产业融合评价指标,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中国7大区域(31个省级行政区划)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时空变动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2003~2013年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水平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融合初级阶段;(2)融合水平梯度差异明显弱化,区域差异缩小,其中中西部区域融合水平进步最大;(3)融合影响因素空间表现不同,主导因子随时间环境变化,提升产业人才与产业机构的良性互动是...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董文静   王昌森   张震  
文章从“内在逻辑”和“外部动力”两个维度构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模型,利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的面板数据,分析2009—2019年中国31个省份两大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的时空变化特征,二者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动态演变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两大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在时间上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梯级分化分布格局;从时空演变来看,两大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在时间上呈现整体上升的态势且初步实现了高级耦合协调,在空间上呈现“东升西降、南高北低”的非均衡发展态势;两大产业的耦合协调类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短期内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三产业劳动力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两大产业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的影响最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斌斌  豆媛媛  贺舒琪  张爱霞  喻敏  刘丹  
文章立足数实融合背景,将共生理论引入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理论分析框架,在深入阐释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2011—2020年中国大陆31个省域面板数据,运用相关计量经济模型对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时空演化、动力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间存在持续稳定的共生条件与融合基础,其融合发展的共生系统由共生条件、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模式以及共生环境共同构成,其融合共生模式主要表现为以高新技术牵引为动能的内源互惠型融合共生模式和以产业链和产业功能拓展为导向的嵌入一体化融合共生模式。(2)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历程呈现动态演进特征,主要经历了4个融合阶段:第一阶段为萌芽期(以资源管理为重点),第二阶段为初始期(以产品服务为主线),第三阶段为变革期(以市场需求为平面),第四阶段为重构期(以产业转型为主体)。(3)2011—2020年,31个省域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呈现梯度差异特征,形成了“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中地区>华北地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的空间格局,且表现为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和区域固化效应,其中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为融合发展引领区。(4)数字产业、市场需求与经济发展活力是促进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反而加剧了“数字鸿沟”与“融合壁垒”问题的凸显。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张新成  高楠  王琳艳  宋晓  
文章尝试从理论认知、指标构建、实证检验3个层面探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质量评价、驱动机制及培育路径,旨在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基于产业融合的自组织过程视角构建了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质量评价体系,运用Bayesian时空层次模型探究了2008—2019年31个省(区、市)两个产业融合质量水平及时空演化规律,并运用多案例定性比较和典型案例网络文本分析提出了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质量驱动机制及培育路径。研究发现:(1)我国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质量水平呈现阶段性上升趋势,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间以及地区内部差异明显,是空间非均衡差异的主要来源。(2)东中西三大地区局部时空趋势的线性演化速度符合马太效应特征,热点地区发展速度最快,多数温点区呈现由负转正的上扬周期,部分温点和冷点区整体增长速度缓慢。(3)多案例地驱动机制分析可知,内部驱动力是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质量提升的充分必要条件,发展要素是内生力,发展效应是内源力,发展环境是调控力。外部驱动力是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创新发展是核心力,协调发展是集聚力,绿色发展是共生力,开放发展是影响力,共享发展是支撑力。(4)长三角典型个案的内容分析提炼出了推进融合目标的高质量顶层设计,强化融合载体的规模集聚效应,聚焦融合基础的核心价值观引领,优化融合主体的内部结构,拓展融合业态的交叉领域,激发融合环境的正外部性效应共六大关键培育路径。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庄伟光   赵苑妤  
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旅游相对优先度模型,基于2015—2021年我国除港、澳、台地区外31省(区、市)文化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的测算,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超过2/3的省(区、市)实现数值提升和等级跨越,空间上呈现从原来的“北高南低”转变为“南高北低”的对调性改变格局,凸显正向空间自相关性;相对发展优先度同样呈现南北格局,相对而言北方地区两者的同步性更强。总体上看,我国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不断强化,产业融合发展基础不断筑牢,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保障能力不断夯实,耦合协调水平稳步提升,深度融合发展呈现新气象。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颜慧超  李喜英  林洪  
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各地也参照中央的做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文化与科技有机融合。本文主要分析了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国为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以及近年各地为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而采取的行动方案,旨在为进一步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提出意见与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吴海燕   金智鹏  
<正>从特定角度来讲,文化旅游即指旅游者通过参观旅游景点、体验地区特色文化,充分满足自身经济需求与京生需求的一种旅游活动,可分为四种类型,即历史文旅,以体验、感受旅游地点景观和历史遗址为主;民俗文旅,以感受地区民间风俗为主;现代文旅,侧重体验旅游地区现代文明特色;精神文旅,主要体会旅游地区知名人物和著名事件。基于文旅融合背景下,若想实现地区文化旅游长足发展,必须从创新角度入手,加强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由钟晟编著的《中国文化旅游发展之路》一书,由六个章节组成。其中,第一章阐述了文化旅游的全球发展背景;第二章提出中国文化旅游传统与历史渊源,内容囊括中国古代文化旅游传统、中国近代旅游业的萌芽、新中国成立初期旅游事业的发展;第三章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文化旅游的发展成就,即探索期、成长期、繁荣期;第四章论述文化旅游的业态繁荣,如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主题公园、乡村文化、城市文化旅游等;第五章研究了新时代文化与旅游的融合;第六章分析了文化旅游的中国道路,表明文化旅游创新发展可传承创新优秀文化、推动经济转型发展、促进美丽中国建设、提升人民美好生活、构筑民族精神家园。这为文旅融合背景下地区文化旅游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参考,也为2023-2024年度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科研与创作项目“基于联动理论的古街沉浸式旅游发展研究”(2023KYY052)开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卢红梅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从理论角度探讨了文旅融合的理论基础,接着通过构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型,以及运用中国2004~2013年数据,对文化产业以及文化产业下几个细分行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文化产业细分行业相比,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程度最高,艺术与旅游业融合程度最低。因此,应通过强化政府职能,加大宣传力度,打造特色产品,加强市场营销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李国新  李阳  
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有交集、有联系,但也有区别,有不同。文旅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的切入点主要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嵌入旅游景区、线路、住地、交通服务区域等;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乡村旅游服务中心融合;公共图书馆开展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博物馆、非遗传习场所与研学旅行相融合;群众文化活动营造城市文化氛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串联标志性文化设施,打造旅游路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朱媛媛  周笑琦  顾江  陈京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为产业结构高质量转型、空间统筹优化和区域经济韧性提升赋能。在由“宏观—中观—微观”三维尺度复合而成的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理论基础上,论文构建了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和极化指数模型对2010—2019年区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并分析其空间效应,并探究该区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驱动机制。结果显示:(1)长江中游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各子系统间具有较强的互动关系,但多数城市暂未达到良性发展状态;(2)研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效应表现出“极化效应”显著、“回程效应”与“扩散效应”微弱的特征;(3)长江中游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在空间上呈现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的“核心—边缘”结构;(4)长江中游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是在资源禀赋基础力、居民消费需求力、基础设施保障力、规模效益催动力、人力资源潜在力、经济发展拉动力“六力”共同驱动下形成的。最后,根据长江中游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现状,提出强化区域联动、瞄准核心驱动力等针对性建议,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建设和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丁仕潮  
文章以中国31个省份作为空间样本,从供需协同视角构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31个省份2013—2019年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采取DP矩阵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中国31个省份文化产业供给侧、需求侧及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存在时空差异,且呈现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递减的分布格局。东部沿海地区遥遥领先,上海最高,浙江、北京、天津、广东等次之,长江中游的安徽、湖南等发展潜力巨大;考察期内文化产业发展质量类型可分为均衡领先型、市场带动型及基础培育型三种,并呈现"基础培育型—市场带动型—均衡领先型"的演化路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翠蓉  张广海  
为揭示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制,文章运用2004—2015年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统计数据,建立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向量自回归模型,运用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方差分解法,以不同视角对二者的交互动态作用关系进行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发展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两组变量的脉冲响应均为正,说明两者存在正向交互作用。从方差分解结果来看,旅游业对文化产业变化的贡献率短期较高,之后逐步递减;在旅游业波动中,文化产业的方差贡献率较大,并随时间推移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