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389)
2023(20569)
2022(17137)
2021(15906)
2020(13088)
2019(29932)
2018(29476)
2017(55981)
2016(30249)
2015(34091)
2014(33948)
2013(33503)
2012(31453)
2011(28693)
2010(29023)
2009(27112)
2008(26345)
2007(23407)
2006(21059)
2005(19335)
作者
(88803)
(73926)
(73459)
(69580)
(47303)
(35313)
(33305)
(28803)
(28255)
(26552)
(25308)
(25108)
(23733)
(23644)
(23118)
(22755)
(21854)
(21439)
(21270)
(21218)
(18658)
(18205)
(17773)
(16853)
(16581)
(16534)
(16497)
(16275)
(15000)
(14633)
学科
(127631)
经济(127470)
管理(90284)
(85203)
(70162)
企业(70162)
方法(50324)
数学(42949)
数学方法(42482)
中国(41804)
(34562)
(34194)
业经(31312)
(30420)
金融(30416)
(29839)
银行(29787)
地方(29748)
(29480)
(28741)
(26847)
(24643)
贸易(24620)
(23917)
农业(23200)
环境(22375)
(20942)
财务(20861)
财务管理(20818)
理论(20214)
机构
大学(439541)
学院(435529)
(180959)
经济(177109)
管理(166300)
研究(155866)
理学(142339)
理学院(140633)
管理学(138331)
管理学院(137535)
中国(123109)
(95646)
科学(93605)
(86468)
(79007)
研究所(71620)
(70825)
中心(70347)
财经(67744)
(65198)
业大(61917)
北京(61579)
(61561)
(59074)
师范(58521)
(56269)
经济学(55904)
农业(55086)
(52856)
财经大学(50345)
基金
项目(289377)
科学(228340)
研究(213540)
基金(210857)
(183979)
国家(182431)
科学基金(155899)
社会(136502)
社会科(129422)
社会科学(129390)
(110665)
基金项目(110593)
自然(98980)
教育(97122)
自然科(96651)
自然科学(96624)
自然科学基金(94919)
(93960)
资助(86565)
编号(86120)
成果(71744)
重点(65365)
(64672)
(64453)
课题(60184)
(59976)
国家社会(57090)
创新(56065)
教育部(55663)
(54725)
期刊
(205026)
经济(205026)
研究(137479)
中国(92796)
学报(68788)
(65732)
(65572)
科学(64142)
管理(63257)
大学(52477)
(52393)
金融(52393)
教育(50090)
学学(49036)
农业(44748)
技术(36097)
财经(33930)
经济研究(33053)
业经(32251)
(29130)
问题(26456)
图书(23753)
(23288)
(22028)
理论(21026)
技术经济(20609)
世界(20327)
科技(20270)
国际(20094)
(19979)
共检索到6730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朱东波  张相伟  
作为金融发展的新特征,数字金融有助于破除传统金融对于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排斥”,缓解金融资源错配,深刻重塑了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对环境产生影响。本文在理论分析数字金融影响环境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基础上,基于中介效应方法,构建动态面板模型,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与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有助于减少污染排放,这种减排效应主要通过提高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与使用深度实现。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证实,数字金融发展通过促进结构转型、引致技术进步减少污染排放,通过推动规模扩张加剧污染排放。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硕  
民间金融为广大中小微企业提供了信贷支持,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社会资本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对民间金融发展的影响已经得到一些理论和实证研究的证实。社会资本通过其所包含的信任、声誉及道德规范等要素,在增强民间金融借贷双方的信任与合作关系、降低交易成本、防止机会主义行为、提高企业融资效率等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小彬  
根据环境与经济系统的相互关系的分析,提出了环境作为消费品、资源供给者、废弃物容纳场所、区位空间的四种功能。并从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提出经济与环境作用机制的弱相互作用型及强相互作用型。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齐美东  吴金科  
本文基于2011—2020年省级层面数据,从直接、间接两个层面,区域、维度、门槛三重视角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效应、异质性与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有效助推实体经济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实体经济发展效应在东部地区得以充分发挥,其使用深度维度赋能实体经济的效果较覆盖广度和数字化程度要好;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效应呈“边际效应递增”特征,存在非线性效应;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发挥“数字效应”强化区域创新、“普惠效应”提升消费水平、“金融效应”促进资本积累,间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实体经济发展效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文慧   史宝娟  
文章利用2014—2021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门槛回归模型和空间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的非线性环境效应与空间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改善环境污染,且主要通过与第二产业融合后实现高污染、高耗能产业数字化转型来降低污染排放;数字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的改善在产业集聚、产业结构和人口规模上存在门槛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对本省环境污染的改善效应存在滞后性,邻近省份数字经济发展以相同方式对本省环境污染改善产生空间溢出效应,且通过吸收邻近省份数字经济溢出效应更有利于促进本省环境污染的改善。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刘自强  张天  
为检验我国数字金融发展的普惠程度,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微观匹配数据,考察区域数字金融发展对乡村相对贫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区域数字金融及其子维度的发展能显著提升农民整体收入水平,但惠及的重点人群是相对贫困线以上的农户,而相对贫困户受益面不足,现阶段无法显著缓解相对贫困。对其机制的分析表明:数字金融更多地表现为对传统金融业务的替代,仅显著促进了相对贫困线以上农户金融可得性的提升,促进了这部分农户使用数字金融以实现增收;进一步地,相对贫困户难以获得数字金融服务的主要障碍因素并不是技术层面的数字鸿沟,即网络基础设施滞后,而主要源于相对贫困户因受教育水平所限导致金融素养较低而形成的参与门槛较高。对此,建议提升农户的教育水平和金融素养,推进农村金融数字化进程,促进其与传统金融融合发展以提升相对贫困农户的数字金融参与。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树强  徐娜  
生态环境质量是评价区域协同效果的重要标准,科学评测协同的环境质量效果是调整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走向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2004-2016年京津冀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和广义线性回归的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了经济协同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随着京津冀经济协同度的提高,环境质量呈现出收敛式上升。建立面板联立方程模型进一步识别京津冀经济协同的环境效应的内在影响机制,结果发现,由于同时存在要素禀赋效应和污染避风港假说,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通过结构效应而不是技术效应改善环境质量。最后,为了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提出了加强政府政策与市场资源配置相结合、促进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京津冀之间的环境治理合作等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魏晓彤   冯鲍   阎世平  
城乡融合发展是助推中国高质量发展、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选取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分析数字经济对于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探究加快城乡融合步伐的实现路径。主要结论有:数字经济对于城乡融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一作用在控制反向因果、更换回归模型、进行政策冲击后依然成立;数字经济推动城乡融合的作用效果有明显的异质性,在东部地区这一促进作用最强,西部地区最弱;数字经济通过缓解劳动力资源错配、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畅通要素流通、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的中介作用来推动城乡融合。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魏晓彤   冯鲍   阎世平  
城乡融合发展是助推中国高质量发展、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选取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分析数字经济对于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探究加快城乡融合步伐的实现路径。主要结论有:数字经济对于城乡融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一作用在控制反向因果、更换回归模型、进行政策冲击后依然成立;数字经济推动城乡融合的作用效果有明显的异质性,在东部地区这一促进作用最强,西部地区最弱;数字经济通过缓解劳动力资源错配、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畅通要素流通、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的中介作用来推动城乡融合。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双成  赵志强  王仰麟  
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表现为速度过快、地域差异显著以及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等特征。城市化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应,使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受到影响或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出现了耕地资源流失、水资源稀缺、能源压力、城市环境污染严重以及城市区域生态占用扩大等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了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地表覆被变化、城市生物多样性损失以及城市水土资源等问题,但多侧重单要素、单城市、单学科研究,缺乏多尺度机理性的研究。鉴于此,提出若干未来城市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的方向与议题,归纳为:(1)中国城市化过程多尺度定量模拟与监测研究;(2)阐明城市化影响下地表自然过程和人文过程相互作用的机理;(3)资源与生态环境约束下中国未来城市化的可能情景及其风险评估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宋周莺  虞洋  梁龙武  王振波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但出口导向型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也导致一些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加速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在此背景下,本文从区域发展视角解读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采用2005—2016年省域面板数据系统剖析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研究结果显示:①2005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总体可分为平稳转变、转变停滞、加速转变3个阶段;②2005—2016年,东部各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显著成效,西部多数省份发展方式转变的效果并不明显,省际差异呈扩大态势;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单位GDP能耗、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废水排放量、烟(粉)尘排放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显著,经济发展方式指数每上升1%,其各类要素分别下降2.710%,5.348%、8.403%、7.407%和14.925%;而经济发展方式指数对单位GDP氮氧化物排放量、电力消费量的影响甚微。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手段。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小华  贺文瑾  
本文首先运用2011—2020年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探究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时空特征,其次采用Dagum基尼系数方法分解东中西及八大城市群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收敛性检验,最后采用Weaver-Thomas模型对各省份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核心动力机制进行探讨。研究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总体、区域内与区域间差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陡降—缓降—缓升”的趋势,各地区以东中西这一方式进行区分的差异及其变化幅度皆明显大于以城市群进行区域划分的方式,区域间差异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2)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呈现出典型的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空间外溢效应明显内嵌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过程当中,使其发展日渐趋同;而就收敛速度而言,西部最快,中部次之,东部最慢,与当前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地区间的数字鸿沟缩小趋势明显。(3)动力机制研究发现我国省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存在4种动力类型,且半数以上地区的驱动动力保持着较高稳定性;东部地区以创新驱动动力为主,中部地区以内源释放动力为主,西部地区则以市场应用动力为主。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芳  
本文以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设立两种区域碳交易情景,以最小化碳强度为目标,分析区域碳交易对经济、环境的潜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二氧化碳影子价格高于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二氧化碳影子价格,地区间二氧化碳影子价格存在差异,为实现区域碳交易提供基础。通过情景分析法,研究表明中国实现区域碳交易会降低碳强度;在设立不同经济增长水平、环境约束限制的情景下,碳强度降低水平存在差异。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颖  郭守亭  
基于2011-2020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及中介效应模型,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影响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空间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本地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影响呈现倒U型关系,对邻域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影响表现出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存在明显空间距离衰减边界,即300千米之内为正向溢出,超过300千米之外空间溢出系数值下降,省界对空间溢出效应存在阻碍作用;空间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村地区及西部地区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提升作用更为显著。其作用机制为:数字经济发展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收入水平、增强居民幸福感实现消费结构升级。基于此,提出区域协同发展、消除数字要素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发挥数字技术的辐射带动、提升居民幸福感等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颖  郭守亭  
基于2011-2020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及中介效应模型,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影响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空间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本地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影响呈现倒U型关系,对邻域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影响表现出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存在明显空间距离衰减边界,即300千米之内为正向溢出,超过300千米之外空间溢出系数值下降,省界对空间溢出效应存在阻碍作用;空间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村地区及西部地区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提升作用更为显著。其作用机制为:数字经济发展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收入水平、增强居民幸福感实现消费结构升级。基于此,提出区域协同发展、消除数字要素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发挥数字技术的辐射带动、提升居民幸福感等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