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295)
- 2023(17693)
- 2022(14739)
- 2021(13787)
- 2020(11352)
- 2019(26474)
- 2018(26048)
- 2017(50065)
- 2016(26921)
- 2015(30373)
- 2014(30284)
- 2013(30015)
- 2012(27671)
- 2011(25239)
- 2010(25152)
- 2009(23029)
- 2008(22445)
- 2007(19502)
- 2006(16936)
- 2005(15144)
- 学科
- 济(114751)
- 经济(114635)
- 管理(73552)
- 业(70040)
- 企(57312)
- 企业(57312)
- 方法(53936)
- 数学(47315)
- 数学方法(46559)
- 中国(31167)
- 农(28583)
- 贸(27868)
- 贸易(27854)
- 易(27081)
- 业经(26225)
- 财(25983)
- 学(24982)
- 地方(21801)
- 制(19345)
- 农业(19165)
- 理论(18345)
- 银(17036)
- 银行(16976)
- 和(16798)
- 融(16583)
- 金融(16581)
- 技术(16348)
- 环境(16334)
- 行(16265)
- 务(15879)
- 机构
- 大学(391796)
- 学院(387873)
- 济(159533)
- 经济(156394)
- 管理(149703)
- 研究(137453)
- 理学(130341)
- 理学院(128822)
- 管理学(126214)
- 管理学院(125546)
- 中国(101667)
- 科学(86676)
- 京(84581)
- 所(70052)
- 财(69401)
- 农(66612)
- 研究所(64526)
- 中心(60532)
- 业大(59804)
- 财经(56446)
- 江(54319)
- 北京(53769)
- 农业(52811)
- 经(51558)
- 范(50847)
- 师范(50263)
- 院(50162)
- 经济学(49054)
- 州(44339)
- 经济学院(44327)
- 基金
- 项目(270081)
- 科学(211783)
- 基金(197734)
- 研究(191931)
- 家(175314)
- 国家(174007)
- 科学基金(147787)
- 社会(121467)
- 社会科(115275)
- 社会科学(115244)
- 基金项目(103180)
- 省(102730)
- 自然(97607)
- 自然科(95402)
- 自然科学(95374)
- 自然科学基金(93679)
- 划(88121)
- 教育(87709)
- 资助(83365)
- 编号(75954)
- 成果(61703)
- 重点(60994)
- 部(59634)
- 发(57452)
- 创(55608)
- 课题(52818)
- 科研(52432)
- 创新(52057)
- 国家社会(51111)
- 教育部(50719)
- 期刊
- 济(166220)
- 经济(166220)
- 研究(114147)
- 中国(71972)
- 学报(67199)
- 科学(60783)
- 农(59459)
- 管理(54443)
- 财(50383)
- 大学(50176)
- 学学(47258)
- 农业(41746)
- 教育(41075)
- 技术(32296)
- 融(31201)
- 金融(31201)
- 经济研究(29208)
- 财经(27316)
- 业经(25698)
- 经(23499)
- 业(23007)
- 贸(22472)
- 问题(22269)
- 图书(20619)
- 国际(19817)
- 统计(18825)
- 技术经济(18588)
- 科技(18490)
- 版(18274)
- 世界(17620)
共检索到5639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翠妮 董超
为了明确中国数字贸易发展现状、特征及其地区差异,为数字贸易发展政策制定、数字贸易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参考,文章基于国内外对数字贸易的定义并结合中国国情,界定数字贸易的概念和范围,构建数字贸易“两元三环三相”架构和产业体系,通过引入“数字贸易调整系数”对2007—2019年中国数字贸易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采用核密度估计与Dagum基尼系数对全国及四大地区数字贸易发展的非均衡性、地区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数字贸易增加值及其数字产品、数字服务和数字平台三个组成部分整体呈快速上升趋势;广东、北京、浙江、江苏的数字贸易发展水平保持领先地位;全国数字贸易发展存在分化与不平衡现象,东部地区更为突出;地区间差异是中国数字贸易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韩兆安 赵景峰 吴海珍
研究目标:测算中国省际数字经济规模,并分析其特征、非均衡性和地区差异。研究方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研究发现:中国省际数字经济规模整体呈上升趋势,横向比较来看,省际数字经济主要集中在数字经济生产阶段,数字经济生产增加值占数字经济总增加值的比重超过50%;纵向比较来看,广东省、江苏省、北京市、四川省和上海市的数字经济规模常年保持领先地位。观测期内,省际数字经济非均衡性波动上升,且有一定的两极分化趋势,东部和中部地区两极分化趋势尤为明显。省际数字经济存在显著地区差异,区域间差异是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平均贡献率达60.01%;中部地区的差异主要来自组内,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差异则主要来自组间。研究创新: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构建数字经济测算框架并完成中国省际数字经济规模测算,进而采用Kernel密度估计和Dagum基尼系数对中国及三大区域数字经济的非均衡性和地区差异进行分析。研究价值:明确了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现状、特征及地区差异,对数字经济政策制定、数字经济区域协同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数字经济 规模测算 非均衡性 地区差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强文丽 田楠 刘爱民 成升魁
降低食物供给的非均衡性是实现“零饥饿”的重要途径。论文在分析1986—2018年全球食物生产时空演变特征的基础上,基于洛伦兹曲线和锡尔系数,对全球与区域食物生产非均衡性及贸易影响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1) 1986—2018年,全球各类食物产量均呈增加趋势,产出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谷物在植物性食物中的比重减小,油料、蔬菜和水果所占比重增加。不同区域和国家食物营养来源具有显著差异,且尺度越小,差异越大。(2)谷物、糖料和水果生产的集中程度相对较低,蔬菜、油料、薯类、水产品生产集中程度较高。豆类、蔬菜、油料、糖料和嗜好类人均产量非均衡性呈增加趋势,薯类、水果、畜禽类和水产品的人均产量非均衡性呈降低趋势。人均热量产出非均衡较低,脂肪和蛋白质产出的非均衡性较高。(3)贸易对全球人均食物及营养供给的非均衡性具有显著的降低作用,且其影响程度逐年增加。贸易对糖类、油料和嗜好类非均衡性降低作用最显著,对脂肪供给非均衡性的降低作用较大。制定以营养为导向的食物生产和贸易政策,对提升食物供给均衡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食物供给 非均衡性 锡尔系数 贸易 全球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于友伟 李玉举 陈晓文
中国—澳大利亚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进展,备受各方关注。通过分析中澳双边贸易、投资的互补性和非均衡性的特征,结合两国共同面临的良好的发展条件,提出了进一步拓展贸易空间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中国 澳大利亚 互补 非均衡 贸易空间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刘桂荣
本文利用1996—2013年UN Comtrade数据库中农产品贸易数据,采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出口相似性指数、贸易特化指数、贸易强度指数,从贸易关系、非均衡性和增长潜力三方面分析中国与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贸易发展情况。结果显示:中澳农产品贸易出口结构差异大、互补性强;中澳农产品在双边贸易和世界市场上不存在激烈的相互竞争;中澳都在各具优势的产品出口方面给对方造成逆差压力,农产品贸易具有很强的不均衡性;中澳两国农产品贸易关系紧密,具有良好的增长潜力。
关键词:
农产品贸易 贸易关系 非均衡性 增长潜力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陈芳
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性是影响农产品贸易的重要因素,对人们的生活水平有重要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农产品贸易价格存在多种不均衡状态,如整体非均衡性、同类商品时间上价格涨幅不均衡、不同类商品价格涨幅不均衡等问题。导致农产品贸易价格非均衡性的原因很多,包括国内与国际因素,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策略。
关键词:
农产品贸易 价格 非均衡性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逯建 施炳展
本文基于包含国内距离与国际距离在内的非线性引力模型,从国内距离与国际距离转化比例的视角,测算了中国各省份离海距离引致的进出口贸易的国内成本。我们发现:国内距离相当于35~95倍的国际距离,且没有表现出明显一致的减弱趋势;高技术产品和低技术产品转化系数大于资源品和农产品;一般贸易转化系数高于加工贸易。这就意味着中国国内交易成本较高,并且伴随"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国内交易成本并没有下降;这种交易成本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地区贸易总量,也会影响地区贸易结构,并可能进一步导致地区发展的差异。因此,在扩大对外开放同时,进一步加速国内配套设施建设、深化国内体制改革,也是促进中国均衡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国内距离 贸易额 非线性 引力模型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覃松 崔凡 黄秀女
国际贸易的非均衡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笔者提出消费文化差异及其居民自控能力差异会通过消费渠道影响进口需求,进而导致国际贸易非均衡状态的形成机制;通过建立贸易引力模型,采用全球33个国家和地区在1998—2007年间的面板数据,验证消费文化和居民自控能力对进口需求的影响。研究表明,儒家国家的进口消费需求比非儒家国家低38.7%,而且儒家国家居民由于较强的自控能力使得其进口消费需求在统计上显著小于非儒家国家,这可能是东西方国家产生贸易非均衡状态的重要原因。笔者还以总储蓄率为被解释变量建立模型,从储蓄方面验证了前边的假设,也同时证实了模型的稳健性,并根据研究结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杰 崔许锋
本文采用2000—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复合指标测度法和协调发展度模型测度山地民族地区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非均衡性并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山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度、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持续上升,协调发展类型从严重失调向初级协调优化,三者呈现融合的趋势。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不协调持续存在,2006年以后出现人口城镇化滞后现象。山地民族地区协调发展水平划分为失调衰退、协调过渡和协调发展三个阶段,城镇化发展度持续偏低是协调发展度较低的主要原因。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分布格局与其经济发展格局基本相符。各省区协调发展水平分布比较均衡,但区域阶段性分异明显。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平军 修春亮 丁四保 魏冶
基于对空间极化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首先从要素流的视角构建区域发展衡量指标——城镇集聚能力,并从整体上评价1995-2008年东北三省区域发展演变格局;其次利用差异指数和极化指数,从不同集聚层次对东北三省区域发展非均衡性和极化程度进行测度。研究发现:①从区域发展衡量指标的动态演变格局来看:1995-2008年间东北三省区域发展是一个波浪起伏的过程,整体水平稍有下降;集聚能力得分排序及其演变趋势表明,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城市和资源城市主宰着东北三省区域发展格局的演变;四中心城市呈现出由北往南递增的发展趋势,且由四城市形成的经济区实体功能开始显化,并沿哈大铁路形成一条不连续的"极化轴",区域发展中心逐步南移;区域发展的地域差异性非常明显。②从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和极化指数来看: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其中市区极化程度明显高于县(县级市),且发展演进方向互异;空间分布上非均衡性指数表现出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而崔-王指数为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城市类型(资源城市与非资源城市)表现出异向发展趋势,其中资源城市呈绝对的下降趋势,且资源城市的极化程度明显低于非资源城市。
关键词:
中国东北 城镇集聚能力 区域空间极化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章艺霞
本文从阐述欠发达地区融资方式呈现的非均衡性发展特点着手,对导致欠发达地区融资非均衡性发展状况所隐含的经济金融体制、产业结构及金融生态环境等深层次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改变招商引资模式、促进融资多元化等角度提出了促进欠发达地区融资方式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融资方式 非均衡性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杨春艳
理论上,技术进步可以是一个和贸易开放并行影响工资差距的重要因素。本文构建计量模型探讨中国非均衡贸易发展、技术进步与地区间工资差距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地区间非均衡发展的对外贸易(尤其是外商直接投资)是造成地区间工资差距扩大的主导因素,而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机制并不凸显。引导技术进步偏向于高技能劳动,提高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将成为贸易结构升级以及缩小工资差距的根本路径。
关键词:
贸易开放 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 工资差距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盛文军 孙力军
本文基于相关文献,从贸易发展均衡与非均衡的视角对贸易开放度与通货膨胀两者之间的关联机制进行文献梳理和理论分析,旨在深化对贸易开放度和通货膨胀两者关系的认识;同时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贸易开放度和通货膨胀关系的理论假说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均衡的贸易发展使得一国货币政策和对外债务更加谨慎,从而具有平稳通货膨胀的作用;而贸易非均衡发展导致的外汇持续累积效应和国际价格传递效应,有可能会加剧通货膨胀压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浮,刘伟,王良健,彭补拙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玉 孙慧
发展装备制造业,是提高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本文运用主成份分析法,借鉴产业竞争力分析的框架,结合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特征,建立了一套评价我国区域性装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对各地装备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得出中国装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的非均衡性及各地发展装备制造业的优势与劣势。结合各地现有产业的比较优势,提出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内部结构调整及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
装备制造业 产业竞争力 主成份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