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60)
- 2023(15626)
- 2022(12955)
- 2021(12085)
- 2020(9909)
- 2019(23098)
- 2018(22936)
- 2017(44169)
- 2016(23507)
- 2015(26851)
- 2014(26860)
- 2013(26674)
- 2012(24463)
- 2011(22455)
- 2010(22486)
- 2009(20785)
- 2008(19957)
- 2007(17249)
- 2006(15284)
- 2005(13694)
- 学科
- 济(120277)
- 经济(120169)
- 管理(66796)
- 业(61065)
- 方法(50543)
- 企(50354)
- 企业(50354)
- 数学(44938)
- 数学方法(44267)
- 中国(29494)
- 农(25698)
- 业经(25304)
- 地方(23918)
- 学(22581)
- 财(21924)
- 贸(20043)
- 贸易(20031)
- 易(19455)
- 制(17346)
- 农业(17253)
- 理论(16597)
- 和(16420)
- 环境(16330)
- 银(15525)
- 融(15498)
- 金融(15497)
- 银行(15492)
- 行(14905)
- 产业(14817)
- 地方经济(14803)
- 机构
- 大学(348951)
- 学院(345600)
- 济(151589)
- 经济(148718)
- 管理(138278)
- 理学(120115)
- 研究(119711)
- 理学院(118818)
- 管理学(116689)
- 管理学院(116074)
- 中国(89707)
- 京(74570)
- 科学(71549)
- 财(64423)
- 所(59377)
- 研究所(54321)
- 财经(52517)
- 中心(52515)
- 农(49937)
- 业大(48212)
- 北京(47959)
- 经(47876)
- 江(47526)
- 经济学(47142)
- 范(44760)
- 师范(44415)
- 院(43244)
- 经济学院(42247)
- 财经大学(39104)
- 农业(38878)
- 基金
- 项目(235138)
- 科学(185912)
- 基金(172779)
- 研究(172469)
- 家(149953)
- 国家(148803)
- 科学基金(128352)
- 社会(111190)
- 社会科(105626)
- 社会科学(105596)
- 基金项目(90314)
- 省(88662)
- 自然(82035)
- 自然科(80179)
- 自然科学(80164)
- 自然科学基金(78716)
- 教育(78558)
- 划(74968)
- 资助(72691)
- 编号(68972)
- 成果(55771)
- 部(52589)
- 重点(52192)
- 发(50242)
- 创(48197)
- 课题(47251)
- 国家社会(46729)
- 教育部(45639)
- 创新(45046)
- 科研(44518)
- 期刊
- 济(165414)
- 经济(165414)
- 研究(105457)
- 中国(62082)
- 管理(51623)
- 学报(50849)
- 科学(48798)
- 财(46291)
- 农(44875)
- 大学(39027)
- 学学(36602)
- 教育(34957)
- 农业(31753)
- 技术(31250)
- 经济研究(28309)
- 融(27906)
- 金融(27906)
- 财经(26101)
- 业经(24200)
- 经(22450)
- 问题(21031)
- 技术经济(19015)
- 图书(18623)
- 统计(18224)
- 贸(17228)
- 业(16981)
- 世界(16758)
- 理论(16334)
- 策(16075)
- 科技(15603)
共检索到5061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康铁祥
1998年,美国商务部第一次对美国数字经济展开系统性研究,此后几年,数字经济这一经济形态逐渐获得学术界的认可。而且,随着人们对数字经济认识的加深,学术界逐渐意识到对数字经济的量化测算已经构成深入研究数字经济的重要一环。本文在综合国内外数字经济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设计出数字经济规模的测算方法,并对近几年中国的数字经济规模进行了实证测算。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增加值 数字经济测算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鲜祖德 王天琪
本文以2021年6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为标准,使用2018年开展的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构造数字经济测算框架,测算并预测了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本文研究结果为全面系统考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了解我国数字经济产业结构特征提供了数据基础,为进一步完善数字经济规模测算框架和科学制定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核心产业规模测算 预测比较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许宪春 张美慧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与经济运行方式的不断融合,数字经济已被视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位置,数字经济规模测算研究是当前国内外统计机构与研究学者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系统梳理信息经济、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演变历程的基础上,提炼数字经济的内涵与形成要素,构建数字经济规模核算框架,界定数字经济核算范围,确定数字经济产品,筛选数字经济产业,对2007—2017年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与总产出等指标进行测算,并将测算结果与美国和澳大利亚进行比较。测算结果表明:2017年,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53028.8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46%;数字经济总产出147574.05亿元,占国内总产出的6.53%。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2017年,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约为美国的58.12%;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美国0.44个百分点;2016年,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约为美国的52.77%,占GDP比重低于美国0.77个百分点,略高于澳大利亚0.03个百分点。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率明显高于美国和澳大利亚。2008—2017年,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率达14.43%,明显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率8.27%,数字经济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本文深化了数字经济规模核算框架研究,系统监测了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规模与结构,为进一步完善中国数字经济统计核算体系和提出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发展规模 统计测度 国际比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亚男 费锦华 王艺霖
文章在测算2006—2019年中国30个省份数字经济四个核心产业大类的增加值的基础上,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空间条件Kernel密度估计方法考察中国省域数字经济规模的区域差异及空间分布动态。研究发现:中国省域数字经济规模保持快速增长,省域数字经济规模年均值为1165.07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9%。中国省域数字经济规模区域差异较大,基尼系数呈现“V”型变化态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中国省域数字经济规模存在极化现象和空间效应,东部地区省份呈现高低集聚态势,中部地区省份呈现趋同态势,西部地区省份呈现极化态势,东北地区省份则呈现高低差别化稳态分布。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韩兆安 赵景峰 吴海珍
研究目标:测算中国省际数字经济规模,并分析其特征、非均衡性和地区差异。研究方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研究发现:中国省际数字经济规模整体呈上升趋势,横向比较来看,省际数字经济主要集中在数字经济生产阶段,数字经济生产增加值占数字经济总增加值的比重超过50%;纵向比较来看,广东省、江苏省、北京市、四川省和上海市的数字经济规模常年保持领先地位。观测期内,省际数字经济非均衡性波动上升,且有一定的两极分化趋势,东部和中部地区两极分化趋势尤为明显。省际数字经济存在显著地区差异,区域间差异是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平均贡献率达60.01%;中部地区的差异主要来自组内,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差异则主要来自组间。研究创新: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构建数字经济测算框架并完成中国省际数字经济规模测算,进而采用Kernel密度估计和Dagum基尼系数对中国及三大区域数字经济的非均衡性和地区差异进行分析。研究价值:明确了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现状、特征及地区差异,对数字经济政策制定、数字经济区域协同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数字经济 规模测算 非均衡性 地区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鄂慧芳
文章基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和数字化效率提升业的界定,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方面,使用国民经济核算、增长核算框架及投入产出分析等工具,测算了2012—2020年我国宏观总体和19个分行业的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并进行了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整体呈持续较快增长趋势,发展速度快于GDP,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在数字产业化结构中,数字产品制造业和数字技术应用业的增加值规模显著大于数字要素驱动业和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要素驱动业的增长速度较快,发展动力较强。产业数字化增加值的平均增速及规模大于数字产业化,数字技术替代效应增加值规模大于协同效应,但协同效应的平均增速快于替代效应。数字技术渗透效应在行业间差异显著,2020年,金融业、建筑业、制造业(除ICT行业外)的产业数字化行业增加值占比较高,有13个行业的产业数字化行业增加值占比低于平均水平,加大数字技术对各行业的渗透效应是促进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少华 朱雪冰 陈鑫
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客观上要求对我国数字经济产业链有清楚的判断,以及我国数字经济产业链本身发展要畅通循环。为此,本文编制出中国数字经济产业链投入产出表,测度了中国数字经济产业链的上中下游规模,分析了产业链内部的互动衔接状态、上中下游产业关联和最终需求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数字经济产业链内部结构上,数字经济上中下游产业规模呈现“哑铃式”形状,数字经济中游与下游产业在需求拉动和供给推动方面出现不甚匹配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字经济产业链的循环化。在产业结构系数上,数字经济中游产业的影响力系数最大,对国民经济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数字经济下游产业推动力系数最大,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在最终需求的敏感度分析上,数字经济上游和下游产业均是投资依赖型产业,数字经济中游产业是消费、投资、净出口复合依赖型产业。本文的发现可以为“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的国家战略提供学理支撑和政策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郭滔 尹晓波
地下经济作为未被官方GDP进行记录并施以赋税的经济活动的总和,其规模在全球大多数国家中呈不断扩大趋势。近年来中国地下经济也在经济市场化进程中悄无声息的发展。本文采用现金比率法对我国1980年到2002年地下经济规模进行了测算,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地下经济与GDP的关系。
关键词:
地下经济 现金比率法 GDP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魏婕 任保平
中国经济要保持长期持续增长必须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投入增加型转向效率提高型的经济学内涵在于报酬递增机制的形成。从这样一个视角出发,运用了35个工业行业2000-2008年数据对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规模报酬情况进行了测算,并对中国报酬递增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现阶段分工与技术创新仍是最为核心的要素。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要转向报酬递增驱动的机制,最为根本的在于分工与技术创新良性互动机制的形成。
关键词:
报酬递增 技术创新 分工 增长方式转变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戴钰
自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在人民币预期升值驱动下,国际游资大规模流入中国,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实施效果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结合Auto-Regressive模型、PLS回归和GM(1,1)模型对2005~2009年的我国国际游资规模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我国的国际游资主要是通过贸易顺差流入我国的,FDI中隐藏的国际游资相对要少很多。测算至2009年底,我国的国际游资规模已经达到了12623.31亿美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斌 万义平
地下经济是作为地上经济或公开经济的对立面存在的经济现象。这类经济活动游离于官方统计系统之外,不在登记之列,也不向政府申报和纳税。文章对地下经济规模测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对我国近十年来地下经济规模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
地下经济 测算方法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胡竹枝 冯中朝
规模经济恒为零的理论假设对应着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完全竞争市场状态 ,有必要将客观存在的规模经济从技术进步中分离出来。本文运用CD生产函数 ,尝试构造了一种将规模经济从技术进步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并对方法进行了检验。
关键词:
技术进步 规模经济 分离 测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翠妮 董超
为了明确中国数字贸易发展现状、特征及其地区差异,为数字贸易发展政策制定、数字贸易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参考,文章基于国内外对数字贸易的定义并结合中国国情,界定数字贸易的概念和范围,构建数字贸易“两元三环三相”架构和产业体系,通过引入“数字贸易调整系数”对2007—2019年中国数字贸易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采用核密度估计与Dagum基尼系数对全国及四大地区数字贸易发展的非均衡性、地区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数字贸易增加值及其数字产品、数字服务和数字平台三个组成部分整体呈快速上升趋势;广东、北京、浙江、江苏的数字贸易发展水平保持领先地位;全国数字贸易发展存在分化与不平衡现象,东部地区更为突出;地区间差异是中国数字贸易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李瑾
本文在分析我国银行业发展历程与经营现状基础上,运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对中国2012~2017年26家A股上市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系数进行测算,分析分支机构和技术进步对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的影响。得出结论:银行规模经济与规模增长呈倒U型关系,处于中等规模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规模经济状态优于国有银行和农商行;呈规模经济状态的银行数量趋于减少;现阶段大部分商业银行粗放增加分支机构会降低规模经济,而技术进步会促进商业银行从"规模经营"模式向"价值经营"模式转变。据此,本文建议:商业银行强化投入产出能力,保持适度规模经营;调整分支机构布局,关注现有网点产能;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力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栋 王珊 任晓菲
数字经济规模是衡量数字经济发展状况的量化指标,通过准确预测可以帮助政府科学制定数字经济相关政策,正确规划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文章综合运用了Pearson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以及平衡优化器等多种方法,构建了中国数字经济规模预测模型,为了检验模型的准确性,实验对比了所提模型与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6个常用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模型在RMSE、R2以及MAPE上均表现最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