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33)
- 2023(13484)
- 2022(10887)
- 2021(9904)
- 2020(8271)
- 2019(19328)
- 2018(19019)
- 2017(36362)
- 2016(19387)
- 2015(22609)
- 2014(22701)
- 2013(22743)
- 2012(21312)
- 2011(19680)
- 2010(19955)
- 2009(18838)
- 2008(18484)
- 2007(16540)
- 2006(14607)
- 2005(13368)
- 学科
- 济(111920)
- 经济(111839)
- 管理(53005)
- 业(50058)
- 方法(46600)
- 数学(42499)
- 数学方法(41907)
- 企(38822)
- 企业(38822)
- 中国(27255)
- 农(24294)
- 业经(22149)
- 地方(21794)
- 财(19640)
- 学(19349)
- 贸(19269)
- 贸易(19259)
- 易(18714)
- 农业(16180)
- 制(16038)
- 融(14707)
- 金融(14705)
- 银(14692)
- 银行(14668)
- 行(14129)
- 地方经济(14128)
- 环境(14050)
- 和(13788)
- 产业(13600)
- 理论(12820)
- 机构
- 大学(301411)
- 学院(299638)
- 济(141167)
- 经济(138677)
- 管理(113947)
- 研究(107602)
- 理学(97964)
- 理学院(96869)
- 管理学(95146)
- 管理学院(94586)
- 中国(82467)
- 京(63901)
- 科学(62935)
- 财(59662)
- 所(54785)
- 研究所(49842)
- 农(48204)
- 财经(48170)
- 中心(47967)
- 经济学(45951)
- 经(43779)
- 江(43285)
- 业大(41852)
- 经济学院(41328)
- 北京(41100)
- 农业(37885)
- 院(37831)
- 范(37661)
- 师范(37325)
- 财经大学(35625)
- 基金
- 项目(194672)
- 科学(153908)
- 基金(143870)
- 研究(141036)
- 家(125470)
- 国家(124565)
- 科学基金(106510)
- 社会(92979)
- 社会科(88459)
- 社会科学(88438)
- 基金项目(73889)
- 省(73220)
- 自然(66567)
- 自然科(65100)
- 自然科学(65081)
- 教育(64084)
- 自然科学基金(63939)
- 划(62108)
- 资助(60996)
- 编号(55468)
- 成果(44953)
- 部(44161)
- 重点(44001)
- 发(43023)
- 国家社会(40365)
- 创(39808)
- 课题(38158)
- 教育部(38088)
- 创新(37504)
- 科研(37216)
- 期刊
- 济(154701)
- 经济(154701)
- 研究(91079)
- 中国(55990)
- 财(44960)
- 学报(44343)
- 农(43258)
- 科学(42094)
- 管理(41590)
- 大学(33663)
- 学学(31703)
- 农业(29517)
- 技术(27753)
- 经济研究(27159)
- 融(26874)
- 金融(26874)
- 教育(25748)
- 财经(24809)
- 业经(21982)
- 经(21549)
- 问题(20315)
- 统计(19559)
- 贸(18135)
- 技术经济(18106)
- 业(17170)
- 策(16932)
- 世界(16784)
- 国际(15865)
- 决策(15648)
- 图书(13802)
共检索到4495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梦根 张鑫
研究目标:考察中国数字经济的规模与结构特征,分析数字要素对中国经济生产率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研究方法:基于投入产出序列表数据,结合数字经济内涵、信息经济理论及增长核算方法,建立数字经济规模和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框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年均实际增长率高达11.24%,已经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数字经济结构不断变化,数字融合部门增速高于数字替代部门,但二者均低于数字基础部门的增速;中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而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行,数字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份额呈上升趋势。研究创新:提出包含三大效应的数字经济测度理论,将数字经济划分为基础部门、融合部门和替代部门,建立数字经济核算的方法框架,关注并考察了数字要素的增长效应。研究价值:有助于完善数字经济测度理论,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杜传忠 刘书彤
推进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升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已成为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利用2003—2020年中国制造业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随机前沿全赋能效应模型,运用反事实分析方法,分析数字经济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赋能效应及作用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明显的赋能效应,这种效应主要通过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三条路径实现,其中,通过技术进步赋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为主要作用路径。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在合理化、高级化程度较低的地区,数字经济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赋能效应较大,而赋能技术效率的效应相对较小;在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着力发挥数字经济对技术进步赋能作用,使得数字经济深度赋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效果更为明显;数字经济对南方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赋能效应更为显著。为进一步提升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应大力推进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丁黎黎 郑海红 王伟
基于资源、环境与治理行为的相互依存性,本文给出了考虑政府治理行为时海洋经济绿色生产率的评估。结合RA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的优势,构建了包含非期望产出的Malmquist-RAM-Undesirable模型,对我国海洋经济绿色生产率投入产出要素的松弛变量进行了分析,揭示各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及需改进的比例。研究结果显示:考虑政府治理行为后,效率偏低是导致海洋经济绿色生产率低于传统生产率的主要原因。五年发展计划中政府的治理力度与海洋经济的绿色生产率呈V型相关。在省域层面考虑了政府的治理行为后,上海、广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丁黎黎 郑海红 王伟
基于资源、环境与治理行为的相互依存性,本文给出了考虑政府治理行为时海洋经济绿色生产率的评估。结合RA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的优势,构建了包含非期望产出的Malmquist-RAM-Undesirable模型,对我国海洋经济绿色生产率投入产出要素的松弛变量进行了分析,揭示各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及需改进的比例。研究结果显示:考虑政府治理行为后,效率偏低是导致海洋经济绿色生产率低于传统生产率的主要原因。五年发展计划中政府的治理力度与海洋经济的绿色生产率呈V型相关。在省域层面考虑了政府的治理行为后,上海、广东能够较好地平衡海洋经济增长与海域资源市场化和海洋环境的治理,而其他地区仍然需要通过技术改进和海洋资源市场化改革来内化污染治理成本,推动投入产出变量到达生产前沿,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政府对环境治理投资逐年加强,然而由于治理方式的不恰当,并未取得理想的经济价值。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杨向阳 徐翔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促进中国经济增长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建立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经济计量模型,定量分析了1990-2001年中国服务业的生产率与规模报酬状况,并计算了决定中国服务业增加值的两种投入要素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出弹性、替代弹性与边际生产率,最后分析了这一估计结果对今后发展中国服务业的政策含义。
关键词:
服务业 生产率 规模报酬 替代弹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朱英明
本文分析了产业集聚对中国区域制造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组成部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引致的共有集聚经济与规模经济的增长显著负相关,共有集聚不经济却与规模经济的增长显著正相关。产业集聚引致的城市化经济与规模经济的增长显著正相关,城市化不经济却与规模经济的增长显著负相关。产业集聚对技术变化率的影响不显著,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类似于对区域制造业规模经济增长的影响。
关键词:
规模经济 技术变化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尹龙 陈强
数字经济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深入分析数字经济如何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探讨创新效率的中间作用,对推动经济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具有强烈的实践意义。本文基于2011-2020年我国各省份面板数据,分别测算全要素生产率与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并利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探索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发现:数字经济可以显著促进我国全要素生产率进步,创新效率起中介传导作用。从长短期效应、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来看,不论长期或短期,数字经济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且直接效应更为明显。此外,数字经济的作用存在区域和时间差异性,相较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享受数字经济的红利更为明显;在数字经济发展前期,对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明显的正向影响,但在特定时期后作用不再显著。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唐绅峰 潘爽 吴文洋
数字经济的赋能作用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推手,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了可能。本文利用2011—2016年285个城市面板数据对数字经济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进行检验。实证结果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有效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该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提高经济集聚水平、提升城市创新水平、加剧银行业竞争以及推动市场化进程等渠道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经济的这种作用具有异质性,表现在失信环境越好、教育水平越高及城市规模越小的地区作用越大。本文的研究揭示了数字经济赋能劳动力的作用,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转型中数字经济的应用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借鉴。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劳动生产率 赋能 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谦 董玥 宋齐芳
文章基于中国2006—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使用与SE-SBM-DEA模型相结合的固定参比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度中国实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从全国、地区、省级层面进行分析,并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研究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实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增长态势;东北地区实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最高,其次是东部和西部地区,中部地区最低;21个省份实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呈正增长趋势,9个省份呈负增长趋势;金融发展规模对全国层面实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呈显著负向影响,人力资本、工业化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和要素禀赋结构呈显著正向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媛玉 杨开忠
城市生产率的提高与城市规模的集聚效应密切相关。文章基于夜间灯光、全球人口分布等遥感影像数据重新测算了中国地级市的城市规模,通过建立城市生产率与城市规模的非线性模型,验证了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根据遥感影像数据测算所得的城市规模数据,已达到最优规模的城市数量明显增加。分时段、分地区的实证结果表明,城市集聚经济效应呈现增强趋势,东南半壁城市发展的规模效应优于西北半壁城市。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郭庆旺 赵志耘 贾俊雪
本文首先利用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方法估算出中国各省份1979~2003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率,从而对中国省份经济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然后利用核密度估计对中国省份经济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全要素生产率、相对效率和相对技术进步做分布动态演进分析。分析表明,中国省份经济增长差异较大且有逐步增大的倾向,主要由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尤其是技术进步率差异较大且逐步增大所致。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赵茂 求汝钰 王希元 李璐
数字技术为化解服务业“成本病”问题提供新契机。鉴于现有研究未能从规模经济效应和结构现代化效应剖析数字技术对服务业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因此使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提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ICT)指数表示数字技术发展水平,以服务贸易水平刻画规模经济、中高技术服务业出口额占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表示服务业的结构现代化程度,基于世界银行数据库中2009—2021年176个经济体的跨国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数字技术对服务业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对高收入经济体和中低收入经济体进行差异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数字技术能够显著提升服务业生产率,规模经济重塑效应和结构现代化转型效应在其中起中介效应;数字技术显著提升高收入经济体的服务业生产率,而对中低收入经济体的影响不显著,可能是因为中低收入经济体并未充分发展数字技术,其数字技术的发展规模和程度未能有效作用于其服务业。为此,应着力发展数字技术,发挥数字技术规模经济效应与结构现代化效应,促进数字技术与服务业的多场景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对服务业的渗透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吉雪强 王野 张跃松
本文基于理论探讨,结合中国247个地级市数据,综合多种方法,实证分析并严格检验数字经济对房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数字经济对房价抑制全要素生产率作用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房价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这一影响对于房价下行压力较大的中西部城市或小城市更为显著;作用机制分析发现数字经济主要通过增加人口流入量、提高居民收入而实现对房价的正向影响;调节效应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对房价抑制全要素生产率作用存在负向调节效应,这一负向调节效应在房价较高的东部城市或大中城市更为显著。本研究为破解房价与全要素生产率矛盾提供了新思路,为数字经济、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房价 全要素生产率 高质量发展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刘念
本文基于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在可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建立了超越对数生产函数计量经济学模型,利用2003-2011年我国服务业的相关统计数据,对我国服务业资本与劳动要素的替代弹性、规模报酬和生产率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
服务业 替代弹性 规模报酬 生产率
[期刊] 改革
[作者]
万晓榆 罗焱卿
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数字融合三个维度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基于2015—2018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通过计量模型研究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并引入技术进步作为两者的中介变量。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数字基础设施分指数、数字产业分指数、数字融合分指数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554、0.314、0.250、0.477,其中技术进步发挥的中介效应为31.32%。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对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更高的边际贡献率,该优势集中体现在东部地区具有更加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分维度来看,在区域异质性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中,数字基础设施分指数的影响系数最大,数字融合分指数的影响系数最小,表明东部地区与非东部地区之间存在较明显的"数字接入鸿沟"。为更好发挥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应重视数字底层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产业,缩小区域间"数字经济鸿沟",完善政府数字治理与服务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