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911)
2023(15503)
2022(12790)
2021(11770)
2020(9653)
2019(22236)
2018(21829)
2017(41744)
2016(22363)
2015(25426)
2014(25202)
2013(25257)
2012(23374)
2011(21515)
2010(21236)
2009(19611)
2008(18773)
2007(16208)
2006(14422)
2005(12875)
作者
(66337)
(55171)
(54672)
(52266)
(35121)
(26266)
(24863)
(21735)
(20988)
(19430)
(18796)
(18675)
(17406)
(17333)
(16951)
(16842)
(16394)
(16026)
(15710)
(15567)
(13673)
(13536)
(13023)
(12441)
(12373)
(12258)
(11958)
(11776)
(11084)
(10746)
学科
(114457)
经济(114354)
管理(62478)
(57436)
(46461)
企业(46461)
方法(45953)
数学(40495)
数学方法(40142)
中国(28529)
(25321)
业经(24453)
地方(23681)
(22163)
(20856)
(19202)
贸易(19192)
(18614)
农业(17194)
(16452)
环境(16274)
(15642)
(14792)
金融(14791)
地方经济(14748)
(14742)
银行(14698)
产业(14696)
理论(14661)
(14188)
机构
大学(334952)
学院(330247)
(146317)
经济(143598)
管理(130935)
研究(117647)
理学(113787)
理学院(112505)
管理学(110802)
管理学院(110212)
中国(86869)
(71494)
科学(70582)
(61506)
(58640)
研究所(53815)
(51355)
中心(51247)
财经(50378)
业大(48097)
(46012)
经济学(45696)
北京(45651)
(45475)
(43390)
师范(43040)
(42192)
经济学院(41039)
农业(40228)
财经大学(37565)
基金
项目(227078)
科学(179504)
基金(167179)
研究(166320)
(145783)
国家(144644)
科学基金(124051)
社会(108003)
社会科(102609)
社会科学(102580)
基金项目(88289)
(85471)
自然(78663)
自然科(76820)
自然科学(76803)
自然科学基金(75451)
教育(74724)
(72424)
资助(68656)
编号(65951)
成果(53557)
(50939)
重点(50581)
(49269)
(46725)
国家社会(45743)
课题(45056)
教育部(43985)
创新(43682)
科研(42919)
期刊
(159973)
经济(159973)
研究(101550)
中国(59250)
学报(51418)
科学(48265)
管理(47847)
(46169)
(43589)
大学(38963)
学学(36545)
农业(32668)
教育(32283)
技术(27852)
经济研究(27095)
(26319)
金融(26319)
财经(25189)
业经(23051)
(21697)
问题(20766)
图书(18248)
技术经济(17850)
(17198)
(16981)
世界(16419)
理论(15785)
科技(15283)
国际(14928)
统计(14803)
共检索到4836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军  杨渊鋆  张三峰  
数字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测度中国各个省份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对于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已有研究,首先界定了数字经济的内涵,然后从信息化发展、互联网发展和数字交易发展三个维度构建了中国分省份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统计年鉴数据,测度了2015-2018年中国30个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最后,基于SAR模型,分析了数字经济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水平正在高速发展;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存在区域"数字经济鸿沟"与两极分化现象,东部地区数字经济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同时,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外资依存度、政府干预度、人力资本水平和居民工资水平能够显著影响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唐娟  秦放鸣  
提高经济效率是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途径。文章构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测算了中国30个省份2000—2019年的经济效率值,发现各区域呈东、中、西递减的分布格局。通过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发现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导因素。为了深入分析影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因素,在测算经济效率的基础上,运用面板Tob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创新驱动、对外开放对提高经济效率具有正向作用,而经济发展、绿色环保、公平共享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经济效率的提高。只有经济发展与绿色环保协调兼顾,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帅  吴珍玮  陆朝阳  张娜  
以中国31个省级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熵值法、协调度和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探究了2013—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中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呈现逐年持续上升的增长趋势,但其整体水平依然相对较低,且在区域间存在日益扩大的差异性,具体体现为以高、低融合地区为外围的半包围空间分异格局。(2)当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等级以勉强融合和初级融合为主,且表现出由东向西的“高—低”两梯度空间分布格局以及“东部高融合转型、中西部失调脱离”的空间等级演变规律。(3)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和以低低聚集为主的聚集效应。(4)驱动因素分析显示,内在核心机制(市场需求、科技创新、数字产业发展)和外在保障机制(数字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市场环境、政府行为)均能对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产生有益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飞  胡江艳  孙启鹏  徐妍  尚震  柯浩楠  
运用DEA-BCC模型和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08—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静态和动态物流业碳排放绩效进行测算,并从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结构、科技水平、市场开放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六个维度出发,运用面板Tobit模型对其驱动因素进行探索,结果发现:(1)从静态角度看,中国物流业碳排放绩效整体处于中等水平,除河北、青海、宁夏外,其余省份尚有很大改善空间,同时,东部和东北部绩效远高于中西部,区域差异显著;(2)从动态角度看,中国物流业碳排放绩效总体保持上升态势,除安徽、甘肃、青海外,其余省份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中西部省份的改善幅度普遍低于东部和东北部省份;(3)能源结构对物流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显著为负,其余因素对物流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显著为正。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飞  胡江艳  孙启鹏  徐妍  尚震  柯浩楠  
运用DEA-BCC模型和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08—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静态和动态物流业碳排放绩效进行测算,并从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结构、科技水平、市场开放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六个维度出发,运用面板Tobit模型对其驱动因素进行探索,结果发现:(1)从静态角度看,中国物流业碳排放绩效整体处于中等水平,除河北、青海、宁夏外,其余省份尚有很大改善空间,同时,东部和东北部绩效远高于中西部,区域差异显著;(2)从动态角度看,中国物流业碳排放绩效总体保持上升态势,除安徽、甘肃、青海外,其余省份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中西部省份的改善幅度普遍低于东部和东北部省份;(3)能源结构对物流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显著为负,其余因素对物流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显著为正。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洁梅   林曾  
基于2009—2021年中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和全局空间自相关法,实证分析中国农业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时空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农业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各省(区、市)农业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不断上升,且呈现显著空间分化趋势。其中,东部地区农业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相对较低。农业技术研发力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农村人力资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驱动中国省(区、市)农业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此,提出优化农业资源投入结构、健全农村循环经济差异化发展机制、统筹农村绿色低碳资源配置的举措,以期为提升农业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提供理论参考与经验借鉴。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葛海燕  张少军  丁晓强  
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地位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利得份额,为此,本文构建了融合全球价值链经济地位与技术地位的综合性测度指标,并基于2000—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分析了中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已经取得了较大提升,但国际排名仍比较靠后,不仅显著低于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也低于巴西和俄罗斯两个金砖国家,反映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低端锁定"的困境仍较为严峻;尽管中国初级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均显著提升,并表现出明显的"追赶"趋势,但各行业的国际排名均较为落后,其中,服务业的落后程度最大,制造业中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落后程度最大;技术地位效应是推动中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的主导因素,经济地位效应是次要因素,增加值结构效应则产生了抑制作用。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锋  吴丽华  杨超  
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发展中CO2排放量增长的驱动因素,对有的放矢地制定减排政策,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法,把1995—2007年间中国能源消费的CO2排放增长率分解为11种驱动因素的加权贡献,并对这一时期中的6个时间段和每一种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995—2007年间,中国CO2排放量年均增长12.4%的主要正向驱动因素为人均GDP、交通工具数量、人口总量、经济结构、家庭平均年收入,其平均贡献分别为15.82%、4.93%、1.28%、1.14%和1.11%,负向驱动因素为生产部门能源强度、交通工具平均运输线路长度...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聂昌腾  张帆  
基于2006—2019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文章采用典型特征分析、Dagum基尼系数探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数字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一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呈现较强的空间非均衡性,具有“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二是观测期内,数字经济发展的总体差异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且“十三五”期间差异上升明显,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三是外商投资水平、人力资本、经济外向程度和道路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最后,研究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科学合理发展数字经济的对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聂昌腾  张帆  
基于2006—2019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文章采用典型特征分析、Dagum基尼系数探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数字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一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呈现较强的空间非均衡性,具有“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二是观测期内,数字经济发展的总体差异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且“十三五”期间差异上升明显,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三是外商投资水平、人力资本、经济外向程度和道路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最后,研究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科学合理发展数字经济的对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傅泽  
文章选取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际面板数据,利用修正引力模型确定新经济空间关联关系,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考察新经济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结果显示:中国各省份新经济之间存在明显关联与溢出的网络化特征,网络空间稳定性较弱,存在一定的等级结构,而网络空间的通达性较好;东部地区省份在网络中居于中心位置,在全国新经济发展中扮演“居间人”和“中心行动者”角色,部分中、西部地区省份则属于“边缘人”;网络中板块之间各省份新经济溢出效应显著,板块内部联系较少。进一步利用二次指派模型分析新经济空间网络关联关系形成的驱动因素,发现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对新经济空间关联网络形成具有正向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地理距离、人力资本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傅泽  
文章选取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际面板数据,利用修正引力模型确定新经济空间关联关系,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考察新经济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结果显示:中国各省份新经济之间存在明显关联与溢出的网络化特征,网络空间稳定性较弱,存在一定的等级结构,而网络空间的通达性较好;东部地区省份在网络中居于中心位置,在全国新经济发展中扮演“居间人”和“中心行动者”角色,部分中、西部地区省份则属于“边缘人”;网络中板块之间各省份新经济溢出效应显著,板块内部联系较少。进一步利用二次指派模型分析新经济空间网络关联关系形成的驱动因素,发现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对新经济空间关联网络形成具有正向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地理距离、人力资本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范丹  王维国  
本文将二氧化碳排放纳入工业能源绩效的评价体系之中,基于SBM方向距离函数及Luenberger指数测度了2000-2010年我国工业36个行业的能源效率与生产率,利用核密度估计分析了能源效率的动态演进,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业低碳能源效率高于传统能源效率,其中制造业的低碳能源效率最高,其次为供应业,采掘业最低;考察期内工业行业的最优生产前沿不断外移,低碳技术边界越来越偏离规模报酬不变技术;核密度分析可知,大多数工业行业由于生产率提高使得能源效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驱动因素分析显示,工业行业存在能源利用的规模经济,能源结构对行业能源绩效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资本深化对工业行...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晓华  
"宅经济"是近年来呈现快速发展的一种经济现象,是居民在住宅中参与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创造活动,或者是与居民在住宅中完成商品或服务交易相关的经济活动,呈现出与传统经济活动显著不同的特征。宅经济的发展可以划分为网民涌现、剁手族出现、产消者实现、自由工作共四个阶段。宅经济的发展受到信息技术发展、IT设备家庭普及、数字基础设施完善等供给侧因素,需求层次提高、人力资本升级以及企业降本增效需要等需求侧因素以及外部冲击的影响。宅经济的发展空间巨大,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为推动宅经济更好发展,应加大数字经济研发投入、支持数字新模式新业态创新、推广智能家庭产品、鼓励采用远程工作模式、推动"新基建"建设。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丁宝根  赵玉  邓俊红  
[目的]研究中国种植业碳排放的时空差异、脱钩特征及驱动因素,为中国种植业低碳化可持续发展以及推动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2001-2018年中国大陆31个省份种植业农用物资投入、种植业产值等统计数据,通过IPCC碳排放系数法对种植业碳排放量进行测度,采用Tapio模型揭示中国种植业碳排放脱钩特征,并进一步运用LMDI模型探析种植业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1)中国种植业碳排总量近年来趋于下降,化肥是其最主要碳源,碳排放量、碳源及碳排放强度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2)中国种植业碳排放脱钩类型近年来整体上呈现强脱钩,但省际差异化明显;(3)生产效率的碳排放抑制作用趋于增强,生产结构的碳排放增加效应显著,产出水平是碳排放增加的最主要驱动因素,劳动因素的碳排放增加效应趋于下降。[结论]应坚持科技创新与结构优化、注重因地制宜与突出重点、着力提质增效与绿色发展,以期实现中国种植业低碳化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