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88)
- 2023(12989)
- 2022(10350)
- 2021(9391)
- 2020(7517)
- 2019(17323)
- 2018(16723)
- 2017(32104)
- 2016(16551)
- 2015(18843)
- 2014(18615)
- 2013(18708)
- 2012(17413)
- 2011(16264)
- 2010(16361)
- 2009(15267)
- 2008(14671)
- 2007(12760)
- 2006(11591)
- 2005(10582)
- 学科
- 济(107482)
- 经济(107413)
- 管理(44436)
- 业(42107)
- 方法(40783)
- 数学(37046)
- 数学方法(36502)
- 企(32861)
- 企业(32861)
- 中国(25686)
- 地方(24329)
- 业经(22351)
- 农(21593)
- 贸(17007)
- 贸易(16997)
- 产业(16693)
- 易(16437)
- 地方经济(16034)
- 学(16000)
- 财(15923)
- 农业(14746)
- 制(13817)
- 环境(13650)
- 融(13534)
- 金融(13532)
- 银(12565)
- 银行(12560)
- 行(12250)
- 发(12088)
- 和(11871)
- 机构
- 大学(257279)
- 学院(256955)
- 济(128797)
- 经济(126818)
- 管理(98980)
- 研究(93356)
- 理学(85890)
- 理学院(84903)
- 管理学(83446)
- 管理学院(82965)
- 中国(70790)
- 京(54303)
- 科学(52277)
- 财(52076)
- 所(45668)
- 经济学(42992)
- 财经(42568)
- 研究所(41634)
- 中心(40645)
- 经(38878)
- 经济学院(38707)
- 江(35123)
- 北京(34887)
- 农(34642)
- 院(33470)
- 范(32464)
- 业大(32301)
- 师范(32223)
- 财经大学(31721)
- 科学院(28774)
- 基金
- 项目(172421)
- 科学(139058)
- 基金(129982)
- 研究(125690)
- 家(113118)
- 国家(112374)
- 科学基金(97512)
- 社会(86856)
- 社会科(82915)
- 社会科学(82896)
- 基金项目(67472)
- 省(63550)
- 自然(59847)
- 自然科(58592)
- 自然科学(58582)
- 自然科学基金(57535)
- 教育(55785)
- 划(53749)
- 资助(53685)
- 编号(47402)
- 发(39306)
- 部(39122)
- 重点(38804)
- 国家社会(38575)
- 成果(37248)
- 创(35867)
- 教育部(34310)
- 创新(33771)
- 中国(33591)
- 人文(33330)
- 期刊
- 济(141768)
- 经济(141768)
- 研究(81344)
- 中国(46204)
- 管理(38392)
- 财(36701)
- 科学(35224)
- 学报(33613)
- 农(31474)
- 大学(26568)
- 经济研究(25734)
- 学学(25168)
- 技术(23165)
- 融(22506)
- 金融(22506)
- 财经(22433)
- 农业(21946)
- 业经(20053)
- 经(19704)
- 教育(18971)
- 问题(18762)
- 统计(16905)
- 贸(16263)
- 技术经济(15804)
- 世界(15330)
- 策(15128)
- 国际(14497)
- 决策(13536)
- 业(12871)
- 商业(12315)
共检索到3831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平卫英 肖秀华
为全面系统地考察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本文对我国2002年、2007年、2012年和2017年各省份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和核密度函数模型,分析了我国各省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的空间相关性以及动态演进过程。结果显示:我国各地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和非均衡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在不同区域间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高值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以及部分北部沿海、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低值地区主要聚集在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和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在观测期内,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高值区、中值区和低值区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持续提高,各区间内的地区差距持续变大,在未来几年,该趋势可能会继续保持。本文明确了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的发展现状、地区差距和演进趋势,对我国数字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数字经济区域协同发展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鲜祖德 王天琪
本文以2021年6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为标准,使用2018年开展的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构造数字经济测算框架,测算并预测了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本文研究结果为全面系统考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了解我国数字经济产业结构特征提供了数据基础,为进一步完善数字经济规模测算框架和科学制定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核心产业规模测算 预测比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雄 高志刚 克甝
文章基于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视角构建城市数字创新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权综合评价法测算出2011—2020年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字创新水平,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传统Markov链以及空间Markov链考察中国城市数字创新水平的地区差距和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1)中国城市数字创新水平呈现不断上升态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城市数字创新水平在空间上表现出“东部高、中西部低”的分布格局。(2)中国城市数字创新水平的地区差距整体呈扩大趋势,地区间差距是造成中国城市数字创新水平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3)全国整体城市数字创新水平在样本考察期内主要呈现单极化形态,而三大地区则由多极分化演变为单极化。(4)中国城市数字创新水平状态较为稳定,低水平城市向邻接高水平城市转移的概率相对较高,同时处于高水平城市的数字创新发展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关键词:
数字创新 地区差距 动态演进 城市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洪俊杰 李研 杨曦
本文首先构造了一个理论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将上千万条企业工商登记信息与区县和城市统计数据相结合,基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视角,从地区和城乡两个层面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总体上扩大了收入分配差距,主要机制包括数字化对劳动生产率差异和人力资本分布的影响。从地区层面来看,缩小各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尤其是数字素养鸿沟,有助于缓解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扩大。从城乡层面来看,加强农村居民对数字资源的使用程度有利于城乡间收入差距的缩小。在我国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和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应高度关注数字经济发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本文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共同富裕 收入分配 收入差距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娜 张田雨 孙毅 李元杰
为了科学准确衡量我国省级地区数字经济规模和空间差异演变趋势,本文提出一种兼顾核算科学性和统计兼容性的方法,测算了2007—2020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及其四类细分产业的增加值规模,进而分析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空间发展格局和不平衡性的演变趋势,并通过SAR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显示:(1)30个省(区、市)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总体规模差异显著。(2)四大类核心产业的空间发展格局呈现由东到西递减趋势;数字要素驱动业进一步向东部优势地区集聚,其他产业呈现从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3)各地区间的差异是造成我国数字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4)经济增长水平、政府科技支持力度、对外开放水平和技术创新水平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高度相关,这些因素的影响都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娜 张田雨 孙毅 李元杰
为了科学准确衡量我国省级地区数字经济规模和空间差异演变趋势,本文提出一种兼顾核算科学性和统计兼容性的方法,测算了2007—2020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及其四类细分产业的增加值规模,进而分析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空间发展格局和不平衡性的演变趋势,并通过SAR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显示:(1)30个省(区、市)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总体规模差异显著。(2)四大类核心产业的空间发展格局呈现由东到西递减趋势;数字要素驱动业进一步向东部优势地区集聚,其他产业呈现从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3)各地区间的差异是造成我国数字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4)经济增长水平、政府科技支持力度、对外开放水平和技术创新水平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高度相关,这些因素的影响都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许军
文章基于2016—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建立中国产业链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TOPSIS法测算产业链创新水平。进一步,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Kernel密度与Markov链方法,分析中国产业链创新的整体状况、地区差距与动态演进趋势。研究发现:从全国总体来看,中国产业链创新水平表现出稳步提高趋势;中国产业链创新四大子系统呈现“高度耦合、良性协调”特征。分地区来看,中国产业链创新水平具有显著地区差距,华东地区产业链创新水平远超其他地区,西南、西部与东北地区产业链创新水平较低;华东地区产业链创新水平呈现极化现象显著趋势,华北、西南地区表现出极化现象逐步弱化的趋势;除华南地区产业链创新水平差距表现出缩小趋势之外,其他地区产业链创新水平差距均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栋 张映芹 李开源
文章在测算2012—2017年中国省际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的基础上,采用区位熵对各省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度进行了测算,使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及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各省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度的动态演进历程、地区差异及空间效应。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多数省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度不断提升;从演进历程来看,东部地区呈现集聚度减小趋势,中西部地区呈现集聚度上升趋势,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度分化程度有所改善,但整体分化格局并未扭转,区域间差异是导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度产生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省际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度空间分布情况较为稳定,东部地区沿海省份呈现高值集聚,中西部地区多数省份呈现低值集聚,少数省份异军突起,与邻近省份表现出极化效应,呈现高低集聚趋势。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裴延峰
研究目标:探究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的空间不平衡特征及其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方法: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高度化两个层面,测度2000~2019年中国产业结构变迁,采用Theil指数测度其空间差异,借助二次指派程序(QAP)探究产业结构变迁的空间不平衡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产业结构的变迁呈现明显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其中,产业结构合理化表现出“阶梯式”的分布格局,而产业结构高度化呈现“核心—边缘”特征。全样本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对地区经济差距均产生显著的影响。分时期考察结果则显示,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强度逐步提升并超过了产业结构高度化。分地区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强度不同,东部地区应注重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协调发展,中部地区则应该两者并重,西部地区应在产业结构合理化上发力。研究创新:从关系数据视角,应用二次指派程序揭示产业结构变迁的空间不平衡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价值:从产业结构变迁视角为理解地区经济差距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分析框架,为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对策。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周迪
区域金融发展差异会制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我国强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背景下,分析我国区域金融规模的地区差距及变动十分必要。该文基于大陆31个省级地区1998-2012年的数据,将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和扩展的分布动态学模型相结合,对我国金融规模"量"和"质"的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分布动态演变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中部地区的金融规模在"量"和"质"上都滞后;不管是在地区差距还是地区极化问题上,金融规模"量"都比"质"重要,因此,需要将重点放在如何调节地区金融机构的信贷需求均衡上;目前我国地区金融规模的非均衡调整速度比较慢,政府需要加大调节力度,特别要重视那些在金融规模"量"上陷入"低...
关键词:
金融规模 地区差距 基尼系数 分布动态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师晓娟 刘泽 黄容
基于空间溢出效应探讨了数字经济与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及差距背后的机制。利用201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且通过空间计量方法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第一,我国居民文化消费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依赖性,该效应随地理距离增加而衰减。数字经济发展能显著促进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但对毗邻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却产生了明显的虹吸效应和抑制作用。第二,数字经济与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差距之间呈现“U”型关系。数字经济发展初期,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差距并未得以改善反而扩大,跨过拐角后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差距才得以改善。第三,从区域特征来看,东部相对于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差距的改善效应更明显。因此,加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文化消费数字化和文化产业数字化,提升数字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是缩小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差距、促进城乡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文化消费 城乡差距 空间效应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韩刚 李翀
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必然要求。基于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本文研究数字经济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发现数字经济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具有缩小作用,但该缩小作用存在消费类型和农村居民人力资本异质性。具体来说,较之生存型消费差距,数字经济对城乡居民发展享乐型消费差距的缩小作用更明显;较之低农村居民人力资本地区,数字经济对高农村居民人力资本地区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缩小作用更强。机制分析发现,数字经济通过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和弥合城乡数字鸿沟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进一步的空间计量分析表明,数字经济还能通过空间溢出效应缩小周边地区的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据此,建议缩小区域间的数字经济发展差距、补齐乡村产业的数字化短板和消弭城乡数字鸿沟,以增强数字经济发展的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缩小效应。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兴 张炜
笔者将企业生产率异质性与运输业规模经济同时引入新经济地理模型,并重点考察后者在异质企业空间选择及产业布局中的作用,发现当运输业存在显著规模经济时最有动力向中心地区转移的企业是低效率企业,而高效率企业却继续留在外围;当运输业存在适度规模经济时,生产率水平居中的企业最有动力向中心地区转移,而外围地区处于生产率分布两端的企业却没有再选址的激励;这就揭示了影响地区差距的另一种重要机制,即运输业规模经济是一种产业分散力量,有助于地区间经济差距与生产率差距的缩小。进一步研究表明,贸易成本下降(贸易自由化)强化了企业空间选择中的分类效应,促使更多生产率居中企业向中心地区转移,而外围最具生产率优势的企业却是最...
关键词:
异质企业 运输成本 规模经济 地区差距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龚勤林 宋明蔚 贺培科 张冰冰
在城乡融合发展和“数字中国”战略背景下,明晰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逐渐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焦点问题。基于2011-2019年中国21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探究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并大致呈现出“L型”的非线性作用关系;数字经济能通过提升市场活跃度和促进农村电商集群间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由于经济发展与要素集聚水平的差异,东部地区、中心城市的数字经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作用相对较强。同时,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效应具有“本地-邻地”的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分析证实,不同空间半径权重下,数字经济可通过网络技术优势,增强经济活动与组织交换的“流动空间”势能,弱化空间作用“边界”,促使“邻地”收敛效应突破地理距离约束。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高帆
本文利用泰尔指数分解方法研究了1978-2009年中国31个省份经济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内在机理。结果表明:以1990年和2003年为拐点,地区经济差距呈现出先缩减、后扩大、再缩减的"N"型变动趋势。在空间意义上,组内差距对地区差距变动的贡献度从77.49%降至39.20%,而组间差距的贡献度则从22.51%增至60.80%,组间差距越来越取代组内差距而成为地区差距变动的决定性因素;在动力意义上,1978-2009年,资本产出比、资本劳动比和劳动参与率对地区差距的贡献率分别为70.00%、18.72%和11.28%,资本产出比是引致地区差距变动的关键性因素,但1990年之后资本劳动比和劳动参与率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