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28)
2023(11026)
2022(8601)
2021(7763)
2020(6272)
2019(14485)
2018(14168)
2017(27377)
2016(14018)
2015(16329)
2014(16197)
2013(16264)
2012(15190)
2011(14192)
2010(14331)
2009(13465)
2008(12955)
2007(11338)
2006(10323)
2005(9511)
作者
(41611)
(34770)
(34589)
(33103)
(22070)
(16234)
(15649)
(13474)
(13163)
(12267)
(12001)
(11429)
(11243)
(11007)
(10723)
(10611)
(10284)
(9879)
(9851)
(9237)
(8831)
(8339)
(8228)
(7945)
(7887)
(7826)
(7363)
(7036)
(6883)
(6708)
学科
(97720)
经济(97662)
管理(37836)
方法(36475)
(35112)
数学(33247)
数学方法(32744)
(28010)
企业(28010)
中国(22875)
地方(20807)
业经(20340)
(17778)
产业(16277)
(15155)
贸易(15145)
地方经济(14874)
(14711)
(13633)
(12256)
(12121)
(11789)
金融(11789)
农业(11748)
环境(11462)
(11291)
银行(11290)
(11009)
(10730)
信息(10550)
机构
大学(220831)
学院(220519)
(113877)
经济(112244)
管理(85749)
研究(80129)
理学(73863)
理学院(73099)
管理学(71864)
管理学院(71443)
中国(61740)
(46579)
(45514)
科学(43341)
(38985)
经济学(37895)
财经(36976)
研究所(35366)
中心(34866)
经济学院(33970)
(33756)
北京(30333)
(30260)
(28360)
(28023)
财经大学(27430)
(26756)
师范(26569)
业大(26412)
科学院(24457)
基金
项目(143260)
科学(115365)
基金(107396)
研究(106372)
(92388)
国家(91787)
科学基金(79808)
社会(73346)
社会科(70062)
社会科学(70047)
基金项目(54570)
(52986)
自然(47699)
教育(47190)
自然科(46689)
自然科学(46681)
自然科学基金(45869)
资助(45411)
(44227)
编号(40445)
(33219)
(32656)
国家社会(32496)
成果(32200)
重点(32116)
(29763)
中国(28918)
教育部(28801)
课题(28133)
发展(28111)
期刊
(127194)
经济(127194)
研究(70579)
中国(40913)
管理(34184)
(32216)
科学(28609)
学报(26660)
(25465)
经济研究(23289)
大学(21506)
技术(21495)
学学(20279)
财经(19649)
(19617)
金融(19617)
农业(17863)
业经(17655)
(17325)
教育(16902)
问题(16516)
统计(15987)
(14742)
技术经济(14592)
世界(14170)
(14037)
国际(13272)
决策(12812)
商业(10591)
(10587)
共检索到3348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鲜祖德  王天琪  
本文以2021年6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为标准,使用2018年开展的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构造数字经济测算框架,测算并预测了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本文研究结果为全面系统考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了解我国数字经济产业结构特征提供了数据基础,为进一步完善数字经济规模测算框架和科学制定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康铁祥  
1998年,美国商务部第一次对美国数字经济展开系统性研究,此后几年,数字经济这一经济形态逐渐获得学术界的认可。而且,随着人们对数字经济认识的加深,学术界逐渐意识到对数字经济的量化测算已经构成深入研究数字经济的重要一环。本文在综合国内外数字经济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设计出数字经济规模的测算方法,并对近几年中国的数字经济规模进行了实证测算。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平卫英  肖秀华  
为全面系统地考察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本文对我国2002年、2007年、2012年和2017年各省份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和核密度函数模型,分析了我国各省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的空间相关性以及动态演进过程。结果显示:我国各地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和非均衡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在不同区域间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高值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以及部分北部沿海、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低值地区主要聚集在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和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在观测期内,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高值区、中值区和低值区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持续提高,各区间内的地区差距持续变大,在未来几年,该趋势可能会继续保持。本文明确了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的发展现状、地区差距和演进趋势,对我国数字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数字经济区域协同发展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许宪春  张美慧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与经济运行方式的不断融合,数字经济已被视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位置,数字经济规模测算研究是当前国内外统计机构与研究学者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系统梳理信息经济、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演变历程的基础上,提炼数字经济的内涵与形成要素,构建数字经济规模核算框架,界定数字经济核算范围,确定数字经济产品,筛选数字经济产业,对2007—2017年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与总产出等指标进行测算,并将测算结果与美国和澳大利亚进行比较。测算结果表明:2017年,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53028.8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46%;数字经济总产出147574.05亿元,占国内总产出的6.53%。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2017年,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约为美国的58.12%;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美国0.44个百分点;2016年,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约为美国的52.77%,占GDP比重低于美国0.77个百分点,略高于澳大利亚0.03个百分点。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率明显高于美国和澳大利亚。2008—2017年,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率达14.43%,明显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率8.27%,数字经济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本文深化了数字经济规模核算框架研究,系统监测了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规模与结构,为进一步完善中国数字经济统计核算体系和提出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鄂慧芳  
文章基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和数字化效率提升业的界定,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方面,使用国民经济核算、增长核算框架及投入产出分析等工具,测算了2012—2020年我国宏观总体和19个分行业的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并进行了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整体呈持续较快增长趋势,发展速度快于GDP,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在数字产业化结构中,数字产品制造业和数字技术应用业的增加值规模显著大于数字要素驱动业和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要素驱动业的增长速度较快,发展动力较强。产业数字化增加值的平均增速及规模大于数字产业化,数字技术替代效应增加值规模大于协同效应,但协同效应的平均增速快于替代效应。数字技术渗透效应在行业间差异显著,2020年,金融业、建筑业、制造业(除ICT行业外)的产业数字化行业增加值占比较高,有13个行业的产业数字化行业增加值占比低于平均水平,加大数字技术对各行业的渗透效应是促进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亚男  费锦华  王艺霖  
文章在测算2006—2019年中国30个省份数字经济四个核心产业大类的增加值的基础上,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空间条件Kernel密度估计方法考察中国省域数字经济规模的区域差异及空间分布动态。研究发现:中国省域数字经济规模保持快速增长,省域数字经济规模年均值为1165.07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9%。中国省域数字经济规模区域差异较大,基尼系数呈现“V”型变化态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中国省域数字经济规模存在极化现象和空间效应,东部地区省份呈现高低集聚态势,中部地区省份呈现趋同态势,西部地区省份呈现极化态势,东北地区省份则呈现高低差别化稳态分布。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娜   张田雨   孙毅   李元杰  
为了科学准确衡量我国省级地区数字经济规模和空间差异演变趋势,本文提出一种兼顾核算科学性和统计兼容性的方法,测算了2007—2020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及其四类细分产业的增加值规模,进而分析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空间发展格局和不平衡性的演变趋势,并通过SAR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显示:(1)30个省(区、市)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总体规模差异显著。(2)四大类核心产业的空间发展格局呈现由东到西递减趋势;数字要素驱动业进一步向东部优势地区集聚,其他产业呈现从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3)各地区间的差异是造成我国数字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4)经济增长水平、政府科技支持力度、对外开放水平和技术创新水平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高度相关,这些因素的影响都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娜   张田雨   孙毅   李元杰  
为了科学准确衡量我国省级地区数字经济规模和空间差异演变趋势,本文提出一种兼顾核算科学性和统计兼容性的方法,测算了2007—2020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及其四类细分产业的增加值规模,进而分析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空间发展格局和不平衡性的演变趋势,并通过SAR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显示:(1)30个省(区、市)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总体规模差异显著。(2)四大类核心产业的空间发展格局呈现由东到西递减趋势;数字要素驱动业进一步向东部优势地区集聚,其他产业呈现从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3)各地区间的差异是造成我国数字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4)经济增长水平、政府科技支持力度、对外开放水平和技术创新水平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高度相关,这些因素的影响都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栋  王珊  任晓菲  
数字经济规模是衡量数字经济发展状况的量化指标,通过准确预测可以帮助政府科学制定数字经济相关政策,正确规划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文章综合运用了Pearson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以及平衡优化器等多种方法,构建了中国数字经济规模预测模型,为了检验模型的准确性,实验对比了所提模型与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6个常用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模型在RMSE、R2以及MAPE上均表现最好。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韩兆安  赵景峰  吴海珍  
研究目标:测算中国省际数字经济规模,并分析其特征、非均衡性和地区差异。研究方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研究发现:中国省际数字经济规模整体呈上升趋势,横向比较来看,省际数字经济主要集中在数字经济生产阶段,数字经济生产增加值占数字经济总增加值的比重超过50%;纵向比较来看,广东省、江苏省、北京市、四川省和上海市的数字经济规模常年保持领先地位。观测期内,省际数字经济非均衡性波动上升,且有一定的两极分化趋势,东部和中部地区两极分化趋势尤为明显。省际数字经济存在显著地区差异,区域间差异是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平均贡献率达60.01%;中部地区的差异主要来自组内,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差异则主要来自组间。研究创新: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构建数字经济测算框架并完成中国省际数字经济规模测算,进而采用Kernel密度估计和Dagum基尼系数对中国及三大区域数字经济的非均衡性和地区差异进行分析。研究价值:明确了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现状、特征及地区差异,对数字经济政策制定、数字经济区域协同发展有重要意义。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赵雨涵   杨飞洋   宋旭光   王婷  
产业数字化是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本文以《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为标准,系统构建产业数字化增加值核算方法,测度了2007—2021年中国产业数字化规模和结构,考察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特征和内因。此外,还将网络分析法应用于投入产出表序列,通过测算产业数字化最强路径强度和数字技术下游紧密度,分析了中国三次产业数字化路径。研究发现:(1)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扩张,数字产业化布局不断调整,产业数字化主导地位日益凸显。此外,产业数字化抵御冲击能力更强,更有韧性。(2)三次产业数字化规模、占比和增速位列第一的均是第三产业,其中,数字商贸与数字政府表现尤为突出;其次是第二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3)三次产业数字化最强路径强度表现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发展趋势,这表明三次产业与数字技术融合面临不平衡问题,呈现出“三二一”逆向特征。但总体而言,数字技术下游紧密度不断提升,中国产业数字化整体正向着不断深化的方向发展。本文完善了数字经济核算框架,深化了中国产业数字化规模测算,并补充了产业数字化路径及其强度研究。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少华   朱雪冰   陈鑫  
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客观上要求对我国数字经济产业链有清楚的判断,以及我国数字经济产业链本身发展要畅通循环。为此,本文编制出中国数字经济产业链投入产出表,测度了中国数字经济产业链的上中下游规模,分析了产业链内部的互动衔接状态、上中下游产业关联和最终需求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数字经济产业链内部结构上,数字经济上中下游产业规模呈现“哑铃式”形状,数字经济中游与下游产业在需求拉动和供给推动方面出现不甚匹配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字经济产业链的循环化。在产业结构系数上,数字经济中游产业的影响力系数最大,对国民经济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数字经济下游产业推动力系数最大,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在最终需求的敏感度分析上,数字经济上游和下游产业均是投资依赖型产业,数字经济中游产业是消费、投资、净出口复合依赖型产业。本文的发现可以为“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的国家战略提供学理支撑和政策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颜长春   廖俊  
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测度平台经济的规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将平台经济从数字经济的概念中剥离出来,对平台经济的生产与产出统计范围进行界定,构造平台经济规模核算框架,对2005—2021年平台经济增加值规模及其占GDP的比重进行统计测度,并通过指数平滑法和灰色预测模型对我国平台经济发展规模进行预测。本文研究结果为了解我国平台经济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理解平台经济产业结构特征提供数据支撑,为把平台经济核算纳入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参考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郭滔  尹晓波  
地下经济作为未被官方GDP进行记录并施以赋税的经济活动的总和,其规模在全球大多数国家中呈不断扩大趋势。近年来中国地下经济也在经济市场化进程中悄无声息的发展。本文采用现金比率法对我国1980年到2002年地下经济规模进行了测算,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地下经济与GDP的关系。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魏婕  任保平  
中国经济要保持长期持续增长必须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投入增加型转向效率提高型的经济学内涵在于报酬递增机制的形成。从这样一个视角出发,运用了35个工业行业2000-2008年数据对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规模报酬情况进行了测算,并对中国报酬递增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现阶段分工与技术创新仍是最为核心的要素。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要转向报酬递增驱动的机制,最为根本的在于分工与技术创新良性互动机制的形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