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019)
- 2023(21663)
- 2022(18259)
- 2021(16783)
- 2020(13976)
- 2019(31844)
- 2018(31420)
- 2017(59435)
- 2016(32028)
- 2015(36264)
- 2014(35995)
- 2013(35701)
- 2012(33313)
- 2011(30417)
- 2010(30413)
- 2009(28203)
- 2008(27534)
- 2007(24154)
- 2006(21684)
- 2005(19739)
- 学科
- 济(148219)
- 经济(148065)
- 管理(91177)
- 业(86519)
- 企(70780)
- 企业(70780)
- 方法(58446)
- 数学(50299)
- 数学方法(49668)
- 中国(41462)
- 农(37480)
- 业经(33672)
- 地方(33227)
- 财(31837)
- 学(31196)
- 制(26020)
- 贸(25978)
- 贸易(25957)
- 易(25146)
- 农业(25063)
- 银(22844)
- 银行(22782)
- 融(22234)
- 金融(22232)
- 行(21942)
- 理论(21854)
- 和(21591)
- 环境(21521)
- 技术(20665)
- 产业(19262)
- 机构
- 大学(464903)
- 学院(461417)
- 济(194489)
- 经济(190547)
- 管理(177086)
- 研究(165783)
- 理学(151775)
- 理学院(150044)
- 管理学(147374)
- 管理学院(146556)
- 中国(125658)
- 京(101073)
- 科学(100740)
- 财(87289)
- 所(83897)
- 农(76791)
- 研究所(76190)
- 中心(74384)
- 江(69310)
- 财经(69018)
- 业大(67646)
- 北京(64750)
- 经(62705)
- 范(62442)
- 师范(61785)
- 院(60445)
- 农业(59977)
- 经济学(59414)
- 州(55923)
- 经济学院(53152)
- 基金
- 项目(308957)
- 科学(243078)
- 研究(225242)
- 基金(224291)
- 家(196654)
- 国家(195022)
- 科学基金(166541)
- 社会(143389)
- 社会科(135961)
- 社会科学(135925)
- 省(119230)
- 基金项目(117148)
- 自然(107243)
- 自然科(104743)
- 自然科学(104714)
- 教育(103124)
- 自然科学基金(102836)
- 划(100983)
- 资助(93230)
- 编号(90595)
- 成果(74174)
- 重点(69803)
- 发(69165)
- 部(68185)
- 创(63703)
- 课题(63332)
- 国家社会(59719)
- 创新(59547)
- 科研(58692)
- 教育部(58444)
- 期刊
- 济(221679)
- 经济(221679)
- 研究(143117)
- 中国(94968)
- 学报(73921)
- 农(69902)
- 科学(68442)
- 管理(68349)
- 财(65555)
- 大学(56322)
- 教育(53160)
- 学学(52555)
- 农业(48260)
- 融(43645)
- 金融(43645)
- 技术(41710)
- 经济研究(36270)
- 业经(34772)
- 财经(34429)
- 经(29774)
- 问题(28312)
- 图书(26123)
- 业(25946)
- 技术经济(23605)
- 贸(23317)
- 世界(21997)
- 科技(21244)
- 统计(21108)
- 国际(21087)
- 理论(21013)
共检索到7076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张军超 杨文宇
利用中国碳核算数据库提供的2012、2015、2017年31省区市42部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MRIO),分“京津及北部沿海”“东南沿海”“中部”“西部”“东北”5大地区,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数字产品制造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为代表,基于对地区产业总产出增加值的完全分解,刻画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的双循环格局,结果显示: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数字产品制造业国内分工程度较高,参与国际循环程度也较深,国内价值链主要由东南沿海地区主导驱动,通过“大进大出”融入全球价值链,产业链相对独立性尚待提高;数字技术应用业以国内循环为主,地区间循环更为紧密,主要依靠本地增加值流出和出口参与国内和全球价值链。畅通的国际产业链循环促进了数字产品制造业国内循环升级,国内分工水平提升也促进了其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但数字产品制造业总体上仍处于相对下游位置,需要加速构建安全稳定的高水平产业链供应链。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曹小勇 李思儒
数字经济赋能双循环,也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与新动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推动了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服务业创新升级、效率提升,实现服务业的跨界融合与精准匹配。随着全球数字强监管持续推进,数字双循环体系促进国内消费升级,强化国际经济合作,新基建全面布局拓展数字服务业发展空间。但由于全球数字大国博弈愈演愈烈,数字服务规则尚未统一,中国应持续加强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可持续发展,加速构建数字服务业的双循环发展格局。
关键词:
双循环 数字经济 服务业转型 产业数字化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骆柳毅
当今后疫情时代,新冠病毒肆虐全球,阻碍了社会进步与全球经济的繁荣发展,文章以近年中国电商政策为研究基础,从数字经济发展的成因及机遇入手,用图表、数据、案例等资料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反映数字经济对促进国内大循环、国内外双循环新格局的推动作用,提出中国产业数字化发展道路的痛点问题,并建议各级机构进一步扩大消费、改善和创造公平营商环境、加大财政及货币政策支持及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鼓励新业态发展,继续推进数字化、工业化、城镇化融合发展、重点开放区域经济,助力中国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添砖加瓦。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产业数字化 双循环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尹伟华
本文基于最新的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和扩展的WWZ模型对31个省级区域贸易增加值进行完全分解,据此分析区域贸易的实际规模,以及嵌入全球价值链、国内价值链的程度特征。结果表明:(1)各区域均是全球价值链、国内价值链的受益者,沿海省份贸易形成的增加值明显较多。(2)区域增加值比重明显下降,沿海省份贸易增加值比重低于其他内陆省份。(3)区域参与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程度整体提升,沿海省份参与全球价值链程度较高,内陆省份参与国内价值链程度较高。(4)区域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参与度具有明显的“三大增长极”周边效应,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周边省份相对较高。(5)区域国内价值链参与度提升幅度高于全球价值链,表明区域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国内市场,国内价值链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6)区域增加值供需偏好具有明显的“地理邻近”特征和“沿海”效应,各区域增加值主要流向和来源于相邻地区或沿海地区。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钱学锋 孙曼玉
本文在包含投入产出关联的多国多行业一般均衡模型中,纳入出口退税政策与增值税政策,考虑中间品与最终品贸易的差异性,量化分析了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国“减退税并举”政策的福利效应,并拓展分析其产业升级效应与全球价值链重塑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减退税并举”政策提升了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的福利水平,这主要源于中间品减退税力度的加大;不区分中间品与最终品政策差异性或未考虑最终品贸易的模型均会低估其福利效应;仅实施减税或退税政策带来的福利效应提升远低于“减退税并举”政策,且减税主要利于中国,退税主要利于贸易伙伴国;“减退税并举”政策优化了中国产业结构与出口结构,提高了出口国内附加值率,进而促进了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减退税并举”政策促进了中国向全球价值链更高阶攀升,但不利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位置提升,且中间品与最终品“减退税并举”政策对全球价值链位置的影响方向相反。本文研究结论为“减退税并举”政策促进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向全球价值链更高阶攀升从而助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政策参考。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包菊芳
根据循环经济给企业带来的发展上的约束,分析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对价值链各环节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循环经济环境下产业价值链的一般形式及其特征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循环经济 产业价值链 重构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欧定余 易隹慧
在当前国内外经济新形势下,构建"双循环"新格局是中国经济的新战略布局。RCEP的签订将推动RCEP区域价值链重构,使其成为中国参与"国际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分析RCEP区域价值链现状发现,RCEP区域价值链发展不断深化,但区域内产业的结构性困境以及区域内经济体的外部依赖性强等问题阻碍着RCEP区域价值链的进一步发展。而RCEP的签订将细化与延展区域贸易链、重组和优化区域产业链、推动RCEP区域价值链内向化发展,从而有助于推动RCEP区域价值链重构。RCEP区域价值链重构将为中国提供稳定的"外循环"环境,为"内循环"提供新动能,促进"双循环"良性互动,推动"双循环"新格局的形成。在RCEP框架下研究区域价值链重构如何推动"双循环"新格局形成,提出推动RCEP区域价值链重构的政策建议,将为我国参与"国际循环"并推动"双循环"新格局形成提供新思路。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林小兰
文章选取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探究“双链”数字化对经济双循环的作用机制,并采用门槛模型分析全球化对“双链”数字化经济双循环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双链”数字化可促进经济内循环发展,并与经济外循环呈“U”型曲线关系;在不同“双链”数字化及全球化门槛区间内,“双链”数字化对经济外循环的作用逐步由抑制转变为驱动;较低的全球化水平为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提供更多可能,提升“双链”数字化的经济内循环效应;实现经济外循环发展则需适度提高全球化水平,促进供应链数字化升级以提升“双链”数字化水平,打破经济双循环面临的国际性约束。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丹 戴政
利用中国多省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进行省份间的两两配对,探讨了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省际国内价值链循环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显著抑制了国内价值链循环。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抑制作用在低经济发展水平省份间更大;相较于制造业和服务业,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初级产品和资源型产业的抑制效果更强;对南北区域内部以及区域间都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并且这一效应在北方区域内部更为突出。机制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通过市场、创新以及成本机制对国内价值链循环产生抑制效应。最后,省际劳动力流动有助于弱化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国内价值链循环的抑制作用。研究为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及推动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分析和政策研究思路。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余永定
2020年元旦过后,笔者收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辑的邮件,请我给他们即将出版的新书《探寻新模式:国内经济大循环战略的政策选择》写几句推荐语。我在封底推荐中写道:"我虽与贾根良教授不曾谋面,但早就知道他的一些观点,并同他通过邮件讨论过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杨仁发 郑媛媛
数字经济对全产业链的渗透和融合改变技术经济范式,重塑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加速全球价值链分工演进。多重不确定性因素引发全球价值链破坏性结构重构,韧性和安全水平更是全球价值链演进的重要方向。本文采用全球价值链长度刻画分工演进的“足迹”,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全球价值链长度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渠道,以考察数字经济何以影响全球价值链分工演进,并进一步探讨对全球价值链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从整体来看,数字经济显著推动全球价值链长度的增加,深化全球价值链分工。从异质性来看,数字经济对服务业、行业下游位置的全球价值链长度的促进作用更强;本国来源数字经济能够显著增加全球价值链长度,但国外来源数字经济则不然。从作用机制来看,降低贸易成本和增强产业关联是数字经济影响全球价值链长度的重要渠道。拓展分析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显著增强全球价值链稳定性和安全性,从而提升全球价值链韧性。本研究为数字经济发展促进全球价值链分工演进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也为全球价值链韧性研究提供新思路。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玮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借用全球价值链及其治理理论来分析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问题。本文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价值链理论、产业升级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的详细梳理,系统总结了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发展脉络,以及当前全球化生产组织体系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进程带来的机遇与阻力。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通过融合"技术能力"和"技术——经济范式"变革的演化视角,简要评述了目前全球价值链理论分析方法上存在的局限,并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展望。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玮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借用全球价值链及其治理理论来分析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问题。本文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价值链理论、产业升级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的详细梳理,系统总结了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发展脉络,以及当前全球化生产组织体系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进程带来的机遇与阻力。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通过融合"技术能力"和"技术——经济范式"变革的演化视角,简要评述了目前全球价值链理论分析方法上存在的局限,并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展望。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少军 刘志彪
理解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发达国家←→中国东部地区←→中国中西部地区"两个"中心—外围"的格局,应该考虑到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这一微观基础。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的实证检验,本文发现,从整体上看,中国的全球价值链与国内价值链(National Value Chain,NVC)之间,NVC1与NVC2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种割裂关系可能是造成中国在GVC中低端锁定和地区差距扩大的微观机理。通过产业转移构建和发展国内价值链,促进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之间的良性互动,将经济拉动方式从"出口导向型"转变为"扩大内需型",将竞争模式从"环节对链条"转变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秦雪阳
选取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35个部门的面板数据,测度各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全球价值链区域分工地位,深入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全球价值链区域分工地位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及其子维度均会促进全球价值链区域分工地位攀升。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制度创新在数字经济发展提升全球价值链区域分工地位中发挥正向中介作用。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对全球价值链区域分工地位的提升作用在东部地区更明显。据此,应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实施动态差异化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借力数字经济提升全球价值链区域分工地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