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76)
2023(13326)
2022(10661)
2021(9423)
2020(7465)
2019(16848)
2018(16483)
2017(30488)
2016(16056)
2015(18249)
2014(17939)
2013(18147)
2012(17698)
2011(16813)
2010(16678)
2009(15539)
2008(15144)
2007(13397)
2006(12544)
2005(11907)
作者
(51200)
(42653)
(42601)
(40676)
(27565)
(20545)
(19132)
(16710)
(16573)
(15192)
(15069)
(14244)
(14004)
(13912)
(13719)
(13458)
(12812)
(12419)
(12410)
(11918)
(11017)
(10599)
(10410)
(9995)
(9769)
(9680)
(9506)
(9126)
(8727)
(8557)
学科
(97428)
经济(97351)
管理(40132)
(37450)
方法(30037)
中国(29373)
(27381)
企业(27381)
数学(26543)
数学方法(26363)
地方(25867)
(21555)
业经(21390)
(18450)
(17113)
贸易(17098)
(16531)
地方经济(16016)
(15280)
金融(15280)
农业(14878)
(14675)
银行(14642)
(14460)
(14414)
(14396)
(14310)
环境(13934)
产业(13528)
(11647)
机构
大学(250660)
学院(248225)
(119392)
经济(117341)
研究(103481)
管理(86736)
中国(79170)
理学(72854)
理学院(71863)
管理学(70731)
管理学院(70267)
科学(61133)
(56205)
(53987)
(50777)
研究所(48966)
中心(44142)
(43964)
财经(39611)
经济学(39193)
(37699)
(37260)
北京(36975)
(36137)
经济学院(34974)
农业(34442)
业大(34402)
(34275)
师范(33876)
科学院(32512)
基金
项目(160392)
科学(126934)
基金(118395)
研究(114928)
(105696)
国家(104918)
科学基金(87797)
社会(77035)
社会科(73302)
社会科学(73287)
基金项目(60613)
(59736)
自然(54272)
自然科(52993)
自然科学(52976)
自然科学基金(52059)
(51622)
教育(50165)
资助(49081)
编号(42808)
(41557)
重点(37463)
(35946)
成果(35516)
国家社会(34007)
发展(33699)
(33158)
(32820)
中国(31938)
课题(31636)
期刊
(142610)
经济(142610)
研究(84863)
中国(56444)
(41207)
学报(40990)
科学(38865)
管理(35590)
(35468)
大学(30702)
学学(28819)
农业(28715)
(27375)
金融(27375)
经济研究(25070)
教育(23815)
财经(21063)
技术(20755)
业经(20394)
(18498)
问题(18447)
(16915)
世界(16456)
(16254)
国际(15956)
技术经济(13983)
统计(12511)
资源(11942)
图书(11879)
经济问题(11510)
共检索到4050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潘为华  贺正楚  潘红玉  
为把握数字经济的发展规律,促进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基于2012—2019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化特性和动态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从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4个层面,构建数字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进行综合评分。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动力。各省数字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梯分布特征,在地区层面表现为发展水平"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格局,发展速度"中部>西部>东北>东部"的格局。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正向依赖性、空间集聚性和相对稳定性,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差异,但在整体上具有差异缩小的趋同特征。地区层面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波折起伏,对于其空间异质和收敛特征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传明  尹秀  王林杉  
本文利用"腾讯互联网+"数字经济大数据平台公布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测度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长中游以及成渝这五大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运用Kernel核密度和空间Markov链揭示数字经济发展的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呈逐渐下降趋势,京津冀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的差异远远高于其他城市群,城市群间差异是数字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五大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的Kernel核密度存在多峰现象,说明数字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特征;邻近城市数字经济的发展对本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苏冰杰  卢方元  朱峰  李彦龙  
基于构建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与2010~2018年全国30个省市(除西藏、港澳台)的面板数据,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特征、动态演化与区域差异原因进行探究。研究发现:全国及三大区域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并伴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空间集聚性和区域差异性,且东部相较于中西部区域内差异更大。数字经济发展速度动态演化显示,整体上中国各省市数字化发展水平变化速度状态表现为上升趋势,相较于中西部,东部拥有更大的速度变化状态。地区前期数字化基础、经济发展的一阶滞后、政府科技投入均会促进区域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水平会抑制数字经济发展,地区规模对数字经济的影响表现为非线性。此外,不同线性影响因素在不同区域内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同的影响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承佳  李忠祥  
文章在探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逻辑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8个维度、60个基础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测算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非均衡性。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数字经济发展面临“数字鸿沟”问题,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且呈逐步缩小趋势;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呈上升趋势,但未出现极化现象;三大地区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同样存在非均衡性,且中部地区出现极化现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玲   丁礼婷  
文章首先通过梳理区域科技创新的内涵,从投入、产出、环境三个方面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3—2020年的相关面板数据,运用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测度各地区的区域科技创新水平;最后运用标准差椭圆法和核密度估计方法对全国及四大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发展的时空演化及分布动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各省份的区域科技创新水平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梯度下降分布,且空间聚集性明显,同时,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内各省份之间的区域科技创新水平差距逐渐扩大,呈现分化趋势,东北地区虽然未出现分化现象,但发展严重滞后。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谦  董艳玲  
研究目标:测度1993~2015年中国实体经济总量与经济实虚结构地区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研究方法:使用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方法探究实体经济总量及经济实虚结构的地区差异,并使用核密度估计研究其动态演进。研究发现:中国实体经济总量及经济实虚结构均存在显著空间差异;两者总体差异均呈递增趋势,且区域间差异均为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东中西实体经济总量均呈多极化趋势,东北则呈两极分化,经济实虚结构极化趋势则不显著。研究创新:揭示实体经济总量和经济实虚结构地区差异及其来源,并进行动态演进分析。研究价值:把脉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和经济实虚结构现状,为解决实虚结构失衡提供现实依据,为缩小地区间实体经济发展差距,推动四大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华军  杜广杰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中国经济平稳、高效运行的前提条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文章利用19922013年中国29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考察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及其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19922013年,中国总体地区差距呈下降趋势,但其动态演变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区域内部差距得到有效遏制,尚缺乏区域间经济协调的统一框架。(2)南部沿海地区对于中国总体地区差距的影响较大,地区内部尤其是广东省内部经济发达的城市并未发挥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未能有效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华军  杜广杰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华军  杜广杰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中国经济平稳、高效运行的前提条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文章利用1992~2013年中国29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考察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及其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1992~2013年,中国总体地区差距呈下降趋势,但其动态演变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区域内部差距得到有效遏制,尚缺乏区域间经济协调的统一框架。(2)南部沿海地区对于中国总体地区差距的影响较大,地区内部尤其是广东省内部经济发达的城市并未发挥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未能有效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3)空间Markov转移概率估计结果表明,空间因素在中国地区经济动态演变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与高水平地区为邻能够显著加快地区经济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侯杰  李卫东  张杰斐  刘文杰  
城市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文章基于2011—2020年我国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划分超大和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三种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组别,运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收敛模型分析了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分布动态、地区差异与收敛性。结果显示,全国和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稳步提升趋势,但城市之间的绝对差异有所扩大;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均不同程度地减弱,造成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区域差异的首要来源是区域间差异;全国和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存在收敛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岳兴程  汪五一  张云佳  
文章构建了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基于2008—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和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对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化特征进行探讨,并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且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开放型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技术创新、人力资本、金融发展规模、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因素对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城镇化水平、基础设施对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显著,而且不同地区影响因素的效果又不尽相同。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郭炳南  王宇  张浩  
基于2011—2019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测算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十大城市群的区域差异和分布动态进行分析,并利用变异系数与静态面板收敛模型检验收敛性。研究发现:样本考察期内,中国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但存在显著的区域不均衡格局,东部城市群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城市群总体的相对差异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其主要来源是群间差异,而群内差异的贡献率最小;各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同的分布延展性和极化特征;十大城市群中,京津冀、珠三角、成渝、关中、山东半岛和北部湾城市群存在σ收敛,同时所有城市群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臧良震  张彩虹  郝佼辰  
利用中国公布的28个省份2012年林下经济产值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中国林下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林下经济的发展在总体上呈现出微弱的离散分布特征;林下经济高值集聚现象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华北区域,低值集聚现象主要集中在西北和西南地区;森林资源禀赋、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和林下经济政策均不同程度的影响到中国林下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因此,各省市要结合实际情况,利用资源优势和区域经济优势,加强与周边林下经济发达或核心省份的分工与合作,通过生产资料的完善与关联机制的不断强化带动林下经济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吕杰  刘传明  
平台经济的区域协调发展事关经济高质量运行目标的达成。文章利用中国30个省份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平台经济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之上,围绕平台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和分布动态演进等问题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我国平台经济发展水平有小幅度上升,但平台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特征,总体差异呈“N+V”型的变化趋势;平台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内差异表现为东部地区内差异最大、中部地区内差异最小;地区间差异表现为东-西差异最大、中-西差异最小;地区间差异是平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来源,地区内差异、超变密度的贡献率相对较小;考察期内的平台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但两极化或多极化趋势明显。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汤渌洋  鲁邦克  邢茂源  孟祥兰  
本文基于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创新能力、数字产业规模和数字技术应用四个维度构建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中国30个省市区(不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接着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子群分解方法和核密度估计方法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进行分析,采用传统Markov链方法及空间Markov链方法进一步分析动态演变过程。研究结果发现:目前,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区域差异较大,两极分化和发展不协调的现象突出,呈现“东高、中西低”的分布格局,动态演变受相邻区域空间滞后项类型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