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40)
- 2023(13414)
- 2022(10667)
- 2021(9518)
- 2020(7435)
- 2019(16605)
- 2018(16099)
- 2017(29912)
- 2016(15614)
- 2015(17612)
- 2014(17415)
- 2013(17538)
- 2012(17073)
- 2011(16151)
- 2010(16162)
- 2009(14914)
- 2008(14581)
- 2007(12857)
- 2006(11953)
- 2005(11325)
- 学科
- 济(97588)
- 经济(97515)
- 管理(38301)
- 业(35399)
- 中国(29856)
- 方法(28815)
- 地方(27505)
- 数学(25458)
- 数学方法(25326)
- 企(24802)
- 企业(24802)
- 农(21967)
- 业经(21261)
- 贸(17058)
- 贸易(17044)
- 地方经济(16852)
- 学(16492)
- 易(16436)
- 农业(15328)
- 融(15222)
- 金融(15220)
- 发(14711)
- 银(14608)
- 银行(14596)
- 环境(14520)
- 行(14387)
- 制(14052)
- 产业(13615)
- 财(13462)
- 和(11607)
- 机构
- 大学(241062)
- 学院(240038)
- 济(118361)
- 经济(116289)
- 研究(98824)
- 管理(84628)
- 中国(75914)
- 理学(70996)
- 理学院(69987)
- 管理学(69106)
- 管理学院(68622)
- 科学(55811)
- 京(53646)
- 所(50214)
- 财(49753)
- 研究所(45289)
- 中心(42750)
- 财经(39058)
- 经济学(39051)
- 农(36884)
- 江(36095)
- 院(35679)
- 经(35562)
- 北京(35258)
- 经济学院(34941)
- 范(34543)
- 师范(34268)
- 科学院(30703)
- 业大(29674)
- 财经大学(28839)
- 基金
- 项目(154027)
- 科学(123329)
- 研究(115237)
- 基金(113772)
- 家(99396)
- 国家(98651)
- 科学基金(83672)
- 社会(78479)
- 社会科(74748)
- 社会科学(74734)
- 基金项目(58864)
- 省(57167)
- 教育(50111)
- 自然(49171)
- 划(48938)
- 自然科(48011)
- 自然科学(48000)
- 自然科学基金(47140)
- 资助(45607)
- 编号(44157)
- 发(40647)
- 成果(36411)
- 重点(35618)
- 部(34838)
- 国家社会(34679)
- 发展(33823)
- 展(33301)
- 课题(31856)
- 中国(31573)
- 创(31563)
- 期刊
- 济(142636)
- 经济(142636)
- 研究(83494)
- 中国(53762)
- 农(34996)
- 财(34416)
- 科学(34107)
- 管理(33862)
- 学报(33571)
- 融(26785)
- 金融(26785)
- 大学(25714)
- 经济研究(24858)
- 农业(24564)
- 学学(23936)
- 教育(23930)
- 财经(20616)
- 业经(20600)
- 技术(20306)
- 问题(18739)
- 经(18147)
- 贸(17055)
- 世界(16206)
- 国际(15971)
- 业(13858)
- 技术经济(13651)
- 资源(12643)
- 图书(11913)
- 统计(11823)
- 经济问题(11579)
共检索到3914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曹萍萍 徐晓红 李壮壮
文章运用熵权法测度了2011—2018年中国23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在此基础上,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和Dagum基尼系数法揭示数字经济发展的动态演进过程及其区域差异,并运用空间收敛模型检验其收敛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整体及东、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且中部和西部地区发展速度更快,但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两极和多极分化现象。(2)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总体差异在缩小,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全国整体及三大地区均存在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上述发现对于缩小数字经济区域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分布动态 区域差异 空间收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博文 周世军
为了厘清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特征与演变趋势,文章首先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熵权法测度了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最后,通过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空间相关性检验,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绝对与相对差异、空间相关性及演变趋势等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西部地区最低,且北京、上海、广东一直处于数字经济发展的第一方阵。(2)不同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均呈现增长趋势且各地区存在多极分化特征,其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增长率最大。(3)数字经济发展差异主要由地区间差异决定,其贡献率约占70%,而地区内差异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约占30%;从内部差异来看,中部地区最小,东部地区最大。(4)从演变趋势来看,中国各地区的内部差异有缩小趋势,且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即存在高-高或低-低集聚特征。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孙久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出发,谋划布局并推动实施了“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进一步优化了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中国的区域格局和城市发展正在迈向一个更新、更高的阶段。为了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我们在《中国工业经济》高端前沿论坛(2017·夏季)暨“区域发展与城市化”研讨会嘉宾演讲的基础上,策划了本组笔谈。我们邀请5位知名学者探讨区域协调发展趋势、雄安新区、东北振兴和全球生产网络与区域发展问题,为区域协调与区域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探索。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彭文斌 邝嫦娥
基于2011-2021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综合运用箱型图分析法、Dagum基尼系数法和空间β收敛模型,分析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区域非均衡特征和空间收敛特征。结果表明:2011-2021年全国及四大地区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不高;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区域非均衡特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位数以上的城市是数字经济发展增长主体;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且各区域间差异呈逐步缩小趋势;全国及四大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东北地区收敛速度最快,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慢,而一系列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作用加快了数字经济发展的收敛速度。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武剑
本文测算了2012-2021年中国数字零售发展水平,分析了中国省级数字零售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与收敛趋势演进特征。研究发现:2012-2021年间,中国省级数字零售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且大多数省份数字零售发展水平都以较低的速度增长;通过区域差异分析发现,无论是在全国范围内,还是划分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这四大地区后,数字零售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都在慢慢缩小;全国、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过程,并且全国以及四大地区还存在显著的条件β收敛,即金融发展、产业结构、交通基础设施、数字经济和市场化水平对相对应的β收敛性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董玮 田淑英 李瑶
林业生态经济是"两山论"在林业发展领域的理论阐释和实践运用。文章基于Daly的生态经济理论,构建了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型,揭示了林业生态与林业经济发展之间的转化、平衡和可持续的动态依存关系,并依据两者之间的转化规律,构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信息熵值法的实证框架,测算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指数,识别各区域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动态趋势与差异。结果表明:总体上,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总体趋势向好,但尚未到达可持续发展拐点,森林资源的转化利用率仍然较低,森林资源供给能力与需求张力不匹配的矛盾仍未解决;
关键词:
林业 生态经济 动态趋势 区域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董玮 田淑英 李瑶
林业生态经济是"两山论"在林业发展领域的理论阐释和实践运用。文章基于Daly的生态经济理论,构建了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型,揭示了林业生态与林业经济发展之间的转化、平衡和可持续的动态依存关系,并依据两者之间的转化规律,构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信息熵值法的实证框架,测算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指数,识别各区域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动态趋势与差异。结果表明:总体上,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总体趋势向好,但尚未到达可持续发展拐点,森林资源的转化利用率仍然较低,森林资源供给能力与需求张力不匹配的矛盾仍未解决;区域上,各地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动态趋势差异较大,南方林区的发展递增式趋优,东北和西南林区稳健式趋良,中部林区发展趋势稍弱,其中,山东、江苏和甘肃3个省份在考察期间林业生态环境水平呈现下降趋势。
关键词:
林业 生态经济 动态趋势 区域发展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饶淑芬
10多年来,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更为成功的时期,但也给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影响。就此,笔者对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给中国区域经济带来的一些问题及今后中国区域经济会如何发展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 产业分工协作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廖功磊 夏青
区域经济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文章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了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地域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全国相似经济水平的省际间的空间集聚效应和空间依赖性日益增强,并且这种发展趋势自1992年以后表现的更为突出,从而加速了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收敛趋势;东部沿海发达省区空间集聚特征比较明显,同时对近距离的经济扩散作用同样显著;2005年以后受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影响,中部省际间的空间集聚效应被削弱,空间分异的发展趋势开始显现。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笳旭
通过对全国及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四大经济区域的经济差距变动测度,发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差距的变动呈现"缩小—扩大—再缩小"的三阶段变化趋势,地区差距在2003年以后趋于缩小。全国经济发展表现出趋同趋势,且东部地区内部和中部地区内部存在"俱乐部"收敛趋势。进一步,通过对地区差距变动成因的实证分析,揭示出了市场化进程和区域政策从空间范围对差距变动的影响。研究表明,对外开放度、市场容量和市场化程度对2003—2011的地区差距趋同起正向作用,而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劳动参与率对差距趋同起负向作用。
关键词:
区域经济差距 变动趋势 趋同 成因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魏后凯
中国加入WTO,既可以从中获取较大的利益,但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很明显,加入WTO将进一步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市场化、国际化乃至全球化的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丹 刘阳 李睿
本文从理论基础出发,回顾了区域趋同和区域趋异的主要观点,并联系历史上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国内区域收敛作了一个总结,中国地区间的经济增长存在着阶段性的绝对收敛,还有显著的“俱乐部收敛”,而且存在着条件收敛。通过分析三者关系,并结合国际上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经验,本文得出了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β-收敛 σ-收敛 条件收敛 俱乐部收敛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春雨,刘志彪
The analysi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ffectively establishing the target of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drawing up reaso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y and measures, and promoting good sustaining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 of main factors affecting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different research goal and different factor,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series of econometrics models including macroeconomic system model, production function model, time series model, analyses the compatibility of these models. Combining the statistics of Jiangsu provin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forecasts the development level and trend of Jiangsu provincial economy from 2001 to 2005.
关键词:
经济发展 预测 经济计量 模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尹秀 刘传明
文章基于2000—2016年相关数据测度了中国30个省份的新克强指数,利用Dagum基尼系数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再考察,并对经济发展的收敛机制进行了再检验。结果发现:中国经济发展总体区域差距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但有一定的波动性;经济发展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为超变密度和区域间发展差距,但区域内发展不平衡将在长时间内制约我国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典型的σ收敛态势;经济整体上存在绝对β收敛,但不存在条件β收敛。
关键词:
经济发展 新克强指数 区域差异 收敛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