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71)
- 2023(14763)
- 2022(12029)
- 2021(10789)
- 2020(8763)
- 2019(20272)
- 2018(19789)
- 2017(37377)
- 2016(20032)
- 2015(23011)
- 2014(23129)
- 2013(23314)
- 2012(22589)
- 2011(21000)
- 2010(21137)
- 2009(19787)
- 2008(19661)
- 2007(17678)
- 2006(15888)
- 2005(14926)
- 学科
- 济(113324)
- 经济(113230)
- 管理(52060)
- 业(50253)
- 方法(39862)
- 企(37239)
- 企业(37239)
- 数学(35402)
- 数学方法(35170)
- 中国(32788)
- 地方(28149)
- 农(27563)
- 业经(24118)
- 学(20667)
- 财(20564)
- 贸(20520)
- 贸易(20504)
- 易(19835)
- 农业(18758)
- 制(17937)
- 银(17233)
- 融(17220)
- 金融(17218)
- 银行(17206)
- 行(16749)
- 地方经济(16728)
- 环境(15701)
- 发(15471)
- 产业(14504)
- 和(14415)
- 机构
- 大学(308863)
- 学院(307110)
- 济(143639)
- 经济(140969)
- 研究(118438)
- 管理(111151)
- 理学(93785)
- 理学院(92536)
- 管理学(91223)
- 中国(91040)
- 管理学院(90607)
- 科学(69354)
- 京(67443)
- 财(62769)
- 所(61361)
- 研究所(55440)
- 农(52598)
- 中心(52347)
- 财经(49249)
- 江(46910)
- 经济学(46355)
- 经(44670)
- 北京(43977)
- 业大(42315)
- 范(42209)
- 院(41868)
- 师范(41842)
- 经济学院(41645)
- 农业(41123)
- 州(37130)
- 基金
- 项目(194259)
- 科学(152972)
- 研究(143239)
- 基金(141402)
- 家(123325)
- 国家(122332)
- 科学基金(103264)
- 社会(94032)
- 社会科(89358)
- 社会科学(89335)
- 省(73916)
- 基金项目(73444)
- 教育(63750)
- 划(62800)
- 自然(62662)
- 自然科(61171)
- 自然科学(61151)
- 自然科学基金(60093)
- 资助(58035)
- 编号(56694)
- 发(48298)
- 成果(47154)
- 重点(44449)
- 部(43778)
- 国家社会(40409)
- 课题(40031)
- 创(39601)
- 发展(39559)
- 展(38935)
- 教育部(37428)
- 期刊
- 济(168587)
- 经济(168587)
- 研究(100066)
- 中国(65999)
- 农(49046)
- 财(46843)
- 学报(46672)
- 科学(43932)
- 管理(41245)
- 大学(34892)
- 农业(33501)
- 学学(32571)
- 融(32556)
- 金融(32556)
- 教育(30700)
- 经济研究(28576)
- 技术(26403)
- 财经(25466)
- 业经(25305)
- 问题(22318)
- 经(22170)
- 贸(19818)
- 业(18808)
- 世界(18096)
- 国际(17946)
- 技术经济(17436)
- 统计(15930)
- 图书(15475)
- 商业(14486)
- 资源(14237)
共检索到4873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沈洋 周鹏飞
文章从数字化基础、数字化应用、数字化创新和数字化效益4个维度,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采用全局时序因子分析法对中国30个省份2013—2019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通过莫兰指数和标准椭圆差对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的空间关联性和空间延展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3—2019年中国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逐年上升且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集聚形态主要表现为“低-高”集聚和“低-低”趋同。数字经济重心主要分布在32.4395°N—32.6629°N、114.5250°E—115.4509°E这一范围内变动,延展方向由“北—南”走向逐渐朝着“东北—西南”走向演变,且这种趋势仍在加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何地 赵炫焯 齐琦
本文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发展和数字经济环境3个维度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2020年我国31个省域相关数据,运用熵权Topsis评价法、莫兰指数、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空间收敛模型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以及区域差异进行探析。研究发现: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持续增长,但区域“数字鸿沟”现象严重,呈现出东、中、西区域梯度式递减特征;省域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演化不变”和“演化退步”两种类型,空间正相关性的省域数量大于空间负相关性的省域数量;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导因素来自于区域间差异,全国与东、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而西部地区在不考虑空间因素下存在绝对β收敛,不存在条件β收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勇 蒋蕊 张敏 骆琳
为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大力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数字经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区域内发展不充分问题,文章基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进行界定,据此构建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空间错位修正的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算2015—2020年中国30个省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时空演化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两极分化较为明显,从时间上看,样本研究期内各省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有升有降,大多数省份均在上升但增速不高,从空间上看,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特征,同时具有较强的集聚性且大部分省份处于低水平地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洁 王琴梅
文章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综合加权TOPSIS法测度我国2008—2019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运用核密度、Dagum基尼系数及ESDA解析数字经济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我国数字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提升且呈现“高-高”或“低-低”的空间集聚特征;南北区域差异显著,南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总体高于北方,具有更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2013年以后南方数字经济收敛态势快于北方,主要差距体现在数字经济创新维度方面。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丁晨辉 宋晓明 田泽 邢迎春
基于数字经济理论内涵,构建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加权法进行测度,并借助探索性空间分析法、时空跃迁法、空间杜宾模型对中国2011—2020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及收敛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态势,且区域差异显著,呈东部地区高、中西部地区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数字经济整体上存在空间外溢效应和空间格局锁定特征,较难实现跃迁;全国及区域层面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存在α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空间因素可加速其收敛,收敛速度呈东部、西部、中部地区依次减弱。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水平测度 时空格局 空间收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丁晨辉 宋晓明 田泽 邢迎春
基于数字经济理论内涵,构建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加权法进行测度,并借助探索性空间分析法、时空跃迁法、空间杜宾模型对中国2011—2020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及收敛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态势,且区域差异显著,呈东部地区高、中西部地区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数字经济整体上存在空间外溢效应和空间格局锁定特征,较难实现跃迁;全国及区域层面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存在α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空间因素可加速其收敛,收敛速度呈东部、西部、中部地区依次减弱。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水平测度 时空格局 空间收敛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伍国勇 庞国光 汤钧惠 刘金丹
基于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从数字化经济环境、数字化基础设施、农业数字化转型、生活数字化提升四个维度选取22个变量,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法和Moran′sI指数测度中国31个省份的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其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但呈上升态势,空间上呈现“东高、中次、西低”的分布格局,但西部地区“追赶效应”显著;区域相对差异持续缩小,但绝对差异呈扩大态势,全国及东部地区出现了“极化现象”,区域间差异是构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根源;区域间呈现鲜明且稳定的空间正相关性,东部省份主要落在“高—高”集聚区,而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大部分省份落在“低—低”集聚区。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伍国勇 庞国光 汤钧惠 刘金丹
基于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从数字化经济环境、数字化基础设施、农业数字化转型、生活数字化提升四个维度选取22个变量,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法和Moran′sI指数测度中国31个省份的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其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但呈上升态势,空间上呈现“东高、中次、西低”的分布格局,但西部地区“追赶效应”显著;区域相对差异持续缩小,但绝对差异呈扩大态势,全国及东部地区出现了“极化现象”,区域间差异是构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根源;区域间呈现鲜明且稳定的空间正相关性,东部省份主要落在“高—高”集聚区,而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大部分省份落在“低—低”集聚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成坤 江越 张启慧 朱杏芳
本文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综合指标体系,然后基于2017~2020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对各个省(区、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核密度估计法对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的时空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呈现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阶梯式分布,相邻省(区、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趋同且集聚情况存在地区差异。对于与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中部地区正逐步缩小而西部地区正逐步扩大,同时东、西部乃至全国内部省(区、市)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都在逐年扩大。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文亮 陈文峰 孟德友
通过构建区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熵权TOPSIS法对中原经济区2000、2005和2009年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与比较;进而采用马尔可夫链和ESDA法对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及演变特征进行探讨。研究表明: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区域差异不断拉大,两极分化趋势增强;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呈集聚分布;从热点区分布看中原经济区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东西差异,从热点区演变看中原经济区尚未形成稳定的空间发展格局;给力培育地区经济增长极和主导发展轴、优化空间开发格局,深化区域分工与合作,着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是实现中原经济区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台德进 蔡荣
文章基于2014—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等方法探讨中国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和区域差异,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其收敛性。结果显示,样本考察期内,中国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但存在显著的区域不平衡性,呈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粮食主销区>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销平衡区的分布格局;虽然中国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但相对差异在不断缩小,且主要来自区域内部,区域间差异的贡献率较小;中国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汤渌洋 鲁邦克 邢茂源 孟祥兰
本文基于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创新能力、数字产业规模和数字技术应用四个维度构建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中国30个省市区(不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接着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子群分解方法和核密度估计方法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进行分析,采用传统Markov链方法及空间Markov链方法进一步分析动态演变过程。研究结果发现:目前,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区域差异较大,两极分化和发展不协调的现象突出,呈现“东高、中西低”的分布格局,动态演变受相邻区域空间滞后项类型的影响。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综合评价 区域差异 动态演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传明 姚楠
文章基于投入产出双维度,构建包括基础设施、创新要素、治理环境、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模型,结合泰尔指数和莫兰指数对比分析2010—2021年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及时空分异。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产出维度表现突出,但投入维度尚待提升;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有所扩大;发展空间分布总体不均衡,并可以分为四种空间集聚类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梅国平 王旭伟 季凯文
发展新经济是中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文章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环境三个维度构建了包含61项指标的中国省域新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采用投影寻踪模型测度了2013—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新经济发展水平,运用加权变异系数、Moran's I等方法揭示了新经济发展的时空演进态势。研究发现:新经济呈稳步发展态势,相对于新产业,新业态占新经济的比重更大。新经济发展的高值区主要集聚在东部地区,湖北、重庆、四川、陕西已成为中西部地区新经济发展的高地。新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化主要表现为四大地区间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间发展环境差异是四大地区间新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四大地区内部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新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化具有重要影响,四大地区新经济发展的区域内差异来源具有异质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春娥 吴黎军 韩岳峰
文章从数字软硬件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创新驱动环境和数字通信业务量4个维度构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基于2015—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和“厚今薄古”法计算各指标和年份的权重,对我国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15—2020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逐年增加,数字经济处于蓬勃发展阶段,2019年和2020年数字经济发展增长速度稍有放缓;不同省份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北京、上海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遥遥领先,是甘肃、黑龙江和新疆的四倍之多,但在2019—2020年,不同省份间“数字鸿沟”有所下降;最后,加入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干扰项,利用一致性信度系数验证了评价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