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99)
2023(10216)
2022(7881)
2021(6928)
2020(5483)
2019(12464)
2018(11938)
2017(22504)
2016(11583)
2015(13311)
2014(12883)
2013(13222)
2012(12890)
2011(12162)
2010(12019)
2009(11256)
2008(10805)
2007(9511)
2006(8757)
2005(8271)
作者
(35443)
(29650)
(29610)
(28421)
(18899)
(14157)
(13321)
(11565)
(11349)
(10556)
(10318)
(9726)
(9589)
(9399)
(9335)
(9129)
(8667)
(8547)
(8524)
(7813)
(7509)
(7085)
(7043)
(6825)
(6754)
(6723)
(6282)
(5882)
(5853)
(5827)
学科
(82841)
经济(82786)
管理(30605)
方法(28157)
(27179)
数学(25729)
数学方法(25640)
中国(21516)
(20058)
企业(20058)
(17825)
贸易(17817)
地方(17775)
(17423)
业经(16321)
(15055)
(13473)
(12915)
地方经济(12883)
(12825)
产业(11632)
(11253)
金融(11253)
(10969)
环境(10938)
(10658)
银行(10641)
(10443)
农业(10227)
(9764)
机构
大学(188311)
学院(184279)
(101984)
经济(100663)
研究(75113)
管理(67134)
中国(58306)
理学(57284)
理学院(56596)
管理学(56049)
管理学院(55690)
(42157)
(40442)
科学(39940)
(37702)
经济学(35542)
研究所(34191)
财经(33988)
经济学院(31975)
中心(31870)
(31177)
(26685)
(26568)
北京(26308)
(25516)
财经大学(25403)
科学院(23775)
(22944)
师范(22788)
业大(22203)
基金
项目(119915)
科学(96710)
基金(92518)
研究(87850)
(80984)
国家(80480)
科学基金(68498)
社会(62991)
社会科(60211)
社会科学(60196)
基金项目(47373)
(41403)
自然(40112)
自然科(39224)
自然科学(39216)
自然科学基金(38573)
资助(37881)
教育(37427)
(35774)
编号(31556)
国家社会(29188)
(28675)
(27941)
重点(27566)
中国(27326)
成果(25327)
教育部(25073)
(24292)
人文(23927)
发展(23774)
期刊
(113666)
经济(113666)
研究(63848)
中国(35118)
(30207)
管理(26207)
学报(25852)
科学(25828)
(23576)
经济研究(21421)
大学(20050)
学学(18817)
(18743)
金融(18743)
财经(18730)
(16874)
(16511)
农业(16509)
问题(15526)
国际(15314)
世界(14351)
技术(14146)
业经(13770)
技术经济(11495)
教育(10796)
统计(10588)
(9996)
经济问题(9128)
资源(9052)
(9014)
共检索到2920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蔡昌  林高怡  李劲微  
基于2008~2016年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BCC-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分别从静态和动态测算中国数字经济产出效率。研究发现,中国各省份数字经济产出效率存在显著差异。从静态效率分析,东部地区的技术效率最低,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高。其中,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的相对产出效率排名垫底,资源配置效率低是其主要限制因素,广东的纯技术效率虽高,但产出效率受到规模效率的制约。从动态效率分析,中国数字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先升后降趋势,主要原因在于技术升级遭遇瓶颈。此外,东部大部分省份得益于纯技术效率的增长和规模效率的优化,正在逐步缩小与效率前沿省份技术效率的相对差距。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祁红梅  
选取2010~2019年中国29个省份数字经济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DEA-MI动态指数模型与Dagum基尼系数对各省份数字经济产出效率进行统计测度。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产出效率Malmquist指数整体表现出先升后降趋势;29个省份数字经济产出效率Malmquist指数存在显著空间异质性。进一步研究发现:七大区域数字经济产出效率差异存在不同程度变化态势,且区域间差异是导致中国数字经济产出效率存在地区差距的主要因素。鉴于此,应打造“政府+市场”双管齐下的共治模式,发挥社会非营利组织与市场组织等的作用,协调好经济与社会间的关系,从而实现数字经济产出效率提升。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张落成  吴楚材  
中国地区经济差异变化的趋势分析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张落成,吴楚材1、地区经济差异变化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地区经济差异经历了一个由缩小到扩大的过程。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内地一直是我国投资和建设的重点。"一五"时期内地基建投资比例为55.9...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曹萍萍  徐晓红  李壮壮  
文章运用熵权法测度了2011—2018年中国23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在此基础上,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和Dagum基尼系数法揭示数字经济发展的动态演进过程及其区域差异,并运用空间收敛模型检验其收敛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整体及东、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且中部和西部地区发展速度更快,但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两极和多极分化现象。(2)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总体差异在缩小,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全国整体及三大地区均存在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上述发现对于缩小数字经济区域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姬超  
过度投资导致了资源使用效率下降,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鉴于对全国整体的分析忽略了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一结构性问题,本文5个经济特区作为实证对象,从资本密度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两个方面对投资效率进行分解,并对这两项因素之间的关系加以验证。结果显示:(1)改革开放初期,大量投资短暂降低了投资效率,但由于制度红利释放的增长效应大幅提高了TFP水平,投资效率随之提高;(2)不同发展场景中的投资效率演变特征有所不同,不应全盘否定投资的积极意义;(3)TFP变化与资本密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在全国层面体现为倒U形曲线,在区域层面却可能体现为正U形曲线;(4)持续的经济增长在根本上依赖于TFP水平提高,为此...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超  丁晨辉  郑垂勇  李峰  
本文通过DEA-Malmquist指数对长江经济带2010—2019年数字经济产出效率及成因进行测度和分析,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Moran指数及Markov链评估该地区数字经济产出效率的地区差异与动态演变趋势。研究发现,长江上中下游数字经济产出效率及增长率呈现不同特点,技术创新、扩散及引进显著促进了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的发展。长江经济带总体差异主要由地区间差异所致,且地区间不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长江中游地区数字经济效率相较于上游和下游地区保持稳定的可能性较弱,存在高水平效率向下转移的趋势。据此,提出推动技术进步、实施差异化数字经济发展政策及构建长江上中下游区域化协同发展机制等建议。研究结果与结论对于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塑造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杨静  
人口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人口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举足轻重。中国长期人口增长将低于人口发展战略目标,进入老龄化社会前中国还将出现一个生育高峰,教育行业仍有发展空间,"刘易斯拐点"尚未到来,未来15年劳动力供给依然充足,但结构逐年老化。中国的"人口机会窗口"尚在开放,预计将在2028年前后关闭。由于隐性失业人口规模庞大,适龄劳动人口就业压力大,结构性失业情况严重,中国并不具备获取人口红利所必需的充足的就业机会,人口因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将在2013年后转正为负。2027年中国开始进入老龄社会,老龄化的过程对中国的税收制度、产业结构和房地产市场都将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已进入城镇化的第二阶段,2023...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中国投入产出学会课题组  许宪春  齐舒畅  杨翠红  赵同录  
本文利用1997年、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定理分析了各部门的生产结构、需求结构、进出口结构的变化情况,包括各部门经济规模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及变化情况。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范斐  孙才志  
城市化水平区位差异已成为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文在构建城市化水平区位差异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环渤海经济圈17个沿海城市1996~2008年的城市化水平进行测度,运用Gini系数、Theil指数对环渤海经济圈的城市化水平差异进行分解,并分析其变动趋势。结果表明:环渤海经济圈沿海城市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呈群状分布,且区位差异显著,沿海省份间的差异逐步扩大,山东省省内城市化水平差异问题突出,河北省、辽宁省省内城市化水平差异有逐步减小的态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焯章  叶三薇  
文章在建立湖北省县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湖北省76个县(市、区)为研究单元,运用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计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以此将湖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划分为4种类型,在对4种类型县域的经济区位差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壮大和协调发展湖北省县域经济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曹广忠  白晓  
以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的273个样本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全国、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三个层次考察了样本城市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区位差异。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理论与分析方法建立模型,分析了资本、劳动力、土地三大投入要素和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等对城镇建设用地的影响,并在控制以上变量的条件下侧重考察了城市区位差异的影响。发现我国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区位差异明显,具有区位优势的城市土地效益平均高于缺乏区位优势的城市;沿海水陆口岸的区位优势十分显著,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相对较高,而内陆地区水陆口岸的区位优势有待发掘;航空口岸对提高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未发挥积极作用。分析结果表明,生产要素投入、科技水平...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翟振武  陈佳鞠  李龙  
2014年,"单独二孩"政策全面启动实施,中国出生人口迎来了两个新变化:一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大幅降落,二是出生人口总数大幅上升。面对生育政策的新调整和出生人口的新变化,有必要对中国人口的生育现状及其未来变动趋势加以探讨。文章通过分析"单独二孩"政策实施效果讨论了中国人口的生育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短期内中国生育水平的发展趋势进行推断。研究显示,到目前为止,"单独二孩"政策实施效果符合预期;依据全国"单独"夫妇的再生育申报状况可以推断出2015年全国出生人口总数有望升至接近1800万的水平;中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并未低至"危机"之中。伴随着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完善,中国的生育水平仍具有回升潜力,未来短期内总和生育率可能会上升至1.7以上的水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丁建福  王绍光  萧今  
利用1997—2010年中国县级人均GDP面板数据,运用泰尔指数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在经济市场化、全球化改革与区域发展政策演变的脉络中对中国县际经济发展差异与空间格局进行实证分析。1997—2010年,县域经济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存在显著的聚集特征。2003年是近十几年县际差异和空间模式变化的一个拐点,县级人均GDP泰尔指数迅速扩大,Global Moran’s I则逐年下降。县域经济的局部空间关联模式也随之有较大的变化,热点与冷点数量均有所减少,热点区域主要向黄河中游经济带尤其是内蒙古自治区转移,冷点区域逐步"东扩"至南部沿海。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兼顾效率与平衡,通过一系列的配套改革,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雯  吴楚材  张为斌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经济差异的研究,在国情分析中居较重要地位。 1 经济地区差异的现状特点 1.1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地区经济差异巨大的大国之一我国历来就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方福前  
近些年,中国经济出现了三个趋势性变化:一是中国经济的内向化趋势,二是消费取代资本形成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马车,三是消费率偏低并且呈下降趋势。中国经济的内向化趋势主要是由国内经济结构升级和国际经济关系大变局共同作用形成的,其中,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中第三产业占比持续超过第二产业,是中国经济内向化的主要国内原因。中国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偏低而且还呈波浪式下降的趋势,主要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造成的。这就提示我们,实施促进共同富裕的发展战略势在必行,而要促进共同富裕,需要实现"三个共同",即共同提高、共同奋斗和共同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