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142)
2023(18698)
2022(15522)
2021(14209)
2020(11556)
2019(26307)
2018(26175)
2017(49354)
2016(26405)
2015(29908)
2014(29806)
2013(29848)
2012(28071)
2011(25694)
2010(25726)
2009(23675)
2008(22865)
2007(20063)
2006(18018)
2005(16545)
作者
(79064)
(65860)
(65469)
(62353)
(42109)
(31462)
(29707)
(25889)
(25133)
(23488)
(22650)
(22325)
(21071)
(21018)
(20410)
(20250)
(19561)
(18988)
(18896)
(18788)
(16642)
(16202)
(15774)
(15077)
(14817)
(14739)
(14589)
(14226)
(13247)
(12993)
学科
(129331)
经济(129209)
管理(73528)
(69061)
(54708)
企业(54708)
方法(48577)
数学(42099)
数学方法(41714)
中国(36588)
(31611)
地方(30162)
业经(28656)
(26962)
(24809)
(23178)
贸易(23162)
(22403)
农业(21580)
(20671)
环境(20156)
(19566)
银行(19521)
(19339)
金融(19338)
(18958)
(18574)
地方经济(17396)
技术(17320)
(17182)
机构
大学(390710)
学院(387800)
(167311)
经济(164000)
管理(149283)
研究(142670)
理学(127957)
理学院(126446)
管理学(124491)
管理学院(123794)
中国(107978)
科学(86262)
(84835)
(73634)
(72569)
研究所(66079)
中心(62541)
(62234)
财经(58601)
(56494)
业大(55442)
北京(54873)
(53322)
(52916)
师范(52433)
(51760)
经济学(51431)
农业(48488)
经济学院(46046)
(45822)
基金
项目(260546)
科学(205458)
研究(190834)
基金(189916)
(166127)
国家(164776)
科学基金(140616)
社会(122367)
社会科(116076)
社会科学(116048)
基金项目(100012)
(99464)
自然(89542)
自然科(87452)
自然科学(87434)
自然科学基金(85853)
教育(85675)
(84366)
资助(77873)
编号(76333)
成果(62223)
(59638)
重点(58753)
(57554)
(53611)
课题(53203)
国家社会(51228)
创新(50155)
科研(49367)
教育部(49302)
期刊
(192673)
经济(192673)
研究(123048)
中国(78186)
学报(60585)
科学(57496)
(56910)
管理(56592)
(52137)
大学(45683)
学学(42787)
教育(41630)
农业(39788)
(36210)
金融(36210)
技术(33090)
经济研究(32254)
业经(29975)
财经(28908)
(24889)
问题(24461)
(21444)
图书(21261)
(20133)
技术经济(20090)
世界(19314)
国际(18314)
科技(18276)
理论(18103)
资源(17932)
共检索到5936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志轩   简兆权  
本文在梳理数字经济与绿色消费耦合协调发展机理基础上,构建数字经济与绿色消费系统的综合评价体系,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和空间重心模型,分析2014-2021年省域数字经济与绿色消费系统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第一,数字经济与绿色消费的耦合协调发展机理需要加强技术创新、信息共享、数据驱动和产业合作等才能更好提升和改善;第二,数字经济发展速度高于绿色消费,综合发展水平变化平稳,东部和东北区域省份发展水平较高,中西部区域发展水平存在较大提升空间;第三,数字经济与绿色消费协调度时序呈不断增长趋势,空间上东部沿海区域发展水平较高,存在正的空间效应,且协调度发展重心落在河南省内,随时间向东南方向迁移,后期迁移距离较远。基于此,提出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合作、提高绿色消费的认知普及、完善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加强区域间合作与交流提升省份协调度从而促进区域更好发展。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士华  黄天鉴  王楷  
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本文在系统梳理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内在机理的基础上,基于中国30省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指标体系,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Kernel核密度估计和空间收敛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中国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得到了有效协同,两者的协同发展水平呈现逐年递增的良好发展态势,三大区域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2)中国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但总体上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是其主要来源;(3)中国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的协同发展水平处于上行轨道,两极分化现象正逐渐改善;(4)长期来看,中国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度将趋于一个稳态水平。建议政府重点关注各区域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的平衡性、动态把握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的规律与进程、因地制宜地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旭辉   陈梦伟   王经伟  
文章在测度2012—2021年中国数字化和绿色化(“双化”)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方法、相对发展度模型及障碍度模型分析了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双化协同”)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障碍因素。研究发现:(1)考察期内“双化”协调度逐年攀升,整体协调等级由初级协调提升至良好协调,“双化协同”取得实质性进展。(2)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中国“双化协同”水平呈现“东部引领,西部地区快速发展”的区域格局,区域协调性有所增强,但东部地区始终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东高西低格局固化,缩小区域间差异仍是推动“双化协同”区域协调的关键路径。(3)除北京、广东、上海及江苏4省域外,其余省域均属数字落后型,“双化”发展同步性亟需加强。(4)培养数字人才、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数字效益、降低能耗水平是新发展阶段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省域“双化协同”水平提升的障碍因子具有异质特征,分区指导、分类调控是“双化协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蓉  
本文以我国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对2016-2020年的数字经济与绿色物流发展水平进行评价,通过构建数字经济与绿色物流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省域数字经济与绿色物流发展状况以及耦合协调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域数字经济与绿色物流发展呈现增长趋势,且数字经济发展与绿色物流发展逐渐向好;省域数字经济与绿色物流耦合协调度处于轻度失调阶段,东部地区的协调度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度较低;省域系统协调度呈现全局空间正相关性、局部空间正相关性以及空间集聚效应。为促进各省份数字经济与绿色物流发展,我国各省份应制定适合本区域数字经济与绿色物流发展战略,重视各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最终实现数字经济与绿色物流协调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杜鹏  焦旭  
本文对绿色流通业含义和现状进行阐述,对绿色消费的概念和现状及其重要性进行分析,进而对我国绿色流通业与绿色消费的协同发展进行探究,以对资源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以及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杜鹏  焦旭  
本文对绿色流通业含义和现状进行阐述,对绿色消费的概念和现状及其重要性进行分析,进而对我国绿色流通业与绿色消费的协同发展进行探究,以对资源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以及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郑晓云  陈金燕  苏义坤  
绿色经济、数字经济是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的两大议题。本文分别从公共耦合和内容耦合角度出发,运用修正耦合模型对我国30个省区的绿色经济与数字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分析。结果显示:(1)绿色经济与数字经济都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并且数字经济的两极分化程度较绿色经济更为严重;(2)绿色经济与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均呈增长趋势,但绿色经济的增长速度明显不及数字经济;(3)绿色经济与数字经济的公共耦合协调水平较低且呈现出"东部高,中西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4)绿色经济与数字经济的内容耦合协调度上升幅度明显,但需避免内部子系统间的差异扩大。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郑晓云  陈金燕  苏义坤  
绿色经济、数字经济是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的两大议题。本文分别从公共耦合和内容耦合角度出发,运用修正耦合模型对我国30个省区的绿色经济与数字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分析。结果显示:(1)绿色经济与数字经济都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并且数字经济的两极分化程度较绿色经济更为严重;(2)绿色经济与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均呈增长趋势,但绿色经济的增长速度明显不及数字经济;(3)绿色经济与数字经济的公共耦合协调水平较低且呈现出“东部高,中西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4)绿色经济与数字经济的内容耦合协调度上升幅度明显,但需避免内部子系统间的差异扩大。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郑晓云  陈金燕  苏义坤  
绿色经济、数字经济是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的两大议题。本文分别从公共耦合和内容耦合角度出发,运用修正耦合模型对我国30个省区的绿色经济与数字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分析。结果显示:(1)绿色经济与数字经济都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并且数字经济的两极分化程度较绿色经济更为严重;(2)绿色经济与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均呈增长趋势,但绿色经济的增长速度明显不及数字经济;(3)绿色经济与数字经济的公共耦合协调水平较低且呈现出“东部高,中西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4)绿色经济与数字经济的内容耦合协调度上升幅度明显,但需避免内部子系统间的差异扩大。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旭辉   陈梦伟   朱启贵  
加快农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是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亦是中国对数字中国战略和“双碳”承诺的践行。在测度2012—2021年中国农业数字化和农业绿色化发展指数的基础上,研判中国农业数字化与绿色化的协同关系与相对发展现状,并剖析农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过程中的空间不平衡问题及其收敛机制。研究表明:第一,样本考察期内,全国及三大粮食功能区农业数字化与绿色化的协调发展度均稳步提升,各地区农业数字化与绿色化整体向协调发展靠拢,但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最大;第二,全国相对发展类型始终处于数字化发展滞后型,但其相对发展度波动上升,农业数字化与绿色化发展的不同步状况不断改善;第三,全国及三大粮食功能区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且省份间农业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的空间互动效应对β收敛趋势存在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对于把握农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的效能和水平以及探寻出农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推进策略提供实证支持具有重要启示和现实指导意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程明  吴波  陈国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路径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基于农耕文化的核心思想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首先,分析了农耕文化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的生态逻辑;其次,分析了农耕文化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路径;最后,从农耕文化植入现代农业发展及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两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宗斌  
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加速变化。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与此同时,高质量的双循环发展格局需要高品质资源环境配套。新时代背景下,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以及经济绿色发展为导向,如何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成为关键所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丽   任保平   汪浩  
数字经济与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是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基于2008—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相关数据,利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随机效应面板Tobit模型对数字经济和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的时空趋势、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与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稳定上升态势;四大地区异质性特征明显;两大系统总体空间差异呈缓慢下降态势,东部地区区域内空间差异最大,东-西、东-东北、东-中区域间差异较大,超变密度是造成区域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环境规制、金融水平、对外开放度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对区域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具有差异。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雨婧  唐健雄  
绿色发展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业奉行以人为本、生态至上和全面发展的新价值观。在梳理旅游业绿色发展概念及内涵基础上,构建旅游业绿色发展效率评价体系,运用SBM-Undersirable模型、核密度估计、空间马尔科夫链等方法,探讨2008—2018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旅游业绿色发展效率(TGDE)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机理。研究发现:(1)时间和空间变化方面,TGDE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时间上呈"W"型变化形态,"下降—上升—调整"阶段特征显著;空间呈"东—中—西"递减分布,内部差异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低、中、高效率由"金字塔"向"菱形"结构转变,高效率地区集中于东部沿海,中等效率多分布于中西部地区,低效率位于胡焕庸线两侧。(2)动态演进方面,TGDE始终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但区域协调性逐步增强,具有较强平稳性,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空间向上转移省份比较集中,以中西部为主,向下调整省份较少,且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溢出影响具有不对称性。(3)影响机理方面,总体上,经济水平、产业结构、政府规制、教育水平和旅游资源影响因子与TGDE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对外开放程度的作用不显著,但各因子的影响程度、作用机理及条件具有较强地域性。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史代敏  施晓燕  
深入探究绿色金融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机理是引导绿色金融体系构建、推动经济向更高层次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基础。本文运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经济发展质量,从绿色信贷、绿色投资、绿色证券、碳金融等多个维度定量评价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详细考察了绿色金融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效应与特征。研究表明,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二者呈非线性关系,存在门限效应。具体而言,当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低于门限值时,绿色金融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较小,且在统计意义上不显著;当绿色金融发展水平高于门限值时,绿色金融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大。进一步研究发现,我国大多省份的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处于门限值之下。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构建绿色金融理论体系提供参考,也为有重点、分阶段、分区域推进绿色金融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