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001)
2023(18996)
2022(15439)
2021(14362)
2020(11731)
2019(26514)
2018(25760)
2017(48345)
2016(25886)
2015(28862)
2014(28614)
2013(27918)
2012(25687)
2011(23124)
2010(23145)
2009(21243)
2008(20265)
2007(17826)
2006(15646)
2005(14207)
作者
(71087)
(59156)
(58626)
(56212)
(37839)
(28525)
(26881)
(22828)
(22692)
(21145)
(20088)
(20042)
(18781)
(18664)
(18487)
(18397)
(17351)
(17202)
(17162)
(16926)
(14757)
(14222)
(14121)
(13715)
(13348)
(13275)
(13161)
(12853)
(11797)
(11687)
学科
(107484)
经济(107363)
管理(73310)
(71285)
(59061)
企业(59061)
方法(44832)
数学(39604)
数学方法(39059)
中国(36439)
(29090)
(28912)
金融(28909)
(28210)
(28172)
银行(28155)
(27172)
业经(25729)
地方(23982)
(23581)
(21247)
贸易(21227)
(20716)
(19834)
农业(19046)
(18461)
财务(18399)
财务管理(18354)
企业财务(17488)
理论(17083)
机构
大学(356653)
学院(356541)
(151535)
经济(148459)
管理(135733)
研究(122007)
理学(116199)
理学院(114847)
管理学(112915)
管理学院(112216)
中国(99952)
(75089)
(71616)
科学(70692)
(58997)
中心(58682)
财经(57065)
(53733)
研究所(53409)
(52366)
(52002)
经济学(48244)
(47921)
师范(47484)
北京(47398)
业大(46785)
(44834)
经济学院(43525)
(43394)
财经大学(42711)
基金
项目(239477)
科学(190959)
研究(177964)
基金(176628)
(154056)
国家(152517)
科学基金(131786)
社会(115764)
社会科(110023)
社会科学(110000)
基金项目(91842)
(91015)
自然(83087)
教育(82297)
自然科(81223)
自然科学(81203)
自然科学基金(79752)
(77244)
资助(72021)
编号(71462)
成果(58181)
重点(54216)
(53625)
(52195)
(50431)
国家社会(49564)
课题(49429)
创新(47189)
教育部(46777)
科研(45729)
期刊
(163267)
经济(163267)
研究(109206)
中国(73419)
(56169)
管理(51557)
学报(51377)
科学(49201)
(47157)
(46568)
金融(46568)
教育(41294)
大学(40130)
学学(37269)
技术(31571)
农业(31444)
财经(28340)
经济研究(26968)
业经(25226)
(24536)
问题(21222)
图书(19383)
(19247)
(17750)
国际(17487)
世界(16704)
统计(16615)
技术经济(16510)
理论(16452)
(16238)
共检索到5448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焦云霞  
本文基于国家重大战略区域视角,采用Theil指数测度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不平衡性,并利用QAP方法探究其成因。研究结论显示,我国国家重大战略区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不平衡性呈下降趋势,且区域间差异是其空间不平衡性的主要来源;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和数字技术水平地区差距是造成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空间不平衡的重要因素;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距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空间不平衡的决定因素,而城镇化水平地区差距是黄河流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空间不平衡的决定因素。为协同提升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应客观对待国家重大战略区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不平衡性,并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李彦龙  沈艳  
本文结合省市级宏观数据、市县灯光数据和上市公司数据,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缩小了省内、市间和市内经济不平衡,这一效果在非直辖市和南方地区更大。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是数字普惠金融影响经济不平衡的主要机制。研究还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缩小企业间的人均产出差距,提供了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微观证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肖沁霖   邓宗兵  
统筹推进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生态文明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在利用“VHSD-EM”模型评价2010—2021年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通过Dagum基尼系数、方差分解和QAP方法探究了生态文明发展差距的来源及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均呈波动上升态势,但区域间和区域内的差距均显著,粤港澳水平最高,黄河流域处于较低水平;(2)总体差距的主要空间来源是区域间差距,主要结构来源是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差距;(3)QAP回归显示,从内源视角看,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差距、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差距、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差距、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差距以及制度健全保障差距对地区生态文明发展差距的作用强度依次降低;从外源视角看,数字鸿沟、对外开放差距、市场化差距是影响地区生态文明发展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研究可为全面协同提升区域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提供参考。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徐生霞  刘强  
在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背景下,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研究在区域经济与宏观调控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2008-2017年北京市人社局的调查数据,从教育的视角分析了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从劳动报酬的角度分析了北京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时空演变及成因。研究发现:(1)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门限效应显著,当文化程度在本科及以下时,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较强;当文化程度高于本科水平时,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会显著下降。(2)北京区域发展不平衡总体上逐年递减,但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与波动性特征。(3)在时空演变的分析中,北京区域发展不平衡表现出空间转移的特性,即通州区向海淀区转移、农村区向主城区转移。(4)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研究结论具有耦合性,即区域间不平衡是造成北京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然而,与现有研究结果不同,本文发现区域内部的不平衡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中的占比逐年提升,区域间差异有下降的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祁飞  
比较优势和新经济地理共同决定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导致区域不平衡发展。文章的目的在于从经验上分离导致区域不平衡的这两种因素,通过构建一个融合比较优势区域特征和新经济地理行业特征的模型,利用中国9个制造业部门,2006~2012年的面板数据,估计了这两种因素对中国区域产出的作用。研究发现,区域要素禀赋和地理位置上的比较优势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制造业区位,比较优势的"第一性"特征引起的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是导致区域不平衡发展的关键因素,而NEG模型关于规模经济、产业纵向联系、最终品产出份额等变量对于中国制造业区位并无显著影响。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宋树理  魏晨曦  
文章基于世界银行全球治理指标(WGI)数据库公布的全球治理指数,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中引入制度距离变量,构建了阐释中国与RCEP国家数字贸易效率及潜力的新引力模型。进一步通过实证分析表明,中国与RCEP国家数字贸易的效率及潜力存在极大的提升空间。对此,中国应拓展深耕越南、缅甸和韩国三大目标潜力市场,重视影响双边数字贸易的国内生产总值、RCEP国家人口规模、共同边界和语言文化等正相关因素,同时正确处理中国人口规模、地理距离和制度距离等负相关因素。除此之外,关税水平、物流绩效、货币自由度、金融自由度及自由贸易协定等对贸易效率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此才能高水平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发展,高质量地打造中国与RCEP国家数字贸易共同体。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安仲  
目前,从贸易角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文献存在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贸易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而有的学者则认为贸易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在现实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贸易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越来越大的现象,也看到了一些地区因贸易而迅速崛起现象。文章研究发现,贸易是提高还是降低区域经济福利,取决于地区之间的相对特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家旗  周桂芝  茹少峰  
文章使用2014—2018年我国35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泰尔指数和基尼系数对我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进行了测度和分解,并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总体呈现“倒U”型发展趋势。从地理空间上来看,不平衡性表现出自东向西、自南向北、自沿海向内陆梯度递减的特征;分解结果显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来自省际差异,省内差异贡献较小。进一步实证分析发现:当技术距离适中时,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将促进落后地区产生“追赶效应”,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当技术距离过大时,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将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负向影响。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肖金成  
从2000年开始,我国陆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四大区域战略,目的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解决区域发展中的“落后病”“萧条病”“膨胀病”等问题,成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和核心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原有四大区域战略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建华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发展特征及存在的不平衡性,研究发现我国服务贸易结构表现出各自的发展特征,服务贸易结构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然后,分析了服务贸易结构不平衡性的成因;最后,针对不平衡现状提供服务贸易结构的优化路径。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肖金成   申现杰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既是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也是现代化的主要动力。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我国工业化需满足更高的后发赶超要求,信息化肩负弯道超车的重要使命,城镇化事关经济内生动力生成,农业现代化则最具艰巨性和复杂性。因此,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在空间落实上采取效率优先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从不同空间尺度、区域类型出发,推动最具潜力和最具优势的地区率先实现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质量变革,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为中国式现代化发挥率先探索和引领示范作用。区域重大战略的六大区域有三个位于东部地区,一个位于西部地区,两个横贯东中西三大地带,在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分别承担不同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区域重大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并非简单的从属关系,两者并行不悖,均是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廖丹清  
经济发展中的区域不平衡性大国经济的发展的一般规律,其主要表现在:区域发展差异存在的普遍性;区域发展的时间继起与空间并存性;区域发展的多元性;区域发展常常出现的经济割据性。发展中国家可采取的策略主要有区域平衡发展战备和区域不平衡发展战备。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韩秀兰  
基于因子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对山西省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确定了影响山西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因子,并对各主因子指标构成和综合作用进行了评析。在此基础上,对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排名和类别划分,揭示了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并探讨了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晁恒  马学广  李贵才  
全球化背景下,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以及资本和技术的快速转移,使区域成为重要的国家生产空间,并引致了国家—区域的治理回应。近年来逐渐出现了沿用尺度重构的理论视角来探讨区域空间生产策略,尺度重构被视为大多数国家应对区域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而国家级新区就是这样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尺度重构工具。文章回顾了国家级新区设立、发展的逻辑演变,认为其是国家战略性选择的结果,将政策和优势导向特定的空间尺度,引领了区域的发展。近年来,中央政府更是加大了通过设立"国家级新区"来重塑区域空间生产策略的行动。最后,文章讨论了国家战略区域空间生产策略体系,并从制度建构、治理重构、规划整合和财税安排等四个方面对善用这种尺度重构工具提出了建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军辉  
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自由资本模型,将比较优势、要素禀赋和资本所得税等因素纳入进来,建立起多国自由贸易模型,并通过严谨的数理与实证分析揭示了区域贸易集团的运行机理。研究发现:(1)区域贸易集团成立会对非成员国利益产生损害,区域外国家会积极加入这种贸易集团,区域贸易集团成立的多米诺效应会促使其成员数量不断增加;(2)随着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区域贸易集团内部处于劣势地位的成员国会被边缘化,这将导致区域贸易集团内部的空间不平衡性,最终影响其稳定性,而成员国间可以通过转移支付政策和差异化开放政策等来维护其稳定性;(3)英国脱欧的根本原因在于欧盟深度一体化加剧了各国的空间不平衡性,英国脱欧的背后考量很可能是为了逃避对欧责任,但英国通过脱欧来维护其自身利益的选择并非最佳选择。文章研究结论对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具有指导意义,我国要积极加入或建立各种层面的区域贸易集团,同时还应预见到其所具有的空间不平衡性和不稳定性问题,因此在与强国谈判时,应避免与其过度一体化;而与弱国谈判时,则应与其保持适度一体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