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61)
- 2023(10852)
- 2022(8160)
- 2021(7246)
- 2020(5657)
- 2019(12581)
- 2018(11725)
- 2017(22113)
- 2016(11291)
- 2015(12653)
- 2014(12285)
- 2013(12320)
- 2012(11435)
- 2011(10575)
- 2010(10437)
- 2009(10039)
- 2008(8890)
- 2007(7582)
- 2006(6808)
- 2005(6455)
- 学科
- 济(59367)
- 经济(59327)
- 管理(28958)
- 业(28471)
- 融(25680)
- 金融(25679)
- 中国(24987)
- 银(22947)
- 银行(22943)
- 行(22382)
- 企(22050)
- 企业(22050)
- 方法(21813)
- 数学(20215)
- 数学方法(20127)
- 地方(15166)
- 业经(14958)
- 财(13252)
- 农(13230)
- 贸(12841)
- 贸易(12828)
- 易(12600)
- 制(12328)
- 产业(11344)
- 中国金融(11254)
- 农业(9439)
- 信息(9227)
- 总论(9082)
- 信息产业(8834)
- 环境(8702)
- 机构
- 大学(165733)
- 学院(163813)
- 济(82344)
- 经济(81106)
- 研究(63122)
- 管理(59971)
- 中国(56398)
- 理学(51649)
- 理学院(51012)
- 管理学(50429)
- 管理学院(50123)
- 财(35914)
- 京(35025)
- 科学(34555)
- 所(30471)
- 中心(30109)
- 财经(29257)
- 经济学(29060)
- 研究所(27998)
- 经(26981)
- 经济学院(26432)
- 院(22970)
- 北京(22721)
- 农(22541)
- 财经大学(22238)
- 江(21542)
- 范(21321)
- 融(21276)
- 师范(21161)
- 金融(20920)
- 基金
- 项目(113412)
- 科学(92025)
- 基金(86867)
- 研究(84618)
- 家(75882)
- 国家(75370)
- 科学基金(64843)
- 社会(59418)
- 社会科(56854)
- 社会科学(56844)
- 基金项目(44656)
- 省(40153)
- 自然(38023)
- 自然科(37180)
- 自然科学(37173)
- 自然科学基金(36538)
- 教育(36411)
- 划(34834)
- 资助(34757)
- 编号(31770)
- 国家社会(27449)
- 发(26518)
- 部(26414)
- 重点(26266)
- 成果(25437)
- 中国(25043)
- 创(24317)
- 教育部(23127)
- 创新(23007)
- 发展(22451)
共检索到2516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焦云霞
为深入剖析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时空分布动态演进趋势,本文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Kernel密度估计以及空间Markov链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11-2020年,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总体差异呈下降趋势,且区域间差异是其主要来源;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经历了由两极分化向整体收敛的过程;邻接省份的空间溢出效应在各省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缩小区域差异,促进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协同发展,各级地方政府应该采取差异化的政策措施,并高度重视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沈丽 张好圆 李文君
研究目标:探究中国普惠金融的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趋势。研究方法:运用2005~2017年中国31省份的数据,编制普惠金融指数,通过Dagum基尼系数分解与扩展的分布动态学模型考察中国普惠金融的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研究发现: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和俱乐部收敛特征;全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整体呈小幅下降趋势,与东中部相比,西部地区发展速度较快,呈上升趋势;东部地区多极分化现象明显,中部和西部地区多极分化逐渐消失。研究创新:考虑了空间效应对普惠金融分布动态演进的影响,运用扩展的分布动态学模型进行研究。研究价值:为今后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关键词:
普惠金融 区域差异 基尼系数 分布动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新 林春 张鑫 孙英杰
文章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为基础,构建新动能视角下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尝试对我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状况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价。从综合评价来看,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处于稳定调整时期。东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但区域内发展不均衡,部分省份发展迟缓;中部地区次之,且区域内呈现梯度效应;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最低。从新动能水平来看,各省份普惠金融新动能发展不均衡,存在一定的“短板效应”。从区域差异来看,中国三大地区之间的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差距呈缩小趋势,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为区域间差异。从收敛性检验来看,全国整体发展表现出一定的收敛性,但区域内部收敛性较差,且各省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具有发展惯性及“俱乐部趋同”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欢欢 刘传明
文章基于2009—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科技金融效率,运用Dagum基尼系数解构科技金融效率的空间差异特征,采用Kernel密度考察空间演变趋势,通过测算Moran’s I揭示空间相关性。研究发现:中国科技金融效率总体上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但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科技金融效率总体区域差异整体上呈持续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是主要来源;在Kernel密度估计中,中部地区科技金融效率空间分布相对集中,而其他地区不稳定,有强烈的极化趋势;近年来邻近省份科技金融的发展对本地科技金融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影响。
关键词:
科技金融效率 区域差异 动态演进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葛和平 朱卉雯
近年来,数字技术的急速发展拓宽了数字普惠金融的服务范围,提高了普惠金融的触及能力。本文汇总并分析了2011年至2015年期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选择科学的指标,从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服务支持三个维度选取16个指标构建我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标体系,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数字普惠金融水平的因素。研究表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呈现由东至西递减发展的整体趋势,但部分城市有例外;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与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呈U型关系,数字普惠金融的滞后1期、人口密度、金融意识、互联网使用情况均与数字普惠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林春 康宽 孙英杰
本文立足于普惠金融发展的内涵,进一步完善中国省际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并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基尼系数和DER指数研究东中西三大区域和八大综合经济区普惠金融发展的差异和极化演变特征,并对指标进行分解。结果表明: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和极化程度呈下降趋势,不同区域的演进趋势存在异质性;普惠金融发展差异较大的区域在差异增速上相对较低,即不同区域发展的差异程度有趋同态势;普惠金融发展极化程度较大的区域在极化增速上相对较低,即不同区域发展的极化程度有趋同态势;区域之间的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DER指数的变化趋势是由疏离度的变化趋势所引致的。
关键词:
普惠金融 区域差异 基尼系数 DER指数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谢欣雨 王健
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带来的产业运行效率的提升以及生产方式的转变,是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本文从产业融合角度入手,采用熵权-Topsis法测度我国30个省(区、市)物流业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并通过dagum基尼系数、莫兰指数、LISA集聚图以及空间核密度分析揭示我国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的区域差异、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动态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我国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特征,其中江苏和广东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最高,达到优质协调级别。(2)我国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的总体基尼系数、区域间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呈波动上升趋势。表明我国整体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的差异在逐渐缩小,但是区域内却因为虹吸效应差异在进一步扩大。(3)我国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已形成两大稳定的集聚区,分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高-高”集聚区和以甘肃为中心的“低-低”集聚区。(4)在考虑到时间滞后和空间临近的条件下,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演进趋势。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谢欣雨 王健
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带来的产业运行效率的提升以及生产方式的转变,是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本文从产业融合角度入手,采用熵权-Topsis法测度我国30个省(区、市)物流业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并通过dagum基尼系数、莫兰指数、LISA集聚图以及空间核密度分析揭示我国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的区域差异、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动态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我国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特征,其中江苏和广东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最高,达到优质协调级别。(2)我国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的总体基尼系数、区域间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呈波动上升趋势。表明我国整体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的差异在逐渐缩小,但是区域内却因为虹吸效应差异在进一步扩大。(3)我国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已形成两大稳定的集聚区,分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高-高”集聚区和以甘肃为中心的“低-低”集聚区。(4)在考虑到时间滞后和空间临近的条件下,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演进趋势。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林春 张鑫 孙英杰
增强金融韧性是筑牢新时代金融安全的重要抓手。基于此,本文以城市金融韧性为切入点,尝试探讨我国城市金融韧性总体水平、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研究发现:样本期内我国金融体系经历了两次外部冲击,按冲击发生时间可将样本期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特征明显;我国城市金融韧性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并且在稳定调整阶段差异逐渐缩小,但随着第二次冲击的发生差异开始拉大,区域内差异及超变密度是主要差异来源;随着我国金融体系持续深化改革,样本期内我国城市金融韧性整体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但存在一定的极化现象。因此,在推动金融韧性提升的过程中,应加强区域间金融要素流动,提升区域金融协调能力,以期为加速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助力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伍国勇 庞国光 汤钧惠 刘金丹
基于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从数字化经济环境、数字化基础设施、农业数字化转型、生活数字化提升四个维度选取22个变量,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法和Moran′sI指数测度中国31个省份的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其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但呈上升态势,空间上呈现“东高、中次、西低”的分布格局,但西部地区“追赶效应”显著;区域相对差异持续缩小,但绝对差异呈扩大态势,全国及东部地区出现了“极化现象”,区域间差异是构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根源;区域间呈现鲜明且稳定的空间正相关性,东部省份主要落在“高—高”集聚区,而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大部分省份落在“低—低”集聚区。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伍国勇 庞国光 汤钧惠 刘金丹
基于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从数字化经济环境、数字化基础设施、农业数字化转型、生活数字化提升四个维度选取22个变量,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法和Moran′sI指数测度中国31个省份的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其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但呈上升态势,空间上呈现“东高、中次、西低”的分布格局,但西部地区“追赶效应”显著;区域相对差异持续缩小,但绝对差异呈扩大态势,全国及东部地区出现了“极化现象”,区域间差异是构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根源;区域间呈现鲜明且稳定的空间正相关性,东部省份主要落在“高—高”集聚区,而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大部分省份落在“低—低”集聚区。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刘甜 李文芳
当前,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给各行业带来了新的契机,对我国的国民经济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构建区域金融风险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测算出中国2011—2019年31个省市的区域金融风险指数,通过相关检验来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其的影响,以及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更充分地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会促进区域金融风险的空间溢出效应,但是技术水平的提升和政府监管水平的提高会抑制这种溢出效应。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建立完善监管系统、提升政府信息透明度以及提高创新能力等建议。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区域金融风险 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沈丽 张好圆 李文君
自2005年普惠金融概念被提出以来,快速发展普惠金融、建设普惠金融体系成为各个国家努力奋斗的目标。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并且这种差异日趋明显,因此分析中国普惠金融的空间分布及动态演进对促进金融稳定、提高区域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对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和方法进行了梳理,并对我国普惠金融的空间分布和分布动态演进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提炼,最后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
普惠金融 空间分布 动态演进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高昕 李国权
在依托"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2011—2020)"对中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传统马尔可夫链和空间马尔可夫链方法解析中部六省所辖82个地级市数字普惠金融的时空演进分布特征,嵌入"经济金融共生"理论,构建共生指数,从省域层面刻画中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共生状态。研究发现:近10年来中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整体上呈现出非均衡性跨越发展态势,区域之间、年际之间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传统马尔可夫链分析显示,中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保持稳定的概率至少为56.86%,同时也存在"马太效应";空间马尔可夫链分析表明,中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生转移的概率存在空间依赖性。共生状态测度表明:中部六省数字普惠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共生关系处在正向非对称共生状态,且逐步向正向对称共生状态收敛。为此,应从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协同机制、拓展应用空间、打造良性生态四个方面着力,提升中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整体发展水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程云洁 杨淋杰
文章利用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数据,从数字经济产业的省内、省际和出口三个循环视角分析了新发展格局下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并利用多维基尼系数分解法以及地理信息探测技术探讨了中国数字经济的区域差异及其空间动态格局的演进过程。研究发现:内、外循环市场地位发生变化,数字经济内循环占比不断提升,省际循环在内循环中的占比不断上升;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总体差异的构成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内、外循环市场在空间格局演进上存在差异,内循环市场重心仍在东部沿海地区附近,而外循环市场重心向西部内陆地区偏移。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循环结构 基尼系数分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