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873)
2023(17854)
2022(14784)
2021(13612)
2020(11231)
2019(25462)
2018(24858)
2017(46994)
2016(25641)
2015(28808)
2014(27872)
2013(27620)
2012(25308)
2011(23073)
2010(22589)
2009(20895)
2008(20250)
2007(17522)
2006(15246)
2005(13263)
作者
(76095)
(63548)
(62857)
(59677)
(40030)
(30406)
(28339)
(24946)
(24065)
(22250)
(21498)
(21371)
(20055)
(19951)
(19435)
(19434)
(18913)
(18813)
(18179)
(18023)
(15838)
(15414)
(15152)
(14197)
(14184)
(13927)
(13907)
(13869)
(12742)
(12586)
学科
(104927)
经济(104825)
管理(73126)
(70695)
(57751)
企业(57751)
方法(47860)
数学(41520)
数学方法(41103)
中国(30419)
(27917)
业经(25745)
(24052)
(22978)
(21953)
贸易(21938)
(21401)
技术(19672)
地方(18930)
农业(18918)
(17909)
环境(16497)
(16386)
银行(16311)
理论(15907)
(15900)
(15652)
(15316)
金融(15315)
产业(15255)
机构
大学(368174)
学院(364108)
(150303)
经济(147489)
管理(143510)
研究(128374)
理学(125414)
理学院(123979)
管理学(121859)
管理学院(121222)
中国(95057)
科学(81570)
(78959)
(66798)
(65048)
(64141)
研究所(60227)
业大(59607)
中心(56774)
农业(52988)
财经(52644)
(50551)
北京(49780)
(48212)
(46770)
(46272)
师范(46219)
经济学(46123)
经济学院(41774)
(40861)
基金
项目(258853)
科学(203156)
基金(189414)
研究(183227)
(168792)
国家(167453)
科学基金(142318)
社会(117610)
社会科(111676)
社会科学(111649)
基金项目(100109)
(99258)
自然(93287)
自然科(91185)
自然科学(91157)
自然科学基金(89561)
(84700)
教育(82428)
资助(77309)
编号(71701)
重点(58344)
成果(56978)
(56638)
(55442)
(55337)
创新(51935)
国家社会(49870)
科研(49736)
课题(49357)
教育部(48035)
期刊
(153987)
经济(153987)
研究(105292)
中国(67428)
学报(65834)
(59491)
科学(58170)
管理(51621)
大学(48699)
学学(45902)
(45490)
农业(41719)
教育(36617)
技术(29083)
(28219)
金融(28219)
经济研究(26639)
财经(25095)
业经(24657)
(23366)
(21606)
问题(20290)
图书(19808)
科技(19649)
统计(18122)
技术经济(17951)
(17672)
(17341)
业大(17325)
理论(16415)
共检索到5226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华   洪新敏  
数字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所在,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文章从数字劳动力、数字劳动对象、数字生产资料三个方面切入,建立数字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使用TOPSIS法测算2016—2022年数字新质生产力水平,并解析影响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省份的数字新质生产力差距较大,总体数字新质生产力水平呈现出攀升特征。与2016年相比,2022年我国总体数字新质生产力水平较高。就子系统而言,数字劳动对象变化较小,数字劳动力水平提升较快,数字生产资料对数字新质生产力的贡献作用最大。就影响因素而言,经济水平、技术创新投入、金融发展水平与人力资本均对数字新质生产力水平提升具有显著增强作用;而对外依存度对数字新质生产力的作用具有不稳定性。据此,本文提出完善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体制、打造区域数字生产力协调发展格局、全面激活数字生产资料效能等政策建议,为数字新质生产力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欢欢   刘传明  
文章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从新技术、新经济和新业态三个维度构建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统计测度,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解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特征,采用Kernel密度估计和Moran’s I揭示其空间演变趋势及空间相关性。研究发现: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东部地区发展水平遥遥领先,区域非均衡发展态势明显。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差异呈波动上升态势,区域间差异是主要来源。全国和四大地区的核密度曲线主峰位置均呈现右移态势,并存在右拖尾现象。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呈现“高-高”“低-低”集聚的现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阳   陈海龙   田茂再  
文章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主要特征,测算了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并分析了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变特征,结果显示:(1)研究期内,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地区间差异较大,形成“东高西低”的区域发展格局。(2)新质生产力水平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特征,东部地区内部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差异大于中西部地区,东-西部及东-中部的地区间差异是导致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区域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3)从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分布及演变特征来看,全国及东西部地区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均存在极化现象。从时空动态演进特征看,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不存在跨越式跃迁,整体上呈现梯度上升趋势,新质生产力水平较高的省份能够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邻近省份的发展,而当邻近省份的新质生产力水平较低时,该省份将趋于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静   张金昌   潘艺  
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是对当前生产力发展趋势的一次高度概括,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数字时代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基于生产力四要素模型和2010—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对数字化转型和新质生产力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可以显著提高上市公司新质生产力水平,这一作用在非国有企业、重点产业企业和经济发达地区企业中更加显著;数字化转型能通过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三种机制影响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存在“U”型关系,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初期呈现新质生产力降低的现象,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持续开展,新质生产力水平呈上升趋势。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静   张金昌   潘艺  
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是对当前生产力发展趋势的一次高度概括,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数字时代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基于生产力四要素模型和2010—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对数字化转型和新质生产力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可以显著提高上市公司新质生产力水平,这一作用在非国有企业、重点产业企业和经济发达地区企业中更加显著;数字化转型能通过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三种机制影响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存在“U”型关系,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初期呈现新质生产力降低的现象,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持续开展,新质生产力水平呈上升趋势。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庞加兰   查雨城  
新质生产力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而数字普惠金融则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动力之一。将数字普惠金融融入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不仅能够有效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还能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论文利用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西藏自治区与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系统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显著推动了新质生产力发展,在进行了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对新质生产力产生影响,同时市场化程度在数字普惠金融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之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此外,数字普惠金融作用于新质生产力时存在自身双重门槛效应。论文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入理解数字普惠金融对新质生产力影响的内在机制,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路径选择与理论支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曹晔  
文章选取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多种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韧性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数字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提升产业链韧性。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升级在数字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韧性之间发挥中介效应。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新质生产力对产业链韧性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省份更强,同时数字新质生产力对产业链抵抗力的赋能效应更显著。门槛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韧性间存在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单一门槛效应。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沥幻   张金昌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理论,对生产力的新质特征做出了高度概括,也为学术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本文基于新质生产力理论,使用2012—2022年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用实证方法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发现当用全要素生产率度量新质生产力时,劳动者高素质化、劳动工具数字化升级、劳动对象绿色化对新质生产力提升有显著影响,且这三方面因素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存在边际贡献递增趋势。从生产关系角度来看,国有企业的所有制优势、企业间竞争激烈程度加强、企业间合作程度加深、政府的调控这四个方面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起到正向促进影响。异质性分析发现,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者高素质化、劳动工具数字化升级和劳动对象绿色化对新质生产力的提升作用会更加明显;高污染行业的劳动对象绿色化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而低污染行业的劳动者高素质化和劳动工具数字化升级的推动力更加显著。这就要求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需关注地区或行业的差异,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政策。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沥幻   张金昌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理论,对生产力的新质特征做出了高度概括,也为学术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本文基于新质生产力理论,使用2012—2022年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用实证方法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发现当用全要素生产率度量新质生产力时,劳动者高素质化、劳动工具数字化升级、劳动对象绿色化对新质生产力提升有显著影响,且这三方面因素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存在边际贡献递增趋势。从生产关系角度来看,国有企业的所有制优势、企业间竞争激烈程度加强、企业间合作程度加深、政府的调控这四个方面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起到正向促进影响。异质性分析发现,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者高素质化、劳动工具数字化升级和劳动对象绿色化对新质生产力的提升作用会更加明显;高污染行业的劳动对象绿色化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而低污染行业的劳动者高素质化和劳动工具数字化升级的推动力更加显著。这就要求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需关注地区或行业的差异,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政策。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松   徐政   邓颖  
本文利用2012—2022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考察新质生产力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显著降低了碳排放强度;新质生产力的碳减排效应在中西部地区和碳排放强度较高的地区更加明显;在构成新质生产力的三大维度中,绿色生产力对碳排放强度的负向影响最大,科技生产力的影响次之,创新生产力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不明显。产业集聚对新质生产力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存在非线性调节作用:当产业集聚水平低于门槛值时,新质生产力的碳减排效应更大;当产业集聚水平高于门槛值时,新质生产力的碳减排效应被削弱。因此,要加大对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投入力度,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应用和完善绿色制度激励,强化跨区域产业合作和政策协同,合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整体碳减排。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王钢   郭文旌  
根据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本文从实体性和渗透性两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2012—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测度了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并进一步探讨了新质生产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时序演变方面,中国新质生产力的总体水平及其构成要素的分项发展水平均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在空间分布方面,中国四大地区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性,但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在因果关系方面,新质生产力能显著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处理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成立。此外,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存在直接促进作用,而且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董庆前  
明晰新质生产力现阶段的发展水平及其演变特征,有利于更好地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运用熵权Topsis法、Dagum基尼系数、Markov链转移和收敛模型研究2015—2022年全国及四大区域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发展水平、时空演变和收敛效应。研究发现:全国及四大区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且全国及四大区域的组间、组内的差异呈缩小趋势,总体差异变化主要取决于区域间差异。同时,全国及四大区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σ收敛、β收敛,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效应和收敛周期,且对外开放、资本存量和政府支持程度对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收敛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定量研究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并动态考察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演进情况和收敛情况,为未来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可参考性意见。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健  
作为传统生产力蝶变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推进重点产业全链条数智化改造升级的核心动力,亦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本文以2010~2022年我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多种计量模型,对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关系以及作用机制进行实证考察。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可通过提升创业活跃度正向促进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数字化转型在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间的关系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在南方地区、小规模产业地区中,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建设的正向推动作用较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白冰   彭雪清  
作为引领科技革命的新型经济驱动力,数字经济对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并深入分析创新要素配置在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显著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存在地理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异质性。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创新要素配置在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过程中起中介作用,即数字经济通过优化创新要素配置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门槛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存在“边际递增”的非线性门槛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迪   叶林祥  
文章在深入分析农业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的基础上,从农业劳动者、农业劳动对象和农业劳动资料三个维度构建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2012—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数据,采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Markov链等方法对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动态演变特征进行了测度与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提升明显,但整体水平仍然偏低,粮食主销区的发展水平较高。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分维度发展水平由高至低依次为新质劳动对象、新质劳动者和新质劳动资料。各地区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极化现象,但极化效应的影响在研究期间逐渐弱化。组间差异是导致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空间分布格局会影响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演变过程,相邻省份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提高本省向高水平转移的概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