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267)
- 2023(19061)
- 2022(15806)
- 2021(14591)
- 2020(12004)
- 2019(27238)
- 2018(26889)
- 2017(50465)
- 2016(27548)
- 2015(30784)
- 2014(30422)
- 2013(30303)
- 2012(28242)
- 2011(25819)
- 2010(25675)
- 2009(23445)
- 2008(22910)
- 2007(20069)
- 2006(17802)
- 2005(15983)
- 学科
- 济(116769)
- 经济(116657)
- 管理(76938)
- 业(72703)
- 企(57602)
- 企业(57602)
- 方法(47296)
- 数学(40914)
- 数学方法(40530)
- 中国(35681)
- 农(32331)
- 业经(28084)
- 地方(27071)
- 财(26206)
- 学(25312)
- 贸(23564)
- 贸易(23548)
- 易(22880)
- 农业(21947)
- 环境(21711)
- 制(20355)
- 银(18959)
- 银行(18887)
- 行(18220)
- 融(18161)
- 金融(18160)
- 和(18040)
- 技术(18019)
- 发(16744)
- 理论(16617)
- 机构
- 大学(396932)
- 学院(393872)
- 济(161669)
- 经济(158410)
- 管理(151526)
- 研究(143491)
- 理学(130706)
- 理学院(129159)
- 管理学(127047)
- 管理学院(126348)
- 中国(107247)
- 科学(90018)
- 京(86761)
- 所(73590)
- 农(72543)
- 财(71070)
- 研究所(67526)
- 中心(63688)
- 业大(62532)
- 农业(57164)
- 江(57057)
- 财经(56807)
- 北京(55622)
- 范(53093)
- 师范(52469)
- 院(51903)
- 经(51895)
- 经济学(48814)
- 州(46421)
- 经济学院(44050)
- 基金
- 项目(271974)
- 科学(212589)
- 基金(197073)
- 研究(194780)
- 家(175007)
- 国家(173567)
- 科学基金(146695)
- 社会(123638)
- 社会科(117203)
- 社会科学(117172)
- 省(104672)
- 基金项目(104103)
- 自然(95530)
- 自然科(93267)
- 自然科学(93238)
- 自然科学基金(91567)
- 划(89604)
- 教育(87840)
- 资助(80626)
- 编号(77604)
- 成果(62744)
- 重点(61567)
- 发(61553)
- 部(59616)
- 创(56355)
- 课题(54065)
- 创新(52700)
- 科研(52109)
- 国家社会(51650)
- 教育部(50365)
- 期刊
- 济(178273)
- 经济(178273)
- 研究(117812)
- 中国(79701)
- 学报(69549)
- 农(66229)
- 科学(62061)
- 管理(55335)
- 大学(51478)
- 财(51433)
- 学学(48444)
- 农业(46057)
- 教育(43485)
- 融(35057)
- 金融(35057)
- 技术(31983)
- 经济研究(29334)
- 业经(29201)
- 财经(27402)
- 业(24584)
- 经(23554)
- 问题(23364)
- 图书(22179)
- 科技(20212)
- 贸(19329)
- 版(18978)
- 技术经济(18724)
- 资源(18333)
- 世界(17945)
- 理论(17865)
共检索到5888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文城 白凤兰
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建设和绿色发展转型。因此,本文利用2006—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从多维度检验数字基础设施发展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发展减少了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PM2.5、工业废水等污染物的排放。作用机制分析显示,数字基础设施发展能够通过促进绿色创新和优化产业结构两个渠道来减少污染排放。本文还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发展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和空间溢出效应。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对污染减排的影响、作用机制和地区空间差异,也佐证了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黎泉 林靖欣 魏钰明
无论是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还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实践都表明:在国家工业化起步、基础设施逐步建设阶段,将伴随着环境的污染。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对于公众政治信任会产生何种效应?环境污染会否瓦解基础设施建设所提升的政治信任?本文采用QOG跨国面板数据,对全球148个国家,选取公众对基础设施建设质量的感知与环境质量及其交互项对公众政治信任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世界范围来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作为公众能够感知到的一种政府绩效,对公众政治信任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环境质量越高,公众的政治信任也越高。但是基础设施建设对公众政治信任的促进作用会被环境污染带来的负面效应所抵消。
关键词:
基础设施建设 环境污染 政治信任 合法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彦 章紫微 林晓燕
文章利用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基于“接入-使用-技能”三维视角,研究数字基础设施对中国经济双循环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能促进中国经济双循环发展,且对经济内循环的影响更大。数字基础设施接入和技能均能有效促进经济双循环发展,而数字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益尚未发挥;分区域来看,数字基础设施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经济双循环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但对西部地区的影响并不显著。数字基础设施能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缓解资源错配两条路径来促进经济双循环发展。产业结构越合理、市场化水平越高,数字基础设施对经济双循环发展的提升作用越大。当地区人口集聚水平超过既定门槛值时,数字基础设施对中国经济双循环发展的正向影响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邓荣荣 张翱祥
数字经济为政府治理、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等领域带来了深刻变革,数字经济发展是否抑制了环境污染是亟需解答的问题。文章基于中国285个城市2011-2018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多维度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影响及其中介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降低了城市各类环境污染物的排放,运用工具变量估计、引入外生政策冲击、替换解释变量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数字经济发展对不同污染物的降低作用有所差异,对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的降低效应最明显,工业废水和工业烟尘排放量次之,对PM_(2.5)浓度的降低效应最小。中介效应分析表明,绿色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是数字经济降低城市环境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机制。空间溢出效应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周边城市各类环境污染物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空间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污染减排效应相比中、西部地区更大,且数字经济发展仅在东、中部地区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文章的内容丰富了有关环境污染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是对有关数字经济研究的有效补充,研究结论为数字经济助力环境污染治理提供了可靠的实证依据,同时为发展数字经济、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污染减排提供了政策参考。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程奕佳
首先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影响贸易环境效应的理论机制,随后对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能够强化贸易对环境的正向效应,缓解环境污染。最后,提出关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外贸易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对外贸易 交通基础设施 环境污染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薛婧 张梅青 邢玉平
基于财政压力影响本地及邻近地区污染的内在机制及交通基础设施调节作用分析,利用2004~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空间计量检验财政压力及其与各等级公路交互项对污染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研究表明,财政压力通过税收政策、环境管制、贸易壁垒及资源配置干预影响污染排放;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弱化财政压力的污染空间效应;财政压力及交通基础设施区域差异扩大地区污染差距;环境治理投入对污染产生挤出效应。建议提升地方政府财权事权匹配水平、缩小财政压力及交通基础设施省际差距,构建污染治理区域合作机制。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钞小静 廉园梅 罗鎏锴
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是由5G网络、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所形成的数字型基础设施,具有与制造业发展融合相长的最佳结合点。立足于制造业全产业链条,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匹配"三个环节阐释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影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理,并基于2004—2018年我国283个地级市的爬虫数据和手工收集的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新型数字基础设施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且对高效率制造业的正向影响更加强烈;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东部地区、城市群内部城市、高技术行业、高数字化行业和成长期企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强烈;在作用机制方面,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可以通过升级生产制造、改善市场匹配两条渠道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段钢 刘贤铤 黄悦
基于“宽带中国”战略的准自然实验,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以实证检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推动了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机制检验显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提高企业数据要素利用水平和促进数字金融发展两个方面促进了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低融资约束的企业、高技术企业以及制造业企业的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更大。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奇 牛耕 李涵
发展包容性金融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十三五”期间,中国向农村地区实施了大规模“电信普遍服务工程”。该工程为约13万个行政村接入4G基站和光纤。本文将手工收集该期间约13万个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行政村试点名单数据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微观数据进行匹配,形成“行政村-家庭”微观大样本数据集。基于这一精细地理尺度和家庭数据,本文借助大规模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法研究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家庭金融包容的影响。研究发现,“十三五”期间农村偏远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推动了农村金融包容性发展,这一结果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成立。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改善了家庭信息获取环境、提高了家庭金融知识水平以及促进了家庭数字金融使用。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受教育水平越低、人均收入越少以及距离最近银行网点越远的家庭,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家庭参与正规金融市场的影响越大。本文研究表明,农村偏远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缓解了金融资源分配不均,有助于增加低收入家庭和弱势群体获得正规金融服务的机会,这为助力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裴尔洁 张治栋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国家“新基建”实施的“快进键”,已成为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文章基于2007—2020年中国28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DID)评估以“宽带中国”战略为核心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影响。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及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经机制分析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可通过释放互联网发展效应、城市创新效应和人才集聚效应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经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还能显著促进中西部地区及中小城市规模的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向仙虹 张瀚月 杨国歌
基于资源编排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立足空间视角,探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赋能包容性低碳发展的内在机理和空间效应。以“宽带中国”战略作为准自然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宽带中国”战略能够在规模和效率上促进包容性低碳发展,并且具有明显的空间效应,即对邻近地区表现为政策红利的扩散效应,对相似地区则表现为虹吸效应;进一步对政策红利的扩散效应进行分解,发现空间红利溢出具有叠加效应,即在试点城市之间的溢出效应大于对非试点城市,激发了“1+1>2”的倍增效应,实现政策试点强强联合。“宽带中国”战略可以通过数字普惠金融、绿色技术创新及创业活跃度来促进包容性低碳发展;在科教资源较好、市场一体化程度较高、行政等级较高和人口集聚越明显的城市中,“宽带中国”战略对包容性低碳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大。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翱 孙久文
影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短板是由行政区边界效应带来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问题。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整合效应,加快了不同类型区域市场之间的融通,更有利于行政区边界区域经济的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宽带中国”政策的实施作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代理变量,以是否位于省级边界线上作为不同类型区域的划分标准,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作用。研究发现,“宽带中国”政策对位于省级边界线上的县的收入水平的提升作用更大,说明该政策降低了行政区边界效应,缩小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从机制上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通过促进行政边界地区居民获取金融服务、提升行政边界地区的工业和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来促进行政边界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杜其轩
本文将“宽带中国”战略政策视为一次准自然实验,以2006年—2019年中国282个地级市的平衡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评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低碳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显著赋能城市低碳发展,且可通过促进绿色创新或提升经济集聚进而赋能城市低碳发展。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产业结构升级高的城市、非资源型城市和东部地区的城市影响更显著。本文的研究为促进城市低碳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袁航 夏杰长
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服务业结构升级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以“宽带中国”战略作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政策冲击,基于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评估“宽带中国”战略对服务业结构升级的净影响,结果表明:“宽带中国”战略对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能有效推动我国服务业结构升级;对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水平高组及人口规模较大城市服务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但仅能显著促进“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对中西部地区服务业结构升级的边际促进效应较东部地区更大更显著。作用机制显示:“宽带中国”战略能通过技术创新效应和人力资本高级化效应显著促进服务业结构升级,并且,持续推进的要素市场化改革能在提升技术创新效应和人力资本高级化效应的同时,间接增强数字基础设施对服务业结构升级的积极影响。基于此,为进一步深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服务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应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人力资本高级化效应,健全要素市场体制机制,持续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华平 袁方玉 孟宏玮
城乡融合发展既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当下之需,亦是谋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长远之策。借助面板双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探究了数字基础设施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能有效赋能城乡融合发展,尤其对空间融合、经济融合和生态融合的影响更显著。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对城乡融合发展的赋能效应在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高水平地区和非粮食主产区更显著。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打破地理空间局限、增强乡村人力资本三条途径赋能城乡融合发展。非线性调节分析表明,随着市场化水平、信息对称程度、交易效率与科技水平的提升,数字基础设施对城乡融合发展的赋能作用不断减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