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236)
2023(15583)
2022(12788)
2021(11427)
2020(9096)
2019(20531)
2018(20053)
2017(36854)
2016(19323)
2015(21421)
2014(20948)
2013(20870)
2012(19931)
2011(18525)
2010(18646)
2009(17313)
2008(16898)
2007(15042)
2006(13669)
2005(12765)
作者
(55760)
(46670)
(46231)
(43973)
(29891)
(22167)
(20831)
(17914)
(17794)
(16548)
(16188)
(15404)
(15119)
(15018)
(14484)
(14423)
(13809)
(13553)
(13314)
(12842)
(11717)
(11247)
(11061)
(10781)
(10564)
(10475)
(10182)
(9963)
(9214)
(9163)
学科
(107559)
经济(107478)
管理(58376)
(56026)
(44696)
企业(44696)
方法(35745)
中国(32816)
数学(31268)
数学方法(31046)
地方(27281)
(24403)
业经(24036)
技术(19926)
(19324)
贸易(19305)
(19202)
(18716)
(17222)
金融(17222)
(17117)
(17065)
(16959)
银行(16942)
农业(16858)
(16592)
地方经济(16575)
环境(15396)
(15248)
产业(14908)
机构
大学(286434)
学院(285823)
(138142)
经济(135854)
管理(108774)
研究(107230)
理学(92608)
理学院(91574)
管理学(90406)
管理学院(89839)
中国(83155)
(61098)
(60216)
科学(58879)
(52952)
研究所(47570)
财经(47415)
中心(47141)
经济学(44689)
(43234)
(42762)
(40673)
经济学院(40061)
北京(39814)
(38643)
(37657)
师范(37346)
业大(35214)
财经大学(35208)
(34212)
基金
项目(185251)
科学(149252)
研究(139589)
基金(136822)
(118446)
国家(117517)
科学基金(101791)
社会(94938)
社会科(90504)
社会科学(90487)
(70722)
基金项目(70664)
教育(62809)
自然(60661)
自然科(59388)
自然科学(59377)
(59043)
自然科学基金(58379)
资助(55158)
编号(53537)
(45782)
成果(43550)
(43519)
重点(42059)
(42039)
国家社会(41367)
创新(39939)
课题(38524)
发展(38095)
(37466)
期刊
(160127)
经济(160127)
研究(96830)
中国(65226)
管理(45334)
(43690)
科学(38592)
(38242)
学报(37409)
教育(32060)
(31171)
金融(31171)
大学(29692)
经济研究(28061)
学学(27547)
农业(26667)
技术(26323)
财经(24755)
业经(24041)
(21693)
问题(20487)
(18626)
世界(17374)
技术经济(17311)
国际(17165)
(15795)
统计(14886)
(14319)
科技(14190)
商业(13576)
共检索到4578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甄俊杰  师博  张新月  
伴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与全面渗透,创新的范式由此发生了转变,数字创新的出现为重塑当前创新发展经济体系、深化数字经济背景下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与契机。本文从协同理论视角,在理论上探究了数字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机理,进一步地运用2013—2019年省域面板数据构建“数字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双系统耦合协调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数字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效应及动态演进。研究发现:第一,数字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匹配度决定经济发展质量,中国绝大多数省份数字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联系密切,二者间存在较高的匹配度;第二,数字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融合度决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效应,中国数字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多处于中度或轻度失调状态,地区数字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长期失调的根本原因在于数字创新长期滞后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三,中国各地区数字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效应存在显著的地区异质性,结合空间区位视角发现,数字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效应存在“以邻为善”与“以邻为壑”的空间溢出效应。本研究为数字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演进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也为全面掌握各地区数字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现状、科学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提供了现实依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唐玲玲  冯华  
创新基础设施作为科技创新的载体,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利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研究创新基础设施协同效应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1)我国地区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显著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并呈现“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特征;(2)2011—2020年,除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外,创新基础设施存量增加及其协同效应增强能够显著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且提升程度占整体增幅的22.23%。其中,设施协同效应、商业服务机构、高校和科研机构、制造业企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份额分别为11.11%、27.78%、5.56%、-22.22%;(3)从空间效应分解看,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主要依靠空间溢出(占比93.63%),直接效应的促进作用较小(占比6.37%);(4)创新效应、知识溢出效应、结构效应、资源配置效应和环境效应在创新基础设施协同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5)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创新基础设施及其协同效应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在经济发展阶段、地区异质性上存在显著结构性差异。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杨昕  赵守国  
数字经济与工业高质量创新协同互促是加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基于数字技术应用的不同维度与创新价值链理论,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解析数字经济与工业创新效率的协同互促效应。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与工业两阶段创新效率的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呈不断上升态势,但目前尚处于协调发展的过渡区间,且数字经济与工业高质量创新的协同效应主要表现为产业数字化及其与工业科技研发效率的同步共进;(2)数字经济与工业成果转化效率之间存在显著互促效应,而与工业科技研发效率互动的系统特征则主要表现为工业科技研发效率提升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正向驱动;(3)数字经济与工业高质量创新的互促效应主要源自数字产业化及其与工业成果转化效率的交互响应;(4)数字经济与工业高质量创新的协同效应和互促效应存在链条错位,稳步提升工业成果转化效率是加快数字经济与工业高质量创新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工业科技研发效率提升的赋能作用是实现数字经济与工业高质量创新互促融合的潜在路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丁仕潮  张飞扬  
文章基于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数字技术创新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传统与空间Markov链、Moran's I等方法对二者耦合协调度的事实特征、地区差异及动态演进规律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中国数字技术创新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呈上升态势,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空间分异明显,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梯度格局;二者耦合协调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总体差异持续扩大,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为区域间差异,其中东西部之间的差异最大;二者耦合协调度呈分散化趋势,绝对差异增大,且西部地区极化现象正在增强;全国耦合协调状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难以发生状态等级跃迁,考虑空间关联后,相邻省份的影响效果明显;多数省份呈现低水平空间集聚现象,东部地区以“高-高”集聚为主,西部地区则以“低-低”集聚为主,全国极化程度有所缓解。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征  
现阶段,我国致力于畅通经济循环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经济新的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的商贸流通业迅猛发展受到各界关注。本研究聚焦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流通业发展现状,采用耦合关联度模型检验粤港澳大湾区流通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协同程度。结果表明:2015-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流通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程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不同城市流通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存在显著异质性。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邬彩霞  
近年来,低碳经济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已有研究从不同角度对低碳经济进行了定义。本文从能源流和资源流两个方面明确低碳发展的实质,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完善了低碳经济理论。同时,本文基于理论研究,构建低碳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度模型及评估指标体系,并利用2005~2019年中国低碳治理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在采取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同时,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和高质量增长。进一步地,中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了低碳、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本文的研究结论扩展了低碳经济的理论体系,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丰富了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讨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袁野  李林汉  
本文采用我国31个省际2011~2020年有关数据,分别运用熵值法、SBM模型计算了各省域的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数水平,并且建立了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者耦合协调模型,然后运用Dagum基尼系数法分析了东、中和西部地区耦合度差异的来源。实证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指数、技术创新指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均遥遥领先于西部和中部地区;全国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系统耦合协调度近似呈现U型变化趋势,属于中等耦合协调,但波动不大,东部地区三系统处于高度耦合的状态,中部和西部地区处于低度耦合的状态;“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和“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对三系统的耦合起到支持作用;全国的三系统耦合度基尼系数最高,接下来是东、西和中部,东、中与西部三系统耦合度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的差异。最后提出继续提高数字经济和技术创新的良性互动水平,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尽快实现各个区域间三者高度耦合协调持续发展的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叶明确   李艳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结合博弈论与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城市创新网络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机理,对城市创新网络影响创新产出的网络连通效应、协同效应和竞争效应进行分解和测算。基于城市策略性行为的角度对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城市协同创新过程中投入产出率的社会部分进行建模,引入网络的连通效应以及城市间的协同效应与竞争效应。研究发现,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创新网络对城市创新产出具有积极作用,并且城市在网络中的中心地位能够促进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而且城市间同时存在强烈的协同效应与竞争效应;地理距离对于连通效应和协同效应具有调节作用,合作的城市距离越近,城市得到的网络增益越大,但不存在协同效应,而远距离合作存在较强的协同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叶明确   李艳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结合博弈论与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城市创新网络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机理,对城市创新网络影响创新产出的网络连通效应、协同效应和竞争效应进行分解和测算。基于城市策略性行为的角度对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城市协同创新过程中投入产出率的社会部分进行建模,引入网络的连通效应以及城市间的协同效应与竞争效应。研究发现,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创新网络对城市创新产出具有积极作用,并且城市在网络中的中心地位能够促进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而且城市间同时存在强烈的协同效应与竞争效应;地理距离对于连通效应和协同效应具有调节作用,合作的城市距离越近,城市得到的网络增益越大,但不存在协同效应,而远距离合作存在较强的协同效应。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和东  张桂境  
以创新能力为中介变量,剖析产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构建门槛效应模型,收集2005—2019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区产业协同集聚、创新能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数据,准确测度产业协同集聚及其通过创新能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运用Arcgis软件对产业协同集聚水平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产业协同集聚呈现不均衡特征,在空间上,除西部协同集聚区(四川、重庆、贵州、陕西)外,呈现东高西低、沿海高内陆低的特征,马太效应显著;在时间上,呈现四足鼎立的演化趋势。依据自身产业协同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性水平,各省可采取协同集聚与经济高质量维持型、协同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加强型、协同集聚度加强型、经济高质量加强型的差异化策略。产业协同集聚对创新能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都存在双门槛效应,影响效应边际递减。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李昕嫔  郝泽众  郭济彬  王琦芳  张向前  
在中国经济社会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华侨华人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共同处于转型窗口期,如何高效利用二者的互动关系成为能否最大限度实现二者各自价值的必要条件。本文利用生物学和经济学交互的协同演化理论进行分析,将华侨华人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放入一个极富解读力的框架中,用其独特的思维逻辑和分析方式打破过去固化的低层次转型路径,构建新时代华侨华人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演化结构图,分析两个互动主体协同演化的双向因果、多层嵌套、非线性、特定路径依赖特征,判别其协同演化多层级、无主导、基于合作的特定类型,深度探讨二者协同演化作用的机械互动约束、政策灵活开拓、变异与选择过程机制,提出华侨华人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演化路径建设的基石、规划的保障及发展指向标,实现华侨华人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贡献及中国经济发展对华侨华人自身价值实现的最大反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石艳文   许门友  
选取2012—2021年中国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产业协同创新对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产业协同创新对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呈“U”型非线性特征。数字产业协同创新可通过推动低碳技术进步间接影响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数字产业协同创新对绿色高质量发展的“U”型非线性影响存在显著异质性,具体表现为在跨过拐点后,数字产业协同创新对东部地区城市、大规模城市及中心型城市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据此,提出深挖数字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优势、完善低碳技术研发体系、制定差异化数字产业发展策略,赋能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石艳文   许门友  
选取2012—2021年中国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产业协同创新对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产业协同创新对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呈“U”型非线性特征。数字产业协同创新可通过推动低碳技术进步间接影响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数字产业协同创新对绿色高质量发展的“U”型非线性影响存在显著异质性,具体表现为在跨过拐点后,数字产业协同创新对东部地区城市、大规模城市及中心型城市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据此,提出深挖数字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优势、完善低碳技术研发体系、制定差异化数字产业发展策略,赋能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薛阳   牛子正   段淏文   冯银虎  
当前,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正逐渐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文章以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基于新发展理念视角,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衡量高质量发展水平,通过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对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在全国层面,数字经济和技术创新均能对高质量发展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且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技术创新产生中介效应。(2)受到地区发展基础、发展阶段迥异等因素影响,数字经济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地区异质性和维度异质性。其中,分地区来看,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呈现显著正向激励作用,而在中部地区则呈现显著的抑制作用;分维度来看,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均呈现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开放在现阶段的促进作用尚不显著。(3)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全要素生产率能够在数字经济促进技术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袁宇翔  梁龙武  付智  余国兴  刘嘉欣  
基于区域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模型实证分析中国省际创新能力发展的环境协同效应。研究表明:(1)创新环境效益值小于0.20时,创新能力与创新环境表现出较强的协同效应;创新能力效益值大于0.146或者小于0.066时,创新环境和创新能力之间的协同效应较弱。(2)我国并不存在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优质协调发展的省域,东部大部分地区都属于一般协调型,这些地区虽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但是创新环境不能有效地推动创新能力;西部大部分地区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环境的发展很不协调,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都较为落后。基于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