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69)
- 2023(9356)
- 2022(7063)
- 2021(6154)
- 2020(4845)
- 2019(10948)
- 2018(10388)
- 2017(19695)
- 2016(10196)
- 2015(11554)
- 2014(11020)
- 2013(11357)
- 2012(10808)
- 2011(10057)
- 2010(9589)
- 2009(8831)
- 2008(8638)
- 2007(7380)
- 2006(6499)
- 2005(5961)
- 学科
- 济(60334)
- 经济(60292)
- 业(25982)
- 管理(24894)
- 方法(22486)
- 数学(20590)
- 数学方法(20490)
- 企(18603)
- 企业(18603)
- 中国(17688)
- 业经(16319)
- 产业(15259)
- 农(14979)
- 地方(12794)
- 贸(11763)
- 贸易(11758)
- 易(11458)
- 农业(10240)
- 财(9887)
- 信息(9332)
- 学(9209)
- 总论(9181)
- 信息产业(8955)
- 制(8754)
- 银(8314)
- 银行(8306)
- 融(8279)
- 金融(8278)
- 环境(8255)
- 行(8156)
- 机构
- 大学(158148)
- 学院(155922)
- 济(79860)
- 经济(78914)
- 研究(62007)
- 管理(58981)
- 理学(51308)
- 理学院(50680)
- 管理学(50123)
- 管理学院(49817)
- 中国(47420)
- 科学(35222)
- 京(33862)
- 财(31790)
- 所(30494)
- 研究所(28225)
- 经济学(27275)
- 中心(27244)
- 财经(26332)
- 经济学院(24829)
- 农(24580)
- 经(24282)
- 院(22464)
- 北京(21756)
- 业大(20731)
- 江(20450)
- 范(20378)
- 师范(20210)
- 财经大学(19800)
- 科学院(19776)
- 基金
- 项目(111089)
- 科学(90079)
- 基金(85176)
- 研究(81055)
- 家(75395)
- 国家(74944)
- 科学基金(63893)
- 社会(57112)
- 社会科(54616)
- 社会科学(54605)
- 基金项目(44554)
- 省(39238)
- 自然(38170)
- 自然科(37295)
- 自然科学(37288)
- 自然科学基金(36681)
- 划(34205)
- 教育(33927)
- 资助(33670)
- 编号(29576)
- 发(26741)
- 国家社会(26517)
- 部(25794)
- 重点(25723)
- 中国(24535)
- 创(23587)
- 成果(23189)
- 创新(22342)
- 发展(22223)
- 教育部(22207)
共检索到2294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军鸽 王琴梅
文章在界定数字产业效率概念的基础上,从投入与产出两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uper-SBM模型、泰尔指数分解法、β收敛模型实证分析中国数字产业效率的地区差异与敛散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数字产业效率水平呈现“东—中—西”逐渐降低的三级阶梯状分布特征;全国总体及三大地区区域内数字产业效率差异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区域间差异呈现东中部地区间逐渐缩小,东西部地区间、中西部地区间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特征,区域内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全国总体及三大地区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且西部地区收敛速度最快,东部、中部地区收敛速度较慢。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米运生 李永杰
在开放模型中,区域FDI的内生程度是较高的。对大国经济来说,FDI区域配置效率问题意义重大。本文实证研究发现,中国FDI配置效应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就动态趋势而言,东部总体优势相对减弱,其它地区尤其是中部地区综合优势较为明显。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国家、区域间和区域内三个层面上,FDI配置效率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国家层面上,市场潜力、公共资本等因素权重较大。在区域间,区位、知识与技术、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的作用比较关键。在区域内部,各因素重要性各异。最后,就提高FDI区域配置效率问题,深化对外开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席建国
把碳排放作为投入要素,依托投入导向的DEA模型,采用分省1996—2011年的相关数据,测算中国大陆26个省份碳排放效率。利用绝对β收敛理论检验了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碳排放效率的敛散性。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考察了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外贸依存度、外资强度和所有制结构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碳排放效率在全国和东部地区存在绝对β收敛,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有发散的趋势。从时间上来看,影响碳排放效率的主要因素为外贸依存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从空间上来看,影响碳排放效率的主要因素为经济发展水平、外贸依存度和所有制结构。
关键词:
碳排放效率 动态差异 敛散性 时变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郭新华 何鑫
采用1995-2009年美国、英国等7个国家家庭债务数据,从家庭债务规模与增长速度方面,考察了西方国家家庭债务变动的地区差异。家庭债务变动的收敛性研究结果表明,西方国家家庭债务从整体上存在σ收敛,债务的规模会趋于一致;家庭债务增长存在β绝对收敛,家庭债务规模偏小的国家增长速度较快:家庭可支配收入与储蓄是影响西方国家家庭债务变动的最主要因素,但是影响的方向可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相对于美洲与亚洲,欧洲国家家庭债务变动的俱乐部收敛更加显著。
关键词:
家庭债务 σ收敛 β收敛 俱乐部收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亮亮
文章基于2009—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对中国数字产业链发展水平进行测算,运用莫兰指数、Dagum基尼系数法考察时空演进趋势和区域差异。结果表明:中国数字产业链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但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中国数字产业链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高度相关性,且大多数省份分布在第一和第三象限;中国数字化产业链发展水平存在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其中绝对差异逐渐扩大,相对差异整体上呈现逐步缩小趋势,且地区间差异是造成中国数字化产业链发展水平空间非均衡的主要原因。提出打造现代化数字产业链新业态、建立协同联动数字产业链系统、因地制宜实施数字产业链创新战略的建议,以期为提高数字产业链发展水平提供经验借鉴。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韩元军
基于2005至2009年16个城市旅游业投入产出的数据,本文利用DEA-BCC模型分析了我国城市旅游产业效率的发展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旅游业综合技术效率整体偏低,但是随时间呈现出不断提升趋势;城市旅游经济规模与综合效率的空间非均衡问题显著,而且城市旅游业综合技术效率呈现出一定的区域内部分化特征;城市旅游业内部三行业的综合技术效率存在明显差异,旅行社业效率均值最高,酒店业次之,景区行业最低,而且这三个行业效率的城市排名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隋建利 李悦欣 刘金全
经济韧性是经济抵御外部不确定性冲击,实现经济复苏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体现。本文通过抵抗力韧性与恢复力韧性视角,从理论层面深入剖析经济韧性内涵,并构建异质性扩张与收缩的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混频动态因子模型,基于经济扩张与经济收缩视阈,探究中国省际、区域、国家经济韧性的时空敛散及异质分化特征。研究发现:扩张期国家经济抵抗力韧性较低,“量”的恢复力韧性较高,东部地区经济抵抗力韧性不足,中西部地区具备一定“量”的抵抗力韧性,恢复力韧性不足。调整期西部与东北地区经济韧性下降存在时滞。收缩期国家与东部地区经济平稳性凸显,恢复力韧性增强。恢复期国家与东部地区经济扩张态势由降转升,“质”的抵抗力韧性与恢复力韧性提高,中西部与东北地区恢复力韧性未见增加;广东省、山西省、辽宁省和川渝地区对区域经济韧性的贡献突出。第三产业对经济韧性的贡献日益增强,东部地区产业“质”的韧性较高。实体经济对经济韧性起主要作用,技术市场发展初具规模,数字经济抗风险、助复苏优势有所显现,但是尚未成为经济结构的主导。本文的研究对巩固增强中国经济韧性,促进经济韧性的省际、区域协调,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参考价值。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汪卢俊 骆永民
文章利用中国99个样本城市的数据,借助上确界单位根检验及其拓展——SADF检验和GSADF检验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房价泡沫以及房价泡沫的扩散特征。结果发现:中国一、二线城市普遍存在房价泡沫,三、四线城市大多不存在房价泡沫;各个城市房价泡沫的持续期存在明显差异,同一规模的城市房价泡沫特征也不尽相同;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处于长期维持泡沫的状态,且其刚性和投机需求向周边三四线城市外溢,形成了区域性泡沫;不同区域都有特定的房价"泡沫源"。
关键词:
房价泡沫 上确界单位根检验 扩散特征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鹤松 贾根锁 张劲松 李岩泉
【目的】通过验证和比较来选定适合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蒸散反演方法,旨在为改进蒸散的算法提供支持并初步认识中国北方地区蒸散的时空分布规律。【方法】使用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的遥感影像、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干旱-半干旱区协同观测的地表蒸散通量数据,对JIang等(1999)、Wang等(2006)和ROeRInk等(2000)这3种特征空间方法进行验证与比较,在选定适合试验区的方法后,计算和分析中国北方地区蒸散的空间分布与季节变化特征。【结果】在中国北方地区,由Wang等(2006)方法反演得到的蒸发比相关性最高,误差最小(R~2=0.65,RMSe=0.17);受地表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影...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亮
文章提出了省际投资差异与省际增长敛散性之间影响机制的理论假说,并依据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对该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特别的,论文分(1952~2004)、(1952~1971)、(1971~2004)三个样本区间考察了我国省际投资水平差异与省际增长敛散性之间的因果影响关系。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欧阳优
数字经济推动生产与消费呈现分散化的特征。未来的经济将是数字经济,未来的企业只有转变为数字化的企业才能够生存。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以及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深入,经济活动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分散化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经济活动呈现的显著特征之一。分散化指企业所直接面对的经济活动参与者数量大规模增长、空间分布范围大规模扩张,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分散化与消费的分散化两个方面。数字经济的分散化特征意味着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信息技术 分散化
[期刊] 改革
[作者]
谢谦
全球数字经济规则分化趋势增强,对于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形成制约。聚焦综合性区域贸易协定(RCEP、CPTPP)与数字经济专项协定(UJDTA、DEPA),发现全球数字经济治理规则不断深化,并呈现典型异质性分化趋势。中国参与的RCEP在关税及贸易便利化、数据跨境流动与存储等规则方面议题深化水平相对较低、例外条款较多,呈现“例外+自由”数字治理格局。CPTPP在数据跨境流动治理规则方面呈现更高的自由化水平,而DEPA的数字治理规则水平领先大部分自由贸易协定,对数字经济前沿领域治理规则具有较高的创新性。UJDTA美式模板数字治理深度高、影响广,数字经济例外条款少、适用范围广。因此,要注重依托RCEP,明晰数据管辖权与开放范围、善用例外条款,建立区域数字贸易体系治理的“中式模板”。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匡敏
文章使用super-SBM模型,对中国30个省与东、中、西地区2010—2019年的生态福利绩效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各区域及全国整体生态福利绩效的空间敛散性。结果表明:中国生态福利绩效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区域间存在显著差异性,且东、中、西部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呈依次递减。东部地区生态福利绩效空间敛散性变化态势为分散—收敛—分散;中部地区生态福利绩效先趋于分散,后进入持续变化状态;西部地区呈先分散后收敛趋势。另外,对外开放度、绿化覆盖率、城镇化水平等因素对中国生态福利绩效敛散性存在异质性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匡敏
文章使用super-SBM模型,对中国30个省与东、中、西地区2010—2019年的生态福利绩效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各区域及全国整体生态福利绩效的空间敛散性。结果表明:中国生态福利绩效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区域间存在显著差异性,且东、中、西部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呈依次递减。东部地区生态福利绩效空间敛散性变化态势为分散—收敛—分散;中部地区生态福利绩效先趋于分散,后进入持续变化状态;西部地区呈先分散后收敛趋势。另外,对外开放度、绿化覆盖率、城镇化水平等因素对中国生态福利绩效敛散性存在异质性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云燕 张硕
文章基于全局参比超效率EBM模型测度了2008—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生态效率,在刻画其时空特征的基础上,借助标准差椭圆、条件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揭示了区域生态效率的热点迁移过程、分布动态演化及空间差异。研究表明,中国区域生态效率持续提升,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非期望产出冗余是阻碍生态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生态效率热点区域逐渐收敛,分布重心向东北迁移,表现出“东南—西北”向心集聚、“东北—西南”空间发散的分布发展态势。在非空间条件下,中高效率及以下层次省份生态效率表现出较强的可持续增长性,中高效率以上层次省份生态效率出现增长乏力的现象;在空间条件下,中高效率及以下层次省份间生态效率存在趋同性,而高效率及以上层次省份不易与相邻省份产生空间关联作用。生态效率区域差异波动下降,区域间与区域内差异分别为总体区域差异的主要与次要来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