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74)
2023(10244)
2022(7719)
2021(6683)
2020(5227)
2019(11476)
2018(10832)
2017(20263)
2016(10387)
2015(11937)
2014(11629)
2013(11866)
2012(11328)
2011(10541)
2010(10089)
2009(9217)
2008(9022)
2007(7835)
2006(6915)
2005(6353)
作者
(31732)
(26665)
(26550)
(25251)
(16719)
(12489)
(11973)
(10482)
(10096)
(9240)
(9153)
(8827)
(8557)
(8442)
(8338)
(8285)
(8056)
(7669)
(7576)
(7273)
(6759)
(6460)
(6326)
(6014)
(5978)
(5955)
(5719)
(5518)
(5348)
(5254)
学科
(65167)
经济(65131)
管理(29659)
(29289)
方法(23438)
(21702)
企业(21702)
数学(21280)
数学方法(21194)
中国(19046)
业经(16509)
产业(15569)
地方(15131)
(14847)
技术(14110)
(12280)
贸易(12273)
(11997)
农业(10422)
地方经济(10178)
信息(9791)
总论(9480)
信息产业(9243)
环境(9239)
(8996)
(8781)
(8587)
(8579)
金融(8578)
(8439)
机构
大学(165938)
学院(164865)
(83958)
经济(82881)
研究(64267)
管理(63281)
理学(54900)
理学院(54253)
管理学(53701)
管理学院(53363)
中国(48316)
科学(36352)
(35768)
(31764)
(31542)
研究所(29076)
经济学(28268)
中心(27947)
财经(26404)
经济学院(25731)
(24370)
(24196)
(23264)
北京(22931)
(22422)
(21629)
师范(21469)
业大(21420)
科学院(20398)
财经大学(19762)
基金
项目(116337)
科学(94489)
基金(87620)
研究(86774)
(76974)
国家(76493)
科学基金(65611)
社会(60800)
社会科(58224)
社会科学(58215)
基金项目(45180)
(42721)
自然(38153)
自然科(37301)
自然科学(37294)
教育(36886)
自然科学基金(36665)
(36381)
资助(34607)
编号(32092)
(28447)
国家社会(28063)
重点(26856)
(26776)
(25335)
中国(24889)
成果(24805)
发展(24080)
创新(24021)
(23733)
期刊
(87319)
经济(87319)
研究(50894)
中国(32141)
科学(24193)
管理(23340)
学报(22793)
(21563)
(21031)
大学(17557)
学学(16486)
经济研究(16227)
技术(16180)
农业(15977)
财经(13384)
教育(13333)
(12824)
金融(12824)
业经(12540)
(11957)
问题(11884)
(11730)
技术经济(11059)
世界(10773)
国际(10452)
(9839)
科技(9025)
统计(8907)
(8469)
(8253)
共检索到2438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娜  
在明晰数字产业技术进步水平特征的基础上,构建包含数字产业技术创新、数字产业技术传播、数字产业技术转让3个维度在内的数字产业技术进步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利用熵权与变异系数综合赋权法、Dagum基尼系数、空间收敛模型测度2012-2021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数字产业技术进步水平。结果表明:中国数字产业技术进步水平呈逐年递升态势,但整体水平偏低;八大综合经济区的数字产业技术进步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区域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全国数字产业技术进步水平差异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且差异主要源于区域间差异;收敛性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数字产业技术进步水平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基于此,提出加强关键核心数字技术攻关、积极弥合数字鸿沟、持续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龚益  周方  李晓光  董礼华  
如同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一样,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也存在着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变动,即存在所谓“技术变动”。宏观的技术进步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表现为整体的效果。如果进一步考察,宏观的技术进步实际上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国家层面的技术进步是由行业和部门的技术进步构成的,而行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又呈现为企业的技术进步。同样的道理,在整体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地区性的差异,从区域经济学的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高辉  吴昊  
在考虑环境污染的条件下,基于DEA模型对2005-2011年中国省际工业能源效率进行测算,并采用Tobit模型实证分析产业转移、技术水平对区域工业能源效率差异的影响。结果发现技术效率的差异是造成综合工业能源效率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地区工业能源效率存在趋同;在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对工业能源效率的影响高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不显著;除东部地区以外,外商直接投资与工业能源效率呈负相关关系;产业转移与技术水平的交互项对工业能源效率的影响最为明显。提高能源效率可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节能技术推广、引导外资投向节能技术研发等方式带动区域能源效率的提升以及缩小区域间能源效率的差距。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余泳泽  刘秉镰  
本文应用SFA模型评价我国区域物流业整体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得出以下结论:我国物流产业TFP增长呈现震荡上升的趋势,其中东部地区TFP增长率相对较高,物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出现了一定的收敛趋势。引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进步率和技术效率变化率。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的市场化程度以及港口物流有助于提高我国区域物流的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胡雪萍  李丹青  
利用科技力量推动就业,坚持"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是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对策。该文基于2008-2013年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不变替代弹性(CES)生产函数建立模型,对各区域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中部和西部地区,技术进步的就业创造效应大于就业损失效应,表现为促进就业增加;而在东部地区,技术进步的就业损失效应则大于就业创造效应,表现为减少就业。此外,技术进步对各区域就业结构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文章提出要实行技术进步的区域化战略,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采取不同的政策来推动技术进步;要依靠技术进步调整产业...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正柱   顾宏金  
技术市场的发展往往通过引入新的技术,从而改进生产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企业通过低成本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不仅能够降低产品或服务价格,还能有效地将这些更具有价格优势的产品和服务传递给消费者,从而显著提升消费者福利。本文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Dagum基尼系数法和Markvo链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2022年我国技术市场发展程度相较于基期2011年上升;我国技术市场总体区域差异相较于基期2011年变小,其中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技术市场发展程度在不同等级较为稳定。基于此,提出应完善技术市场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保障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发挥区域辐射效应,促进技术市场各地区均衡发展;因地制宜地发展不同水平的技术市场,发挥地区优势。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乔涵  
基于2012—2021年中国31个省份(未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面板数据,构建包含数字产业技术创新、数字产业技术扩散、数字产业技术转移、数字产业技术引进四个维度的中国数字产业技术进步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熵权TOPSIS、泰尔指数、Dagum基尼系数、三维Kernel密度估计与障碍度模型诊断等方法,探究我国数字产业技术进步水平时空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整体来看,我国数字产业技术进步水平在样本期内呈现出逐年递增态势;分区域来看,中西部地区数字产业技术进步水平高于东部地区;从空间差异来看,我国数字产业技术进步水平差异逐渐缩小,且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内差异;影响我国数字产业技术进步水平的主要障碍因子源于数字技术扩散和数字技术转移两方面。因此,应加速推动数字技术创新、增强数字技术转移承接能力、加快数字产业技术扩散、着力突破技术进步壁垒,不断提升数字产业技术进步水平。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乔涵  
基于2012—2021年中国31个省份(未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面板数据,构建包含数字产业技术创新、数字产业技术扩散、数字产业技术转移、数字产业技术引进四个维度的中国数字产业技术进步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熵权TOPSIS、泰尔指数、Dagum基尼系数、三维Kernel密度估计与障碍度模型诊断等方法,探究我国数字产业技术进步水平时空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整体来看,我国数字产业技术进步水平在样本期内呈现出逐年递增态势;分区域来看,中西部地区数字产业技术进步水平高于东部地区;从空间差异来看,我国数字产业技术进步水平差异逐渐缩小,且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内差异;影响我国数字产业技术进步水平的主要障碍因子源于数字技术扩散和数字技术转移两方面。因此,应加速推动数字技术创新、增强数字技术转移承接能力、加快数字产业技术扩散、着力突破技术进步壁垒,不断提升数字产业技术进步水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常歆   韩平  
文章立足数字产业链基础能力、抵抗能力、恢复能力、可持续能力四个维度,建立中国数字产业链韧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使用熵值法测算2015—2021年数字产业链韧性水平,并使用泰尔指数、局部莫兰指数,探析中国数字产业链韧性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和区域间差距。结果表明:全国数字产业链韧性水平整体表现出稳步攀升趋势,三大地区呈东部>西部>中部的分布格局;全国及不同地区数字产业链韧性水平差距随时间推移均不断缩小,且主要来源于区域内差距;数字产业链韧性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且以“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为主。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倪海青  张岩贵  
本文首先利用数据包络技术(DEA)测度了1994~2005年期间中国29个省区以及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37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进步指数,然后利用此指数对贸易影响技术进步的理论假设进行了经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对外贸易的确通过多种机制对中国各区域的技术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东部地区的贸易引致技术进步的作用最大,中部次之,而西部地区的贸易对技术进步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作用机制表现出较强的区域差异性。另外,本文还发现技术进步的路径依赖是造成区域技术进步差异的重要原因。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光栋  叶仁荪  王雷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测算了我国各省1990-2005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情况,然后运用面板数据模型(Panel Data Model)对我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两类地区技术进步政策选择与就业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技术进步不管是对就业总量还是就业结构的影响,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尽管技术进步对欠发达地区就业增长的总体影响表现为负效应,但教育导向型和科学导向型政策对促进欠发达地区就业增长有着积极的影响;欠发达地区通过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最终能够实现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的协调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夏凡  冯华  
文章使用我国2008—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估计检验要素价格差异对区域技术进步的影响,并检验了要素价格差异通过刺激企业创新投入促进区域技术进步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要素价格差异对区域技术进步总体具有显著正效应。要素价格差异通过提高企业创新投入促进区域技术进步的中介效应机制显著存在。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吕晓萌  张永亮  
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利用扩展的列昂惕夫逆矩阵计算全国、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技术进步对总产出增长的贡献率,并在此基础上计算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率,解释了由技术进步给区域产业总产出带来变化的原因,以及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波及效应。结果表明:三个区域的三大产业的技术进步对总产出贡献率基本大于全国平均水平,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第二产业技术进步对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最大,贡献率第二大的是第三产业;对于珠三角地区,技术进步对第三产业总产值提升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三大产业的技术进步效应主要来自其自身。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田径   周鹏亮   李文俊   谢祖翠  
文章基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化人才、数字化投入、数字化产出、绿色发展程度5个维度构建了我国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oran’s I和Markov链对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产业数字化水平、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趋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产业数字化水平总体上较低,但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东、中、西三大地区的产业数字化水平表现为高、中、低的分布特征;中国产业数字化水平差异在逐年缩小;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数字化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东部地区存在显著的极化现象;Moran's I散点图表明多数省份处在第一、三象限,表明中国各省份产业数字化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从Markov链转移概率矩阵可知,产业数字化水平高的地区有更强的稳定性,低水平地区逐渐向邻近高水平地区转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亮亮  
文章基于2009—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对中国数字产业链发展水平进行测算,运用莫兰指数、Dagum基尼系数法考察时空演进趋势和区域差异。结果表明:中国数字产业链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但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中国数字产业链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高度相关性,且大多数省份分布在第一和第三象限;中国数字化产业链发展水平存在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其中绝对差异逐渐扩大,相对差异整体上呈现逐步缩小趋势,且地区间差异是造成中国数字化产业链发展水平空间非均衡的主要原因。提出打造现代化数字产业链新业态、建立协同联动数字产业链系统、因地制宜实施数字产业链创新战略的建议,以期为提高数字产业链发展水平提供经验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