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283)
- 2023(19034)
- 2022(15840)
- 2021(14559)
- 2020(11859)
- 2019(26830)
- 2018(26102)
- 2017(49279)
- 2016(26830)
- 2015(29753)
- 2014(29408)
- 2013(29148)
- 2012(26905)
- 2011(24675)
- 2010(24311)
- 2009(22383)
- 2008(21720)
- 2007(18919)
- 2006(16558)
- 2005(14188)
- 学科
- 济(109400)
- 经济(109283)
- 业(72690)
- 管理(72550)
- 企(56383)
- 企业(56383)
- 方法(48309)
- 数学(42375)
- 数学方法(41967)
- 农(37970)
- 中国(31425)
- 业经(28316)
- 财(26721)
- 农业(25156)
- 学(24841)
- 贸(21449)
- 贸易(21440)
- 易(20915)
- 制(20835)
- 地方(20538)
- 银(17195)
- 银行(17121)
- 环境(16982)
- 行(16421)
- 融(16357)
- 金融(16356)
- 技术(16346)
- 务(15948)
- 财务(15886)
- 财务管理(15858)
- 机构
- 大学(389754)
- 学院(386567)
- 济(156147)
- 经济(153034)
- 管理(148968)
- 研究(137615)
- 理学(130377)
- 理学院(128827)
- 管理学(126607)
- 管理学院(125909)
- 中国(101033)
- 科学(87959)
- 京(82760)
- 农(76180)
- 所(69808)
- 财(68098)
- 研究所(64647)
- 业大(64112)
- 中心(61313)
- 农业(59464)
- 财经(55717)
- 江(53925)
- 北京(51886)
- 范(51289)
- 经(51109)
- 师范(50695)
- 院(49459)
- 经济学(48054)
- 州(43561)
- 经济学院(43480)
- 基金
- 项目(275123)
- 科学(215599)
- 基金(201552)
- 研究(194568)
- 家(179977)
- 国家(178501)
- 科学基金(150873)
- 社会(125199)
- 社会科(118526)
- 社会科学(118495)
- 基金项目(106735)
- 省(105302)
- 自然(98753)
- 自然科(96479)
- 自然科学(96450)
- 自然科学基金(94760)
- 划(90136)
- 教育(87453)
- 资助(81467)
- 编号(76563)
- 重点(62190)
- 成果(61763)
- 部(60517)
- 发(58726)
- 创(56971)
- 创新(53308)
- 科研(53105)
- 国家社会(52926)
- 课题(52816)
- 计划(51158)
- 期刊
- 济(165751)
- 经济(165751)
- 研究(110209)
- 农(73185)
- 学报(72809)
- 中国(71585)
- 科学(64110)
- 大学(54027)
- 学学(51259)
- 管理(50655)
- 农业(49842)
- 财(48967)
- 教育(37792)
- 融(32196)
- 金融(32196)
- 业经(28522)
- 技术(28376)
- 经济研究(27396)
- 财经(27025)
- 业(24424)
- 经(23226)
- 问题(21999)
- 版(21070)
- 业大(19930)
- 科技(19856)
- 图书(19481)
- 资源(17432)
- 技术经济(17297)
- 贸(17169)
- 理论(16868)
共检索到5513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琳 朱玉春
文章从权力韧性、资本韧性、技术韧性和利益韧性4个维度构建数字乡村治理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综合评价2013—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字乡村治理韧性,并考察其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数字乡村治理韧性综合水平较低,但总体呈上升趋势。(2)东部地区的数字乡村治理韧性整体高于中部、西部地区。(3)具体而言,权力韧性、资本韧性、技术韧性和利益韧性呈现整体上升趋势,且逐年均衡发展。(4)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正向影响数字乡村治理韧性,地形起伏度和自然灾害负向影响数字乡村治理韧性,且在不同时间阶段、农业功能区与韧性水平上存在差异。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霍松涛
从生态韧性、生产韧性和生活韧性维度构建中国乡村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2007—2020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结合相对化处理法和变异系数法测度乡村经济韧性。同时运用核密度函数、Dagum基尼系数、收敛模型与局域莫兰指数解析乡村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中国乡村经济韧性整体不断增强,地区方面呈梯度效应;全国总体差距呈显著增强态势,差异来源依次为地区间差距、地区内差距与超变密度;全国总体及三大地区乡村经济韧性都存在σ收敛特点,支持β收敛机制;乡村经济韧性呈现相对稳定的“L-H”抑或“L-L”地理空间聚集特点。据此,应创建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提高乡村公共服务能力、构建乡村绿色发展经济体系,以此增强乡村经济韧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思思 马晓钰 崔琪
文章基于2011—2020年中国24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市韧性水平,采用改进的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arkov链和SDM模型系统考察了中国城市韧性的时空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11—2020年各城市的韧性水平均有一定提升,空间上城市韧性水平整体呈现东高西低分异规律。总体上,在2017年之前,区域间差异主要由超变密度构成,而2017年之后,区域间差异主要是由区域之间的净差异构成。城市韧性逐年上升且分布越来越发散、城市韧性较高的城市与全国平均值之间的差距逐渐增大,且全样本及八大综合经济区城市韧性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由空间溢出性分析可知,邻近城市环境压力和人力资本的提高有利于提升本市的城市韧性;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外向性、政府科教重视程度、人口集聚程度和城市发展类型均会分别对本市和邻近城市的韧性水平产生影响。
关键词:
城市韧性 时空差异 动态演变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赵剑霆 谭晶荣 陈林
本文基于客观权重赋值法,综合区域经济的抵御冲击能力、冲击恢复能力、适应新环境能力、区域经济路径创造能力,构建区域经济韧性指标体系,实证测算了2002~2017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经济韧性,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韧性的结构性影响因素和区域性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经济韧性在稳定区间内波动,经济韧性水平表现出东强西弱的东西部差异且差异正在缩小;行业平均上游度、行业中心强度、行业中心熵均表现出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应充分发挥上述因素对区域经济韧性的积极影响,大力发展上游产业、实体经济;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
关键词:
经济韧性 时空演化 影响因素 空间计量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刘琼慧 钟慧欣 田雨柔
民族地区是西部大开发的主要阵地,提升民族地区经济韧性对于补齐我国经济建设短板,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基于熵权法对民族地区9省(自治区)2011—2020年的经济韧性水平进行测算,并借助时间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民族地区经济韧性水平较低,呈现出在波动中上升的变动趋势、“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经济韧性区域差异有所改善;空间溢出效应显现;经济发展水平、消费能力、经济活力及创新能力能显著提升经济韧性;产业结构水平与对外贸易不能显著提升民族地区经济韧性。
关键词:
经济韧性 空间杜宾模型 民族地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高粼彤 孟霏 田启波
为促进区域经济韧性协调发展,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市)面板数据,采用Theil指数、ESDA等方法解析中国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化特征,并通过SPDM模型识别影响经济韧性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面板门槛模型进一步讨论不同数字金融发展水平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差异。结果显示:(1)经济韧性整体呈波动上扬态势,东部地区经济韧性水平最高。(2)经济韧性呈愈发均等化发展态势,东中西三大区域内部差异较大。(3)经济韧性水平大致呈“东强西弱”的空间分布特征,强韧性省(市)多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弱韧性省(市)多位于西部内陆地区,且空间关联模式主要表现为H-H型和L-L型。(4)数字金融对经济韧性发挥显著促进效果,且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5)在数字金融发展水平单一门槛效应下,数字金融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呈边际递增态势,即当数字金融发展水平较高时,数字金融才能够对区域经济韧性发挥显著促进效果。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程莉 黄兰稀 严月岑 文传浩
[目的]测度和评价长江经济带的乡村生态韧性,实证检验其影响因素,为维持全流域乡村地域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生态足迹模型、泰尔指数、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10-2019年的乡村生态韧性进行测度和评价,运用PCSE、FGLS方法实证检验了长江经济带乡村生态韧性的影响因素。[结果]在时序演变上,长江经济带的乡村生态韧性有所下降,乡村生态韧性均值从2010年的0.215下降到2019年的0.200;在区域分异特征上,长江经济带乡村生态韧性并未出现明显极化现象,但各地区乡村生态韧性总体差距呈现出扩大趋势,且上游、中游和下游不同流域段之间的差距是导致全流域各地区乡村生态韧性差异的主要原因;在空间格局上,全流域呈现出上游、中游、下游梯度下降态势,且空间演进呈现“东北—西南”格局,总体上空间布局的演变较小;影响因素发现,农村信息化、财政支农与长江经济带的乡村生态韧性呈正相关关系,而农村经济增长、农村人力资本、城镇化发展与乡村生态韧性呈负相关。[结论]建议以推进乡村经济多元化、生态化发展,构建合理的留才引才机制,深化数字乡村建设,推进绿色城镇化,构建城乡环境共同体,健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以提高长江经济带乡村生态韧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美雯
提高农业经济韧性是建设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采用2013-2022年13个粮食主产省918个县(市)的面板数据,测评县域农业经济韧性现状及特点,构建双重差分模型(DID)实证检验数字乡村建设政策的效果,进而提出优化数字乡村建设、提高农业经济韧性的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晖 陆滨强 权天舒
增强农业发展韧性是我国农业系统应对内外部各种风险与挑战的重要举措。本研究基于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测算分析各省市的农业发展韧性指数,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分析了乡村数字化水平对农业发展韧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2011—2020年中国农业发展韧性水平整体上不断提升。乡村数字化水平的提高能够增强地区农业发展韧性,尤其在中西部地区、中低数字化水平地区和产粮大省,其增强作用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农业规模化经营、数字金融发展、农业技术应用和市场信息利用是乡村数字化影响农业发展韧性的重要中介渠道,而地区人力资本水平正向调节乡村数字化对农业发展韧性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一系列补齐各地区农业发展短板、完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激发农业生产要素活力和提供数字技术培训与支持等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和佳慧 吴映梅 余丽娇 焦敏 郭怡
以西部地区12个省份为研究对象,从人口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资源韧性和环境韧性5个维度出发构建乡村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核密度估计、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和地理探测器探究2000—2020年西部地区乡村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西部地区乡村韧性呈波动提升态势,但整体水平仍较低。(2)乡村韧性空间差异显著,且空间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其中西藏和青海一直为低度韧性,新疆、贵州和内蒙古等省份主要为中度韧性和较高韧性,2020年广西和重庆为高度韧性。(3)乡村韧性发展受到经济驱动力、政府调控驱动力、信息驱动力和人口驱动力等多因子相互作用、共同驱动。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郝爱民 谭家银
基于省域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粮食体系韧性和数字乡村建设的综合指标体系,实证探究了数字乡村建设对粮食体系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有助于提升粮食体系韧性,且乡村数字金融和数字服务平台建设对粮食体系韧性的促进效果在较长一个时间序列上都稳健成立。研究还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对粮食体系韧性的影响效应主要体现在流通数字化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据此,未来应关注数字乡村建设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协同,并结合流通数字化改造,以进一步放大数字乡村建设对锻铸粮食体系韧性的作用,从而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朱金鹤 孙红雪
基于多维视角下,运用熵值法、ESDA等方法剖析三大城市群内55个城市的城市韧性时空演变特征,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探查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呈持续增长的态势, 2016年城市群城市韧性排名:长三角大于京津冀大于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等级结构:京津冀以京—津市为支撑呈双核心驱动模式,长三角呈橄榄型结构,珠三角呈金字塔式结构;长三角城市韧性呈正空间集聚,京津冀与珠三角城市韧性呈空间负相关;财政风险与金融效率对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本地效应整体影响为负,市场、技术、开放性因素及金融规模对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本地效应整体影响为正;各因素对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空间溢出特征差异化明显。
关键词:
城市群 城市韧性 ESDA 空间动态杜宾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雯 芮国强
伴随国家治理与基层社会的双重转型,乡村场域的治理主体利益交织、治理客体异质多元以及治理状态交叠模糊等复杂性与日俱增,严重掣肘数字乡村主动适应与调节外部风险的韧性建构。无论是简约治理的化简逻辑抑或科层治理的复杂逻辑,均难以有效化解乡村基层治理日益突出的复杂矛盾,更无法实现数字乡村韧性能力的有效提升。复合治理遵循“以复合匹配复杂”的治理逻辑,与数字乡村治理情境的复杂性之间具有高度契合性,为培育和强化数字乡村的发展韧性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价值、主体、功能、制度以及工具形塑了复合治理的重要构成,各个要素协同复合与联动融合,共同推进数字乡村的韧性建构。
关键词:
复合治理 数字乡村 韧性建构 可能路径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雯 芮国强
伴随国家治理与基层社会的双重转型,乡村场域的治理主体利益交织、治理客体异质多元以及治理状态交叠模糊等复杂性与日俱增,严重掣肘数字乡村主动适应与调节外部风险的韧性建构。无论是简约治理的化简逻辑抑或科层治理的复杂逻辑,均难以有效化解乡村基层治理日益突出的复杂矛盾,更无法实现数字乡村韧性能力的有效提升。复合治理遵循“以复合匹配复杂”的治理逻辑,与数字乡村治理情境的复杂性之间具有高度契合性,为培育和强化数字乡村的发展韧性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价值、主体、功能、制度以及工具形塑了复合治理的重要构成,各个要素协同复合与联动融合,共同推进数字乡村的韧性建构。
关键词:
复合治理 数字乡村 韧性建构 可能路径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匡远配 赵璐阳
农业与食物系统的韧性涉及整个国家或全球的食物安全,对于抵抗外来冲击至关重要。运用熵值法、泰尔指数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测算2001—2020年中国及各地区农食系统的韧性水平,发现其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山东农食系统韧性始终处于最高水平,西藏最低;华中地区农食系统韧性较高,西部地区农食系统韧性明显低于其他地区。中国农食系统韧性的总体差异、区域内及区域间差异均呈不断扩大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华南及西部地区内的省际差异所致。
关键词:
农业与食物系统 韧性 时空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