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631)
- 2023(16681)
- 2022(13471)
- 2021(12091)
- 2020(9864)
- 2019(22621)
- 2018(21698)
- 2017(40153)
- 2016(21932)
- 2015(24730)
- 2014(24594)
- 2013(24624)
- 2012(23115)
- 2011(21147)
- 2010(21173)
- 2009(19806)
- 2008(19686)
- 2007(17903)
- 2006(15593)
- 2005(13525)
- 学科
- 济(98963)
- 经济(98871)
- 管理(58765)
- 业(58744)
- 企(43398)
- 企业(43398)
- 方法(43074)
- 数学(38771)
- 数学方法(38447)
- 农(36159)
- 中国(29535)
- 业经(25577)
- 农业(23887)
- 财(23880)
- 贸(19841)
- 贸易(19833)
- 学(19559)
- 易(19352)
- 地方(19350)
- 制(18072)
- 银(15321)
- 银行(15259)
- 环境(14819)
- 行(14616)
- 融(14551)
- 金融(14549)
- 发(14021)
- 产业(13683)
- 和(13525)
- 务(13378)
- 机构
- 大学(328654)
- 学院(327096)
- 济(138392)
- 经济(135722)
- 管理(121653)
- 研究(117775)
- 理学(105167)
- 理学院(103913)
- 管理学(102201)
- 管理学院(101600)
- 中国(88627)
- 科学(73942)
- 京(69758)
- 农(69169)
- 所(60535)
- 财(60323)
- 研究所(55645)
- 业大(55047)
- 农业(54130)
- 中心(54120)
- 江(48433)
- 财经(48392)
- 经(44186)
- 北京(43758)
- 经济学(43682)
- 范(42774)
- 师范(42232)
- 院(41784)
- 经济学院(39678)
- 州(38061)
- 基金
- 项目(224344)
- 科学(175145)
- 基金(162826)
- 研究(159121)
- 家(145131)
- 国家(143904)
- 科学基金(120878)
- 社会(103414)
- 社会科(97903)
- 社会科学(97869)
- 省(87616)
- 基金项目(85952)
- 自然(77118)
- 自然科(75353)
- 自然科学(75322)
- 划(74338)
- 自然科学基金(74013)
- 教育(71617)
- 资助(65294)
- 编号(62566)
- 重点(51469)
- 成果(50564)
- 部(49574)
- 发(49487)
- 创(46507)
- 国家社会(44034)
- 课题(44005)
- 创新(43665)
- 科研(43606)
- 计划(42213)
- 期刊
- 济(150432)
- 经济(150432)
- 研究(92221)
- 农(66895)
- 中国(66132)
- 学报(60908)
- 科学(53055)
- 财(45544)
- 大学(45069)
- 农业(45015)
- 学学(42486)
- 管理(39826)
- 教育(31608)
- 融(28948)
- 金融(28948)
- 业经(26443)
- 技术(26333)
- 经济研究(24653)
- 财经(23948)
- 业(23016)
- 经(20702)
- 问题(20379)
- 版(18371)
- 贸(17181)
- 图书(16776)
- 技术经济(16671)
- 业大(15932)
- 统计(15851)
- 科技(15625)
- 世界(15605)
共检索到4816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于松 高建中
文章基于加快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从省级层面入手,建立以数字资金投资、数字信息基础、数字服务水平为投入,以数字产业发展为产出的数字乡村建设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与Tobit模型对中国数字乡村建设效率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数字乡村的建设效率在地域上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特征,类似于经济发展状况;在时间上,数字乡村建设效率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数字服务投入不足是造成地区效率低下的关键,技术进步是效率逐年提升的原因。增加农村创新投入和培养农村数字人才是提升数字乡村建设效率的主要途径。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新文 陆渊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构建“环境—个体认知—行为”的分析框架,并将村民政治参与行为划分为高制度化、低制度化以及非制度化三种类型,并以CSS2017年和2019年调研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二项Logit等计量方法实证检验村民数字网络使用类型与其政治参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从政治效能感视角,分析网络使用类型与村民政治参与行为间的因果机理。研究发现,无论村民使用网络社会导向还是娱乐导向的功能均能显著提升其高制度化、低制度化及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行为;中介检验分析发现,政治效能感在村民数字网络使用类型与其政治参与行为之间承担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在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强化村民数字素养的培训与提升,同时加强党员等政治精英的示范引领作用,并有效建立网络道德引领和法律保障机制,以此有效引导村民有序参与政治活动,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关键词:
数字乡村 网络使用 政治效能感 政治参与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熊春林 张仕杰 刘芬 贺容煜
如何更有效促进数字乡村高质量建设是当下政府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依据中国37个县域数字乡村发展案例,运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基于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探讨财政支持、科技创新、政策规划、组织领导、农民数字素质与认同程度等因素对数字乡村高质量建设的联动作用及路径选择。研究结论:(1)单个因素不构成高质量与非高质量数字乡村建设的必要条件,组态路径具备等效性和多重并发性。(2)产生高质量结果的组态归纳为四条路径,解释力度为政策驱动型>财政驱动型>全要素驱动型>科技-领导双轮驱动型。(3)产生非高质量结果的组态归纳为低效治理型路径。高质量和非高质量的组态路径存在因果非对称性。(4)政策规划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存在替代关系。建议各县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随时而动,采取有针对性的组态协同发展措施,推动数字乡村高质量建设。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春林 牛屹 刘沛 刘芬
如何提升乡村数字治理效能是政府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依据我国62个县域乡村数字治理案例,运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csQCA),基于TOE框架,探究设施支撑能力、政府引导能力、财政支持能力、社会协同能力、农民参与能力对提升乡村数字治理效能的联动作用及路径选择。研究发现,单一条件并不构成乡村数字治理效能提升的必要条件,各条件有效结合的5种路径促进乡村数字治理效能提升;与东北、中西部等非东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乡村数字治理效能提升路径更加多样化。建议各县域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实际情况,树立整体性思维,因时因地选择合适路径,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升乡村数字治理效能,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实现乡村治理有效。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春林 牛屹 刘沛 刘芬
如何提升乡村数字治理效能是政府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依据我国62个县域乡村数字治理案例,运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csQCA),基于TOE框架,探究设施支撑能力、政府引导能力、财政支持能力、社会协同能力、农民参与能力对提升乡村数字治理效能的联动作用及路径选择。研究发现,单一条件并不构成乡村数字治理效能提升的必要条件,各条件有效结合的5种路径促进乡村数字治理效能提升;与东北、中西部等非东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乡村数字治理效能提升路径更加多样化。建议各县域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实际情况,树立整体性思维,因时因地选择合适路径,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升乡村数字治理效能,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实现乡村治理有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琳 朱玉春
文章从权力韧性、资本韧性、技术韧性和利益韧性4个维度构建数字乡村治理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综合评价2013—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字乡村治理韧性,并考察其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数字乡村治理韧性综合水平较低,但总体呈上升趋势。(2)东部地区的数字乡村治理韧性整体高于中部、西部地区。(3)具体而言,权力韧性、资本韧性、技术韧性和利益韧性呈现整体上升趋势,且逐年均衡发展。(4)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正向影响数字乡村治理韧性,地形起伏度和自然灾害负向影响数字乡村治理韧性,且在不同时间阶段、农业功能区与韧性水平上存在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程莉 林琼 李晓雪 文传浩
文章从乡村生态、生产、生活这“三生”环境治理出发,构建乡村“三生”环境治理投入-产出绩效评估体系,基于中国31个省份2000—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DEA模型定量测算了中国省域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效率,并进一步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了乡村“三生”生态环境治理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乡村“三生”环境治理绩效效率均值在波动中有所下降,从2000年的2.743降低到2019年的2.247,上海的乡村“三生”环境效率均值最高(12.066),最低的是山西(0.790),总体呈现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格局。计量结果显示,政府财政支农水平、农村人力资本、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农村信息化水平与乡村“三生”环境治理效率正相关,工业化水平则与乡村“三生”环境治理效率负相关。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姜鹏 杨亚东 郝利
[目的]以北京远郊区乡村旅游为研究对象,对乡村旅游效率进行评价,分析影响乡村旅游综合效率的因素及影响程度,为推动北京远郊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方法]基于2006—2019年北京市怀柔、平谷、密云、延庆4个远郊区的统计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北京远郊区乡村旅游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并进一步运用Tobit模型分析了北京远郊区乡村旅游综合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北京远郊区乡村旅游综合效率均值为0.950,处于较高水平,其中平谷区乡村旅游综合效率DEA有效;北京远郊区乡村旅游效率的Malmquist指数变化受技术进步变化影响更大,在2006—2019年期间呈现出先增长、再下降的变化趋势;农林水事务支出、观光园与民俗旅游从业人员、人均GDP、农业观光园个数等影响因素均对北京远郊区乡村旅游综合效率具有正向影响,且影响程度人均GDP、农林水事务支出分列前两位。[结论]加快乡村旅游资源整合、持续加大财政支农的投资力度、强化从业人员教育与培训,能够有效地提高北京远郊区乡村旅游效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淑惠 陈晓楠
文章在测算2015—2020年中国31个省份数字乡村指数的基础上,基于空间与来源结构双重视角,采用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探究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情况,并运用二次指派程序对造成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各省份数字乡村发展持续向好,虽仍存在一定发展差距,但差距逐步缩小;地区内差距始终在数字乡村地区差距中占主导地位;数字基础环境差距则成为差距的主要成因;此外,农民收入差距是扩大数字乡村地区差距最主要因素。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冯献 李瑾 崔凯 孙想
【目的/意义】乡村居民的普遍采纳是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创新扩散与价值实现的必要前提,本文旨在探究分析乡村居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采纳行为,通过识别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对加快推进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方法/过程】基于信息生态视角,本文从信息技术因素、信息人因素、信息因素及信息环境4类因素构建了乡村居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采纳意愿模型,以650个北京市乡村居民样本为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乡村居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参与行为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结论】信息人、信息技术、信息环境、信息等信息生态四类因子均有助于增强农村居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使用态度,进而显著促进其采纳意愿。建议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者要以农民为主体,通过改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适用性、提升农村居民数字化基础能力以及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氛围,推动农村居民参与公共数字文化。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佳琳 王菁彤 方天宇
乡村在线旅游对培育服务业新增长极、带动农村经济造血式升级和推进"资源-文化-技术-治理"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核心是服务模式的聚合和内容的优化。本文基于黑龙江省海林雪乡在线旅游消费行为的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分析乡村在线旅游游乐动机与乡村在线旅游环境、游客间信息互动与旅游体验等因素的关系,并通过模型检验游客乡村在线旅游游乐动机与乡村在线旅游服务体验的正向影响关系。对此,提升游客间信息的互动效果、加大乡村旅游服务建设力度和借助新三网融合提升新奇动机等,对提升乡村在线旅游体验具有实际效果。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马香品 王星蕾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数字乡村既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工作,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引入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及国家治理理论分析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路径,结合文献检索和专家评判等方法识别影响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诸多因素,运用改进的解释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各因素间层次关系和关联机制,构建因素层次递阶结构。研究认为,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路径是:以农村居民为主体,激发农村居民创造性;应提高农村生产力、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以及强化多主体协同、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上层建筑;通过对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初始因素的识别与因素集的模型构建分析,可以发现:数字素养是影响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因素,数据共享和资本投入为直接因素;治理体系、乡村文化、数字基础设施和主体关联等9类因素交互作用,共同成为驱动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间接因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奎 张宇 赵小风 文琦 钟太洋
探讨乡村土地利用结构效率地区差异对于引导乡村土地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科学合理评估乡村土地时空配置情况,可以为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国土资源保障。论文以2009—2016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采用Super-SBM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对乡村土地利用结构效率时空分异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2009—2016年中国乡村土地利用结构效率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且呈现逐年上升态势;②全国乡村土地利用投入产出效率的空间差异显著,中国乡村土地利用投入产出效率表现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分布态势;③各因素对中国乡村土地利用结构效率的影响力存在时间上的波动性和空间上的异质性,乡村条件的影响力显著高于城乡关系作用;④中国乡村土地利用过程中各类型用地均表现为投入冗余,各地区之间可节约用地比例差异明显,需要依据地区发展实际情况进行结构优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战辉
城乡社会转型期农民流动性增强、村庄公共性萎缩、乡村精英权威弱化,加剧了乡村治理精英的社会性流失;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加速了传统乡村治理精英的制度性流失。转型期乡村治理面临精英缺位的实践困境。乡村治理数字化改革中,搭建多元化乡村精英参与村级治理的数字平台,促进了乡村精英主体整合、精英权威重塑,再造了复合型精英治理结构,重塑了乡村精英治理的规范化和公共性;与此同时,数字化改革中的乡村精英治理也面临精英主体性弱化、数字形式主义以及治理悬浮的困境。因此,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和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不仅要发挥乡村精英人才的支撑作用和治理优势,而且要遵循数字技术与治理主体、基层组织和乡村社会的适配性,从而实现乡村治理数字化的渐进性变革。
关键词:
数字乡村 乡村精英 精英再造 基层治理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战辉
城乡社会转型期农民流动性增强、村庄公共性萎缩、乡村精英权威弱化,加剧了乡村治理精英的社会性流失;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加速了传统乡村治理精英的制度性流失。转型期乡村治理面临精英缺位的实践困境。乡村治理数字化改革中,搭建多元化乡村精英参与村级治理的数字平台,促进了乡村精英主体整合、精英权威重塑,再造了复合型精英治理结构,重塑了乡村精英治理的规范化和公共性;与此同时,数字化改革中的乡村精英治理也面临精英主体性弱化、数字形式主义以及治理悬浮的困境。因此,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和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不仅要发挥乡村精英人才的支撑作用和治理优势,而且要遵循数字技术与治理主体、基层组织和乡村社会的适配性,从而实现乡村治理数字化的渐进性变革。
关键词:
数字乡村 乡村精英 精英再造 基层治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