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881)
2023(18493)
2022(15343)
2021(14198)
2020(11351)
2019(26094)
2018(25750)
2017(48611)
2016(26222)
2015(29351)
2014(29516)
2013(29296)
2012(27520)
2011(25300)
2010(25316)
2009(23194)
2008(22583)
2007(19914)
2006(17746)
2005(15829)
作者
(77908)
(64980)
(64348)
(61269)
(41249)
(31194)
(29242)
(25406)
(24609)
(23196)
(22141)
(22001)
(20661)
(20607)
(20069)
(19876)
(19001)
(18918)
(18504)
(18441)
(16265)
(16015)
(15521)
(14779)
(14500)
(14467)
(14406)
(14147)
(13156)
(12993)
学科
(116554)
经济(116438)
(70767)
管理(69795)
(53472)
企业(53472)
方法(46123)
数学(39885)
数学方法(39481)
(38895)
中国(36404)
业经(29239)
地方(27716)
农业(25809)
(25461)
(24311)
(21863)
贸易(21846)
(21523)
(21226)
(19523)
银行(19479)
(18850)
(18733)
金融(18732)
环境(17709)
(17588)
技术(17037)
(17017)
理论(16083)
机构
大学(381637)
学院(379572)
(157818)
经济(154531)
管理(146392)
研究(137782)
理学(126021)
理学院(124488)
管理学(122461)
管理学院(121753)
中国(104323)
科学(84380)
(82929)
(70525)
(69624)
(67182)
研究所(63521)
中心(61725)
业大(56669)
财经(56114)
(55478)
北京(53157)
(52629)
师范(52150)
农业(51645)
(51179)
(49731)
经济学(48224)
(45208)
经济学院(43423)
基金
项目(258676)
科学(203936)
研究(189978)
基金(188413)
(164968)
国家(163558)
科学基金(139495)
社会(121839)
社会科(115381)
社会科学(115355)
基金项目(99136)
(99130)
自然(88419)
自然科(86379)
自然科学(86359)
教育(85243)
自然科学基金(84826)
(84086)
资助(76790)
编号(76425)
成果(62905)
(58709)
重点(57993)
(57310)
(53206)
课题(53088)
国家社会(51149)
创新(49675)
科研(48952)
教育部(48928)
期刊
(178219)
经济(178219)
研究(117277)
中国(78051)
(65556)
学报(61745)
科学(57996)
管理(53053)
(49927)
大学(46809)
农业(44941)
学学(43861)
教育(42748)
(37121)
金融(37121)
技术(30927)
业经(30523)
经济研究(28620)
财经(27034)
问题(23361)
(23218)
(22123)
图书(21384)
科技(18382)
(18191)
(18184)
统计(18086)
技术经济(17999)
世界(17951)
理论(17609)
共检索到5748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毛军   梁沐晗   谢嘉豪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着数字技术与乡村发展融合发展的数字乡村建设。引入因果推断方法研究影响因素对数字乡村建设在不同时期中的平均处理效应(ATE)的重要程度,并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对其时空特征与溢出效应进行探析。研究表明:第一,科技创新水平对数字乡村建设的影响,由前期的负向作用(ATE=-1.908)转为后期的正向作用(ATE=1.936),后期中低科技创新水平地区的ATC>ATT,说明中低科技创新水平地区创新效果会优于科技创新水平高的地区;第二,数字乡村发展具有较强的时间积累性,受到经济要素流动等影响,呈现出明显的“棘轮效应”特征和空间依赖性,本地科技创新水平、产业结构升级将对本地数字乡村发展产生正面影响,邻近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产业结构升级对本地数字乡村发展并未产生实际影响。由此可见,加强数字化农业技术创新供给能力、稳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对中国数字乡村的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朱红根  陈晖  
数字乡村建设是促进中国乡村振兴的关键战略方向。本文基于2011—2019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了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泰尔指数、莫兰指数等研究方法对数字乡村发展的时间演变、区域差异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探析。研究发现: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正逐步提升,但存在较大区域差异,基本呈“东—中—西”递减状态,且粮食生产环节较多得益于数字乡村发展红利;区域总体差异基本呈缩小趋势,四大区域的差异主要源于区域内,东部地区差异及贡献率最大,三大粮食功能区区域内差异也逐步降低;数字乡村发展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相关性,东部和中部省份多表现为HH型和LH型集聚,西部较多省份则为LL型集聚。据此,本文就数字乡村发展的推进路径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易继承   卢青   吴攸  
文章从数字乡村基础设施、数字乡村产业发展、数字乡村生活服务3个维度选取了18个指标构建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对我国31个省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的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显示:(1)数字乡村基础设施、数字乡村产业发展、数字乡村生活服务3个维度的权重均在2018年以后呈现相对稳定的变化趋势;(2)指标信息含量差异明显,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指标为移动电话基站覆盖程度、电子地图建设水平、农产品网络销售额;(3)全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整体上持续上升,区域间差异明显,沿海综合经济区的发展优势显著,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的数字乡村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但其与其他综合经济区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易继承   卢青   吴攸  
文章从数字乡村基础设施、数字乡村产业发展、数字乡村生活服务3个维度选取了18个指标构建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对我国31个省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的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显示:(1)数字乡村基础设施、数字乡村产业发展、数字乡村生活服务3个维度的权重均在2018年以后呈现相对稳定的变化趋势;(2)指标信息含量差异明显,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指标为移动电话基站覆盖程度、电子地图建设水平、农产品网络销售额;(3)全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整体上持续上升,区域间差异明显,沿海综合经济区的发展优势显著,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的数字乡村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但其与其他综合经济区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卫洪   耿芳艳   王莹   肖贵秀  
论文从乡村生态旅游入手,利用2011—2020年我国26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回归模型,探讨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对生态旅游的作用效果,并对其进行稳健性检验和区域异质性分析,为生态价值转化提供决策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对生态旅游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控制变量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业接待设施水平对生态旅游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2)从区域差异来看,东部和中部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对生态旅游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中部地区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对生态旅游的影响最大。为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提出以下政策启示:(1)加大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优化升级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2)因地制宜制定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政策,推动乡村数字经济与生态旅游产业深度融合;(3)实施乡村生态旅游业向社会资本全方位开放战略,引进外来资本、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卫洪   耿芳艳   王莹   肖贵秀  
论文从乡村生态旅游入手,利用2011—2020年我国26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回归模型,探讨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对生态旅游的作用效果,并对其进行稳健性检验和区域异质性分析,为生态价值转化提供决策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对生态旅游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控制变量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业接待设施水平对生态旅游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2)从区域差异来看,东部和中部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对生态旅游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中部地区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对生态旅游的影响最大。为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提出以下政策启示:(1)加大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优化升级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2)因地制宜制定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政策,推动乡村数字经济与生态旅游产业深度融合;(3)实施乡村生态旅游业向社会资本全方位开放战略,引进外来资本、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伍国勇  庞国光  汤钧惠  刘金丹  
基于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从数字化经济环境、数字化基础设施、农业数字化转型、生活数字化提升四个维度选取22个变量,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法和Moran′sI指数测度中国31个省份的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其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但呈上升态势,空间上呈现“东高、中次、西低”的分布格局,但西部地区“追赶效应”显著;区域相对差异持续缩小,但绝对差异呈扩大态势,全国及东部地区出现了“极化现象”,区域间差异是构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根源;区域间呈现鲜明且稳定的空间正相关性,东部省份主要落在“高—高”集聚区,而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大部分省份落在“低—低”集聚区。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伍国勇  庞国光  汤钧惠  刘金丹  
基于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从数字化经济环境、数字化基础设施、农业数字化转型、生活数字化提升四个维度选取22个变量,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法和Moran′sI指数测度中国31个省份的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其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但呈上升态势,空间上呈现“东高、中次、西低”的分布格局,但西部地区“追赶效应”显著;区域相对差异持续缩小,但绝对差异呈扩大态势,全国及东部地区出现了“极化现象”,区域间差异是构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根源;区域间呈现鲜明且稳定的空间正相关性,东部省份主要落在“高—高”集聚区,而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大部分省份落在“低—低”集聚区。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姚树荣  景丽娟  吕含笑  
研究目的:从乡村异质性出发,探讨与不同类型乡村相适应的宅基地发展权配置策略,以期为我国乡村振兴与宅基地制度改革提供新的启发。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基于"区位—资源—组织"三维组合将我国乡村划分为近郊优势团结型、近郊优势分散型、近郊平庸团结型、近郊平庸分散型、远郊优势团结型、远郊优势分散型、远郊平庸团结型、远郊平庸分散型8种类型,不同类型乡村分别匹配拓展型、转移型、保留型或者多类型组合的宅基地发展权配置方式。研究结论:我国乡村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村集体组织能力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异质性决定了宅基地发展权配置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宅基地发展权配置没有普适性的"最优"模式,更好发挥宅基地发展权配置对乡村振兴的引擎作用,需要基于乡村异质性采取分类配置策略而非"一刀切"。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烨   秦琴   张人龙  
乡村数字经济作为促进“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推手,研究其发展水平及特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5-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我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在省份间的联系逐渐紧密,且省份之间的溢出效应、虹吸集聚作用、资源整合力、资源辐射力以及中介作用与地域位置、经济发展程度、农业发展程度等方面有关。基于此,区域之间需带动式发展;应打好数字基础性建设的地基,完善乡村电商平台体系的框架;进一步做好城乡统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庆  
文章从乡村数字信息基础、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农业生产数字化、数字化发展环境4个维度选取20个具体指标构建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4—2021年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动态权重,融合TOPSIS法测度河南省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分析其区域差异,通过Moran's I讨论其空间相关性及集聚特征。结果表明,考察期内河南省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整体较低但基本保持上升态势,空间上表现为“中高、淮低”的分布格局;4大经济区总体差异基本呈先降后升的态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超变密度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最低;区域间呈现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多表现为“高高”集聚,而黄淮地区的城市基本表现为“低低”集聚。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霍松涛  
从生态韧性、生产韧性和生活韧性维度构建中国乡村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2007—2020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结合相对化处理法和变异系数法测度乡村经济韧性。同时运用核密度函数、Dagum基尼系数、收敛模型与局域莫兰指数解析乡村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中国乡村经济韧性整体不断增强,地区方面呈梯度效应;全国总体差距呈显著增强态势,差异来源依次为地区间差距、地区内差距与超变密度;全国总体及三大地区乡村经济韧性都存在σ收敛特点,支持β收敛机制;乡村经济韧性呈现相对稳定的“L-H”抑或“L-L”地理空间聚集特点。据此,应创建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提高乡村公共服务能力、构建乡村绿色发展经济体系,以此增强乡村经济韧性。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孙志贤   田宇   陆一轩   姚冠新   徐静  
数据要素发展与乡村振兴相互赋能、协调共进,对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数据要素发展与乡村振兴互动耦合机理的分析,本文运用熵权法、PVAR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数据要素发展水平与乡村振兴水平进行测度,研究二者的互动响应关系和耦合协调性,并分析数据要素发展对乡村振兴空间分异的影响。结果表明:1)数据要素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综合水平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并且展示出“东部>中部>西部”的梯度发展规律。2)数据要素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长期来看,两者表现出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3)数据要素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稳步上升,其空间演变特征为“东部高协调跃升、中西部失调脱离”,三大地带区域间的差异是导致耦合协调空间不平衡的主要因素。4)单一的数据要素发展因子对乡村振兴空间分异的影响力较弱,但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大多表现出强烈的放大叠加效应,尤其是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交互作用。研究结果为推进数据要素发展并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淑惠   陈晓楠  
文章在测算2015—2020年中国31个省份数字乡村指数的基础上,基于空间与来源结构双重视角,采用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探究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情况,并运用二次指派程序对造成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各省份数字乡村发展持续向好,虽仍存在一定发展差距,但差距逐步缩小;地区内差距始终在数字乡村地区差距中占主导地位;数字基础环境差距则成为差距的主要成因;此外,农民收入差距是扩大数字乡村地区差距最主要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琳   朱玉春  
文章从权力韧性、资本韧性、技术韧性和利益韧性4个维度构建数字乡村治理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综合评价2013—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字乡村治理韧性,并考察其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数字乡村治理韧性综合水平较低,但总体呈上升趋势。(2)东部地区的数字乡村治理韧性整体高于中部、西部地区。(3)具体而言,权力韧性、资本韧性、技术韧性和利益韧性呈现整体上升趋势,且逐年均衡发展。(4)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正向影响数字乡村治理韧性,地形起伏度和自然灾害负向影响数字乡村治理韧性,且在不同时间阶段、农业功能区与韧性水平上存在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