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521)
- 2023(16235)
- 2022(13108)
- 2021(11803)
- 2020(9225)
- 2019(20959)
- 2018(20056)
- 2017(37240)
- 2016(19940)
- 2015(21835)
- 2014(21500)
- 2013(21541)
- 2012(20532)
- 2011(19117)
- 2010(19143)
- 2009(17574)
- 2008(17117)
- 2007(15241)
- 2006(13850)
- 2005(12339)
- 学科
- 济(97800)
- 经济(97712)
- 业(53286)
- 管理(49543)
- 农(36754)
- 企(36016)
- 企业(36016)
- 方法(34231)
- 中国(31914)
- 数学(30804)
- 数学方法(30593)
- 地方(26114)
- 业经(25138)
- 农业(24619)
- 财(20184)
- 贸(19761)
- 贸易(19746)
- 易(19185)
- 制(18265)
- 学(17902)
- 发(16315)
- 银(16159)
- 银行(16105)
- 融(15797)
- 金融(15796)
- 行(15700)
- 产业(15513)
- 环境(14957)
- 地方经济(13878)
- 技术(13157)
- 机构
- 学院(296882)
- 大学(296089)
- 济(132809)
- 经济(130522)
- 研究(114139)
- 管理(108330)
- 理学(93287)
- 理学院(92069)
- 管理学(90691)
- 管理学院(90112)
- 中国(86794)
- 科学(69255)
- 京(63950)
- 农(62170)
- 所(58524)
- 财(56571)
- 研究所(53546)
- 中心(50717)
- 农业(47972)
- 业大(47621)
- 财经(44974)
- 江(43774)
- 经济学(42463)
- 经(41148)
- 北京(40766)
- 院(40546)
- 范(40482)
- 师范(39973)
- 经济学院(38419)
- 科学院(35745)
- 基金
- 项目(202897)
- 科学(160505)
- 基金(149417)
- 研究(144948)
- 家(133495)
- 国家(132384)
- 科学基金(111609)
- 社会(97571)
- 社会科(92544)
- 社会科学(92525)
- 基金项目(78351)
- 省(77459)
- 自然(69437)
- 自然科(67882)
- 自然科学(67862)
- 自然科学基金(66713)
- 划(66085)
- 教育(63518)
- 资助(59304)
- 编号(55658)
- 发(50003)
- 重点(46412)
- 成果(45013)
- 部(44933)
- 国家社会(42664)
- 创(42212)
- 发展(39828)
- 创新(39673)
- 展(39218)
- 课题(39036)
- 期刊
- 济(151082)
- 经济(151082)
- 研究(90420)
- 中国(63632)
- 农(62172)
- 学报(53473)
- 科学(49020)
- 农业(42002)
- 大学(40363)
- 财(39302)
- 学学(38347)
- 管理(38320)
- 融(30862)
- 金融(30862)
- 教育(27741)
- 业经(27132)
- 经济研究(25328)
- 财经(22531)
- 技术(21962)
- 业(20668)
- 问题(20505)
- 经(19614)
- 贸(16963)
- 世界(16437)
- 版(15674)
- 国际(15380)
- 技术经济(14461)
- 科技(14317)
- 业大(14255)
- 资源(14133)
共检索到4541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淑惠 陈晓楠
文章在测算2015—2020年中国31个省份数字乡村指数的基础上,基于空间与来源结构双重视角,采用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探究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情况,并运用二次指派程序对造成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各省份数字乡村发展持续向好,虽仍存在一定发展差距,但差距逐步缩小;地区内差距始终在数字乡村地区差距中占主导地位;数字基础环境差距则成为差距的主要成因;此外,农民收入差距是扩大数字乡村地区差距最主要因素。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马香品 王星蕾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数字乡村既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工作,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引入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及国家治理理论分析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路径,结合文献检索和专家评判等方法识别影响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诸多因素,运用改进的解释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各因素间层次关系和关联机制,构建因素层次递阶结构。研究认为,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路径是:以农村居民为主体,激发农村居民创造性;应提高农村生产力、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以及强化多主体协同、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上层建筑;通过对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初始因素的识别与因素集的模型构建分析,可以发现:数字素养是影响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因素,数据共享和资本投入为直接因素;治理体系、乡村文化、数字基础设施和主体关联等9类因素交互作用,共同成为驱动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间接因素。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韩文龙 唐湘
【目的/意义】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伴随着巨大的收入差距问题,数字普惠金融是破除传统金融排斥,促进收入较低人群享受金融服务的重要渠道之一,是未来实现金融扶贫和农村居民共享数字红利的重要途径,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设计/方法】将机制分析与机制验证相结合,从乡村创业角度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影响。【结论/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缓解乡村融资约束,以推动乡村创业的方式起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体现出数字红利的特征。为巩固我国扶贫攻坚成果,基于金融视角需进一步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居民数字化素质培养和教育发展。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华军 赵浩 杨骞
本文使用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04-2011年中国品牌500强数据,采用Dagum(1997)的基尼系数方法测算了中国品牌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并进行了地区分解,对品牌经济发展地区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论表明:总体上中国品牌经济呈现快速发展态势而地区差距在持续扩大。具体而言,中国品牌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主要来源于超变密度和地区内差距的贡献,地区间差距虽呈上升趋势但其贡献相对较小。进一步地,动态面板数据的两步法系统GMM估计表明,一个区域内的品牌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循环累积效应,市场容量、区位条件对于品牌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R&D和市场竞争程度对于品牌经济的发展作用因被解释...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何莉
文章分析了1978~2006年中国进口和出口贸易发展的地区差距,并运用泰尔指数和基尼系数对总体差距进行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分解。分析表明,从地区结构来看,东、中、西部三大地带间的差异在总体差异中占主导地位;从产业结构来看,制成品贸易上的差异构成进口和出口贸易发展差异的主体。
关键词:
进口 出口 地区差异 泰尔指数 基尼系数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赵伟 王子豪
探究如何在数字经济时代下缓解城乡消费不平等对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2008—2021年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将“宽带乡村”试点工程和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方法,系统考察了乡村数字技术发展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乡村数字技术的发展可以缓解城乡消费不平等。机制在于,乡村数字技术发展通过提高收入水平与改善收入分配、改变消费观念、降低信息获取成本缓解城乡消费差距。乡村数字技术具备时间累积效应与强外部性特征的双重属性,不仅随时间累积对本地产生影响效应愈加强烈,而且对相邻地区产生空间溢出效应,对缓解我国城乡消费不平等具有重要贡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易继承 卢青 吴攸
文章从数字乡村基础设施、数字乡村产业发展、数字乡村生活服务3个维度选取了18个指标构建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对我国31个省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的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显示:(1)数字乡村基础设施、数字乡村产业发展、数字乡村生活服务3个维度的权重均在2018年以后呈现相对稳定的变化趋势;(2)指标信息含量差异明显,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指标为移动电话基站覆盖程度、电子地图建设水平、农产品网络销售额;(3)全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整体上持续上升,区域间差异明显,沿海综合经济区的发展优势显著,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的数字乡村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但其与其他综合经济区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关键词:
数字乡村 发展水平 评价指标体系 熵值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毛军 梁沐晗 谢嘉豪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着数字技术与乡村发展融合发展的数字乡村建设。引入因果推断方法研究影响因素对数字乡村建设在不同时期中的平均处理效应(ATE)的重要程度,并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对其时空特征与溢出效应进行探析。研究表明:第一,科技创新水平对数字乡村建设的影响,由前期的负向作用(ATE=-1.908)转为后期的正向作用(ATE=1.936),后期中低科技创新水平地区的ATC>ATT,说明中低科技创新水平地区创新效果会优于科技创新水平高的地区;第二,数字乡村发展具有较强的时间积累性,受到经济要素流动等影响,呈现出明显的“棘轮效应”特征和空间依赖性,本地科技创新水平、产业结构升级将对本地数字乡村发展产生正面影响,邻近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产业结构升级对本地数字乡村发展并未产生实际影响。由此可见,加强数字化农业技术创新供给能力、稳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对中国数字乡村的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朱红根 陈晖
数字乡村建设是促进中国乡村振兴的关键战略方向。本文基于2011—2019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了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泰尔指数、莫兰指数等研究方法对数字乡村发展的时间演变、区域差异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探析。研究发现: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正逐步提升,但存在较大区域差异,基本呈“东—中—西”递减状态,且粮食生产环节较多得益于数字乡村发展红利;区域总体差异基本呈缩小趋势,四大区域的差异主要源于区域内,东部地区差异及贡献率最大,三大粮食功能区区域内差异也逐步降低;数字乡村发展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相关性,东部和中部省份多表现为HH型和LH型集聚,西部较多省份则为LL型集聚。据此,本文就数字乡村发展的推进路径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数字乡村 时间演变 区域差异 空间分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易继承 卢青 吴攸
文章从数字乡村基础设施、数字乡村产业发展、数字乡村生活服务3个维度选取了18个指标构建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对我国31个省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的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显示:(1)数字乡村基础设施、数字乡村产业发展、数字乡村生活服务3个维度的权重均在2018年以后呈现相对稳定的变化趋势;(2)指标信息含量差异明显,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指标为移动电话基站覆盖程度、电子地图建设水平、农产品网络销售额;(3)全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整体上持续上升,区域间差异明显,沿海综合经济区的发展优势显著,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的数字乡村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但其与其他综合经济区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关键词:
数字乡村 发展水平 评价指标体系 熵值法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陈梅 周申 郑妍妍
本文利用中国城镇住户收入调查(CHIP)2002、2007和2013年数据,对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工资差距进行测度、分解和影响因素分析,同时比较分析了不同时间维度上和不同分位数上,性别工资差距的变化及其来源。本文研究发现,尽管2007—2013年我国性别工资差距有小幅度缩减,但是在整个研究区间内,性别工资差距增长迅速,其中特征变量不可解释部分的性别工资差距增长尤其明显而且占据整体性别工资差距的绝大部分,体现了性别歧视的严重性;对于特征变量可解释部分,传统人力资本因素如教育和工作经验的解释力度在减弱,而就业特征变量行业分割因素的解释力度在不断增强;从分位数分解结果上看,各年份不同分位数上性别工资差异大小主要由系数效应决定而非特征效应决定。据此,政府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促进工资公平分配机制的设计与建设进程,矫正劳动力市场对女性就业的工资歧视行为,创造男女两性就业"同工"和"同酬"并举的宏观大环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启仿
阐述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两种因素分解方法,并以江苏省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与检验。1978年—2000年,从三次产业的层面来看,第二产业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第一因素,但其贡献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是第二位因素,其贡献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第一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化几乎不起作用;从空间层面来看,地带间差距始终是影响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决定因素。文章最后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何立华 陈沅
基于2002-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本文分析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城乡差距基本情况及其变化,并从政府、家庭及社会多个层面检验了其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1)民族地区城镇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比农村高2年左右;城镇高中及以上人口比率比农村高20个百分点;(2)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城乡差距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继而又下降这一变化过程;(3)城镇化进程以及教师质量、居民收入、少儿抚养比等城乡差异是导致民族地区城乡基础教育长期存在差距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基础教育 城乡差距 影响因素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鸿 王璐
准确测度我国西部地区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对于西部地区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数字乡村基础设施、数字乡村发展环境、乡村数字化应用以及乡村数字化治理四个维度,构建了包含27个指标的西部地区数字乡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HP—熵权法实证测算并评价了2018—2020年我国西部12个省份的数字乡村发展情况。研究发现:西部地区数字乡村综合发展水平逐年稳定上升,但各省份间存在显著差异;有的地区数字乡村综合发展水平虽相对落后,但发展速度快、潜力大;数字乡村各子系统水平在西部12个省份间差异较大。据此提出西部地区数字乡村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苏素 宋云河
本文基于1997—2008年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城乡居民收入数据的研究表明,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沿东、中、西部递增。养老、医疗等转移支付收入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表明,转移支付收入并未起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其对城乡收入的贡献沿东、中、西部递减。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分析结果表明,除西藏外,其他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借鉴市场化指数的方法,构建了城乡收入差距的地区公平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呈区域性特点。基于面板数据的研究表明,经济发展、财政偏向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影响
关键词:
城乡收入差距 转移支付 面板数据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