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01)
2023(6464)
2022(5262)
2021(5357)
2020(4210)
2019(9843)
2018(9652)
2017(16209)
2016(9758)
2015(11383)
2014(11293)
2013(10450)
2012(9826)
2011(9146)
2010(9051)
2009(7980)
2008(7854)
2007(6919)
2006(6130)
2005(5802)
作者
(23062)
(19136)
(19080)
(18376)
(12259)
(9092)
(8851)
(7544)
(7394)
(6822)
(6693)
(6419)
(6264)
(6084)
(6080)
(5926)
(5726)
(5511)
(5474)
(5473)
(5156)
(4635)
(4501)
(4443)
(4375)
(4228)
(4207)
(4109)
(3896)
(3881)
学科
(34036)
经济(33998)
中国(20134)
教育(19882)
管理(16439)
(16109)
方法(14869)
数学(12710)
数学方法(12600)
(11279)
(10920)
企业(10920)
(9947)
贸易(9942)
(9819)
理论(8789)
农业(7584)
(7443)
(7425)
业经(7282)
(6777)
发展(6495)
(6372)
(6270)
教学(6183)
关系(5965)
(5624)
(5371)
银行(5371)
(5302)
机构
大学(132833)
学院(126827)
(54904)
经济(53921)
研究(53427)
管理(38637)
中国(35358)
理学(32793)
理学院(32249)
管理学(31728)
管理学院(31430)
(30655)
教育(28813)
(28303)
师范(28217)
科学(27717)
(25735)
师范大学(23645)
(23621)
研究所(23537)
中心(21635)
北京(21122)
财经(19084)
经济学(19040)
(18880)
(18118)
(17758)
经济学院(17189)
(14993)
研究中心(14940)
基金
项目(79558)
研究(68846)
科学(65178)
基金(56658)
(48160)
国家(47611)
社会(44232)
社会科(41724)
社会科学(41719)
科学基金(39510)
教育(39492)
编号(29277)
(28261)
基金项目(27916)
成果(27328)
(27119)
课题(23882)
资助(23223)
(21498)
自然(20482)
(20364)
自然科(20032)
自然科学(20027)
重点(19802)
自然科学基金(19721)
教育部(19649)
中国(19584)
(19162)
(18946)
国家社会(18574)
期刊
(59324)
经济(59324)
研究(53759)
教育(48984)
中国(36000)
(16256)
科学(16064)
学报(15609)
(14678)
管理(14398)
大学(13927)
技术(13635)
职业(12002)
学学(11299)
经济研究(11017)
农业(10773)
财经(10424)
(9856)
金融(9856)
(9611)
(9273)
世界(8923)
国际(8413)
问题(8087)
(8080)
论坛(8080)
技术教育(7786)
职业技术(7786)
职业技术教育(7786)
业经(7546)
共检索到2064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郑永和   刘士玉   王一岩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依托。教育信息化的有序推进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数字化教育政策持续推进、数字化教育设施日趋完善、数字化教育资源日益丰富、数字化教育理论日臻成熟、数字化教学能力稳步提升。与此同时,中国的教育数字化仍然面临着许多实然困境,如重政策引领、轻实践探索的问题依然严峻;追求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目标任重道远;规模化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的矛盾依然突出;一线教师数字化教学意愿和能力有待提升;人才培养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基于此,要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有效落实,需要大力推进教学的数字化转型、着力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探索大规模个性化教育方案、打造高水平数字化教师队伍、前瞻布局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以此来推动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有效实施,助力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姜勇  庞丽娟  洪秀敏  
20世纪在法国史学界兴起的年鉴学派为我们思考教育改革的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考。首先,年鉴学派提出的"长时段"理论让我们注意到当前教育改革中所遭遇的种种困境是有其深刻的文化历史背景的,这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教育改革并非一日之功,一蹴而就,它需要的是"慢慢来"的"功夫"。其次,年鉴学派倡导的"微观叙事"理论使我们认识到,当我们在推进新的教育改革进程之时,除了关注精英的思想与精髓之时,还要留意"普罗大众"的所思、所想,其情,其感,并运用"启蒙"的方式去解放、帮助"普罗大众"形成真正的"我觉",如是才能真正找到制约与影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力量。第三,年鉴学派所采用的"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立场使我们认识到,...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黄书光  
反思百余年来的中国教育现代化变革,我们深切体会到教育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务必要遵循特定时期社会变迁的历史节律和树立开阔通达的国际视野,坚持基于国情的本土立场和扎根实践的创新勇气,把握教育现代化动变的价值重心和倡导"以人为本"的价值回归。作为学校教育现代化变革的前沿阵地,"上海教育经验"及其背后的海派教育之深厚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做更加深入的个案剖析,以期从区域文化层面进一步求索教育现代化变革成功的内在动因。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旭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教育现代化实现了从薄弱开局到“基本实现”的伟大跨越,并逐步建构起中国特有的学术命题和话语体系。相关研究在从“什么是”到“是什么”、“怎么做”,再到“怎么样”的主题变迁中,形成了教育现代化对社会现代化具有依附性与匹配性、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具有多元性与整体性、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学习具有后发性与辩证性、教育现代性的增长具有动态性与人本性、教育现代化变革具有长期性与阶段性等基本主张。尽管丰富的学术话语为改革实践及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但现阶段依然面临话语内涵异质化、书写对象失衡化、话语功能政绩化等多重困境。面向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新征程及新老问题叠加的复杂局面,我国相关学术书写亟待从“目标导向”向“问题导向”与“需求导向”转化,从“教育要素体系”向“社会生态体系”转化,从“跟跑者”向“并跑者”乃至“领跑者”视角转化。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宋兵波  
现代学术传统是中国教育学研究发展与创新的文化基础。只有回归现代学术传统,秉承学问与人生相结合、关怀历史与现实、恪守学术独立的现代学术精神,重视现代学术传统的实践价值,才能摆脱教育学学科立场的迷惘和学派理念的空洞,才能形成中国教育学术文化,实现教育学研究的新生。为此,需要教育学研究追寻现代学术传统的精神,沿着现代学术扎根实践的实践之路,蕴育出中国教育学术的文化生态,形成中国教育学术研究的理论品格、实践情怀;需要从现代学术精神中汲取营养,扎根现代学术传统这片沃土,在现代学术传统基础上形成教育学研究的学术规范与学术理念;需要培育教育学研究的创造力倾向,使新世纪的中国教育学形成稳定的学科身份和地位;需...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冯刚  金国峰  
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厘清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总结分析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模式和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逻辑起点。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裴娣娜  
20年前,《教育研究》编辑部在北京召开了以“教育科学的生命在于教育实验”为中心议题的座谈会。会上明确提出,只有通过教育实验,才可能合理地突破古今中外百家之说和习惯势力的束缚,从而建立中国式的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体系,并规划以10年、20年时间进行科学实验...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孙元涛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走出"国子监",中国的现代学术体制也逐渐成型。中国教育学正是在现代学术转型的过程中,经历了从引进知识、理论,到建构课程,直至进入大学体制完成其"学科建制"的发展历程。中国教育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建立的过程,同时也是它与中国教育思想中断、与中国传统文化分裂的历史过程。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叶隽  
一、作为制度的教育及其枢纽意义——以"现代化"为视域教育之重要,非仅在于其教化育人之功、国家长治久安兴国之本,更在于其扮演着社会金字塔的枢纽性资本转换调节器的角色。故此,大凡一个社会、一种文化乃至一姓朝代之兴替、转型,它既是首当其冲必遭调整的重点领域,又是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谢维和  
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与成功经验,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特别是中国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基础与生动案例,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点及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与国际比较中也充分反映了中国教育治理模式与实践的优势与特色。我自己非常有幸地历经了这个伟大的历史时期,
关键词: 教育治理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曾瑶   张广君  
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内核,并以其内在融通和整体运化为学理骨架。基于“天人合一”观和生成论教学哲学“人文一体”观梳理中国教育文化基因,概有四种类型范畴:本原范畴“天、道、人”,确定人与教育存在的本源与归宿;基础范畴“生、性”,确立教育促进人的生成与发展的合法性基础;潜能范畴“诚、德”,构成教育发现并化育人的内在潜能的合理性基础;操作性范畴“文、学、和、化、事”,展现独特的中国教育思想方法。不同类型基因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一个逐层内外融通的整体结构。其内在逻辑可从“道法势术”四个层面分析:道层面“天、道、人”整体形化并借助于其他层面基因而证成自身的持存与意蕴;法层面“生、性”彰显证明道层面的基因,对其他基因发挥基础性支撑规范作用;势层面“诚、德”基于并反馈于道法层面基因,又助推并受助于术层面基因的展开和沉淀;术层面“文、学、和、化、事”彰显并回馈道法势逐层基因,构成中国教育的一般方法论基础。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肖薇薇  陈文海  
工匠精神在当代遭到解构与稀释,现代性视域应成为反思工匠精神衰微的一个重要视角:工业化的分工过细导致人的片面发展,科学技术的祛魅膨胀了人类中心主义,资本逻辑的功利主义衍生了逐利思想,现代机器工业对人主体性的消解等都是造成工匠精神衰微的重要根源。超越工匠精神衰微的现代性困境,可通过完善现代职业教育"软实力"提升的内核向度;构建现代化职业发展机制的刚性支持向度;筑牢技术传承方式科学化转变的保障向度;彰显现代化背景下主体发展的动力向度。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朱新卓  
当前的教师专业化是在现代性的社会背景中展开的。现代性对教师专业化的制约表现在三个方面:通过科学知识型对教育科学和教师职业缄默知识的贬抑,使教师专业化陷入知识困境;通过科层制对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约束,使教师专业化陷入权力困境;通过工具理性、规范伦理对德性伦理的边缘化,使教师专业化陷入伦理困境。面对西方已经出现的现代性给教师专业化造成的困境,中国应当反思现代性的发展道路和技能化的教师专业化路径,而不宜盲目模仿西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