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11)
- 2023(14760)
- 2022(12476)
- 2021(12105)
- 2020(10117)
- 2019(23772)
- 2018(23566)
- 2017(42728)
- 2016(23755)
- 2015(27591)
- 2014(27673)
- 2013(26849)
- 2012(24865)
- 2011(22595)
- 2010(22379)
- 2009(20526)
- 2008(20355)
- 2007(17939)
- 2006(15349)
- 2005(13961)
- 学科
- 济(96471)
- 经济(96379)
- 管理(66141)
- 业(64022)
- 企(52147)
- 企业(52147)
- 方法(48118)
- 数学(43301)
- 数学方法(42796)
- 中国(32222)
- 农(25310)
- 财(25259)
- 教育(21084)
- 学(20303)
- 贸(19612)
- 贸易(19604)
- 易(19180)
- 技术(19084)
- 业经(18555)
- 理论(17027)
- 农业(16880)
- 制(16617)
- 务(16020)
- 财务(15967)
- 财务管理(15932)
- 企业财务(15176)
- 地方(15174)
- 银(14314)
- 银行(14280)
- 融(14221)
- 机构
- 大学(341501)
- 学院(335064)
- 济(141706)
- 经济(139002)
- 管理(126903)
- 研究(118052)
- 理学(109825)
- 理学院(108564)
- 管理学(106657)
- 管理学院(105989)
- 中国(85795)
- 京(73315)
- 科学(69224)
- 财(62442)
- 所(58766)
- 研究所(53673)
- 中心(53669)
- 农(52356)
- 财经(50532)
- 范(50387)
- 师范(49969)
- 江(48897)
- 业大(47582)
- 北京(46996)
- 经(46230)
- 经济学(44775)
- 院(42184)
- 农业(41165)
- 师范大学(40959)
- 经济学院(40532)
- 基金
- 项目(224037)
- 科学(178679)
- 研究(167048)
- 基金(163741)
- 家(142558)
- 国家(141376)
- 科学基金(121081)
- 社会(106461)
- 社会科(100866)
- 社会科学(100840)
- 省(85597)
- 基金项目(85364)
- 教育(83546)
- 自然(77181)
- 自然科(75439)
- 自然科学(75415)
- 划(74758)
- 自然科学基金(74119)
- 资助(68086)
- 编号(67570)
- 成果(56074)
- 部(52805)
- 重点(51802)
- 课题(48618)
- 发(48486)
- 创(47190)
- 教育部(46083)
- 国家社会(44673)
- 创新(44076)
- 大学(43431)
- 期刊
- 济(145599)
- 经济(145599)
- 研究(105370)
- 中国(71944)
- 教育(59527)
- 学报(50292)
- 财(49531)
- 科学(47727)
- 农(45628)
- 管理(45390)
- 大学(39603)
- 学学(35980)
- 技术(35351)
- 农业(31729)
- 融(27199)
- 金融(27199)
- 财经(25575)
- 经济研究(24520)
- 经(22110)
- 业经(21165)
- 问题(19257)
- 业(18623)
- 技术经济(18258)
- 贸(18229)
- 统计(17023)
- 世界(16207)
- 国际(16015)
- 职业(15703)
- 坛(15218)
- 论坛(15218)
共检索到5011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孙百才
9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收益率呈现出逐年提高的趋势,本文从技术进步的人力资本偏向性的角度给出了新的解释。中国教育收益率逐年提高是技能型偏好型技术进步的结果,劳动力市场对高技能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为教育收益率逐年提高提供了新的解释。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许学军
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形成依赖于主体对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与成本的估计,是对"成本——收益"核算的结果。人力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提升了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引致了人力资本投资增加,有利于人力资本形成,但也拉大了高低技能劳动力间的收入差距,降低了低技能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能力,阻碍了人力资本有效形成。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朱琳 汪波 徐波
借助不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利用1985—2013年中国的相关数据,测算了中国技术进步的总体偏向性以及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和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的变化速率。结果表明:资本与劳动的替代弹性约为0.402,资本与劳动呈现互补特征,且中国的技术进步呈资本偏向性。指出:从技术进步偏向看,独立自主的发展方针、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以及资本和技术的缺乏共同导致了目前中国的技术进步偏向;中国工业化向高技术发展仍会加强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性,并将引发一系列问题。认为短期内中国仍需维持一定规模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应大力发展人力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于洪霞
由于终身收入难以获得,在实证分析中以当期收入替代终身收入是研究领域的普遍做法,有研究表明这种替代会造成生命周期偏误,在估计教育收益率的过程中,生命周期偏误可能是比内生性偏误更严重的问题。本研究将对以当期收入估计的中国教育收益率进行元分析,对其中可能存在的生命周期偏误进行评估,对教育收益率的长期变动趋势进行再认识。结果表明,现有研究得到的我国教育收益率增长趋势,可能有很大一部分要归因于人口老龄化导致的样本平均年龄增长。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雷钦礼
本文构建了一套系统测算要素偏向性技术进步的方法,不仅可以计算出每年资本增强型和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各自的速率和技术进步的整体偏向性,而且还深化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使用这一方法对我国1991-2011年经济增长过程中技术进步偏向性的测算表明,这一时期我国劳动的生产效率逐年提升,而资本的生产效率却在1995年以后逐年下降,技术进步表现为资本使用和劳动节约型;相对于经济增长率,我国1995年以后大部分年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都很低,凸显了我国技术创新的能力不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推动的特征。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邓峰 丁小浩
本研究采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1989-2009年的追踪数据,使用多层线性交互分类模型估计了全国教育收益率的总体变化趋势,并通过引入宏观经济发展指标来考察教育收益率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全国教育收益率并没有延续以往快速稳定增长的势头,中国市场转型过程中的制度变革和经济结构变化对教育收益率的变动都有显著影响。由于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本研究还比较了城镇和农村地区教育收益率变动趋势的差异,农村地区教育收益率先高后低反映了我国先农村后城市的改革开放进程。
关键词:
教育收益率 趋势分析 追踪数据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李实 张钰丹
本文通过对人力资本理论和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方式,如在职培训、健康、迁移、教育及其回报率的相关文献的回顾,梳理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脉络。人力资本理论对于解释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增长和分配,工资差异及其变化发挥重要的作用。与以往文献不同的是,本文指出在估计中国教育收益率方面需要注重数据的适用性问题。本文的研究发现:(1)未来人力资本的研究的范围需要扩展至学龄前儿童的人力资本投资方面;(2)研究内容需要结合中国的城乡和地区差异特点进行更加细致的研究;(3)人力资本测量上在解决内生性方面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
人力资本 教育收益率 健康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钱争鸣 易莹莹
本文分别运用参数和半参数估计方法,就如何更准确有效测度中国教育收益率作深入探讨。利用CHNS数据对我国1989年至2006年的教育收益率进行估计,并采用Hausman检验法对两种估计方法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从估计效率看,前者比后者的效率更高;但从估计效果看,后者才是一致性估计。而且我们发现虽然教育收益率整体呈逐渐增加趋势,但与实物资本收益率相比仍偏低。中国的教育和劳动力市场亟需加大投资和改革力度。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于洪霞
在估计教育收益率的过程中,使用当期收入替代终身收入所造成的生命周期偏误可能比内生性偏误更严重。现有纠正生命周期偏误的研究,主要使用欧美长期面板数据进行,由于长期面板数据不易获得,探索有限数据条件下如何纠正生命周期偏误就很重要。本研究使用中国家庭健康与营养调查的短期面板数据,测算其收入接近终身年平均收入的代表性年龄段,以代表性年龄段的收入作为终身收入代理变量估计中国教育收益率。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其收入接近终身年平均收入的代表性年龄段在37~38岁,滞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当期收入的教育收益率估计结果在2000年之前可能存在低估,之后可能存在高估。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黄凌云 杨秀苔 冉茂盛
论文运用GTAP理论分析框架,对中间投入的物化技术溢出与要素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在该理论假设的框架下进行实证模拟。模拟结果首先验证了第二产业的中间投入产生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第三产业的中间投入产生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的假设;其次,模拟结果表明北美第二、三产业的技术进步对中国所有产业的技术进步均有促进作用,其中第二产业的作用强于第三产业的作用程度。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静 楠玉
本文解释了中国人力资本规模大幅度提升,而自主创新迟滞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人力资本与研发投入错配是导致自主创新受阻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人力资本与研发投入的匹配程度可以引致与要素稀缺(丰裕)类似轨迹的偏向型技术进步方向;基于OLS估计和分位数估计发现,提高人力资本与研发投入的匹配程度既可以引致技术进步是资本偏向型的,还可以引致技术进步偏向于技能劳动力要素。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白俊红 张艺璇 卞元超
本文利用中国高校扩招这一外生性政策冲击,构造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系统评估了人力资本扩张对中国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影响效应与机理。研究发现,中国高校扩招所引致的人力资本扩张,有效地推动了中国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且其内在机制在于,人力资本扩张显著地提升了城市高技能劳动力供给,从而使得技术进步朝着丰富要素的方向发展,推动了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研究还发现,人力资本扩张对中国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且在受高校毕业生冲击较大、人力资本与科研投入匹配度较高以及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这一影响更为明显。本文结论为深刻理解人力资本扩张的技术进步效应,进而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姚毓春 袁礼 王林辉
探寻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原因对于解决中国要素收入分配结构失衡问题尤为关键,本文先从行业结构视角剖析工业部门要素收入份额变化,再利用CES生产函数下的三方程标准化系统法,估计1985—2011年工业部门要素替代弹性,测算技术进步偏向性及其对要素收入份额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工业部门要素收入份额的变化路径由技术进步偏向性所主导,行业结构的作用有限;整体而言,工业部门技术进步朝偏向于资本的方向发展,引致资本收入份额的上升和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且表现出阶段性特征,其中1985—1996年工业和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明显偏向于劳动,带动劳动收入份额分别提升0.0504和0.0570,1997—2011年工业和制...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李平 吴雪松 王天琛
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构和农业技术进步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如何实现要素投入与技术进步方向的匹配以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成为关键问题。本文在考虑农业生产投入结构的基础上,基于标准化CES生产函数推导出包含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和资本深化程度的ATFP函数,系统刻画了偏向性技术进步、资本深化与要素效率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与基期相比,我国农业部门的资本深化水平与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均出现了较大增长,资本深化与技术进步偏向的匹配关系会显著影响二者交互效应的大小和方向,交互效应进一步对ATFP产生正向或负向的影响,这种影响也会因为省份和农业主产区间要素投入结构和要素效率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本文同时也解释了1985年至今我国农业要素投入结构变化与ATFP相对稳定的矛盾所在,为农业进一步发展及当前农业要素投入结构下ATFP的提高提供了一定启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孙焱林 温湖炜
本文在CES总量生产函数假定下,采用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法估算了中国各省份在1978—2012年期间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要素效率增长率以及希克斯技术进步偏向指数和哈罗德技术进步偏向指数。结果表明:中国各省份要素替代弹性介于0.716~2.752之间,但大部分省份的要素替代弹性略小于1,资本与劳动总体呈互补;平均而言,各省区劳动效率增长速度普遍大于资本效率增长速度,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使用;从趋势看,技术进步的资本使用偏向并不明显,因此技术进步偏向解释中国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的能力有限。
关键词:
偏向技术进步 要素替代弹性 要素效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