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84)
- 2023(8513)
- 2022(6804)
- 2021(6924)
- 2020(5439)
- 2019(12559)
- 2018(12526)
- 2017(21121)
- 2016(12534)
- 2015(14503)
- 2014(14673)
- 2013(13743)
- 2012(12884)
- 2011(12285)
- 2010(12369)
- 2009(11034)
- 2008(10753)
- 2007(9639)
- 2006(8565)
- 2005(7879)
- 学科
- 济(43703)
- 经济(43655)
- 管理(27095)
- 中国(21848)
- 业(21497)
- 教育(20486)
- 方法(17239)
- 企(16810)
- 企业(16810)
- 学(15817)
- 数学(14846)
- 数学方法(14701)
- 理论(11494)
- 农(11488)
- 贸(10106)
- 贸易(10100)
- 易(9950)
- 制(9624)
- 财(8968)
- 技术(8436)
- 业经(8208)
- 发(8202)
- 教学(8163)
- 体(8154)
- 银(7724)
- 银行(7700)
- 行(7572)
- 融(7331)
- 金融(7324)
- 和(7095)
- 机构
- 大学(180029)
- 学院(171223)
- 研究(71875)
- 济(69606)
- 经济(68175)
- 管理(55461)
- 中国(48514)
- 理学(46759)
- 理学院(46081)
- 管理学(45280)
- 管理学院(44917)
- 京(41202)
- 科学(41103)
- 所(36349)
- 范(33554)
- 研究所(33390)
- 师范(33288)
- 教育(31866)
- 财(30815)
- 中心(29778)
- 师范大学(27676)
- 北京(27413)
- 农(26721)
- 江(25896)
- 院(25674)
- 财经(24445)
- 经济学(23151)
- 经(22582)
- 业大(22129)
- 技术(21571)
- 基金
- 项目(111151)
- 研究(89216)
- 科学(88717)
- 基金(78817)
- 家(69492)
- 国家(68821)
- 科学基金(56359)
- 社会(55374)
- 社会科(52196)
- 社会科学(52190)
- 教育(48351)
- 省(40804)
- 基金项目(39390)
- 划(38043)
- 编号(37532)
- 成果(35215)
- 自然(32464)
- 资助(32185)
- 自然科(31725)
- 自然科学(31709)
- 自然科学基金(31176)
- 课题(29419)
- 部(27728)
- 重点(26858)
- 发(25071)
- 教育部(24395)
- 年(24050)
- 中国(23812)
- 国家社会(23604)
- 创(23305)
共检索到2765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孟照海
自主知识体系是一个具有自身逻辑、生成机理和内在规定的知识生产、积累和应用体系。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既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也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激发教育发展动力和活力的思想先导。中国教育学知识体系的自主性是一种“嵌入性自主”,是在中国与世界、知识与实践、体系与问题、政策与学术的多重互动中生成的。从内在的逻辑建构与外在的社会建构来说,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可分为知识本体层面的理论建构、文化价值层面的意义建构、学科地位层面的制度建构和社会地位层面的生态建构。建构自主的知识体系,要明确什么知识、谁的知识、谁生产知识、谁使用知识,把握理论、文化、制度和社会四重逻辑。在理论逻辑中重视原创性和系统性,在文化逻辑中重视主体性和创造性,在制度逻辑中重视学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在社会逻辑中重视实用性和可信性,最终促进知识增长、文化自觉、学科建设和知识应用。教育强国建设只有在知识体系这一底层逻辑上实现主体性和自主性,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发展的系统性跃升和质变。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郭丹丹
建构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增强教育研究的理论自觉,是当代教育学者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同时更需要几代学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教育学论纲》作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阶段性成果,一经发表,便引起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2023年5月15日,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座谈会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召开,十余位教育等领域的学者就如何建构新时代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展开研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政涛 周颖
教育学理论贡献的核心是知识贡献。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有效的知识供给,是中国教育学的时代使命与责任,也是自身知识增长的重大机遇。针对"缺本学科的知识"、"缺本土性的知识"、"缺本时代的知识"等中国教育学知识存在的困境与难题,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人本化"、"用得上"、"独特性"、"体系化"和"引领性"的高质量教育学知识,成为发挥"阐明教育事理"、"引领价值理念"、"反思现实问题"、"推动问题解决"、"融合学科视野"、"预测未来趋势"、"提升创新能力"和"表达中国话语"等具体功能的知识,是时代对中国教育学知识供给的新要求。
关键词:
高质量教育 体系 中国 教育学 知识供给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炜
构建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应坚持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准确把握和遵循不同类型学科划分的逻辑和价值取向,结合高等教育实际不断拓展研究内容,完善问题导向和多学科研究范式,科学界定学科边界,推动学科交叉和融合,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深化改革创新,客观开展中美教育学研究生比较,凸显中国特色,打造高等教育学的中国式研究范式、话语体系和学科体系,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翟锦程
逻辑是具有工具性的论证科学,作为西方哲学的基础从古至今与其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而现在的中国逻辑(一般称为“名辩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近代以来比照西方传统逻辑的教学体系而构造的,对中国传统哲学并不能起到逻辑于西方哲学那样的基础作用。本来意义上的中国逻辑是基于中国传统学术与文化这一特定的思想生态,在名实关系、物类关系、象物关系的基础上,以正名为目的、以类为基础、以推类为方法,对名及其相关问题进行的考察与研究。中国逻辑通过察实、分物、归类进而正名,归类的依据是类的同异,基本方法是从名到类、从类到名的推类,而且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演变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
知识体系 正名 中国逻辑 推类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刘尚希
财政学在世界各国有共性的一面,也有特色的一面,这与不同国家的底层逻辑相关。要形成中国特色的财政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必须从财政学的底层逻辑入手:树立不确定性是世界的基本性质的世界观,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观,构建促进公共风险最小化的风险国家观。只有从世界观、发展观和国家观三个基本问题来创新财政学的底层逻辑,才能回答好“财政究竟是什么”“财政应该干什么”“财政与市场、社会的关系以及央地关系”等问题,为构建财政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打好基础。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孙元涛
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议题的提出,意味着发展中的"中国教育学",正试图逐渐摆脱对于外来学术的"学徒状态",逐渐提出其本己的"自律性"要求。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建构,在其现实意义上是民族复兴的宏观愿景在具体学科中的回响和表达;它从逻辑上内在地包含着"全球化·本土化"框架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问题;它在学术史方面植根于从"教育学中国化"到"创建中国教育学"的学科发展的民族性自觉中。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建构,需要研究主体以清晰的话语意识,回归中国教育学话语创生的文化之源,在"话语的教化"中积累话语创新的力量。作为一个由自觉意识引领的、审慎的渐进性学术探究和积淀,中国教育学话语创新和话语体系建构,需警惕本土意识的"绝对化"、教育学建设的"去学科化"和话语体系构建的"空心化"。
关键词:
中国教育学 话语体系 价值证成 通达路径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余清臣
在教育学的发展历史中,是否坚持为教育实践服务以及如何为教育实践服务的实践取向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基本问题,不同时期的教育学研究在此问题上持有不同的立场。面对自身的价值危机,现代教育学体系需要实现更为彻底的实践取向,即在整体上转变为实践教育学体系,为情境性、自由性教育行动提供支持应成为整个教育学体系的根本取向。实践教育学体系在逻辑上应该包括提供教育认识的教育学板块和支持具体教育行动的教育学板块,可以分别称为教育认识论与教育行动论。从现代教育学体系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发展实践教育学体系需要重点建设为情境性、自由性教育实践提供明智建议的教育行动论,并在关注教育复杂性的背景下加强对教育的整体认识。
关键词:
实践教育学体系 教育认识论 教育行动论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金紫薇 邓友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流动规模不断增大,“乡土中国”向“流动中国”的转变势不可挡。进入新时代,在两个大局的双重叠加和相互激荡下,中国教育呈现四种新的流动趋势:从出国留学向国内就学的流动、从体制外就学向体制内就学的流动、从乡村就学向城镇(县城+都市圈)就学的流动以及毕业生从低收入群体向中等收入群体跨越的流动趋势。中国教育的四大流动趋势实际上是对教育资源体系的大调整,深刻塑造和改变着当前中国的教育版图,使国际与国内、国家与市场、城镇与乡村以及不同阶层之间展开了复杂的互动和博弈,对中国教育发展带来诸多新挑战。为此,通过探索人才“在地”双培养模式、优化支撑公共教育的服务体系、构建圈层融合的城乡教育发展新格局、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竞争力措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
两个大局 教育 流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晓云 青平
构建自主的粮食安全知识体系与话语体系,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应有之义,是让世界读懂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对话工具。新时期粮食安全新思想与实践路径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知识体系,进行理论创新,形成粮食安全话语体系,提供了指引和广阔的现实背景。同时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也迫切需要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知识体系,并用创新发展的理论指导实践。文章在凝练粮食安全理论创新,夯实粮食安全知识体系,构建具有文化价值、理论与实践逻辑自洽的话语体系方面进行了探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晓云 青平
构建自主的粮食安全知识体系与话语体系,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应有之义,是让世界读懂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对话工具。新时期粮食安全新思想与实践路径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知识体系,进行理论创新,形成粮食安全话语体系,提供了指引和广阔的现实背景。同时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也迫切需要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知识体系,并用创新发展的理论指导实践。文章在凝练粮食安全理论创新,夯实粮食安全知识体系,构建具有文化价值、理论与实践逻辑自洽的话语体系方面进行了探讨。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邬大光 郭玉婷
高等教育学知识体系的建构是深受时代特征影响的动态过程,它不仅是历史与现实交织的结果,也是历时性与共时性互动的产物。在时代特征背景下,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从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视角阐明了其中的复杂性,提出了重构高等教育学知识体系的方法论,包括辩证处理知识体系的时代性与超前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工具性与思想性、模仿性与自主性。
关键词: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学 时代特征 知识体系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沈忠华
学科的“开放性”对高等教育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为高等教育学知识体系“自主性”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开放性”为高等教育学知识体系“自主性”发展提供了外部动力和资源,使其能不断吸收新的思想、理论和方法,从而保持活力和创新性。而知识体系“自主性”则是高等教育学“开放性”学科属性得以实现的基础。只有具备“自主性”,高等教育学才能有效地筛选、整合和应用外部信息,进而实现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和创新。在学科“开放性”视角下,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自主建设是实现高等教育学知识体系“自主性”的基本路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栋
学科体系勾勒学科成长的演变面貌,体现学科内外的整体结构,回应学科发展的时代呼唤,彰显学科变革的学人智慧。作为教育学内外建制结构系统的学科体系,始终处于经典标准与新型框架、知识演进与社会需求、一家之言与百家争鸣的内外张力。在满足学理化与特色化的理论建构、科学化与引领化的制度建设、公益化与互益化的组织建造等前提条件的基础上,需要持续回应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当如何等问题。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的基本要素与规训逻辑表现为,学科立场层面“自主—开放”的内在规约,学科主体层面“全球—在地”的网络集群,学科内容层面“求理—致用”的核心议题,学科方法层面“多元—适切”的分析逻辑,学科文化层面“分化—聚合”的学脉赓续。探索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的可能路径,需要通过突破学科规训、转化学科视角、激活学科想象,增强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描绘现代化教育道路的解释力、回应中国化教育问题的变革力、贡献国际化教育方案的创造力。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旭东 蒋玲玲
任何学术话语体系都源自一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习惯和理论的建构。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的教育话语体系经历了教育学教科书改革、教育原理研究、与当代西方教育理论对话、反思问题化、教育学术话语中国化等阶段,但属于自己的学术话语还需假以时日。教育实践是教育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物质基础,丰富的现实生活是教育学术话语体系的支撑。在构建当代教育学术话语体系的过程中,要坚持问题导向,用自己的话语解读当代中国教育实践变革,以批判反思的方式准确揭示教育实践变革的内在逻辑,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
关键词:
教育 学术话语体系 创新 构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