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07)
- 2023(13787)
- 2022(11310)
- 2021(10516)
- 2020(8350)
- 2019(19128)
- 2018(18690)
- 2017(33784)
- 2016(19196)
- 2015(21448)
- 2014(21036)
- 2013(20419)
- 2012(19317)
- 2011(17819)
- 2010(17760)
- 2009(15875)
- 2008(15477)
- 2007(13723)
- 2006(12375)
- 2005(11399)
- 学科
- 济(80900)
- 经济(80822)
- 业(43918)
- 管理(43226)
- 中国(32700)
- 方法(30054)
- 企(29428)
- 企业(29428)
- 数学(27235)
- 数学方法(27056)
- 农(25400)
- 地方(20495)
- 教育(20052)
- 贸(18194)
- 贸易(18180)
- 财(18178)
- 农业(17942)
- 易(17714)
- 业经(16929)
- 学(16006)
- 发(14514)
- 制(13579)
- 银(13486)
- 银行(13443)
- 融(13184)
- 金融(13184)
- 行(13117)
- 环境(12782)
- 技术(12533)
- 地方经济(11619)
- 机构
- 大学(269360)
- 学院(265502)
- 济(116328)
- 经济(114331)
- 研究(104928)
- 管理(91812)
- 理学(78931)
- 理学院(77881)
- 管理学(76631)
- 管理学院(76130)
- 中国(74701)
- 科学(61700)
- 京(59528)
- 所(53678)
- 财(49998)
- 研究所(49065)
- 农(48873)
- 中心(44856)
- 范(43928)
- 师范(43502)
- 财经(39743)
- 江(39539)
- 业大(39119)
- 北京(39111)
- 农业(38338)
- 经济学(37568)
- 院(37142)
- 经(36582)
- 师范大学(35786)
- 教育(34938)
- 基金
- 项目(175776)
- 科学(140214)
- 研究(131042)
- 基金(127115)
- 家(112695)
- 国家(111638)
- 科学基金(93529)
- 社会(85732)
- 社会科(81241)
- 社会科学(81226)
- 省(67174)
- 基金项目(65952)
- 教育(65347)
- 划(59647)
- 自然(57496)
- 自然科(56219)
- 自然科学(56201)
- 自然科学基金(55240)
- 编号(51896)
- 资助(51454)
- 发(44064)
- 成果(43683)
- 重点(41418)
- 部(41206)
- 课题(39519)
- 创(37002)
- 国家社会(36291)
- 教育部(35725)
- 发展(35486)
- 展(34901)
共检索到4163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张世伟 诺敏 赵芳
近十多年来,我国本科及以上教育水平家庭收入与其他教育水平家庭收入之间的差距绝对额在不断拉大,因此,劳动力市场上由教育水平差距产生的收入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是否拥有大学学历会产生显著的劳动收入差异。源于教育水平差异的工资收入差距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教育水平和生产率的关联性。在劳动力市场上,较高的教育投资回报率会引导个体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水平,较高的教育水平与较高的生产率水平相联系。我国当前应采取相关政策投资教育、促进教育发展、增加劳动市场上高学历劳动者的数量、降低高学历劳动者的供求均衡价格,这样才会不断缩小来源于教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张世伟 诺敏 赵芳
近十多年来,我国本科及以上教育水平家庭收入与其他教育水平家庭收入之间的差距绝对额在不断拉大,因此,劳动力市场上由教育水平差距产生的收入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是否拥有大学学历会产生显著的劳动收入差异。源于教育水平差异的工资收入差距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教育水平和生产率的关联性。在劳动力市场上,较高的教育投资回报率会引导个体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水平,较高的教育水平与较高的生产率水平相联系。我国当前应采取相关政策投资教育、促进教育发展、增加劳动市场上高学历劳动者的数量、降低高学历劳动者的供求均衡价格,这样才会不断缩小来源于教育水平差异的收入差距。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邹红 喻开志
本文建立了一个包含人力资本人口分组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劳动收入份额、收入差距与总消费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使用1990—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动态GMM估计方法,重点检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对中国居民消费率的影响,揭示了中国消费率偏低的动态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劳动收入份额和城乡收入差距是居民消费增长缓慢最根本的原因;城市化水平、消费习惯形成和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消费率也有重要的潜在影响;提高劳动要素份额具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尽管使用了不同的识别方法与计量技术并控制了其他潜在影响居民消费率的各种因素,本文的结果依然基本稳健。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王艳真 李秀敏
利用中国1996~2012年数据,建立纳入分布滞后的联立方程组模型,使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教育扩展、教育不平等和收入分配差距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教育不平等对收入分配差距的长期影响为正,收入分配差距对教育不平等的长期影响也为正,其中收入分配差距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更大;教育不平等和收入分配差距对教育扩展的影响均为负,其中教育不平等对教育扩展的影响更大;教育扩展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呈倒U型,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为负。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江剑平 朱雪纯 葛晨晓
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的决定性因素,而劳动收入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长期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按劳分配原则,但按劳分配仍然会在劳动者之间拉开差距,形成劳动收入差距。劳动收入差距扩大是否会抑制居民消费率?理论分析认为,劳动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率存在倒U型关系,劳动收入差距扩大在一定限度内会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增大劳动收入规模,进而提升居民消费率,超过一定限度则会抑制居民消费率。基于1998—2017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城乡劳动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劳动收入差距扩大1倍,则居民消费率将提升2个百分点;(2)劳动收入差距的平方项系数显著为负,说明二者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3)劳动收入差距低于3.65倍时,其扩大1倍可提升劳动生产率1.174万元/人,劳动生产率提升会扩大劳动收入规模,劳动收入规模扩大会进一步提升居民消费率;(4)比较分析表明,城乡收入差距中的劳动收入差距是影响居民消费率的决定性因素,非劳动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小且不显著。因此,一定限度内的劳动收入差距符合按劳分配原则,也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积极性的调动和居民消费率的提升,当前需要缩小的是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为核心的非劳动收入差距。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铮 房国忠 咸星兰
城乡劳动收入差距的存在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其合理程度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城乡二元结构。文章以1978-2013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以钱纳里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趋势的国际标准为基础,构建出一个反映二元对比系数与城乡劳动收入比值之间的关系模型,计算出符合该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准的城乡劳动收入比值,并与实际比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阶段城乡劳动收入差距的合理程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斌开 杨依山 许伟
基于中国居民营养和健康调查数据,本文利用最近发展起来的夏普里值分解方法,结合Heckman两步法,定量考察了1990—2005年间性别、教育、地区和经验等因素对中国城镇居民劳动收入差距及其演变的贡献。研究发现:(1)选择性偏误对于研究城镇居民劳动收入差距的影响不容忽视;(2)地区差异对劳动收入差距的贡献趋于上升;(3)教育的贡献总体上趋于增大;(4)经验的贡献持续下降。进一步分析表明,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所有制结构变迁、工资制度改革等制度性因素,以及经济增长过程中快速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是1990—2005年间城镇居民劳动收入差距变化的重要原因。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杜鹏
教育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在理论上是不确定的,实证分析上也未达成一致的结论。本文利用中国1995-2002年间的教育和收入分配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目前中国教育的拓展是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教育拓展随着教育年限的延长起了扩大收入差距的作用,教育分布的平等化并没有改变这一趋势,这与传统的理论和前人的研究不同。
关键词:
受教育年限 教育差距 收入差距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闫里鹏 牟俊霖 王阳
基于CHIP2002年、2013年和2018年城镇劳动者的数据研究发现,创新活动会扩大中国城镇地区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差距并且是除了教育和年龄以外最为重要的贡献因素,但扩大作用在不断减弱,表现为单位GDP专利授权数每提升一个单位导致劳动收入的Gini系数上升幅度下降。此外,创新活动主要通过禀赋效应使高收入人群内部的劳动收入差距扩大,且没有证据表明创新活动会通过歧视效应扩大低收入群体相对其他收入群体的劳动收入差距,更没有证据表明创新活动会将低收入劳动群体挤出劳动力市场。创新活动通过与年轻劳动者或受过高等教育劳动者结合,使高收入人群内部的劳动收入差距扩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吴德刚
一、关于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地区间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中国国情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各地区的教育事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各级各类教育都比改革开放前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各地区教育...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焦音学 柏培文
在中国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探讨劳动收入占比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的影响,以及对于经济发展质量的作用。研究显示,劳动收入占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U型变化,与收入差距具有负向线性关系,并且目前劳动收入占比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主要来源于中部与西部地区。叠加影响后,劳动收入占比对经济发展质量具有正向的经济效应,提高劳动收入占比有利于发展质量提升。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黄志 程翔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劳动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其对劳动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的效应仍处于探索阶段,且定量评估不足,缺少行业层面的经验证据。本文基于Acemoglu&Restrepo(2018)的人工智能技术模型,并引入行业人工智能发展的非对称性变动,从智能渗透和边界延展两方面分析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水平与技能收入差距的影响及机理,并通过2003—2020年中国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水平和技能收入差距具有显著影响。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提高劳动收入水平,缩小技能收入差距。(2)人工智能对低技能劳动收入水平的冲击显著大于对高技能劳动收入水平的冲击。(3)人工智能通过提升高低技能劳动力就业水平增加劳动收入水平,缩小技能收入差距。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技术创新 劳动收入 收入差距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焦音学 柏培文
研究目标:三大产业劳动收入份额与经济增长、收入差距的影响关系。研究方法:基于新古典内生增长理论构建理论模型,采用GMM方法实证分析,并通过收入分解方法延伸讨论劳动收入份额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劳动收入份额与经济增长呈"U"形和拟线性趋势,与城乡收入差距为线性和拟线性趋势。第一产业需要增加资本投入,第二、三产业需要提高劳动收入。城乡内部及总体收入差距主要源于第二、三产业,提升劳动收入水平普遍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但资本收入水平提升仅有助于西部地区收入差距缩小。研究创新:从产业内、产业间和总体三个层面完成劳动收入份额对经济增长、收入差距影响的考察。研究价值:从劳—资收入分配视角为转型阶段地区和产业差异化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支持。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饶晓辉
本文在对中国教育发展和实际投资、实际收入的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中国1952-2004年的实际数据,首次运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人力资本的存量、实际收入和实际投资三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人力资本对实际收入和实际投资具有显著的正面效应,人力资本、实际收入与实际投资之间存在长期关系;基础教育是实际投资和收入的格兰杰原因;教育相对于实际投资而言在解释实际收入时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实际投资 经济增长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李祥云 刘慧 陈芸
本文运用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我国教育扩展、教育分布对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我国教育扩展和教育分布均对收入差距产生了重要影响,教育分布越平等,居民收入差距越小,而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居民收入差距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目前我国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处于"倒U"曲线的左边。从长远来看,促进教育分布公平和扩大中高等教育规模都能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关键词:
教育扩展 教育分布 居民收入差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