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71)
- 2023(9714)
- 2022(8310)
- 2021(8449)
- 2020(6962)
- 2019(16784)
- 2018(16946)
- 2017(29667)
- 2016(17434)
- 2015(20262)
- 2014(20450)
- 2013(18964)
- 2012(17344)
- 2011(16081)
- 2010(16400)
- 2009(14570)
- 2008(14289)
- 2007(12416)
- 2006(11103)
- 2005(10453)
- 学科
- 济(61757)
- 经济(61699)
- 管理(34832)
- 业(31385)
- 方法(28726)
- 数学(26468)
- 中国(26347)
- 数学方法(25872)
- 企(24714)
- 企业(24714)
- 教育(23172)
- 农(16160)
- 理论(15127)
- 制(13757)
- 贸(13641)
- 贸易(13633)
- 易(13384)
- 教学(13371)
- 学(13052)
- 财(12537)
- 业经(11569)
- 体(10590)
- 银(10343)
- 银行(10329)
- 行(10085)
- 融(9922)
- 金融(9920)
- 农业(9768)
- 发(9433)
- 技术(9102)
- 机构
- 大学(229219)
- 学院(224548)
- 济(91615)
- 经济(89687)
- 研究(88909)
- 管理(76491)
- 理学(65015)
- 理学院(64140)
- 中国(62891)
- 管理学(62594)
- 管理学院(62157)
- 京(52147)
- 科学(50359)
- 所(45145)
- 财(41267)
- 研究所(41107)
- 范(40527)
- 师范(40267)
- 中心(37956)
- 教育(37288)
- 北京(35258)
- 江(34077)
- 农(34024)
- 师范大学(33089)
- 院(31776)
- 财经(31717)
- 经(29256)
- 技术(29096)
- 业大(28946)
- 经济学(28783)
- 基金
- 项目(143904)
- 研究(114135)
- 科学(113907)
- 基金(100338)
- 家(87555)
- 国家(86722)
- 科学基金(72473)
- 社会(68466)
- 社会科(64567)
- 社会科学(64554)
- 教育(63011)
- 省(55365)
- 基金项目(50523)
- 划(50011)
- 编号(48865)
- 自然(44382)
- 自然科(43427)
- 自然科学(43419)
- 资助(43210)
- 成果(42935)
- 自然科学基金(42668)
- 课题(38457)
- 部(35063)
- 重点(34820)
- 发(32142)
- 年(31704)
- 教育部(30899)
- 创(30320)
- 性(29553)
- 大学(29107)
- 期刊
- 济(99907)
- 经济(99907)
- 研究(82873)
- 教育(67214)
- 中国(62372)
- 学报(32020)
- 农(30688)
- 财(30419)
- 管理(30224)
- 科学(30223)
- 技术(26397)
- 大学(25936)
- 学学(22298)
- 农业(21442)
- 融(20133)
- 金融(20133)
- 职业(18820)
- 经济研究(17459)
- 财经(16212)
- 经(14211)
- 业经(13531)
- 业(13433)
- 贸(13247)
- 世界(12673)
- 国际(12510)
- 坛(12471)
- 论坛(12471)
- 技术教育(12436)
- 职业技术(12436)
- 职业技术教育(12436)
共检索到3660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坦 梁传杰
在中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设置15周年之际,全面认识其改革的历史进程、内在机制与发展方向等问题,对促进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制度变迁理论构建中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的分析框架,认为中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经历了酝酿奠基、试点实施和全面推广三个时期。在这过程中,它遵循着特定的改革机制。这种机制固然有其优势,但现阶段遇到了困境:三个主体的位置有待进一步理顺,强制力和诱导力的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路径依赖的窠臼有待进一步突破。展望未来,教育行政部门、教指委和培养单位三主体需各就其位,凝聚改革最大合力;既要增强强制性改革的强制力,又要提升诱致性改革的诱导力;坚持连续性渐进式改革,推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陆靖 束金龙 赵坚
介绍了上海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情况。上海市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和专业素养提升为重点,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任职资格衔接为突破口,探索开展以"六化"为核心的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
关键词:
专业学位 研究生 培养模式 职业资格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李明德 刘婵君
从招生情况、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实践环节与师资结构五方面对我国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进行梳理,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特色不明显、快速发展与整体办学模式趋同、尚未跳出"学术型"培养模式的教学框架;提出借鉴他国经验,通过实行"校媒联合、产学并举"的办学模式、"小众培养、特色制胜"的方向设置模式、"术业专攻、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与考核方式以及"跨界联合、三师辅导"的教师配置模式,构建起新型的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章晓莉 郁诗铭
指出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课程教学体系不合理、"双导师制"没有充分发挥实际效用、评价模式学术化、内外沟通互动机制不畅等问题。提出了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健全落实"双导师制",创新质量评价标准,建立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等方面的对策。
关键词:
专业学位 研究生教育 培养模式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李森 王振华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三部分,以此三要素来对比分析我国与美国的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总结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理出目前我国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落实培养目标,细化落实程序;改革招生入学,强化责任承担;以实践为导向,调整课程与教学;增强培养方式的灵活性,打造导师指导特色;革新培养评价,严格学位授予。
关键词:
教育专业学位 教育博士 教育硕士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袁钢 何欣 万青
为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法治人才,加快发展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增设法律博士学位条件已经成熟,急需落实法律博士学位设置的具体工作和步骤。培养法律博士生应采用高校与行业联合培养的协同育人机制,招收法律实务部门在职人员,以培养法律实践领域的专家型人才为目标。根据法律博士学位定位,高校应当选择相应的行业合作机构,联合确定招录对象及资格条件,联合进行招录工作。结合法律博士学位特性,制定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含双导师制)、课程设置、学术研究、社会实践、学位论文等内容的培养方案,以强调实践导向、遴选合格导师、设置特色课程、提升研究能力、保障论文质量为抓手,加强法律博士生培养的全过程管理和质量保障,以践行协同育人机制。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胡玲琳 潘武玲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叶宏
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并存已是国内外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优化其培养模式成为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热点。本文以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为切入点,着重对两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本质特征及构成要素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比较。旨在建构两种各具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提供一些借鉴。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昕鹏
对教育法学博士学位论文的梳理与分析,不仅有助于厘清教育法学学科发展与研究生培养的历史脉络,同时也为该学科学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可资借鉴的方向。通过从学位论文年度产出量、培养单位分布、就读专业所属学科和关键词与研究主题等角度对教育法学博士论文进行的统计和分析显示,学科发展、博士培养与研究关注呈现密切联系;"群聚效应"与"遍地开花"的培养格局仍将持续;基础理论问题研究贯穿始终;重复研究问题理应受到一定重视;高等教育法律问题成为稳健型研究领域;境外比较研究尚有拓展空间;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或需加强。教育法学学科应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周艳荣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培养经验欠丰富,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备,教学师资队伍与业界联系不紧密,社会实践基地缺乏,内部管理体制和质量保障机制不健全,学位论文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为此,着重从保障机制建设,改革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国际化接轨,重视论文写作等方面研究探索,以保障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
关键词:
金融硕士 专业学位 培养模式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雷丽萍 王晓民 吕兆丰
介绍了首都医科大学为实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两轨合一",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中采取的一系列有效措施。实施"四证一金"的培养模式后,改革成效初步显现,并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考。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刘亚敏 胡甲刚
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力来源和动力机制进行分析。认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政治发展的牵引力和科技与教育融合发展的引领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外源动力;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进取力、教师群体的内驱力和学生群体的推动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源动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力机制包括动力激发机制、动力传导机制、动力聚合机制、动力协调机制和动力支持机制。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邓涛 孔凡琴
美国的教育博(The Doctor of Education degree,Ed.D.)专业学位教育面临的中心问题是其与教育学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 in Education,Ph.D.)教育在培养目标、入学标准、培养模式与师资队伍、课程设置与学习方式、学位论文与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着趋同性。围绕该问题的解决,美国近年来展开了一系列的论争,从而激发了美国和其他国家对教育博士(Ed.D.)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入思考。
关键词:
美国 教育博士 教育哲学博士 趋同 论争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刘永泽 赵合喜
作为我国高校会计研究生学位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简称MPAcc)教育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会计研究生学位类型单一、培养模式单一的状况,丰富和发展了我国会计研究生教育制度。但随着会计硕士招生规模扩大和结构的变化,会计硕士培养模式也需要创新。培养单位应从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考核与学位论文评价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以实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的目标。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顾洁 胡庆华 荆磊
药学博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为培养药学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创设了新平台。通过分析药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内涵与特征,借鉴国外知名大学药学博士生培养经验,从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体系、质量保障体系、职业衔接五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希望为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科学合理、具有实践导向、鼓励学生创新发展、多方协作培养的药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药学博士 专业学位 培养模式 研究生教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及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以上海“5+3”人才培养模式为例
拓展培养平台 创新培养模式 推进国际合作——中国农业大学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实践与探索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以合肥学院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
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性比较
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
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会计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美国法学教育中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以耶鲁大学法学院法律博士和法学博士培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