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76)
2023(8500)
2022(6953)
2021(6837)
2020(5482)
2019(12716)
2018(12500)
2017(21831)
2016(12642)
2015(14583)
2014(14467)
2013(13733)
2012(12865)
2011(11981)
2010(12065)
2009(10874)
2008(10552)
2007(9289)
2006(8350)
2005(7865)
作者
(31723)
(26261)
(26259)
(25462)
(16789)
(12520)
(12050)
(10275)
(10149)
(9353)
(8986)
(8833)
(8552)
(8325)
(8264)
(8204)
(7786)
(7710)
(7666)
(7563)
(6908)
(6236)
(6231)
(6080)
(5932)
(5876)
(5805)
(5767)
(5297)
(5214)
学科
(46007)
经济(45951)
管理(28233)
(25180)
中国(23036)
教育(19962)
(19323)
企业(19323)
方法(18380)
数学(16128)
数学方法(15973)
(12940)
(12308)
贸易(12297)
(12100)
(11245)
(10418)
(10122)
理论(9586)
业经(9360)
(9027)
银行(9022)
(8787)
(8504)
(8141)
金融(8141)
农业(8113)
地方(7233)
技术(7176)
发展(7167)
机构
大学(174514)
学院(166842)
(74700)
经济(73354)
研究(67875)
管理(56663)
中国(48651)
理学(47937)
理学院(47297)
管理学(46688)
管理学院(46320)
(39167)
科学(34795)
(34117)
(32702)
(32192)
师范(32062)
教育(30556)
中心(30096)
研究所(29501)
财经(27059)
师范大学(26779)
北京(26518)
(25337)
经济学(25032)
(24958)
(24375)
经济学院(22570)
(20782)
财经大学(20355)
基金
项目(105148)
研究(87317)
科学(86192)
基金(76934)
(65768)
国家(65129)
社会(56919)
科学基金(55219)
社会科(53853)
社会科学(53846)
教育(47482)
基金项目(38518)
(37128)
编号(35934)
(34942)
成果(33131)
资助(31287)
自然(30959)
自然科(30308)
自然科学(30301)
自然科学基金(29814)
课题(28112)
(27639)
重点(25437)
教育部(25107)
国家社会(24260)
(24110)
中国(23779)
(23723)
(23393)
期刊
(81528)
经济(81528)
研究(67671)
教育(51071)
中国(44438)
(24870)
管理(21943)
科学(20603)
学报(20431)
(18988)
大学(17586)
(17341)
金融(17341)
技术(16319)
经济研究(14641)
学学(14580)
财经(14305)
农业(13026)
(12664)
职业(12345)
(12224)
国际(11162)
世界(10968)
问题(10949)
业经(10639)
(9603)
论坛(9603)
图书(8578)
(8090)
技术教育(7944)
共检索到2755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巫锡炜  
使用第三期全国妇女地位调查数据,文章考察了教育结果不平等和机会不平等以及它们如何随着队列推移而变动的趋势。主要有两点发现:第一,不论男性还是女性,教育结果不平等程度均随着队列的推移而上升,但幅度呈减弱的趋势;该上升态势的原因主要在于,随着队列推移,初中升高中这一转换层级上的机会不平等程度不断上升,同时,处于该层级转换的人口比例提高、通过该层级转换的预期收益增加使得该层级的重要性也不断上升。第二,在所有队列中,男性的教育结果不平等始终低于女性,这主要是由于女性在不同转换层级上始终面临着更大的机会不平等,而各级转换重要性的性别差异随着队列推移已趋于消失。最后讨论了文章所具有的方法论和实质意义。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霍雨佳  
本文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年数据,基于纵向视角的代际流动理论和横向视角的机会不平等理论,对目前中国教育性别差异的形成机制及其变化趋势进行探索。运用代际流动理论模型的阶层线性模型(HLM)改进和机会不平等理论的系数衡量及夏普利分解,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教育代际流动系数总体为0.196,其中女性高于男性,且性别之间代际流动系数差距随年龄组减小而增大,女性教育"底部持久性"和男性教育"顶部持久性"的凸显共同加剧了教育不平等的性别差异。此外,性别因素贡献率也随父母教育背景的升高而降低,其中低等教育家庭性别差异最为严重,其影响仅次于户口。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邓峰  丁小浩  
本研究采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1989-2009年的追踪数据,使用多层线性交互分类模型估计了全国教育收益率的总体变化趋势,并通过引入宏观经济发展指标来考察教育收益率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全国教育收益率并没有延续以往快速稳定增长的势头,中国市场转型过程中的制度变革和经济结构变化对教育收益率的变动都有显著影响。由于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本研究还比较了城镇和农村地区教育收益率变动趋势的差异,农村地区教育收益率先高后低反映了我国先农村后城市的改革开放进程。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严兵  冼国明  韩剑  
基于2004和2008年经济普查细分行业数据,本文利用基于回归方程的夏普里值分解方法,定量分析了人力资本、行政垄断、外资比重、生产效率和市场垄断等因素对制造业行业工资水平以及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变动趋势。研究发现,2003~2008年,制造业行业收入差距逐年缩小,行业间人力资本差异是造成行业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且贡献趋于上升态势,行政垄断、企业平均规模、外资比重、资本密集度和盈利能力的影响排在第二梯队,行业贸易开放度的影响一直较小,而市场垄断程度和行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王艳真  李秀敏  
利用中国1996~2012年数据,建立纳入分布滞后的联立方程组模型,使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教育扩展、教育不平等和收入分配差距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教育不平等对收入分配差距的长期影响为正,收入分配差距对教育不平等的长期影响也为正,其中收入分配差距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更大;教育不平等和收入分配差距对教育扩展的影响均为负,其中教育不平等对教育扩展的影响更大;教育扩展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呈倒U型,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为负。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赵达  谭之博  张军  
本文利用不同收入群体消费支出结构差异,基于中国城镇住户调查丰富详尽的消费支出数据,同时修正了不同收入群体的报告误差和不同消费品支出的测量误差,重新测度了1993-2010年中国城镇地区消费不平等程度及其演变趋势。误差调整后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部分文献中"消费不存在瞒报"的假设存在较大问题,以修正后的中国城镇地区高、低收入群体平均消费总支出之比核算的消费不平等在18年间上升了67%,远大于直接使用原始消费总支出数据所得的36%。具体而言:时间趋势层面,消费不平等在1993-2007年经历了快速上升,2008年后有所缓解;群体分布层面,高收入群体与社会其他群体间的差异是消费不平等上升的重要推动力量;群体瞒报层面,2002年以来,相对于低收入群体,高收入群体存在严重的消费支出低报问题且低报程度保持稳定,而中等收入群体则存在轻微高报问题。本文为重新认识中国城镇地区消费不平等的演变趋势奠定了基础,有助于准确把握消费不平等程度,有的放矢地推行再分配政策。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赵达  谭之博  张军  
本文利用不同收入群体消费支出结构差异,基于中国城镇住户调查丰富详尽的消费支出数据,同时修正了不同收入群体的报告误差和不同消费品支出的测量误差,重新测度了1993-2010年中国城镇地区消费不平等程度及其演变趋势。误差调整后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部分文献中"消费不存在瞒报"的假设存在较大问题,以修正后的中国城镇地区高、低收入群体平均消费总支出之比核算的消费不平等在18年间上升了67%,远大于直接使用原始消费总支出数据所得的36%。具体而言:时间趋势层面,消费不平等在1993-2007年经历了快速上升,2008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赵心慧  
探讨教育的机会不平等可以为改善人力资本不平等、促进弱势儿童发展以及缓解代际传递等重要话题提供经验证据。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2002-2018年四轮数据,文章测算了中国教育机会不平等系数及其变化趋势,并估计了不同环境变量对教育机会不平等的贡献度。研究发现:近20年中国的教育不平等呈现下降趋势;而教育机会不平等也在2018年呈现较大降幅。其中,户口和父亲受教育年限是贡献较大的两个环境变量。随着时间推移,户口对教育机会不平等的解释力度逐渐减小,而父亲受教育年限的解释力度逐渐增大。从教育质量的角度出发,近年来家庭背景因素在解释上重点大学的机会不平等中占据主要地位。纳入努力变量的结果表明,努力的贡献度在2018年更高,即通过努力来消解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然而,努力仍未在高质量教育获得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较为全面地描绘了中国教育机会不平等变动趋势及其成因,为下一步在教育事业深化改革过程中推进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杨继东  
探究消费不平等对于理解中国居民经济福利不平等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92-2010年城镇居民调查数据,本文考察了居民消费不平等的演变趋势和原因。结果发现:1992年以来,中国居民总体消费支出不平等呈上升趋势;分类看,教育、娱乐和交通通讯消费支出不平等程度上涨幅度更大,而家庭设备用品和医疗保健消费不平等则呈下降趋势。通过分解收入不平等,我们发现临时收入不平等对消费不平等具有重要影响。这表明政策制定者应进一步完善消费信贷市场和社会保障,减少临时收入波动对居民消费不平等的冲击。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文晓国  
基于中国社会的城乡"二元"结构,本研究利用最近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数据,从城镇与乡村两个维度对近30年以来中国教育发展与教育平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除了中国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之外,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有:(1)教育不平等现象相对突出的省区也同样是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省区,而这些省区主要位于中国西部地区;(2)无论是教育发展还是教育平等,乡村都落后于城镇,而且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有扩大的倾向;(3)城乡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已经成为影响全国及各省区教育不平等最为重要的因素。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邓飞  傅文晓  
新中国70年的教育发展既表现为伴随时代发展不断提高的受教育年限与持续扩大的升学机会,也表现为城乡二元分隔衍生的结构性教育不平等,更交叠着省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的附加影响,综合刻画着我国教育不平等的复杂演变轨迹。采用CGSS数据建立多层次模型进行实证验证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总体教育不平等程度随时代发展而递减,但城乡人口结构性不平等程度却在起伏后扩大;省域教育不平等则既有区域内的趋同效应,又有省区间的显著差异;不同层级受教育者的升学机会主要受到教育扩张和优势群体机会享有比例的影响,目前高中教育是决定教育不平等未来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陈纯槿  郅庭瑾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年基线数据,从教育公平的视角考察和分析教育财政投入对学生学业成就及教育结果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学生家庭背景和学校特征的情况下,生均公用经费对学生标准化测试成绩的影响呈倒"U型"结构,生均公用经费的正向效应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村更加显著,而且生均公用经费的提高显著降低了家庭经济收入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从而起到降低教育结果不平等的作用。县区学校对本县区学生免除书本费、提供免费午餐、为贫困生提供补助对于缩小学校间学生学业成就差距扩大均有补差效应。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崔禄春  
晚清具有骨架性的不平等条约中多有关于厘金的条款,愈向后这些条款所占地位越重要。西方列强为了推销商品,提出子口税制,在《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中提出有关条款,并不断修正。后来又在《马凯条约》中提出了裁厘加税方案,但由于中外双方均疑虑重重,使该方案未能实施,但却产生了很大影响。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周龙飞  张军  
不平等问题主要分为收入不平等、消费不平等两个方面,在二者之中,消费不平等在诸多方面尤其值得关注。本文以家庭拥有的耐用品种类数量为基础,利用FMM模型测算了中国城镇家庭的消费不平等。该方法可以将每个家庭内生分类为不同的消费阶层,估计出不同消费阶层的占比及其特征参数,同时也能够推断出每个家庭属于不同消费阶层的条件概率。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1993—2012年中国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城镇家庭消费不平等的演变趋势及地区差异,主要结论如下。(1)在全国层面上,中国城镇家庭消费不平等的演变趋势具有三阶段特征,且低消费阶层占比从1999年开始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2)在可比时期内,所有消费阶层的消费水平始终在提升,但高消费阶层的提升幅度在2001年之前大于低消费阶层,而2001年之后则恰好相反。(3)在任何年度,消费不平等程度几乎都表现为西部地区最低、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高,但东部地区的低消费阶层占比几乎始终低于中部和西部地区。(4)所有地区高消费阶层和低消费阶层的消费水平在可比时期内几乎均有所提升,但提升幅度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存在差异,特别是从2007年开始,中部和西部地区低消费阶层的消费水平要高于东部地区。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许涛  
教育对外开放在国家开放战略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要服务和服从于国内改革发展的需要。我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呈现出新发展、新趋势、新举措。近年来,通过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工作在着力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双向留学、支持高水平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谋划中外人文交流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我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在积极推进教育对外开放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