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42)
2023(9683)
2022(7951)
2021(7666)
2020(6241)
2019(14224)
2018(13859)
2017(25402)
2016(13369)
2015(14873)
2014(14725)
2013(14252)
2012(13320)
2011(11977)
2010(11835)
2009(10670)
2008(10491)
2007(9304)
2006(7762)
2005(7041)
作者
(36170)
(30469)
(29996)
(28651)
(19223)
(14468)
(13677)
(11571)
(11344)
(10728)
(10433)
(9997)
(9751)
(9625)
(9511)
(9202)
(9023)
(8734)
(8659)
(8476)
(7523)
(7310)
(7176)
(6852)
(6760)
(6736)
(6722)
(6563)
(6143)
(6034)
学科
(51978)
经济(51931)
(39300)
管理(38759)
(33969)
企业(33969)
方法(23948)
数学(20348)
数学方法(20123)
中国(18804)
技术(16543)
技术管理(12300)
(12188)
贸易(12178)
业经(12111)
(11998)
(11943)
(11900)
理论(10947)
(10377)
教学(9967)
(9676)
银行(9670)
(9653)
(9430)
(9004)
金融(9003)
教育(8261)
(8096)
产业(7930)
机构
大学(188553)
学院(187469)
(83848)
经济(82524)
管理(69803)
研究(66577)
理学(60792)
理学院(60069)
管理学(59169)
管理学院(58776)
中国(50156)
(39442)
科学(38061)
(36309)
(32247)
财经(29783)
研究所(29639)
中心(29397)
经济学(27641)
(27472)
(25958)
(25869)
(25824)
师范(25590)
北京(25254)
经济学院(24874)
(23854)
业大(23634)
财经大学(22498)
(20905)
基金
项目(127968)
科学(102970)
研究(95949)
基金(94634)
(82976)
国家(82320)
科学基金(71037)
社会(63686)
社会科(60658)
社会科学(60648)
基金项目(49300)
(48493)
教育(45868)
自然(43867)
自然科(43028)
自然科学(43018)
自然科学基金(42375)
(41297)
资助(37728)
编号(35737)
(32947)
(29953)
创新(29820)
成果(29812)
重点(29481)
国家社会(27849)
(27619)
课题(26506)
教育部(26451)
(25598)
期刊
(85692)
经济(85692)
研究(59991)
中国(42148)
教育(30541)
管理(30501)
科学(27418)
(27368)
学报(27268)
(23036)
大学(21668)
学学(20041)
技术(17976)
(16315)
金融(16315)
农业(16201)
财经(15858)
经济研究(15560)
(13984)
(11790)
业经(11629)
问题(11276)
科技(11123)
(10905)
世界(10603)
国际(10250)
技术经济(10055)
(9237)
论坛(9237)
职业(8241)
共检索到2794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洪席  
在全球化的时代语境下,不同的教学与课程文化传统遭遇了根本性的冲击、消解和挑战。其中,源远流长的中国教学文化传统与灿如夏花的英美课程文化传统相遇,构成了当今世界教学与课程文化变革中的一大景观,并在中国这一特殊的教育改革场域中演绎出两种迥然有异的历史命运。在新时期,中国教学文化传统应与世界上所有优秀教育文化传统展开一种平等开放的对话,并在超越对话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创造性转化。惟有此,中国教学文化传统才能实现"脱胎换骨"或"涅磐重生",最终走向"文化自觉"意义上的自主、解放和新生。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珊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语境中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命题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和发展思路。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可围绕以下三重维度:一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激活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和基因,进而对之批判性继承和反思;二是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注重对现实的关照,着眼解决现实问题;三是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在吸收外来文化思想精髓和有益养分基础上进行创新。新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联系当今社会现实加以理解与阐释,对于当下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建华  俞晓群  
传统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实现文化典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当代社会的现实需求,也是文化典籍永葆生命活力的可靠保证。典籍的"两创"可从文化价值观、话语载体、交流方式、呈现手段等方面展开。本文讨论后三者的实践转化,包括文言文转化为现代汉语和外国语言、直接引用和创意叙述方式转换、呈现手段创新等内容。典籍的"两创"文化创意创新活动,有利于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并可为文化产业提供新的资源。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吴小鸥  李想  
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肩负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担当,是促成国家文化认同的重要机制。教材建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实质是引导中华文化身份意识觉醒和确立国家文化自信,是培育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坚强基石。中小学教材建设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利用现代装帧设计与可视化技术,鲜活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的形、意、神;建构品牌教材和专题系列,多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与时代意蕴。为此,需要健全中小学教材建设的制度体系与组织机构,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统筹规划与具体实施;增强中小学教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学理支持和范式指导;建立中小学教材建设价值共创机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研发资源和共享平台。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田友谊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是人类社会灿烂文化的重要部份。然而,我们还应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包含抑制创造力或创新精神的因素。本文循着价值取向到思维方式再到心理特征的路径,逐层剖析中国传统文化对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影响,以期对创造教育的深入开展有所助益。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高曼曼  吴艳梅  
文化自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持久力量,更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一国家文化建设方略生成的价值基因。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文化自信是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价值引领。应加强文化认知与文化认同,深度挖掘与阐发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时代价值,更好地生成文化自信。应坚持辩证分析的方法,科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关系,树立保护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科学理念。建构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路径,一是加强政府支持,为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夯实基础;二是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实现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在教育领域的传承与发展;三是融入生产生活,激发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四是利用科技赋能,推动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实现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传承创新。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王峰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展现,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数量众多、形式各异的建筑。在这些建筑中,传统民居建筑凭借亲切性、实用性和智慧性特点在建筑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同样在众多建筑装饰中独树一帜,对于了解社会民俗和文化有重要参考价值。一般来说,建筑装饰主要是为了展现建筑美感。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主要体现了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民众精神寄托的一种展现形式。传统建筑发展至今,很多建筑已经消逝,建筑装饰已不健全。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闫建敏  梁晨  
节气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重要载体。本文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反映节气文化的内容进行分析,阐述了节气文化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呈现内容、呈现方式的创造性转化,其主要呈现于教科书的选文、练习、助读三个系统之中。此外,指出节气文化所含理念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创造性渗透,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重民爱民以民为本理念、以劳树德促人发展、中华文化认同理念。在此基础上提出节气文化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教学路径的创造性转化,一是教学目标重视文化教育,科学定位板块,提出恰当的节气文化教学目标并合理落实;二是教学内容注重学科内部融合,加强学科之间链接,体现节气文化的系统性并注入外部活力;三是教学实施引导学生勤于诵读,激发学生实践精神,深化节气文化情感认同并注入生活体验。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程良宏  李蓉荣  
统编教材教学的创造性转化是教师在正确领会统编教材负载的国家意志、优秀传统文化和学科化科学知识逻辑体系基础上,能动地将教材文本转化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文化心理等身心特征的动态教学活动过程。这既是教材的育人属性功能有效转化为学生素养的实践抓手,也是以教材使用作为解放教师教学创造力、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推力,亦是突破“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对立式论争的理论探求。教师对统编教材教学创造性转化的实践,一要提高其对统编教材适度二次开发的把控力;二要深挖教材育人元素并将重大主题教育融入教学;三要关注学生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并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四要充分认识统编教材的学科育人属性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结构意识和思维方式。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肖瑛  
中国知识分子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如乡村建设和工业化方案,文化建设如家庭存废,以及学科建设如社会学的中国化等各项现代化探索。这三类活动不仅在主题上有某些共通性,如家庭同公共性的关系,而且贯穿着理论与实践、学术与社会的互构等基本线索。更为重要的是,虽然不同知识分子在是"创造性地适应"西方文明还是在中西之间"创造性转化"地再造新文明之间有着分歧,但他们从来没有偏离中西古今框架,没有背弃重建中国社会和中国学术主体性的目标。今天,要确立社会学的中国主体地位,需要以反思这段历程为基础,汲取他们的总体性视野和历史意识,在中西古今之间开展艰难的创造性转化工作。
[期刊] 求索  [作者] 郑大华  
湖湘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尤其是近代以来,湖湘文化璀璨辉煌,不仅产生了许多学术研究成果,还培养了一大批济世兴邦的栋梁之才。在近代中国的许多重要历史时期,湖湘文化及其所孕育的湖南人起到了“开风气之先”和“担时代大任”的重要作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湖湘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中华文化的大视野中研究湖湘文化,准确认识和传承好近代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罗玲玲,王前  
论文探讨了东西方传统文化优势互补的可能性、现实性与逻辑必然性,以及互补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东西方传统文化在自然观、科技观、思维方式及心理特征方面优势互补的逻辑必然性来自于科技创造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对立到协调,创造思维中直觉与逻辑的均衡,创造心理特征的两极张力。
[期刊] 求索  [作者] 谭同学  
乡土文化不仅有文化保育意义,更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其人与自然相协调、人与人德业相劝和患难相恤的思想源远流长。近代以来,它所依赖的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它在当代经济与社会中仍有重要价值,但需结合新时代社会条件加以创造性转化,方能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加强党的领导,完善村民自治和村规民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觉悟和"三观"正确的社会主义新乡贤,应是其实现转化的基本条件。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刁维国  
教学的发展和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创造性教学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那么,什么是创造性教学?创造性教学具有哪些属性和特点?创造性教学在教育人、培养人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哪些独特的功能?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作点粗浅的探讨。 一、创造性教学的概念 创造性教学概念的形成源远流长。从孔子、墨子到陶行知,从苏格拉底、夸美纽斯到布鲁纳,都曾在一定程度上实践和论述了教学的创造性。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虽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但他并不主张盲目信师泥古,提出“当仁,不让于师”,承认后生可畏,鼓励学生好古敏以求之。墨子更是反对那种消极保守的教学态度,提倡积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陈章干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教师在开展创造性教学过程中,一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这是开展创造性教学的关键。二要认真指导学生研究问题,这是开展创造性教学的基本内容。三要主动帮助学生解决创造活动中的问题,在创造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创造性教学对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