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18)
- 2023(8637)
- 2022(7369)
- 2021(7207)
- 2020(6073)
- 2019(14626)
- 2018(14535)
- 2017(26169)
- 2016(15344)
- 2015(18015)
- 2014(18327)
- 2013(17761)
- 2012(16881)
- 2011(15578)
- 2010(15702)
- 2009(14379)
- 2008(14405)
- 2007(13026)
- 2006(11228)
- 2005(10355)
- 学科
- 济(61551)
- 经济(61500)
- 管理(33767)
- 业(31928)
- 方法(30395)
- 数学(27782)
- 数学方法(27572)
- 中国(24321)
- 企(23691)
- 企业(23691)
- 教育(19936)
- 农(16591)
- 贸(14489)
- 贸易(14483)
- 财(14230)
- 易(14181)
- 学(13965)
- 理论(10968)
- 制(10887)
- 农业(10577)
- 业经(10330)
- 地方(9815)
- 银(9374)
- 银行(9354)
- 发(9229)
- 行(9004)
- 融(8898)
- 金融(8896)
- 和(8758)
- 环境(8445)
- 机构
- 大学(224514)
- 学院(216700)
- 济(92924)
- 经济(91098)
- 研究(83247)
- 管理(74718)
- 理学(64148)
- 理学院(63280)
- 管理学(62194)
- 管理学院(61750)
- 中国(58001)
- 京(49638)
- 科学(48088)
- 所(42462)
- 财(40544)
- 研究所(38850)
- 范(37812)
- 师范(37582)
- 中心(36266)
- 农(35283)
- 教育(32999)
- 北京(32921)
- 财经(32736)
- 江(32181)
- 师范大学(31052)
- 经济学(30617)
- 经(29947)
- 业大(29765)
- 院(29096)
- 农业(27977)
- 基金
- 项目(138063)
- 科学(109578)
- 研究(107128)
- 基金(98867)
- 家(85665)
- 国家(84897)
- 科学基金(70659)
- 社会(66802)
- 社会科(63108)
- 社会科学(63090)
- 教育(56617)
- 省(51854)
- 基金项目(51022)
- 划(46939)
- 编号(44745)
- 自然(42713)
- 自然科(41708)
- 自然科学(41692)
- 资助(41431)
- 自然科学基金(40988)
- 成果(39483)
- 部(34322)
- 课题(33890)
- 重点(32991)
- 发(31274)
- 教育部(29991)
- 创(28344)
- 性(28288)
- 中国(28126)
- 大学(27681)
共检索到3317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吴琼
传教士来到中国,最初动机并非办学施教,而是要传播福音、培养信徒、促使中国基督化。但是,他们这种直接的传教活动收效甚微,如较早来华的传教士马礼逊在到达中国七年之后,才得以为第一位信奉基督教的中国教徒洗礼。因此,他们不得不调整策略,逐渐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兴办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方面来。既便本文所谈的教会女子高等教育内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从最初强调宗教教育,到后来世俗化、中国化、正规化的加强,同样呈现出一种动态变化的趋势。 之所以发生这种转变,主要是由两方面根源所促成的。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何雪莲
中国女子高等教育是中国男性思想启蒙和身体力行的产物,它由男性倡导,极具功利性。针对我国女子高等教育先天不足的弱点和男女地位差异的现状,导引积极的社会性别文化,建立男女两性和谐的教育是21世纪高等教育努力的方向。为此,应将基本国策和性别意识真正纳入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和教育实践中;大学要促进妇女研究学科化建设,并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在大学课堂中应引入女性主义视角,努力构建男女两性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
女性主义 中国 女子高等教育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郑若玲
本文对我国女子高等教育进行了历史与国际比较研究。从历史比较来看,我国女子高等教育历经了一条数量上从无到有、层次上由低走高、科类分布上从狭窄到广泛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女子高等教育在入学机会和层次分布上,与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在科类分布上则较为均衡。但受女性身心特点、就业和传统观念等因素制约,女子实际接受高等教育的科类分布仍呈现出较明显的性别特点。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杜学
在历史长河中,女性处于受歧视的地位,她们的知识与经验未受到尊重,现有的中国高等教育史方面的著作也未能客观地反映女子所受高等教育的情况。事实上,中国古代确有女子高等教育存在,并且有其独特的施教体系和课程内容。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女性的觉醒,中国女子高等教育开始了其新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
中国 女性主义视角 女子高等教育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杨克瑞
美国形形色色的高等教育协会(社团)是影响其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中介组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美国的各种高等教育协会已形成了以“六大组织”为核心,以众多专业协会或地方协会为代表的多势力博弈格局,它们促进了政府管理的间接化和市场运行的规范化,在美国高等教育政策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基于自身利益的局限性,它们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保守偏见,其“多数人暴力”问题也不可忽视。
关键词:
美国 高等教育协会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黄建如
:8 0年代中期以前 ,新加坡政府一直推行英才教育政策。但是 ,80年代中后期以来 ,新加坡政府的教育观念和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扩大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 ,以便让更多的人能接受教育。这一观念和政策的转变使新加坡高等教育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本文对导致这一变化的社会经济背景 ,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主要改革措施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介绍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东南亚 新加坡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高歌
在对袁枚的女子教育实践及其方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袁枚"素质教育""鼓励创新"思想对现代高等教育的诸多启示。在高等教育中,要重视教师的作用,名师出高徒;要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因材施教;要重视兴趣的作用;要形成良好的学风,以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词:
袁枚 女子教育 高等教育 素质教育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田正
在中国,教会大学萌发于19世纪80年代,在20世纪初得到初步发展。它从两个方面推动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一是它在客观上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提供了一种模式;二是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提供了一批管理人才和教学人才,他们的经验和学识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初创时期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教会大学 现代中国 高等教育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黄海群
女子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愈来愈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新的历史条件下,女子院校要找准突破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进一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积极探索女子院校的科学发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万秀兰 余小玲
独立后,肯尼亚女子高等教育获得了重大发展,但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表现在男女生的总体比例、专业分布、院校分布、发展环境和成绩等级等方面。其发展不足的原因在于法规制度、社会经济和文化、基础教育、高校招生政策及科学课程的设置与教学等方面存在问题或障碍。虽然肯尼亚学者提出了许多应对策略,但由于诸多原因,政府实施这些策略尚待时日。
关键词:
肯尼亚 女子高等教育 局限 对策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韩晓萌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部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国高等教育》2015年第19期推出专题"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翁铁慧、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以及福建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书记黄红武撰文,探讨如何聚焦重点领域实施攻坚,当好教育综合改革探路者。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卓颖
女子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政府和有志之士的倡导下,从清末的女子实业学堂缓慢地发展成为民国时期的专门女子职业学校,学校数量逐渐增多,其体系逐渐完善。女子职业教育在动荡的政治和窘迫的经济背景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
关键词:
实业教育 女子职业教育 清朝末期 民国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姜丽静
在缺乏稳定的校内外环境、常规教育建制流变松散的情况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依然顺利完成较大规模的人才培养任务,并造就一批杰出的女性精英,其非常规办学的成功经验值得发掘和借鉴。由于建国后中性化研究取向和传统史学理路等多种影响,这所高等教育学府已经退居主流教育史学的边缘位置,其成功经验也被遗忘和闲置。为此,相关研究亟待加强。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余小波 刘潇华 张亮亮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指政府、社会和高校等相关主体运用质量监测、质量管理、质量控制、质量审计、质量认证和质量评估等手段持续改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活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经历了质量保障初始时期、质量失控时期、质量保障恢复重建时期、质量保障制度建立时期、质量保障体系发展时期五个阶段。总体而言,如今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但研究的理论深度有限;政府的质量保障作用突出,但社会和高校的作用发挥不够;本科质量保障的重点地位已经确立,但实施成效不容乐观;高度重视评估评价的作用,但缺乏多种质量保障手段的综合运用。
关键词: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发展 评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