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50)
2023(9182)
2022(7561)
2021(7050)
2020(5758)
2019(13145)
2018(12658)
2017(24300)
2016(12774)
2015(14378)
2014(14268)
2013(14423)
2012(13907)
2011(13001)
2010(12945)
2009(12044)
2008(11789)
2007(10294)
2006(9400)
2005(8854)
作者
(38385)
(32342)
(31967)
(30900)
(20720)
(15412)
(14458)
(12477)
(12283)
(11498)
(11370)
(10560)
(10542)
(10530)
(10319)
(9930)
(9547)
(9308)
(9150)
(8750)
(8323)
(7844)
(7778)
(7354)
(7275)
(7233)
(7066)
(6552)
(6513)
(6375)
学科
(82067)
经济(82007)
管理(34647)
(31558)
方法(29495)
数学(26658)
数学方法(26518)
(24701)
企业(24701)
中国(20723)
地方(18129)
(15177)
(15098)
(14832)
业经(13568)
(13407)
贸易(13399)
地方经济(13214)
(13052)
(12888)
(11213)
金融(11213)
环境(11051)
(10613)
银行(10602)
(10369)
(10333)
农业(9923)
(9788)
产业(9589)
机构
大学(202247)
学院(198732)
(103382)
经济(101840)
研究(78849)
管理(71132)
理学(61150)
理学院(60396)
中国(60263)
管理学(59591)
管理学院(59201)
(44542)
科学(43907)
(42723)
(40062)
研究所(36459)
财经(36148)
经济学(35624)
(33178)
中心(33114)
经济学院(31902)
(30354)
(27760)
北京(27731)
(27340)
财经大学(27122)
业大(25349)
(24738)
科学院(24523)
师范(24493)
基金
项目(128549)
科学(103144)
基金(98605)
研究(91866)
(86784)
国家(86208)
科学基金(73228)
社会(64697)
社会科(61721)
社会科学(61705)
基金项目(50676)
(45284)
自然(44821)
自然科(43850)
自然科学(43837)
自然科学基金(43144)
资助(41489)
教育(40998)
(39165)
编号(32279)
(30909)
重点(29483)
国家社会(29255)
(29031)
中国(27534)
教育部(26932)
成果(26740)
(25858)
人文(25406)
(25230)
期刊
(116233)
经济(116233)
研究(67011)
中国(37753)
(33078)
学报(30807)
科学(29868)
管理(28184)
(27440)
大学(23786)
学学(22818)
经济研究(21499)
财经(20281)
(19786)
金融(19786)
农业(18847)
(17806)
问题(15690)
技术(15057)
(14478)
业经(14151)
世界(13849)
教育(13723)
国际(13050)
技术经济(11813)
统计(10912)
(10843)
经济问题(9629)
(9333)
资源(8676)
共检索到3058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刘明兴  张冬  史宗翰  祝猛昌  
研究中国经济改革的文献倾向于将经济改革等同于经济分权。然而,各种经济指标均显示这两个过程实际上是有差别的:经济分权实际上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就发生了,在时间上早于经济改革。本文认为,经济分权实际上是政治精英权力结构变迁所产生的一个结果:"文化大革命"改变了政治精英的权力结构,在中共中央委员会中中央政治精英的比重下降,而地方政治精英的比重大幅上升。政治精英的权力结构影响了经济分权政策的持续性,因此中央政府在80年代继续推行了迎合地方利益的经济改革。由于权力结构的变化,90年代开始的经济集权也可以用类似的逻辑来解释。此外,对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台湾和对苏联的案例分析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我们的解释框...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晔枫  陈劲  
本文通过对高标定位与时空异质性、与表征经济—社会—生态系统整体关系的三维管理方格及其形式变量、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相互关系的讨论 ,深入分析了资源代际代内配置的基本性质。以此方式探讨经济发展问题 ,有助于阐明经济发展同系统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关系 ,有助于对主体现实经济活动生态合理性的有效指导。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蔡昉  
中国的快速人口转变形成了"未富先老"特征,因而在应对老龄化问题时,面临第一次人口红利过早消失、第二次人口红利开发困难和养老资源不足等挑战。本文旨在揭示,中国面临的挑战不仅是人口问题,更是保持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问题。只有正视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才可能找到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正确途径。本文归纳相关国际经验和教训,提出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开发第二次人口红利,通过制度调整提高养老能力和未来储蓄率的可持续性,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等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小鲁  
本文旨在评价改革 2 0年来经济增长的整体状况 ,从生产要素、制度变革、结构变动、外部环境等方面分析高速增长的原因 ,判断这些因素的剩余潜力 ,研究制约经济增长的内外部因素 ,从而对中国在今后 2 0年中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可能性作出判断。本文认为 ,资本形成加速对过去的高速增长作出了很大贡献 ,但更重要的贡献来自制度变革引起的资源重新配置。目前中国经济正面临增长方式转换的挑战 ,今后 2 0年经济可能保持平均 6 4%的中高速度增长 ,但这取决于若干深层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
[期刊] 改革  [作者] 杨目  赵先信  钟凯峰  
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效率和可持续性杨目赵先信钟凯峰●中国正在实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转变。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要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首次提出要实现可持续增长。●建国以来,盲目追求高速度而导致的经...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鹤  易纲  宋国青  郑京平  樊纲  严瑞珍  王小鲁  贺力平  张平  
中国经济已经持续20年高速增长,未来中国经济能否继续高速增长?1996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风波之后,国际经济发生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将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方面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为了深入探讨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问题,北京国民经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婧  邢向阳  郝索  
针对一些学者们研究的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TFP增长出现严重下滑从而对我国经济增长持续性持怀疑态度,与近几年来我国经济高速持续增长的矛盾,文章延续李宾,曾志雄(2009)的资本存量测算方法,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我国1978~2007年期间TFP增长进行了再测算及分解。对TFP进行精确测算是研究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从TFP低速增长角度对我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怀疑关键在于资本存量和TFP测算方法上的差异。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戎梅  
文章回顾了已有文献关于主权债务可持续性内涵、评估方法的研究,梳理了中国近年来主权债务发展状况以及经济新常态下面临的财政压力,在此基础上使用协整检验的方法评估了中国主权债务可持续性,并进一步考察纳入地方政府债务后的整体公债可持续性。结果发现,中国的中央财政收支以及整体财政收支都是具有协整关系的,这意味着当前我国尚未面临债务不可持续的问题,经济新常态下仍存在一定的财政空间进行宏观调控。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很多发展中国家曾在低于60%的债务水平上发生过债务危机,今后仍需完善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并警惕去杠杆过程中可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路妍  陈宇  
本文通过建立跨期预算约束模型来分析美国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并运用了欧洲重债国的数据验证了该模型和实证结果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公共债务具有可持续性,但是未来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随着2012年底美国债务上限的到来,美国公共债务违约风险将会增加,这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中国作为美国最大的国债持有国,美国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将会从外汇储备、汇率与资本流动、通货膨胀、货币政策、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对中国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应加强对其影响的研究。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丹  庞晓波  方红生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丹  庞晓波  方红生  
本文在考虑政府财政调整能力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基本财政-政府负债特征构建适用非线性财政反应函数,通过分析不同经济状态对应的财政空间情况展开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研究,并进一步将财政后备作为财政调整的储备渠道纳入分析,探讨后危机时期我国财政缓冲建设。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初现"财政疲劳"迹象,采用政府债务负担率的二次项函数能更好拟合我国财政反应现实,而危机后我国财政空间呈不断缩减趋势,且经济低迷时经济增长滞缓会进一步缩减财政空间,政府应关注财政空间使用效率。同时,随财政后备上升改善财政反应的"垂直效应"加速抵消增大财政调整成本的"水平效应",且现阶段提高财政后备改善财政反应的边际递减效应不显著,政府应增加财政后备,这一举措将使得经济低迷时的财政空间提升8.85%,经济处于常态时提升8.59%。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徐淑丹  
我国政府投资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决定了其在新常态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力和可持续性。本文通过构建基于投资的中国宏观经济模型,对政府投资进行历史模拟、预测和反历史模拟,并以持续的地方政府投资为例,分析政府投资的有效性、投资结构的合理性以及对通货膨胀和就业的影响。进而从理论和实证上检验政府投资的效力,并为政府投资结构调整提供现实依据。结论表明:政府投资短期内显著拉动经济增长、提高通货膨胀率,但对就业和居民消费的作用有限;早期政府投资在医疗、教育和自主创新上投入较少,创新性行业拉动不足,其结构并不合理;新常态下的政府投资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有效优化投资结构;政府投资存在闲置资金进入虚拟经济的现象,具有导致房...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李俊久  
东亚是支撑全球美元本位制的一个重要区域。从性质上看,东亚美元本位制是东亚各经济体与美国在战后的长期交往中所达成的互惠性和恐怖性兼具的"博弈均衡"。其特征体现在高额的美元储备、对美元的"浮动恐惧"、美元作为主要贸易计价及结算和外汇交易货币、缺乏对贸易长期失衡的有效调节及东亚陷入不对称调节困境。东亚美元本位制可持续的根源是美国在安全、生产、金融、知识和贸易等方面拥有对东亚的结构性权力。作为今后东亚摆脱美元依赖的一个合意选择,中国需重点在生产、金融、知识和贸易四个方面重塑东亚的权力结构。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周炎   陈昆亭   乔晓楠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核心仍是生产力的大力发展,而资本的质量和结构是决定现代经济生产力水平的第一要素。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有效提升本国资本的质量和结构,是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发展道路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中,财富逐步极化的内生不可逆趋势和供需结构的内生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深层矛盾的根源,由此造成长期增长的不可持续;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占主体地位的公有资本具有规避这些矛盾的潜在优势,因而公有资本的充分积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和社会主义公有制体制发展优势的根本所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资本和私有资本如何共同协调发展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潜力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长期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课题。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和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前沿理论展开综合研究,并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从经济科学发展的理论层面,讨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供需结构矛盾的根源以及大力发展公有资本以规避供需结构矛盾的机制和有效性。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小鲁  樊纲  刘鹏  
本文考察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的转换,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率(TFP)呈上升趋势,最近10年约在3.6%左右。TFP的来源在发生变化,外源性效率提高的因素在下降,技术进步和内源性效率改善的因素在上升。在要素投入方面,教育带来的人力资本质量提高正在替代劳动力数量简单扩张的作用。目前的世界经济危机正在对中国经济增长造成不良影响,但并不是不可克服的。实证分析发现,行政管理成本的膨胀和消费率的持续下降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两个内在因素。如果能够克服这些负面影响,中国经济在2008—2020年间仍然可能保持9%以上的增长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