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75)
- 2023(8767)
- 2022(7315)
- 2021(7103)
- 2020(5907)
- 2019(13710)
- 2018(13063)
- 2017(25649)
- 2016(13678)
- 2015(15645)
- 2014(15345)
- 2013(15309)
- 2012(14457)
- 2011(13209)
- 2010(12882)
- 2009(12085)
- 2008(12332)
- 2007(10904)
- 2006(9686)
- 2005(9080)
- 学科
- 济(56345)
- 经济(56267)
- 管理(41236)
- 业(37503)
- 企(31473)
- 企业(31473)
- 方法(27625)
- 数学(25048)
- 数学方法(24870)
- 财(20260)
- 银(19762)
- 银行(19616)
- 制(19223)
- 行(18366)
- 中国(18304)
- 融(13177)
- 金融(13177)
- 务(12564)
- 贸(12557)
- 财务(12555)
- 贸易(12545)
- 财务管理(12525)
- 易(12365)
- 学(12217)
- 农(12085)
- 企业财务(11784)
- 度(11187)
- 制度(11179)
- 业经(9906)
- 体(9818)
- 机构
- 大学(201004)
- 学院(194635)
- 济(90142)
- 经济(88632)
- 研究(75821)
- 管理(71531)
- 中国(65451)
- 理学(61141)
- 理学院(60436)
- 管理学(59592)
- 管理学院(59233)
- 财(44738)
- 科学(44089)
- 京(43913)
- 所(39403)
- 农(36942)
- 研究所(35873)
- 财经(35391)
- 中心(33997)
- 经(32730)
- 经济学(30431)
- 农业(29632)
- 北京(28376)
- 业大(27932)
- 江(27798)
- 经济学院(27415)
- 财经大学(27111)
- 院(26919)
- 银(23086)
- 科学院(22773)
- 基金
- 项目(128416)
- 科学(101502)
- 基金(98699)
- 家(88743)
- 国家(88154)
- 研究(88137)
- 科学基金(74041)
- 社会(59482)
- 社会科(56684)
- 社会科学(56668)
- 基金项目(50508)
- 自然(48384)
- 自然科(47337)
- 自然科学(47317)
- 自然科学基金(46562)
- 省(44429)
- 资助(42353)
- 划(40070)
- 教育(39671)
- 编号(30974)
- 部(30974)
- 重点(29692)
- 国家社会(26921)
- 发(26678)
- 中国(26589)
- 教育部(26535)
- 成果(26505)
- 创(26252)
- 科研(25468)
- 性(25106)
共检索到3062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许友传 刘庆富 陈可桢
本文结合我国银行业特有的隐性保险和监管救助特点,在标准的期权定价方法和分析范式内,分别给出了零监管宽容和监管宽容下政府对银行的各种隐性救助概率和救助成本的测度公式,并基于我国上市银行可观测的股权价值序列等信息,估计了政府对它们的隐性救助概率和救助成本。研究表明:(1)在零监管宽容下,监管当局对上市银行以债务加权的隐性救助概率为1.59%,隐性救助成本占上市银行同期债务总值的0.04%;(2)监管当局对上市银行的隐性救助成本与其救助方式密切相关,且监管宽容极大地提高了其隐性救助成本,譬如当监管宽容系数ρ从1分别降至0.95和0.9时,其隐性救助成本占上市银行同期债务总值的比例将分别提高至0.07...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许友传 刘红忠
本文模型刻画了政府对国有银行体系的风险容忍与其隐性救助压力之间的动态演进及匹配关系,经验估计了政府在1989-2016年间的隐性救助压力状况。模型估计表明,当参照标准普尔全球金融机构的历史违约数据设定政府对国有银行体系的风险容忍区间时,政府平均须将10.08%~12.57%的GDP用于国有银行救助,才能确保其保持与全球同行相当的风险状态。本文还多视角观察了不同风险容忍和监管目标下的政府隐性救助压力,揭示了其在国有银行企业化经营、商业化改制、股份制改造,以及现阶段的"周期"特征和变动趋势,同时结合各阶段的制度背景和银行特征对其进行了推测性解释。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李石凯 刘昊虹
2010年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和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数据表明,美国六大主流银行已经基本摆脱金融危机的冲击走向复苏。研究显示,美国主流银行和非主流银行的国际国内营运环境基本一致,而主流银行之所以率先复苏,政府救助是最主要的解释变量。政府救助不仅加速了主流银行复苏的步伐,也稳定了美国的金融市场和维护了美国银行体系的全球竞争力。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陈咏晖 王晟
本文通过政府与银行动态博弈的一个模型分析,发现政府救助政策的动态不一致。从长期来看,即使政府付出代价救助银行,单纯的政府救助也并不能降低银行破产概率。理性的政府有动机救助面临困境的银行,哪怕这会违反其事先不救助银行和要求银行风险自担的承诺。为了减轻这种政策动态不一致带来的效率损失,适当控制银行规模的扩大、弱化政府与银行在产权上的联系以及对政府"相机抉择"的权力进行适当限制是必要的。
关键词:
政府救助 银行破产 动态不一致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韩冰
救助问题银行需要耗费资源,为减少银行救助的随意性,政府、中央银行和监管当局在决定是否救助问题银行时,要估算在救助过程中需要耗费掉的资源成本与实现救助目标后的收益谁大谁小,要权衡救助的道德风险与不救助的传染效应孰轻孰重,因此,在干预行动前应进行必要的成本——收益分析。既要考虑直接成本和直接收益,也要考虑间接成本和间接收益。要从保护债权人利益、维护银行体系稳定、减少社会政治震荡、根据宏观经济金融运行环境相机抉择等原则出发,统筹兼顾,综合权衡,决定是否救助并选择最优处置方式。
关键词:
救助问题银行 成本收益 分析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传铭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组织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社会救助领域,政府与社会组织建立平等合作的新型伙伴关系是大势所趋。本文着眼于社会救助领域,分析中国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发展过程、角色扮演及相互合作存在的问题,对二者建立合作关系面临困境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研究,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新型合作关系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社会救助 社会组织 平等合作 路径选择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曲洪建 张相贤 王宇明
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选取特许权价值、隐性保险、银行规模、政府监管、资本杠杆、经营杠杆和银行稳健性的度量指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并采用16家中国上市商业银行2000~2011年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研究发现:特许权价值存在内生自律效应;隐性保险提供的范围涵盖各种商业银行,没有国有和非国有的差异;隐性保险削弱了特许权价值的内生自律效应;银行规模越大,稳健性越好;政府监管降低了银行风险,增强了银行稳健性;中国上市商业银行资本杠杆和经营杠杆效应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关键词:
特许权价值 隐性保险 银行稳健性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徐乐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和经济方针,在坚决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经济和金融势力的同时,对外商银行实施"利用"与"限制"政策,即利用外商银行已有的经营外汇业务的人力、资力以及与国外的业务关系,指定其担任外汇指定银行,在客观上使之成为新中国对外贸易的桥梁;但是,外商银行也必须接受新政府的严格监督和管理,只可在规定的业务范围内依法经营。由此,外商银行凭藉特权而获取的巨额利润消失,其业务客观上为新中国政府的对外贸易服务,虽有微利可得,但无暴利可图。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由于美国对华实行经济封锁,在华外商银行的业务进一步减少,以至濒于停顿状态,不得不宣布停业清理,相继撤离中国。到1956年底止,只剩下...
关键词:
新中国 外商银行 监管 清理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振 向辉 赵奇锋
目前大量文献研究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和资金需求方企业经营的影响,但缺乏对资金供给方银行行为影响的研究。本文使用2005—2017年中国147家地方银行数据,考察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与银行流动性创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扩张会抑制银行流动性创造,对实体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分析均证明本文结论是可靠的。(2)中介效应表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通过信贷资源挤出效应对银行流动性创造产生抑制作用。(3)异质性分析发现,随着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的持续扩张,上市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均会增加流动性创造,政府部门作为大股东的银行会减少流动性创造。(4)调节效应表明,在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较低地区或产权制度环境较好地区的银行以及在地方债置换时期的银行,随着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扩张均会创造更多的流动性。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武建 周红 王晶晶
本文采用Demirgüc-Kunt&Huizinga(2004)的研究模型,验证了在中国上市商业银行中是否存在市场约束效应以及同步性和隐性保险对市场约束的影响。研究发现了中国上市商业银行存在市场约束的证据,表现为银行风险增加时,存款增长率降低,说明风险越大的银行越难吸收到存款;而且银行股价的同步性越低这一相关关系的敏感度越高,说明银行向市场披露的自身信息越多,市场约束的效果越明显;而政府的支持则会降低存款增长率与风险关系的敏感度,证明了隐性保险的存在会减弱存款人风险监督的激励。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刘喜和 黄灵醒
选取91家区域商业银行样本,采用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研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对区域商业银行脆弱性的影响。实证分析发现:第一,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水平与区域商业银行脆弱性呈正相关关系,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水平的上升加剧区域商业银行脆弱性程度。第二,信贷配置在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对区域商业银行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水平的上升通过增加区域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投向地方国有经济部门的比例进而加剧区域商业银行脆弱性程度。第三,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水平提高使得城市商业银行、政府控股银行、非上市区域商业银行脆弱性程度上升更为显著。未来应强化区域商业银行的外部监管制度,优化区域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置,对地方政府债务扩张行为建立追责制度,抑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累积。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赵西卜 邵贞棋 张强
政府成本会计的建设与实施是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系统、规范的政府成本会计体系,政府成本的缺失无法有效满足政府绩效评价和管理决策的需求。本文在现有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政府成本会计的框架体系,对政府成本的合并处理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并就现阶段政府成本会计改革的准备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以期为我国政府成本会计的理论完善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政府成本会计 框架体系 成本合并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王美涵
本文运用波兰克瓦 (Polackova)的政府隐含性债务 (ContingentGovernmentLiabilities)概念 ,结合“马约”中一国公共债务余额占GDP不超过 6 0 %规定 ,对我国政府隐性债务的特征作了道义责任性、偶发性和未纳入预算最终由政府承担的兜底性等概括 ,并指出我国存在着的巨额政府隐性债务的风险性以及防范化解这些风险对实施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迫切重要性。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王文甫 朱保华
基于1978-2007年的中国宏观数据和VAR模型的研究发现一些经验事实:总产量、社会投资以及居民消费对政府支出正向冲击反应为正。由于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政府支出的正外部性可能是解释这些经验事实的重要因素,于是,本文主要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下对此问题加以深入探讨,尝试将消费性和生产性的政府支出分别引入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构建模型、经济模拟,以解释中国总产量、居民消费、社会投资对政府支出冲击响应的经验事实。分析发现所构建的模型能较好地拟合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些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