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64)
2023(9653)
2022(7947)
2021(7659)
2020(6156)
2019(14003)
2018(13235)
2017(24932)
2016(12955)
2015(14543)
2014(13838)
2013(13724)
2012(12509)
2011(10983)
2010(10842)
2009(10105)
2008(10101)
2007(8531)
2006(7260)
2005(6386)
作者
(32488)
(27068)
(26958)
(25929)
(17092)
(12673)
(12155)
(10471)
(10167)
(9395)
(9240)
(8955)
(8638)
(8542)
(8422)
(8193)
(8134)
(7784)
(7626)
(7345)
(6648)
(6330)
(6179)
(6126)
(6048)
(6017)
(5810)
(5643)
(5456)
(5239)
学科
(53230)
经济(53173)
管理(46152)
(39769)
(33876)
企业(33876)
(28184)
方法(23007)
数学(20508)
数学方法(20402)
中国(20189)
财政(14364)
(13402)
技术(13367)
(13028)
(12279)
财务(12266)
(12241)
贸易(12232)
财务管理(12217)
(12047)
(11888)
企业财务(11666)
业经(11273)
(10506)
银行(10499)
技术管理(10212)
(10051)
(10024)
(9242)
机构
大学(177130)
学院(174525)
(87282)
经济(86173)
管理(68737)
研究(62545)
理学(59474)
理学院(58906)
管理学(58448)
管理学院(58083)
中国(50865)
(48586)
(36413)
财经(34989)
(32278)
科学(32129)
经济学(30056)
(29558)
中心(27710)
经济学院(27262)
研究所(26337)
财经大学(26311)
北京(23431)
(23274)
(22536)
(20268)
(20127)
师范(20008)
商学(19913)
商学院(19718)
基金
项目(116835)
科学(95066)
基金(89853)
研究(89796)
(77305)
国家(76750)
科学基金(66891)
社会(63171)
社会科(60275)
社会科学(60262)
基金项目(46335)
(40837)
教育(39527)
自然(38743)
自然科(37957)
自然科学(37949)
自然科学基金(37340)
资助(35518)
(34921)
编号(32933)
国家社会(28928)
(28380)
(27514)
成果(27421)
重点(26182)
创新(26080)
中国(25702)
教育部(25502)
(25103)
(24825)
期刊
(91101)
经济(91101)
研究(61179)
(41750)
中国(36249)
管理(26767)
科学(21987)
学报(21207)
财经(18512)
经济研究(18144)
(17854)
金融(17854)
(17779)
大学(17703)
学学(16645)
(16115)
教育(14350)
技术(13261)
(12313)
农业(12260)
问题(11994)
业经(11889)
世界(11012)
国际(10354)
会计(9716)
技术经济(9470)
(8556)
财政(8556)
财会(8474)
科技(8148)
共检索到2680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汪德华  李琼  
国家统计局资金流量表提供了一个研究政府储蓄问题的基本框架。但是,基于国民经济核算的政府储蓄和财政统计中的财政盈余(赤字)并不是一个概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按照资金流量表的编制原理和财政分析的基本原理,通过对政府储蓄计算过程的分类、整合,构造了一个政府储蓄的财政视角分解框架,将政府储蓄问题与财税问题关联起来。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我国政府储蓄的各构成项与英国、德国、美国、日本和韩国作国际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998-2008年,中国的政府储蓄率已经从4.83%上升至11.98%;国际比较的结果表明,中国的高政府储蓄率的主要原因在于,扣除社保缴款后的宏观税负过高,政府消费占GDP比重偏低。除...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中国政府储蓄分析“储蓄─—投资转换机制研究”课题组国际通行的SNA核算体系将“储蓄”的概念定义为:常住机构收支帐户上所有现期收入和支出后的平衡项目。储蓄又分为总储蓄和净储蓄:净储蓄是指各部门的收入,扣除固定资产折旧以后,尚未用于现期消费和转移支付的剩...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唐文进  苏帆  彭元文  
文章首次将居民储蓄存款引入财政反应函数,提出了政府财政调整的"储备渠道",并测算了现阶段我国政府债务的上限,最后基于前瞻性的情景模拟法分析了我国政府债务及其上限在2013-2030年的变动趋势。研究发现:(1)我国财政运行中确实存在"财政疲劳"现象以及对财政调整产生负向影响的"储备渠道";(2)我国政府债务率的上限为0.848,足够大的债务空间保证了当前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3)情景模拟分析表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是我国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重要风险源,而居民储蓄存款的释放则能够抵御利率市场化的不利影响,但单纯依靠居民储蓄存款的释放不足以完全对冲正利差环境下过渡期的潜在风险,政府仍需要主动采取措施来...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魏勇强  和玉青  
现代储蓄理论由于其关注的储蓄主体是私人部门,其存在两个基本假设:其一,储蓄决策人和受益人一致;其二,储蓄受到个人一生理性收入预期的约束。但政府储蓄作为公共储蓄,储蓄决策人和受益人并不一致,这就提供了美国政府扩大长期财政赤字,降低政府储蓄率的动机。不仅如此,美元霸权的存在使得美国财政突破了本国财政的约束,可以使全球资金为美国长期所用,这使得美国政府储蓄率降低从动机层面变为现实中的可能。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魏勇强  和玉青  
现代储蓄理论由于其关注的储蓄主体是私人部门,其存在两个基本假设:其一,储蓄决策人和受益人一致;其二,储蓄受到个人一生理性收入预期的约束。但政府储蓄作为公共储蓄,储蓄决策人和受益人并不一致,这就提供了美国政府扩大长期财政赤字,降低政府储蓄率的动机。不仅如此,美元霸权的存在使得美国财政突破了本国财政的约束,可以使全球资金为美国长期所用,这使得美国政府储蓄率降低从动机层面变为现实中的可能。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平  林洋  景光正  
基于1995—2014年全球87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考察了一国政府干预对储蓄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政府干预显著提升了一国储蓄率,政府干预程度越大,储蓄率越高,在考虑政府干预与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交互作用之后,该结论依然稳健。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政府干预对一国储蓄率的影响强度随着储蓄率分位数的提高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特征。动态面板回归进一步发现,一国政府干预与储蓄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中,政府干预对储蓄率的影响强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形特征。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王麒麟  赖小琼  
论文以1999—200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对人口年龄结构、财政影响与高储蓄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影响我国高储蓄率的主要因素不是人口年龄结构,而是经济体的转型特征。(2)人口年龄结构对我国储蓄率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异,其中少儿抚养比对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为负,而对农村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为正;老年抚养比对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为正,而对农村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为负。(3)财政收支比重对城乡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税收规模对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为正,而对农村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为负;支出规模对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为负,而对农村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为正。上述发现对于中国未来的改...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明  
中国高储蓄的特征事实是居民、政府、企业三部门储蓄率都位于较高水平。传统文献集中于对居民储蓄的分析,而相对忽视了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本文集中对中国政府储蓄进行分析,认为导致政府高储蓄的原因包括近年来政府财政收入上升以及消费性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下降等。导致政府对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产品支出不足的根源在于1994年税制改革造成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不匹配。中期展望显示,中国政府储蓄率将在未来5~10年内显著下降,并对财政平衡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丁颖  司言武  
本文主要分析财政性教育支出的福利效应,检验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与居民储蓄率的关系。从理论上探讨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对居民储蓄的影响机制,采用1996~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发现,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与城乡居民储蓄率都为正相关,且对农村居民储蓄率作用更为明显,即政府教育支出的提高,城乡居民储蓄率同时提高,不符合"预防性储蓄"心理,主要原因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而财政教育政策不能满足居民消费需求以及资源分配不均衡所致。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肖文东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初步理顺了中央与各省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体制运行十余年来,在取得巨大成效的背景下,暴露出以基层财政困难、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差异显著等为典型的现实问题。从地方视角而言,应以增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均衡地方公共服务水平为基本出发点,逐步建立收入划分与支出划分相匹配的政府间财政关系安排。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杨涛  
高储蓄率支撑了中国的投资增长,但也引起了经济的内外失衡。中国政府储蓄近年来对总储蓄的贡献度不断增加,适度控制政府储蓄增长,是提高最终消费、解决当前经济失衡矛盾的重要措施。本文按照不同口径对中国政府储蓄的历史与现实状况进行考察,并且在资金流量表基础上对政府储蓄的结构进行了深入探讨与比较分析。在明确政府储蓄的影响因素之后,提出了应对的重点与对策。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刘方  
中国政府债务的可持续问题备受关注。本文利用财政反应函数检验了中国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在此基础上依据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特征构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通过模型校准、求解及模拟讨论了调整资本税率和劳动税率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央政府债务是可持续的,满足跨期预算约束,其财政反应系数为较小正数,政府总债务(包括地方政府债务)不可持续;当前经济环境下,降低劳动税率利于维持政府债务可持续状态,降低资本税率利于保证经济平稳增长。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李丹  方红生  
本文从居民储蓄视角探讨中国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并结合政府财政反应函数演变趋势和负债上限决定机制,分析居民储蓄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现阶段中国居民储蓄会增大财政调整成本,居民储蓄提高了政府负债均衡点,但需要警惕居民储蓄过高放大经济无效性的风险;居民储蓄通过债务耐受度会影响政府偿付意愿,对政府债务是否可持续产生关键影响;中国从2019年开始财政空间呈大幅下降趋势,政府应关注财政空间的利用效率。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万如意  
新中国建国以来,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市场经济转型前期和市场经济转型后期三个经济系统。改革开放以来,在适应经济转型同时,中国政府职能也在发生转变。为了能够对政府职转变过程进行定量观测,该文以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为测度,通过对建国以来财政支出的梳理、统计,可以直观地看到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脉络和趋势,找到"十二五"规划中政府职能转变的新起点和新目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