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71)
2023(4974)
2022(4116)
2021(4018)
2020(3209)
2019(7442)
2018(7065)
2017(13224)
2016(6933)
2015(8006)
2014(7815)
2013(8147)
2012(7823)
2011(7367)
2010(7073)
2009(6591)
2008(6474)
2007(5486)
2006(4806)
2005(4648)
作者
(18856)
(15844)
(15800)
(15268)
(10227)
(7469)
(7215)
(6260)
(6147)
(5723)
(5565)
(5263)
(5218)
(5150)
(4996)
(4963)
(4784)
(4646)
(4487)
(4226)
(4058)
(3756)
(3731)
(3648)
(3614)
(3584)
(3501)
(3210)
(3155)
(3115)
学科
(35397)
经济(35364)
管理(16765)
(16579)
方法(16050)
数学(14554)
数学方法(14477)
中国(13410)
(11143)
企业(11143)
(10434)
(9399)
贸易(9394)
(9274)
(9273)
收入(8338)
农业(6487)
(6310)
(6080)
(6077)
银行(6076)
(5944)
(5903)
金融(5903)
业经(5704)
(5701)
关系(5685)
国民(5185)
(4938)
环境(4789)
机构
大学(108868)
学院(103727)
(57679)
经济(57058)
研究(42965)
管理(38136)
中国(34534)
理学(32997)
理学院(32604)
管理学(32302)
管理学院(32098)
(24893)
(23903)
科学(21808)
(21230)
经济学(20488)
财经(20026)
研究所(19301)
(18722)
经济学院(18494)
中心(17719)
北京(16151)
财经大学(15226)
(14982)
(13749)
(13547)
师范(13484)
科学院(13314)
(12564)
研究中心(12539)
基金
项目(66039)
科学(53814)
基金(52959)
研究(49148)
(46360)
国家(46079)
科学基金(39186)
社会(35617)
社会科(33966)
社会科学(33958)
基金项目(26795)
自然(22986)
自然科(22517)
自然科学(22511)
资助(22390)
自然科学基金(22172)
教育(21860)
(19509)
(18389)
中国(18055)
(17505)
编号(17160)
国家社会(16951)
教育部(15629)
重点(14949)
成果(14823)
人文(14165)
(14027)
社科(13514)
大学(13466)
期刊
(60255)
经济(60255)
研究(38563)
中国(20638)
(17751)
管理(15846)
科学(14710)
学报(13995)
(12103)
经济研究(11549)
大学(11454)
财经(10812)
学学(10521)
(10088)
金融(10088)
(9780)
(9569)
世界(9021)
国际(8835)
教育(8804)
农业(8629)
问题(8331)
技术(7063)
业经(6147)
(5753)
技术经济(5596)
统计(5384)
经济问题(5004)
经济学(4536)
(4442)
共检索到1624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程杰  
中国收入差距的转折点是否到来,在目前收入分配领域的争论日趋激烈。本文对当前收入分配领域的研究争论进行总结评述,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对收入分配改革进行讨论。研究认为,中国已经具备了市场机制条件下收入差距转折点的基本条件,即将进入到收入差距缩小阶段,但是,非市场机制和全球化成为转折点到来的不确定因素。中国收入分配改革应该首先明确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变化所处的阶段性特征,改革重点是初次分配领域,关键是消除非市场机制对收入分配影响,再分配制度已经具备条件,但不应该作为首要目标或手段。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徐振宇  郭志超  荆林波  
关于中国城乡差距的研究大多选择居民收入作为代理变量。然而,相比居民收入,居民消费水平才是中国城乡差距更理想的代理变量。本文基于1998-2011年全国和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的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数据,通过引入滚动虚拟变量,分段定量检测回归模型中转折点出现的年份。基于全国层面数据的定量检测发现,以居民消费水平度量的城乡差距的转折点大致出现在2005年前后;基于四大区域数据的定量检测,也发现了类似结果,只是出现城乡差距转折点的年份稍有差异,且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转折点出现得越早。以上结果还通过了稳健性检验。结论是:大致从2005年开始,中国城乡差距就已开始缩小,且缩小的速度在加快。相关政策含义是...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王瑜  
近年来,"民工荒"和劳动力工资上涨问题引发了关于中国是否已经到达刘易斯转折点的激烈争论。本文对中国刘易斯转折点的争论进行了梳理,并将其总结为四种观点。之所以产生这些分歧,既源于判断标准和依据的差异,也受到了不同统计数据的影响。但是,劳动力工资上涨的同时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人口以相当比例存在的这一基本矛盾与刘易斯模型的推论并不相符。本文认为,这个矛盾是由劳动力市场分割所导致的,并且刘易斯模型并未考虑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因此,不能直接地以经典的刘易斯理论来分析中国经济,而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一些新现象亦不能简单地与经典刘易斯理论中的"刘易斯转折点"相对应。需要修正未考虑制度性障碍的二元经济理论...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武鹏  
通过对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相关研究文献的考察,本文得出以下一些结论:行业大类数据要比现在普遍应用的行业门类数据更具适用性;应用较广的绝对指标缺陷明显,不宜再用;加权与不加权的差距测度结果对于行业收入差距的研究均很有意义;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是研究收入分布的一个良好方法,但须注意应用不同层次的数据所带来的结果差异;不同于既有研究所用的方法,均值化方法能够对个体行业收入水平实现横向纵向的可比;通过将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既有解释性结论与系统的经济理论框架相参照,可以发现,国内文献对行业收入差距的解释存在着研究范围狭窄、观察归纳的部分解释因素不符合理论演绎结果等缺陷与误区。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潘哲文  周先波  
利用1995—2011年31个省区的三种类型收入不平等的非均匀面板测度数据,考察收入差距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实证发现:三种收入差距基尼系数关于人均实际GRP都呈倒U关系,收入不平等面临缩小的Kuznets拐点。近年来,城镇部门的收入差距已过倒U曲线的拐点,进入倒U曲线对称轴右半段的下降部分;农村部门和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没有到达转折点,而处于倒U曲线的上升阶段,但都由左向转折点靠近,不平等上升速度有所减缓。适当的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平等,使中国收入不平等提前进入下降阶段。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天祥  朱晶  
刘易斯转折点是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但对于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是否已经出现,学界仍分歧较大。本文在对刘易斯模型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上,从剩余劳动力测算、人口流量与存量争论、工资上升原因解释及其他指标解读等方面对相关学者的观点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整理,并据此指明了进一步研究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转变问题的方向。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相伟  
"刘易斯转折点"是内嵌在二元经济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探索中国就业领域里诸多矛盾现象的切入点。中国基本符合二元经济理论的假设条件,经济发展路径与二元经济理论大致相同,但所处的全球化环境、体制条件有着明显不同,可将中国简化为一个开放条件下加速解体的二元经济。要判断是否经过"刘易斯转折点",需要把数量标准作为基本依据、价格标准作为参考依据。中国虽然仍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但年龄偏大,40岁以上劳动力占大多数,提高了转移难度;再加上中国特殊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农民工工资的结构性上涨即主要由绩效工资(即计件工资)上涨支撑、基本工资上涨幅度不大,进一步排斥了年龄偏大的农村劳动力,农村中可转移劳动力已近...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宋艳菊  
通过对刘易斯转折点理论与测度方法的研究,本文剖析了其争论产生的实质,认为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争论形成的根源具有特殊性,只有追溯刘易斯转折点本源,厘清刘易斯第一转折点(短缺点)和第二转折点(商业化点),并根植于中国二元经济转型背景,对模型的假设条件和设定形式给予适当修正,还原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才能建立合理的、准确的刘易斯转折点的判断标准。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桂文  
目前,学术界对刘易斯转折点是否到来难以达成共识,其主要原因是忽略了对二元经济转型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及对中国二元经济转型特殊性的认识。若从动态演进的角度把二元经济转型作为生产技术与组织制度二元性双重转换过程,并充分考虑中国二元经济转型的特殊性就会发现,刘易斯转折点只是从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型的临界点,进入这一临界点只表明经济发展摆脱了贫穷的恶性循环,完成了经济起飞;工业和农业两大部门都开始遵循商业化原则,劳动力的竞争性使用导致工资铁律与古典储蓄规则不再适用。作者认为,把"短缺点"与"商业化点"的间隔界定为刘易斯转折区间,参照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与市场化的发展进程,即使不用严格的数理统计与计量检验,也可以断定中国已进入刘易斯转折区间。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王东升  
本文提出中国进入刘易斯转折点的判断标准:农民工实际工资较快提升,农民工与农民纯收入之比快速增加,"民工荒"及农民工工资上涨原因是劳动力短缺;实证表明中国尚未进入刘易斯转折点。最后针对"民工荒"及农民工工资上涨提出政策建议:推进农民工有序市民化、加快土地流转进程、力促农村剩余劳动力条理转移和提高农民工劳动力市场质量。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成瑞  
从1978年冬季开始到80年代初,在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推动下,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我国统计部门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促使新中国统计科学研究和统计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峨眉会议(统计教学、科研规划座谈会)是其中召开最早的一次重要会...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ThomasG.Rawski  吴桂英  
有关中国实际GDP增长率的官方统计数据是否失真的问题已经引起国内和国际研究者们的关注。与此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评价中国目前正在进行中的市场化改革并预测改革的趋势。本文指出了中国的经济改革中鼓舞人心的方面,同时也讨论了中国社会中正在显露的中央集权的影响。这两种不同的力量预示着中国经济正处于结构和制度变化的转折点,而这些变化对中国长期经济前景的影响可能远远超过短期经济增长的大幅波动。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永丽  景文超  
本文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经济体制转轨与刘易斯转折点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文章以人口转变为主线,提出中国社会经济已跨越了第一个刘易斯转折点,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结构转型、人口转变、体制转轨等结构性问题相互重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文章认为,解决中国社会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加快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向一元结构转换,其根本途径在于全面推进中国社会经济的体制改革。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杨继军  
本文从二元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来诠释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原因。利用1996—2012年中国省际层面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在刘易斯转折点到来之前,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压制了工资的增长,造成国民收入分配偏向于企业和政府部门,而刘易斯转折点到来之后,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提高,居民部门消费潜力扩张,国民储蓄率随二元经济不同阶段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即倒"U"型。此外,资金流量表的证据显示,在社会再分配环节,居民部门社会保险净福利为负,表明财政转移支付是"逆向"调节,遏制了当下居民部门的消费能力。因此,中国经济失衡的矫正一方面要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消解二元体制张力,迎来刘易斯转折点;另一方面要对企业利润进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