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198)
2023(16301)
2022(13909)
2021(13138)
2020(11067)
2019(25482)
2018(24850)
2017(47726)
2016(25781)
2015(29134)
2014(28566)
2013(28505)
2012(26370)
2011(23842)
2010(23534)
2009(21715)
2008(21040)
2007(18150)
2006(15940)
2005(14154)
作者
(77259)
(64187)
(63741)
(60530)
(41048)
(30847)
(28742)
(25221)
(24609)
(22689)
(22006)
(21888)
(20537)
(20411)
(20094)
(19915)
(19188)
(19180)
(18350)
(18302)
(16188)
(15642)
(15601)
(14622)
(14433)
(14257)
(14162)
(14083)
(12931)
(12801)
学科
(101818)
经济(101686)
管理(70624)
(68808)
(55309)
企业(55309)
方法(47854)
数学(42017)
数学方法(41618)
中国(29222)
(28287)
(27518)
(23687)
(21789)
贸易(21777)
业经(21682)
(21233)
农业(19192)
(18815)
地方(17855)
(16642)
银行(16570)
(16028)
金融(16027)
(15948)
环境(15927)
(15825)
技术(15445)
(15319)
财务(15256)
机构
大学(372222)
学院(365912)
(151589)
经济(148671)
管理(143156)
研究(131726)
理学(124644)
理学院(123219)
管理学(121093)
管理学院(120476)
中国(100581)
科学(83256)
(80538)
(69824)
(67480)
(66840)
研究所(62265)
业大(60039)
中心(59263)
农业(55223)
财经(54208)
(51396)
北京(51288)
(49722)
(47357)
(46836)
经济学(46506)
师范(46224)
经济学院(42018)
(41382)
基金
项目(257948)
科学(201739)
基金(189866)
研究(180992)
(170172)
国家(168598)
科学基金(142208)
社会(115509)
社会科(109463)
社会科学(109431)
基金项目(100520)
(97174)
自然(94702)
自然科(92495)
自然科学(92463)
自然科学基金(90868)
(84157)
教育(81603)
资助(78623)
编号(70799)
重点(58120)
(57405)
成果(56818)
(54421)
(53493)
科研(50290)
创新(50056)
课题(48698)
国家社会(48594)
教育部(48533)
期刊
(158330)
经济(158330)
研究(109318)
中国(67977)
学报(67917)
(62650)
科学(59987)
管理(51062)
大学(50246)
(48394)
学学(47552)
农业(42672)
(35935)
金融(35935)
教育(35045)
技术(27563)
经济研究(26932)
财经(26625)
业经(24080)
(23210)
(22748)
问题(20785)
科技(18742)
(18281)
图书(18155)
业大(17891)
(17804)
理论(17455)
世界(17120)
技术经济(17011)
共检索到5348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伍再华  胡丹  
本文通过构建我国收入分配和信用配给对家庭借贷行为影响的理论模型,探讨家庭收入水平、银行信用供给对家庭债务规模的影响。研究表明:三者之间存在较为复杂的相互作用,两个维度(收入分配和家庭债务或者信用配给和家庭债务)之间的影响会经由不同的渠道影响第三个维度(信用配给或家庭收入分配),且最终反馈到最原始的影响机制当中,形成稳定的债务—通货紧缩螺旋效应,最终债务规模稳定增加。文章以控制家庭债务规模为目标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供相关决策部门参考。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饶育蕾  吴玥  朱锐  
基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利用社会互动影响家庭借贷行为的不同理论,从社会互动对城市和农村地区家庭借贷行为、家庭借贷渠道等视角对社会互动对家庭借贷行为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家庭成员的社会互动正向显著推动家庭借贷行为,并且对城市家庭的影响大于农村家庭。同时,对家庭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的行为影响更大,社会互动对城市家庭从民间借贷影响大于从正规金融机构借贷的影响,而对农村家庭的两种借贷行为影响则相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新华  周程程  
文章利用2006~2011年的收入、房价、利率与消费信贷余额等变量的月度数据,实证检验了消费者信心与房价对家庭借贷行为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收入水平仍是决定家庭债务规模的重要因素;住房价格与家庭债务的积累具有正相关关系;消费者信心指数和名义利率对家庭借贷行为的影响不大。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郭新华  刘辉  伍再华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1年度的调查数据,考察了收入不平等对家庭借贷行为的影响,并验证了家庭是否存在为追求社会地位而借贷的动机。研究表明:(1)收入不平等并不是影响家庭是否借贷的主要因素,但是对家庭的负债规模存在十分显著的抑制作用;(2)收入不平等的扩大并不会促使中低收入家庭寻求借贷或提升家庭负债规模,我国家庭并不存在为了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而进行借贷的动机;(3)收入不平等的扩大有利于高收入家庭获得更多的正规金融借贷,中低收入家庭则会较多地依赖于非正规金融借贷;(4)户主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家庭经济特征以及家庭所处地区特征均是影响家庭借贷行为的重要因素,在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市...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灿  高建中  李善美  徐绍杰  巫福斌  
基于2018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监测数据库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数据库统计的数据,选用OLS回归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法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林业收入的影响以及不同林业收入水平下数字普惠金融的增收效应。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促进农户林业收入,关键性影响作用在于数字普惠金融的数字化程度为农户带来的移动化、实惠化、信用化和便利化;数字普惠金融对于低收入水平农户的林业增收效应不显著,而对中等收入水平农户和高收入水平农户的林业增收效应显著;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缓解家庭借贷约束,提高资金的可获得性,促进农户林业投入,从而提高农户的林业收入。因此,为使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更好地为农村地区居民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应该加强数字普惠金融的宣传普及、完善体系制度以及制定差异化策略。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珂珂  吴猛猛  
本文利用2012年农村居民家庭实地调查的样本数据,对现阶段农村居民家庭借贷行为特征进行详细描述,并从家庭经济能力、户主家庭特征、金融借贷环境三个方面入手,运用二元Logit模型,实证研究影响农村居民家庭借贷行为的因素。结果显示:收入水平、家庭投资经营活动、户主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社会政治资本、家庭负担水平、外出务工、金融借贷环境均显著影响农村居民家庭借贷行为。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尹志超  潘北啸  
基于2015年和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本文实证研究发现,信任能够提高家庭正规信贷可得性,降低家庭使用非正规信贷的概率。进一步地,信贷可得性的差异带来家庭负债结构的变化,信任能够提升家庭正规信贷占比,降低非正规信贷占比。信任提升家庭资金借出概率,但这种关系并不是单调递增的,而是存在适度信任现象。异质性分析表明,在户主文化程度低的家庭和农村地区家庭,信任对借出的影响更大。因此,本文的结果表明,信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家庭融资的困难。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曹瓅  罗剑朝  房启明  
本文运用Tobit回归方程测算陕西、宁夏农村产权抵押试点地区农户产权抵押融资借贷行为对家庭福利的影响。研究显示,农户产权抵押借款对农户的家庭年收入、非农收入、生活消费支出和生产性支出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显著改善了农户家庭福利水平,其中对生活消费支出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而借贷对农户家庭农业收入影响不显著。研究还发现,土地经营规模、房屋价值、家庭经营类型对农户家庭收入及支出情况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应进一步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模式发展,加大宣传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扶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激活农村金融市场。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陈治国  李成友  李红  
笔者根据2005年~2013年全国15个省区1500个样本农户的跟踪调研数据,基于面板部分可观测BiproBit模型和引入哑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估计出农户的信贷配给程度及其对家庭金融资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受到信贷配给的农户占53.1%,其中受到完全配给的农户占41.3%,受到部分配给的农户占11.8%;完全信贷配给对家庭金融资产具有显著影响,它使农户家庭手持现金增加1521元,使农户家庭手持现金与储蓄的比值上升了5.61%。基于以上实证结论,笔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议: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正规金融组织、非正规金融组织及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机构有机协同的多元化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建立产权担保...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冉光和  田庆刚  
家庭资产的资本价值向金融价值有效转化是农户获得金融服务的关键。本文采取分层抽样法,定点选取了重庆市9个区县的1046户农户为研究对象,在对农户家庭资产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就家庭资产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显示:在众多家庭资产中,只有城镇住房、养殖业在产品对农户正规借贷有显著正向影响,金融资产反而有明显负向影响;对非正规借贷影响显著的资产包括农村住房、城镇住房和金融资产,且影响方向均为正;总体来讲,农户融资担保方式较为单一。由此可见,当前农村家庭资产金融价值开发潜力较大,但现实开发力度不足,如何加大农村家庭资产金融价值开发力度对破解农户融资难题至关重要。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杨明婉  张乐柱  颜梁柱  
基于家庭禀赋视角,利用2015年浙江大学(CFD)的调研数据,运用选择二值probit模型研究当前中国农户家庭非正规金融借贷发展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社会资本通过家庭其他经济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综合作用下显著正向影响非正规金融借贷行为;正规金融对农户家庭有形资产如固定资产、耕地、收入要求高,这些因素对非正规金融并无显著影响;非正规金融主要面对的群体是穷人、教育程度低且身体状况较差的农户,而这部分人被正规金融机构所排斥;农户家庭非正规金融借贷行为在不同年龄段的群体存在异质性差异。建议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将农村非正规金融合法化,允许与引导非正规金融的有序发展。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李渊  刘西川  
本文运用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在分析了金融知识对家庭信贷行为的影响机制和作用路径的理论基础上,通过Probit、IV-Biprobit、Tobit、IV-Heckman等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金融知识对家庭信贷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金融知识对家庭正规信贷需求和申贷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金融知识越丰富的家庭受需求型信贷约束的概率越低,越有可能具有正规信贷需求,并向银行申请贷款;(2)金融知识对家庭正规信贷可得性和信贷金额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家庭非正规信贷可得性和信贷金额有显著负向影响,即金融知识水平的提高能够缓解其供给型信贷约束,提高家庭获得正规信贷的概率和规模,降低家庭的非正规信贷需求和规模;(3)金融知识对家庭正规信贷占比有显著正向影响,即金融知识能够改善家庭的信贷结构,有助于提高家庭的正规信贷满足度;(4)互联网使用对家庭信贷行为的影响与金融知识类似,而户主是女性以及从事农业的家庭受信贷排斥的概率更大。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伍再华  叶菁菁  郭新华  
党的十九大会议报告中指出,在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的背景下,收入分配差距和区域社会保障支出不均衡问题不容忽视,这对家庭经济安全与居民幸福感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和与之相匹配的社会保障支出等省级层面数据,验证了收入不平等和社会保障支出对家庭借贷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1)收入不平等的扩大显著提高了所有家庭的借贷需求且对低等收入家庭的促进作用更大。(2)社会保障支出对家庭借贷存在挤出效应,且社会保障支出越高的地区,这种效应越明显。(3)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可以减缓收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伍再华  叶菁菁  郭新华  
本文基于2013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选用工具变量法,考察了金融素养对城乡家庭借贷行为影响的差异性,并验证了财富不平等扩大会抑制金融素养对家庭借贷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金融素养是影响家庭借贷行为的重要因素。户主金融素养水平的改善显著提高了家庭发生借贷的概率与家庭借贷规模。(2)金融素养对城乡家庭借贷行为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金融素养的提高对信贷约束较为严重的农村家庭借贷行为的促进作用更大。(3)财富不平等对家庭借贷行为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财富不平等的扩大减少了家庭借贷需求,降低了家庭发生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伍再华  叶菁菁  郭新华  
本文基于2013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选用工具变量法,考察了金融素养对城乡家庭借贷行为影响的差异性,并验证了财富不平等扩大会抑制金融素养对家庭借贷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金融素养是影响家庭借贷行为的重要因素。户主金融素养水平的改善显著提高了家庭发生借贷的概率与家庭借贷规模。(2)金融素养对城乡家庭借贷行为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金融素养的提高对信贷约束较为严重的农村家庭借贷行为的促进作用更大。(3)财富不平等对家庭借贷行为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财富不平等的扩大减少了家庭借贷需求,降低了家庭发生借贷的概率和家庭负债规模。(4)随着家庭财富不平等程度的扩大,金融素养对家庭借贷行为的促进作用受到抑制。基于以上结论,政府应该大力开展消费者金融素养教育,注重家庭收入分配合理性,从而推动我国消费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