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63)
- 2023(6375)
- 2022(5273)
- 2021(5147)
- 2020(4250)
- 2019(10133)
- 2018(9681)
- 2017(18913)
- 2016(9906)
- 2015(11325)
- 2014(11157)
- 2013(11385)
- 2012(10659)
- 2011(9850)
- 2010(9645)
- 2009(9233)
- 2008(9274)
- 2007(8127)
- 2006(7242)
- 2005(6961)
- 学科
- 济(49653)
- 经济(49598)
- 管理(28794)
- 业(27134)
- 方法(24603)
- 数学(22894)
- 数学方法(22826)
- 企(22371)
- 企业(22371)
- 中国(14866)
- 财(13681)
- 贸(12915)
- 贸易(12906)
- 易(12694)
- 农(10592)
- 融(9900)
- 金融(9900)
- 制(9466)
- 务(9156)
- 财务(9153)
- 财务管理(9139)
- 银(9079)
- 银行(9079)
- 企业财务(8918)
- 行(8766)
- 市场(7574)
- 业经(7402)
- 关系(7208)
- 体(6401)
- 出(6383)
- 机构
- 大学(153344)
- 学院(146305)
- 济(79795)
- 经济(78760)
- 管理(57248)
- 研究(56570)
- 理学(48759)
- 理学院(48290)
- 中国(48281)
- 管理学(47890)
- 管理学院(47595)
- 财(37214)
- 京(32667)
- 财经(29847)
- 所(27769)
- 经(27652)
- 经济学(27179)
- 科学(26509)
- 中心(24700)
- 研究所(24691)
- 经济学院(24530)
- 财经大学(22805)
- 北京(22115)
- 院(19750)
- 江(18795)
- 融(18230)
- 农(17992)
- 金融(17965)
- 商学(17545)
- 商学院(17403)
- 基金
- 项目(90284)
- 科学(73742)
- 基金(72505)
- 研究(66717)
- 家(62553)
- 国家(62159)
- 科学基金(53649)
- 社会(47381)
- 社会科(45378)
- 社会科学(45365)
- 基金项目(36674)
- 自然(33038)
- 自然科(32366)
- 自然科学(32354)
- 自然科学基金(31841)
- 资助(31593)
- 教育(30427)
- 省(27666)
- 划(25641)
- 编号(24042)
- 部(23825)
- 中国(22256)
- 国家社会(21668)
- 教育部(21442)
- 成果(20042)
- 重点(19937)
- 人文(19771)
- 大学(18478)
- 社科(18451)
- 发(18377)
共检索到2350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张明
本文在梳理美国国债市场若干特征事实的基础上,从纵向与横向比较的角度来描述中国投资者在美国国债市场的投资行为。计量分析的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美元汇率是中国投资者购买美国国债行为的影响因素,而美国国债收益率并非中国投资者购买美债行为的长期决定因素;尽管中国投资者从投资行为来看似乎在美国国债市场与外汇市场同时扮演价格稳定者的角色,但中国投资者增持美国国债的行为一方面难以扭转美国国债收益率的上升,另一方面导致美元贬值。这意味着中国投资者的确是外汇市场上美元价格的稳定者,但并非是美国国债市场上的价格稳定者;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美国国债收益率与美元汇率变动的解释力显著高于对中国投资者购买美国国债行为的解释...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王宇哲 张明
本文基于2002-2012年的年度数据,通过比较美国长期国债市场上主要外国投资者的不同行为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不同行为特征的可能影响因素,得出了如下主要结论:由历史原因形成的市场势力和主动的资产配置策略,以及金融市场的风险与收益变化,是导致外国投资者不同行为特征的主要原因。这具体表现在:对于持有较大美国长期国债存量的中国和日本而言,类似做市商角色的市场势力使得其边际投资行为较为谨慎,以避免相应的国债价格变动造成其存量资产的价值波动;欧洲国家的投资行为则显示出风险偏好较高的特点(例如注重收益的逆势投资),这可能是由于它们持有的长期国债占比稳定在低位,从而能够将美国长期国债仅仅当做一类分散风险的...
关键词:
美国长期国债 外国投资者 投资行为比较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周开国 李涛 柴俊
本文不同于传统的用报价价差的方法度量执行成本,而是采用有效价差及其分解成分更为准确地度量执行成本和反映交易对价格形成的影响。本文利用上海证券交易所提供的特有的订单数据和交易数据,将中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区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即个人投资者和两类机构投资者,分别研究其指令执行成本并加以比较,结果发现,个人投资者与两类机构投资者具有显著不同的执行成本,个人投资者具有更小的有效价差,原因在于个人投资者的交易具有更小的价格影响,而且价格影响的差别远大于已实现价差的差别。另外,财富水平不同的投资者其执行成本也不同。本文的研究结果对我们理解中国市场上不同类型投资者的执行成本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执行成本 有效价差 已实现价差 价格影响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祝宝江 王炜琪 陈国雄
关于金融危机传染效应的理论研究,相对于以往金融和贸易等传统传染渠道对投资者情绪非理性因素引起的"纯传染"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本文在当前的国际投资及贸易环境状况的背景下,以中美两国投资者情绪为研究对象,构建中美两国投资者情绪指标,通过Copula模型验证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及传染性。研究结果显示,美国投资者情绪的变化会导致中国投资者情绪发生变化并且传染效应为单向传导,在不同阶段呈现波动状态,且二者Copula时变相关系数在金融危机发生时期达到最大值,充分印证中美投资者情绪在金融危机发生期间传染效应发生概率明显增强且达到最大化。因此,在金融危机平稳期及预警期应实施相应预警、管控及应急处置政策、方案,引导投资者情绪向理性方向发展,并不断完善我国资本流动管制政策,纳入宏观审慎管理体系。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杨大楷 周成跃 杨大力 彭晓播
从世界各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国家政府债券的主要持有人都经历了由个人投资者向机构投资者的转变。我国国债机构投资者主要是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表现出极大的偏向性和垄断性。我国应大力培育各类机构投资者,推进国债市场改革。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史永东 王谨乐
机构投资者能否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一直是管理层和学术界讨论的焦点。考虑到机构投资者的择股偏好与股票波动之间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PSM),筛选出与机构重仓股"相仿"的未被机构重仓持有的股票,从微观层面检验了我国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对市场波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机构投资者偏好财务优良、治理有效的公司,而此类公司的股票往往呈现出更低的波动性。(2)在市场上升阶段,机构投资者提高了股票的波动性;而在市场下降阶段,机构投资者虽然起到了降低股票波动的作用,却未能阻止股价继续下行。(3)机构投资者的买入行为与股票的期内收益存在很强的正向关系,而在滞后期中机构重仓股并未...
关键词:
机构投资者 波动性 倾向得分匹配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葛伟 余振
本文利用2000~2014年沪深两市A股一般上市公司季度数据,研究机构投资者知情交易与特征组合相对超额收益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第一,当机构投资者知情交易变大时,持有盈余价格比高、利润总额同比增长率高、账面市值比低、价格高、规模大的股票的当期相对超额收益变大,知情机构投资者是理性的。第二,当机构投资者知情交易变大时,持有股息率低、盈余价格比低、利润总额同比增长率低、账面市值比低、价格低、规模小的股票的未来相对超额收益变大,知情机构投资者是非理性的。知情机构投资者并非是完全理性的,由于其更关注当期利益,而忽略长期价值投资,不利于维护股市的稳定。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巴曙松 邵杨楠 陈康洁 廖慧
国债的收益率、收益率的波动性及储备货币地位是影响境外投资者持债动机的重要原因。美国国债相对较高的收益率、低波动风险和美元国际储备货币的强势地位增强了美国国债的吸引力;日本国债的低波动性使其境外投资者往往在危机时期将日本国债视为避风港。我国国债较高的收益率会加强境外投资者的持债动机,但高波动性不利于债市开放。可从完善境外投资者跨境投资途径、加强外汇市场建设、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入手提高我国债市开放度。
关键词:
境外投资者 持债动机 收益率 波动风险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张宗新 周聪
违约事件的爆发加剧了投资者非理性情绪的扩散,并引发了信用债市场偏离基本面的大幅波动,考察投资者情绪在信用债市场的非理性繁荣和恐慌式下跌中的推波助澜作用非常重要。本文将行为资产定价理论扩展至信用债市场,采用提取情绪代理变量共同信息的方式,构建有效的信用债市场情绪指数,并研究情绪对市场回报率的可预测性。研究结果表明:(1)信用债市场情绪会产生显著的定价效应,当期的情绪对次月的市场回报率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2)信用债市场情绪会驱动微观交易,并吸引投资者购买风险较高的债券基金和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的债券组合;(3)信用债市场情绪的定价效应在投机倾向较高或套利限制较强的时期更突出,其中较高的投机倾向源自投资者对折现率的乐观态度,而较高的非流动性则是卖空约束之外的另一重要的套利限制。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时建龙
国债市场的稳定器:平准基金时建龙经济学家们一般认为,国债市场发达的工业国家应依赖于间接的、以市场为基础的调控工具,而不是依赖直接的调控工具。理由是,间接的调控工具依照市场规律来运作,从而促使资源更有效地运用。同样的道理,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茹华杰 吴承尧
机构投资者能否稳定市场是一个长期受到争议的话题。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交易方式也在发生变化,高频交易被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采纳,机构投资者高频交易对市场稳定性的影响这一问题开始受到关注。考虑机构投资者和个体投资者在市场中共存及其交互影响的情况,基于市场复杂性理论,从投资者行为的视角,构建机构投资者和个体投资者都采取低频交易的低频投资环境以及机构投资者采取高频交易、个体投资者采取低频交易的高频投资环境,并建立了两类投资环境下机构投资者与个体投资者交互影响的动态投资决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当市场处于稳定区域时,不论机构投资者采取低频交易还是高频交易,市场都不会出现大幅波动的情况;(2)当市场超出低频投资环境下的稳定区域时,机构投资者采取低频交易不能为市场提供所需的流动性,市场会发生剧烈波动,此时机构投资者不能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如果机构投资者采取高频交易,将投资周期尽可能缩短到趋于零的状态,则能够通过带动个体投资者投资为市场注入流动性,从而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因此,稳定市场的有效途径并不在于一次性注入资金规模的大小,而在于资金注入的频率是否能够保持连续。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鼓励高频交易和建立高频交易熔断机制的稳定市场的相关建议。研究结果为从投资频率的视角回答关于机构投资者能否稳定市场这一长期争论提供了一些正面支撑,也为维护中国证券市场长期良好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姚颐 刘志远
本文对震荡市场下,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市场稳定作用进行了分析。从超额收益率、超额换手率两个模型出发,发现基金所起到的稳定性作用不同:第一,虽然基金的交易行为降低了市场当日的震荡,但是从长期趋势看,加剧了市场萧条期的持续下跌与繁荣期的不断攀升,强化了市场的动量效应。另一方面,繁荣期市场的异常放量并不来自基金,而是由个人投资者高涨的投资热情所致。第二,本文首次将基金的交易行为纳入市场周期的分析框架,分离出股市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的背离期,发现在个人投资者存在反应滞后的情况下,基金首先予以了信息识别并做出交易反馈。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向前
在研究公司治理和资本市场发展时,机构投资者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分析了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动机与影响因素。结论表明,机构投资者持有公司的股权比例、监督成本以及对公司价值的改善状况等因素的变动影响着机构投资者进行监督的临界值,影响着机构投资者在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之间的选择,并对资本市场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机构投资者 公司治理 监督临界值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吴跃平
运用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指出导致近几年中国股市非理性下跌的最直接原因,是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主的机构投资者超常规发展。在目前的情况下,不宜继续提倡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应努力恢复股票市场对中小投资者的吸引力,实现中国股市投资主体之间的“生态平衡”,从而支持中国股市长期稳定和谐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戴辉
机构投资者稳定股市作用的发挥最根本的在于规范它的投资行为,而不是盲目地提高机构投资者的数量。因此,应加强市场监管,完善券商和基金管理公司治理结构。
关键词:
机构投资者 个人投资者 证券市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