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89)
- 2023(16507)
- 2022(13993)
- 2021(12995)
- 2020(10939)
- 2019(24895)
- 2018(24276)
- 2017(46204)
- 2016(25172)
- 2015(28247)
- 2014(27652)
- 2013(27650)
- 2012(25390)
- 2011(22993)
- 2010(22506)
- 2009(20649)
- 2008(20020)
- 2007(17339)
- 2006(15047)
- 2005(13168)
- 学科
- 济(103554)
- 经济(103440)
- 管理(71095)
- 业(69950)
- 企(55655)
- 企业(55655)
- 方法(50507)
- 数学(44810)
- 数学方法(44429)
- 中国(29386)
- 农(28300)
- 财(24255)
- 学(22496)
- 业经(21915)
- 贸(21709)
- 贸易(21701)
- 易(21130)
- 技术(19933)
- 农业(19669)
- 地方(18237)
- 制(16834)
- 环境(16215)
- 理论(15274)
- 和(15085)
- 务(14991)
- 财务(14923)
- 财务管理(14900)
- 银(14663)
- 银行(14589)
- 融(14502)
- 机构
- 大学(366604)
- 学院(362208)
- 济(150374)
- 经济(147598)
- 管理(142337)
- 研究(126594)
- 理学(124855)
- 理学院(123453)
- 管理学(121403)
- 管理学院(120764)
- 中国(92471)
- 科学(80212)
- 京(78233)
- 农(66221)
- 所(64406)
- 财(63768)
- 研究所(59561)
- 业大(59558)
- 中心(55775)
- 财经(53056)
- 农业(52634)
- 江(49704)
- 北京(49386)
- 经(48736)
- 经济学(46510)
- 范(46250)
- 师范(45690)
- 院(45474)
- 经济学院(42229)
- 州(40030)
- 基金
- 项目(257381)
- 科学(201920)
- 基金(188899)
- 研究(181652)
- 家(168253)
- 国家(166935)
- 科学基金(141732)
- 社会(116511)
- 社会科(110625)
- 社会科学(110597)
- 基金项目(100109)
- 省(98005)
- 自然(93542)
- 自然科(91411)
- 自然科学(91383)
- 自然科学基金(89805)
- 划(84071)
- 教育(82688)
- 资助(77878)
- 编号(70944)
- 重点(58160)
- 部(57150)
- 成果(56126)
- 发(54528)
- 创(53876)
- 创新(50413)
- 科研(49736)
- 国家社会(49222)
- 课题(48948)
- 教育部(48583)
- 期刊
- 济(153054)
- 经济(153054)
- 研究(103183)
- 中国(66633)
- 学报(65666)
- 农(58959)
- 科学(58190)
- 管理(49876)
- 大学(48687)
- 学学(46197)
- 财(45387)
- 农业(41372)
- 教育(35913)
- 技术(30810)
- 融(27280)
- 金融(27280)
- 经济研究(26341)
- 财经(25907)
- 业经(23656)
- 业(22396)
- 经(22202)
- 问题(20238)
- 科技(19471)
- 技术经济(18795)
- 贸(17574)
- 版(17567)
- 业大(17361)
- 图书(17334)
- 理论(16258)
- 资源(15863)
共检索到5131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赵利 姜均武
笔者利用我国1985年~2008年的数据,采用协整、误差修正模型、G 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对我国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实证分析表明,技术进步对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数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因此,我国应加强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而且在技术引进过程中,注重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从模仿到创新,借此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同时,应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加强人力资本的积累。
关键词:
技术进步 劳动力素质 人力资本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飞翔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问题已成为理论界和决策部门关注的热点。我认为,考虑产业发展问题必须把它与提高劳动力素质密切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中国产业的迅速发展。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罗润东
技术进步是增加还是减少就业,长期以来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它客观上受到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类型等因素的影响,又与人们考察的时期长短相关。早期的研究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不乏一些有见地的结论。当代技术进步速度加快的事实,为进一步研究其就业效应提供了契机。本文对不同劳动力群体的需求模式与失业效应变化做了理论描述,形成了关于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就业的基本判断,由此说明技术进步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技术进步 劳动力 就业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罗军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同时包含国际贸易、FDI和技术进步变量的劳动力就业模型,并利用中国制造业2003—2011年面板数据,既分析了我国制造业总体,也考察了以行业特点分组的子样本的劳动力就业受上述三项变量影响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国际贸易和国内技术进步会拉动我国就业,而FDI则会抑制我国就业。从基于行业特点分组的研究来看,国际贸易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拉动作用随着贸易开放度的提高而增加;FDI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抑制随着FDI进入程度的提高而逐步减小;技术进步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拉动作用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而增加。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姚伟峰 何枫 杨武
本文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劳动力结构对技术效率变化的具体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现时中国的劳动力结构不适合中国经济发展和技术效率提高的需要,劳动力结构中高级劳动力偏低制约了中国技术效率的提高,优化劳动力结构可以达到提高技术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目的。
关键词:
劳动力结构不均衡 SFA 技术效率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魏玮 郝威亚
本文利用中国1999—2008年28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从劳动力技能结构与技术水平匹配的角度解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单纯的技术进步不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技术水平与劳动力技能结构同步提升才能有效促进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提高。与劳动力技能结构匹配的技术进步才能有效提升中国经济增长绩效,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依赖于劳动力技能结构的提升。
关键词:
适宜技术 劳动力技能结构 经济增长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陆敏辉 石家莉 陈宇淳
本文运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出我国能源行业1985年到2016年间的技术进步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探讨了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在样本时期内,技术进步在当年并不会对劳动力就业量产生影响,而是从第二年开始对就业量产生影响,具有时滞性、长期性和平稳性的特点;第二,技术进步在不同时期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不同,具有挤出效应和促进效应。从短期来看,挤出效应大于促进效应,从长期来看,能源行业的技术进步会稳定促进该行业劳动力就业量的增加。
关键词:
技术进步 就业 能源行业 VAR模型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万明
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及其相关影响的实证分析陈万明人们预言,21世纪的竞争,将主要是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开发及其潜能充分发挥的竞争。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数量充足,但其质量却并不令人乐观,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本文试图对中国农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唐建荣 程静
文章构建了一个包含技术进步、劳动力投入和能源约束在内的经济最优增长模型,探讨技术进步、劳动力投入和能源约束对内生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率每提高一个单位,能源消耗增长率将会提高1-σ个单位;技术进步、劳动力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节能减排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并采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和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对2004—2012年各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余沛康 夏网生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杨蕙馨 李春梅
以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两方面的理论探讨为基础,结合对技术进步内生及教育质量外生的综合分析,得到中国信息产业技术进步为技能偏向型,即:信息产业技术进步会增加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减少对低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并增加两种技能类型劳动力的工资差距。由于教育质量的影响,高技能与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量之比在长期内会达到动态的稳定均衡状态,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而致的工资差距不会一直增大。最后用中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信息产业的相关数据证实了理论分析的结论。以典型的技术密集型的信息产业为对象展开研究,重点考察教育质量的影响作用,这不仅补充了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双重影响效应的理论分析,更为中国技术进步与劳动...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艳 李雨佳
将中国制造业分为四类,分别研究各类行业劳动力要素的配置、供求和技术进步偏向状况,总结得出技术偏向性与劳动力要素的双向关系,发现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要素价格、要素市场、要素替代弹性等是影响二者关系的重要因素。就中国制造业来看,技术进步因素内生化于要素生产过程的程度仍较低,需根据行业特性、资源禀赋条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等三个方面有差别地得出协调办法。
关键词:
技术进步 偏向性 劳动力要素 制造业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佟光霁 王卫
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不但受制于产业技术进步,也会影响产业技术进步。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1978—2011年三次产业技术进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结果表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技术进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存在长期显著相关关系,而第二产业技术进步与农村劳动力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根据这一实证结论,提出保证农村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顺利转移的对策建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卫 佟光霁
经验数据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仍具有转移空间和潜力。作为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劳动力转移在受制于技术进步的同时也会影响技术进步。本文基于1978~2011年的全国数据,估算了农业产业和非农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运用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了技术进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存在长期正相关均衡关系,与理论模型结论相符;非农技术进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与理论模型结论不符。通过对模型结果的分析认为,有必要在技能培训、品牌路线、深化改革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以保证农村劳动力在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之间顺利转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