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93)
- 2023(16089)
- 2022(13391)
- 2021(12649)
- 2020(10557)
- 2019(24247)
- 2018(23665)
- 2017(45432)
- 2016(23607)
- 2015(27115)
- 2014(26583)
- 2013(26274)
- 2012(24236)
- 2011(22070)
- 2010(21799)
- 2009(20297)
- 2008(19489)
- 2007(16784)
- 2006(14958)
- 2005(13496)
- 学科
- 济(120698)
- 经济(120562)
- 管理(68619)
- 业(65026)
- 企(52386)
- 企业(52386)
- 方法(51264)
- 数学(46326)
- 数学方法(45872)
- 中国(30296)
- 农(27394)
- 地方(25015)
- 财(24879)
- 制(24115)
- 业经(22655)
- 银(21645)
- 银行(21630)
- 贸(20744)
- 贸易(20730)
- 行(20558)
- 易(20112)
- 学(19657)
- 农业(18634)
- 技术(18611)
- 融(18495)
- 金融(18492)
- 环境(16325)
- 地方经济(15340)
- 体(15212)
- 和(14867)
- 机构
- 大学(345443)
- 学院(342956)
- 济(159364)
- 经济(156614)
- 管理(134944)
- 研究(117706)
- 理学(116615)
- 理学院(115365)
- 管理学(113651)
- 管理学院(113004)
- 中国(94429)
- 京(71854)
- 财(70452)
- 科学(65692)
- 财经(57136)
- 所(56753)
- 中心(54619)
- 经(52180)
- 经济学(51689)
- 研究所(51410)
- 农(49349)
- 江(48980)
- 经济学院(46519)
- 北京(45482)
- 业大(45003)
- 范(43061)
- 财经大学(42770)
- 师范(42680)
- 院(42297)
- 州(38836)
- 基金
- 项目(230812)
- 科学(185076)
- 基金(173026)
- 研究(169689)
- 家(150047)
- 国家(148942)
- 科学基金(129422)
- 社会(113597)
- 社会科(108040)
- 社会科学(108012)
- 基金项目(90989)
- 省(85539)
- 自然(81383)
- 自然科(79584)
- 自然科学(79569)
- 自然科学基金(78189)
- 教育(77918)
- 划(72968)
- 资助(70948)
- 编号(65659)
- 部(53334)
- 成果(52179)
- 重点(51986)
- 发(50000)
- 国家社会(49192)
- 创(48320)
- 教育部(46888)
- 创新(45457)
- 人文(45107)
- 课题(45036)
- 期刊
- 济(171102)
- 经济(171102)
- 研究(106603)
- 中国(65008)
- 财(53336)
- 管理(50605)
- 科学(47127)
- 学报(45915)
- 农(43723)
- 融(40788)
- 金融(40788)
- 大学(36845)
- 学学(34919)
- 技术(32428)
- 教育(30516)
- 财经(29858)
- 经济研究(29138)
- 农业(28916)
- 经(25735)
- 业经(24070)
- 问题(22473)
- 贸(19482)
- 技术经济(19122)
- 统计(18402)
- 世界(18010)
- 国际(17388)
- 策(16642)
- 业(16469)
- 理论(15233)
- 商业(14949)
共检索到5137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郑江淮 戴玮
近30年来,东部地区的低知识、低技术密集型技术逐渐转移至中西部地区,中国地区间技术变化呈现出雁行式变迁的特征。本文通过测算地区技术邻近度等指标,构建地区技术空间,揭示了1990—2016年中国技术邻近度提升表现出从以中等邻近水平为主转变为以高邻近水平为主的两阶段特征;技术中心度不断提高且区域分布差异扩大,中部地区技术中心度逐渐超越东北和东部地区;各区域技术多样性均逐年增加,东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中部地区表现出明显追赶趋势等典型事实。实证检验发现,地区间技术邻近度的提高对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东部与中西部间、经济水平相近地区间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本文的政策含义是,地方政府应积极探索区域科技交流合作机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选择地区适宜技术,增强本地技术的转化能力,形成地区技术优势,发挥地区间技术和经济上的协同作用,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增长差距,推动区域均衡发展。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郑江淮 戴玮
近3 0年来,东部地区的低知识、低技术密集型技术逐渐转移至中西部地区,中国地区间技术变化呈现出雁行式变迁的特征。本文通过测算地区技术邻近度等指标,构建地区技术空间,揭示了1990—2016年中国技术邻近度提升表现出从以中等邻近水平为主转变为以高邻近水平为主的两阶段特征;技术中心度不断提高且区域分布差异扩大,中部地区技术中心度逐渐超越东北和东部地区;各区域技术多样性均逐年增加,东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中部地区表现出明显追赶趋势等典型事实。实证检验发现,地区间技术邻近度的提高对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东部与中西部间、经济水平相近地区间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本文的政策含义是,地方政府应积极探索区域科技交流合作机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选择地区适宜技术,增强本地技术的转化能力,形成地区技术优势,发挥地区间技术和经济上的协同作用,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增长差距,推动区域均衡发展。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郑江淮 巫南杰 赖晓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促进了创新要素的区际流动,深刻地改变了地区间技术联系,重塑了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本文试图提出一个城市技术边界假说,探讨城市间技术邻近形成与演变的内在机理,从城市间技术邻近视角解释城市间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变动。在此基础上,以2011—2020年长三角地区820个地级市配对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城市间技术邻近对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城市间技术邻近显著缩小了城市间劳动生产率差异;城市间技术邻近主要通过促进知识溢出和联合重组创新缩小劳动生产率差异;随着城市间信息化水平差异和地理距离的增大,城市间技术邻近对缩小劳动生产率差异的促进作用将减弱;城市间技术邻近对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影响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行政管辖界限的城市之间存在异质性。本文的研究为创新驱动发展进程中加强地区间技术联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启示。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金全 薛蔚雯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过程中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收敛呈现以2013年为节点先快后慢的变化趋势。基于包含产业结构变迁的三部门Mankiw-Romer-Weil扩展收敛模型的实证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变迁整体上能够促进省际经济收敛,但存在产业异质性;劳动力流入工业在短期内对收敛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而流入服务业难以促进收敛。进一步研究表明,1998—2013年,相较东部地区以农业劳动力流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变迁,中西部地区以农业劳动力流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强,促进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缩小,从而加快我国整体经济收敛;而2013年后,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变迁方向与东部地区逐渐同步,均以农业劳动力流入服务业为主,省际经济收敛速度放缓。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翼
文章分析了绿色技术溢出的碳减排效应,由于不同地区的产业部门与绿色技术的融合程度不同,由此产生的碳减排效应存在地区差异,而绿色技术溢出的方向性偏好加剧了碳减排效应的地区不平衡性。利用2003-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绿色技术溢出总体上有利于降低碳排放强度但会拉大地区碳排放强度的差距,主要原因在于各地区利用绿色技术溢出的程度存在较大差距,东部地区在绿色技术溢出网络中是最主要的发出和吸收区域,中部地区创造了一定的发出量但吸收量相对不足,而西部地区的发出量和吸收量均小于其他地区。
关键词:
绿色技术 溢出效应 碳排放强度差距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翼
文章分析了绿色技术溢出的碳减排效应,由于不同地区的产业部门与绿色技术的融合程度不同,由此产生的碳减排效应存在地区差异,而绿色技术溢出的方向性偏好加剧了碳减排效应的地区不平衡性。利用2003-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绿色技术溢出总体上有利于降低碳排放强度但会拉大地区碳排放强度的差距,主要原因在于各地区利用绿色技术溢出的程度存在较大差距,东部地区在绿色技术溢出网络中是最主要的发出和吸收区域,中部地区创造了一定的发出量但吸收量相对不足,而西部地区的发出量和吸收量均小于其他地区。
关键词:
绿色技术 溢出效应 碳排放强度差距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龙鹏 周立群
本文利用西部地区2000—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产业转移能否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研究表明,产业转移能否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取决于产业转移质量和接收地的产业承接能力。由于西部地区承接的国际产业主要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区域产业主要是资源密集型产业,进而导致区域产业转移显著地扩大了区域经济差距,国际产业转移则表现出相反的作用。当考虑人力资本的门槛效应后,随着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提升,产业承接能力增强,产业转移有助于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但相对于区域产业转移,人力资本积累更能强化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经济差距缩小作用。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树成 张晓晶
本文对"二战"后世界上"持续高增长"的11个发展中经济体进行了比较,指出中国经济增长的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增长速度的位势较高,而波幅最小,呈现出"高位—平稳"型增长;二是中国作为一个人口最多、地域辽阔的发展中国家,在持续高增长中,地区间(省际间)经济增长的速度差异呈现出明显的缩小趋势。本文对这两个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将第二个特点进一步引申到对中国地区间(省际间)人均GDP差异缩小的分析上。本文的研究发现: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σ系数三种方法分别测算的1952年至2006年地区间人均GDP的总体差异,均显示出三个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特别是在第三个倒U型中,按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看,地区间人均GDP的...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赵晓军 王开元 赵佳雯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需要通过加强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来解决,地区间的产业融合在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整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通过一体化的产业体系促进区域经济差异的缩小。基于中间品投入产出关系设计地区间产业融合水平评价指标,并采用2002年、2007年和2012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数据,以30个省级区域为地区单元构建地区间产业融合网络,分析表明:在样本期间,中国的地区间产业融合网络格局处于动态演进中,在总体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也存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部分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产业融合水平有待提升;中国的地区间产业融合网络具有与地理位置相关的板块特征,地理因素对地区间产业融合具有重要影响。进一步运用QAP回归方法分析地区间产业融合水平变化对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区间产业融合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缩小。因此,应积极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地区间市场和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并通过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弱化地理因素对地区间产业融合的制约,进而提升地区间产业融合水平并优化其网络结构;在提高地区间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同时,也要积极缩小地区间资本积累、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以更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差异缩小。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金营 黄乾
通过将所有制变革因素引入我国生产函数模型 ,并利用 1990年和 2 0 0 1年两个时期我国 2 8个省市区的平板数据对模型进行估计检验 ,发现在我国近 10多年的经济发展中 ,制度变迁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一个显著的因素。同时 ,发现我国的制度变迁主要是物质资本增进型 ,而制度创新主要是围绕物质资本展开 ,而由于人力资本增进型制度创新的缺位 ,制约了人力资本效应的最大发挥。目前和将来制度创新的重点需要围绕人力资本增进型展开。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夏兴园 蔡玲
中国产业结构与“雁行合作”模式──中日经济技术合作格局的选择夏兴园,蔡玲(中南财经大学)中日经济合作属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合作的类型。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认为,这种类型的合作是产业或部门之间分工的结果。现代新型国际分工理论认为,这种类型的合作是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罗正英 陶凌云
地区经济的差异与差距是有显著区别的。地区差异的经济学涵义即地区经济的比较优势 ,差距与地区经济的分工格局有关 ,而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又是以地区经济的合理分工为前提 ,故可以得出扩大差异是可以缩小差距 ,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结论。
关键词:
差异 差距 比较优势 协调发展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高兴 翟柯宇
虽然远程交流技术快速发展,但现有研究表明专利发明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信息的地理邻近。以中国1992-2009年的1 331个新能源发明专利为研究对象,运用Jung Wonn,Jaffe等的实验设计方法,研究了专利引证的地理邻近是否会随时间递进而增大。结果表明,个人、大学、公司及其它种类发明专利引证的地理邻近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增大,而政府受到的影响较小。另外,由于区域城市分属不同省份,因此并不能证明区域专利引证的地理邻近也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增大。
关键词:
地理邻近 专利引证 新能源技术 知识产权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江静 刘志彪
本文基于国际分工深化视角分析服务产业转移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通过模型分析和实证研究均表明,在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的双重治理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进行服务产业转移,将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服务部门配置在中国沿海地区,而将制造和加工部门设在中国内陆地区。这种配置利用国内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延伸和拓展产业价值链,带动了内陆地区融入全球化,缩小了中国地区收入差距。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翼鸥 谷人旭 马双
技术转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城市作为多种要素流动的中心,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状况,是城市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对技术转移的机理进行探讨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论文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2000—2015年的专利转移数据,借助Gephi、ArcGIS和Stata等工具,对中国技术转移网络的主体结构、分部类模式及其空间特征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①就技术转移网络的主体而言,虽然民营企业和高校的地位不断攀升,但多数联系建立在高校、科研院所与其衍生企业之间,说明网络整体连通性较低,溢出效应微弱;②从分部类专利转移数据来看,对创新能力要求较高的知识往往在相对较少的地方产生,且其转移的空间尺度主要集中于城市内,说明中国城市间技术转移存在一定的地域阻隔;③对多维邻近性及其影响的回归分析表明,多数城市在建立创新联系时,更倾向与同一行政区内或地理、技术规模邻近的城市进行专利转移,即地理邻近、技术邻近、社会邻近对中国产学研合作网络的构架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长株潭地区经济增长与工业污染变迁的实证研究
市场邻近、工资差异与区域均衡发展——基于新经济地理理论和CHIP数据的实证分析
我国地区经济差异的实证研究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的空间不平衡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
地理邻近、认知邻近对省际边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对中三角、长三角省际边界区域的实证
东亚地区生产者服务贸易结构变迁研究——基于“雁阵”模式的实证分析
多维邻近下新型城镇化的时空分异特征和驱动机制——以长江经济带为实证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研究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空间邻近效应与价值链关联构建:基于中国与亚太国家的实证分析
“深港”空间紧邻如何影响深圳经济制度变迁——以深圳土地管理制度变迁为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