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16)
- 2023(9862)
- 2022(8439)
- 2021(8145)
- 2020(7004)
- 2019(16379)
- 2018(16177)
- 2017(30855)
- 2016(16983)
- 2015(20020)
- 2014(20276)
- 2013(20369)
- 2012(19640)
- 2011(17780)
- 2010(18042)
- 2009(17066)
- 2008(17500)
- 2007(16064)
- 2006(14050)
- 2005(13082)
- 学科
- 济(77182)
- 经济(77105)
- 管理(49462)
- 业(48892)
- 企(38738)
- 企业(38738)
- 方法(35932)
- 数学(31880)
- 数学方法(31492)
- 中国(23077)
- 农(21565)
- 财(18937)
- 贸(17708)
- 贸易(17701)
- 易(17301)
- 学(16074)
- 制(15621)
- 技术(15234)
- 业经(14583)
- 农业(13987)
- 银(12838)
- 银行(12805)
- 地方(12588)
- 行(12241)
- 融(11790)
- 金融(11788)
- 和(11242)
- 务(11059)
- 财务(11020)
- 财务管理(10980)
- 机构
- 大学(263336)
- 学院(259391)
- 济(114300)
- 经济(111983)
- 管理(95684)
- 研究(95010)
- 理学(81036)
- 理学院(80082)
- 管理学(78706)
- 管理学院(78209)
- 中国(74403)
- 京(57532)
- 科学(57072)
- 财(51481)
- 所(50082)
- 农(46024)
- 研究所(45168)
- 中心(43476)
- 财经(40670)
- 江(39592)
- 业大(37864)
- 北京(37558)
- 经(36900)
- 经济学(36368)
- 农业(36296)
- 范(34390)
- 师范(34069)
- 院(33052)
- 经济学院(32852)
- 州(31230)
- 基金
- 项目(162685)
- 科学(126860)
- 研究(118533)
- 基金(118365)
- 家(103873)
- 国家(103078)
- 科学基金(86215)
- 社会(75218)
- 社会科(71256)
- 社会科学(71233)
- 基金项目(61393)
- 省(60785)
- 教育(54665)
- 自然(54334)
- 自然科(53094)
- 自然科学(53076)
- 划(52409)
- 自然科学基金(52146)
- 资助(50395)
- 编号(47090)
- 成果(40059)
- 部(37842)
- 重点(37293)
- 发(35275)
- 创(33424)
- 课题(33085)
- 教育部(32172)
- 国家社会(31937)
- 创新(31498)
- 中国(31471)
- 期刊
- 济(127761)
- 经济(127761)
- 研究(80896)
- 中国(53800)
- 学报(42413)
- 农(42403)
- 财(40599)
- 科学(38876)
- 管理(35101)
- 大学(31726)
- 学学(29577)
- 农业(28762)
- 教育(28080)
- 融(25220)
- 金融(25220)
- 技术(24538)
- 财经(21183)
- 经济研究(20775)
- 经(18391)
- 业经(18306)
- 问题(17655)
- 贸(17223)
- 业(16237)
- 技术经济(15432)
- 国际(15040)
- 世界(14541)
- 统计(13136)
- 图书(12771)
- 版(12718)
- 理论(12279)
共检索到4024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孙赵勇 杨水利
中国技术引进已达到一定的规模,但仍存在忽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由于缺乏风险分担机制,引进技术时,企业倾向于引进成套设备,加上技术出口国对出口技术的限制政策,导致通过技术引进难以得到核心与关键技术,且由于科研机构与企业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普遍存在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不足。要改变这种不合理的技术引进结构,必须完善资本市场,建立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的风险分担机制和科研机构与企业技术合作机制,并重视引进技术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加强技术的情报交流。
关键词:
技术引进 专有技术 专利技术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郝瑞明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本文主要针对国际技术贸易的新形势 ,分析了我国技术引进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并且以此为参照 ,结合我国所面临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情况 ,提出了我国技术引进的对策
关键词:
技术引进 问题 对策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施炳发
本文对我国高技术引进中的信息利用问题进行讨论,旨在使情报信息工作对我国高技术引进起到应有的参谋作用。高技术的引进与信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高技术转让本身就是一种信息流动,即让信息通过一定的渠道,以一定的方式从转让方流入引进方。高技术引进是一个复杂的连续过程,其中包括引进技术项目的选择、引进方式的选择、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以及引进技术政策的制定等。围绕着这一过程,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技术信息和经济信息。掌握这些信息,分析利用这些信息,是高技术引进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论文的第三章,详细分析了高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许江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技术进步获得了长足进展。而取得这一成就的主要原因在于,自1980年以来,国家在制定经济增长政策时,把技术进步摆在了重要的地位,并明确地提出了技术改造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技术改造的途径包括:新技术和新发明的使用、国内企业间技术的转移和从国外引进技术,其中从国外引进技术是整个技术改造的最主要办法。可以说,中国开放政策的巨大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大规模的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胡睿宪 陈余富
当前,我国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入世将为我国的技术引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制定正确的技术引进战略和政策,建设好基础设施,完善技术创新系统,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积极推动国际技术合作,以有效引进技术,加快技术创新。
关键词:
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政府 技术引进 作用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夏家宏
一、我国技术引进工作历史的简短回顾本文把我国的技术引进历史分成四个阶段:建国初期的技术引进(1952~1959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技术引进(1962~1965年);70年代的技术引进(1972~1979年);经济改革与开放时期的技术引进(1980年至今)。文中运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对我国的技术引进历史作了较为客观的描述和评价。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夏江海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许多国家都开展了不同内容不同方式的技术引进,有的国家取得了很大成就,迅速发展了本国经济,增强了技术实力,如日本、巴西、南朝鲜等。但许多国家花费了高昂的代价引进工业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并没有发挥良好效果,反而往往因重复引进导致生产能力过剩,或与国内产业不配套使引进技术设备大量闲置浪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邱陵
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则主要来源于国内自主开发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要使技术引进成为摆脱目前经济困境的手段和经济长期有效发展的源泉,就不仅要正确理解技术引进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而且还要深入研究技术引进的运行规律。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司春林
当今世界,国家或地区之间技术转移日益频繁,规模日益扩大。对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国外技术,已成为实现工业化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各种途径引进国外技术,并加以吸收,消化以至改进,目的也是为了摆脱许多产业技术落后的状况,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但是,同样是引进和利用国外技术,情况都可能各有不同。造成不同效果的某些原因,可以结合技术转移与学习过程来加以分析。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敏
1979年以来,技术引进工作作为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内容,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从1979年到1985年上半年,我国除了用外资出口换汇购进价值若干亿美元的技术设备外,还对外签订了200多亿美元的使用外资协议(不包括用于支付1978年进口22项成套设备而向境外银行借用的现汇75.6亿美元),其中借用贷款101.4亿美元,吸收直接投资107.6亿美元。整个技术引进工作从整体上来说是健康的、有效的。为把今后的技术引进工作做好,根据这几年的经验和教训,有几个问题值得提出研究,以引起我们的重视。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杨文进
成熟技术对其开发国和引进国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在技术开发国,技术的开发到成熟经历的时间一般较长,与此相联系的产品的投放到更新换代也会经历一个较平稳的发展过程,因而不会引起经济的较大波动,在技术引进国,成熟技术产品的生产和需求,往往会发生剧烈波动,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为了搞好我国的成熟技术的引进工作,必须在充分认识其后果的基础上,切实加强成熟技术引进的可行性研究和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林子华 梁锡康 陈洁 张群孝 周国钧
技术引进是一项复杂的、涉及面广、技术性强的管理过程。技术引进项目可包括技术、设备、仪器和机器等。一般技术引进程序包括申请审批、筹集资金、技术论证和可行性评价等。经济效益是技术引进论证的重要原则之一。目前采用的方法不少,如费用效率、投资回收期法、寿命周期费用换算法、受益指数评价法和线性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田济民 王必达
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引进上,存在着来自自身和技术输出国两个方面的障碍。针对这一问题,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引进上加强宏观管理和政府干预,应从本国实际出发,以引进“适用技术”为宜,并要注重反求研究,应搞好技术人力资源的开发,促进资本形成。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林柏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对中国技术引进的目的、方式、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动力、能力和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各阶段宏观经济工作质量、技术创新体系的变动使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的成效呈现阶段性差异;计划经济体制对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产生了双刃剑的作用;这些与国际关系等非经济因素交织在一起使1949—1978年中国工业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呈现出不同寻常的特点。
关键词:
技术引进 技术创新 成效 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