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90)
2023(5283)
2022(4309)
2021(4089)
2020(3341)
2019(7732)
2018(7470)
2017(13724)
2016(7024)
2015(8331)
2014(8068)
2013(8149)
2012(7881)
2011(7301)
2010(7082)
2009(6484)
2008(6373)
2007(5493)
2006(4845)
2005(4540)
作者
(20669)
(17439)
(17379)
(16672)
(11172)
(8240)
(7768)
(6889)
(6637)
(6185)
(6022)
(5756)
(5701)
(5623)
(5618)
(5426)
(5289)
(5074)
(5039)
(4598)
(4464)
(4202)
(4155)
(3953)
(3912)
(3845)
(3797)
(3603)
(3543)
(3435)
学科
(38286)
经济(38260)
(20893)
管理(20680)
方法(18239)
数学(16734)
数学方法(16644)
(15898)
企业(15898)
中国(13793)
技术(11633)
(10350)
贸易(10345)
(10241)
(8504)
技术管理(6602)
(6600)
(6276)
(5967)
业经(5966)
(5924)
关系(5828)
农业(5745)
环境(5741)
(5711)
银行(5704)
(5610)
(5486)
金融(5486)
(5174)
机构
大学(113146)
学院(109574)
(60018)
经济(59357)
研究(44741)
管理(41846)
理学(36037)
理学院(35660)
管理学(35281)
管理学院(35069)
中国(35043)
(24822)
科学(23790)
(23386)
(22184)
经济学(20781)
研究所(20382)
财经(19549)
中心(19084)
经济学院(18859)
(18194)
北京(16534)
(15680)
(15504)
财经大学(14764)
科学院(13932)
(13818)
业大(13689)
(13337)
师范(13248)
基金
项目(74118)
科学(60261)
基金(57978)
研究(54466)
(51265)
国家(50993)
科学基金(43350)
社会(38876)
社会科(37256)
社会科学(37251)
基金项目(29255)
自然(25565)
自然科(25052)
自然科学(25047)
自然科学基金(24664)
资助(24491)
教育(24273)
(24214)
(21828)
(18916)
中国(18685)
国家社会(18622)
编号(18620)
重点(17200)
教育部(16551)
(16422)
(15916)
创新(15225)
人文(15132)
成果(15081)
期刊
(58829)
经济(58829)
研究(37414)
中国(22089)
科学(16464)
管理(16044)
(15755)
学报(15002)
(13300)
大学(11892)
技术(11505)
经济研究(11465)
学学(11184)
财经(10292)
统计(9989)
农业(9941)
(9901)
(9370)
金融(9370)
世界(9297)
国际(9155)
(9082)
教育(8727)
技术经济(8141)
(8132)
问题(8110)
决策(7209)
(6830)
业经(6159)
科技(5929)
共检索到1680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柳剑平  龚兆鋆  程时雄  
文章利用中国各省1998—2012年的面板数据,从省际、东中西部和八大经济区域三个维度用测度不平衡的相对指标基尼系数、Theil-L指数和Theil-T指数测度了中国技术不平衡,并同时运用Theil指数组群分解方法,从东中西部和八大经济区域两个维度对中国技术不平衡进行分解。测度和分解结果表明:中国技术不平衡发展现状较为合理,从动态角度来看,中国技术不平衡在过去16年间呈现出下降趋势。整体技术不平衡主要由区域内差异所造成,区域间差异贡献较小,八大经济区域间技术不平衡程度较东中西部间技术不平衡程度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柳剑平  龚兆鋆  程时雄  
文章利用中国各省1998—2012年的面板数据,从省际、东中西部和八大经济区域三个维度用测度不平衡的相对指标基尼系数、Theil-L指数和Theil-T指数测度了中国技术不平衡,并同时运用Theil指数组群分解方法,从东中西部和八大经济区域两个维度对中国技术不平衡进行分解。测度和分解结果表明:中国技术不平衡发展现状较为合理,从动态角度来看,中国技术不平衡在过去16年间呈现出下降趋势。整体技术不平衡主要由区域内差异所造成,区域间差异贡献较小,八大经济区域间技术不平衡程度较东中西部间技术不平衡程度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程时雄  董籽珍  代兰垒  龚兆鋆  
文章使用中国2000—201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基尼系数、Theil-L指数和Theil-T指数三个测度不平衡的指标,对中国各省份(除西藏和港澳台地区)东、中、西部,八大经济区域的创新效率不平衡程度进行了测度,然后利用Theil指数组群分解方法对中国创新效率不平衡进行了分解。测度和分解结果表明:中国各省份之间创新效率不平衡程度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动特征,离创新效率的平衡发展还有一定差距。通过东、中、西部和八大经济区域的对比可以看出,东、中、西部间的创新效率不平衡主要是由于区域内不平衡造成的,但是八大经济区域间的创新效率不平衡主要是由区域间创新效率不平衡造成的。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研  洪俊杰  
研究目标:从消费结构的视角分别探究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的不平衡程度及其来源,并对消费潜力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采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的二重分解法对2001~2019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的不平衡程度进行测度,以八大经济区为空间划分方式,以八大类消费支出作为分类消费项目,对消费不平衡进行空间和分类消费项目分解,进而采用HP滤波的方法探究居民实际消费支出和潜在消费支出之间的差距。研究发现:以2013年为分界点,我国消费不平衡经历了从农村大于城镇向城镇大于农村的转变。区域间消费不平衡是总体不平衡的主要来源,农村居民表现更为显著。食品支出是影响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不平衡的首要因素,2013年之后城镇居民消费不平衡主要来源于居住支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总的不平衡变化、区域内和区域间不平衡变化中集中效应占主导作用。近年来大部分省份的人均消费支出缺口变动幅度相对变小,城镇居民潜在消费偏离实际消费的程度要小于农村居民。研究创新:采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的二重分解法分别对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的不平衡程度进行测度,并对其进行空间和结构分解分析差异来源,进而采用HP滤波的方法分析消费潜力。研究价值:有利于明确各地区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的不平衡程度及其来源,为缩小区域消费差距提供有益的借鉴及参考。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山   刘文斐   余东华  
探究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对于推动区域经济提质增效、促进中国制造业公平且有质量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新发展理念为理论依据,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剖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涵义与辩证关系的基础上,采用熵权法对2008—2020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运用加权Dagum基尼系数和分位数标准化方法,从空间和结构双重视角考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程度,并通过方差分解和计算子维度贡献率的方法探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来源。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呈现出“东高、中平、西低”的空间格局和“南强北弱”的分布特征;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平衡程度趋于上升,中部地区不平衡程度相对较低,与东部地区相关联的区域间不平衡程度均较高,开放和创新发展差距是导致中国及各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充分程度有所提高,东部地区不充分程度相对较低,开放和创新发展不足是导致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充分的主要因素。结论表明,缓解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从地区和结构视角双管齐下,推进制造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制造业创新发展联动机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卫  薛彩霞  朱瑞祥  郭康权  
采用1991—2010年中国大陆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根据基尼系数的基本原理从农机装备的总量、结构和效益三方面对农机装备水平的区域不平衡性进行综合测算。结果显示:1991—2010年农机装备水平综合基尼系数呈现波动之中下降的趋势;农机装备总量和农机效益的基尼系数呈现倒"U"型的变化趋势;而反映农机装备结构不平衡的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基尼系数呈现"U"型的变化趋势,小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基尼系数则呈现下降趋势;经济发展水平、农机研发和推广政策、自然地理条件、种植制度、土地经营规模是影响农机装备水平地区差距的主要因素。因此,应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条件、自然禀赋、耕作制度,采取相应的技术路线和政策措施,推进不同地区农业机械化协调发展,在主攻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同时还应协调发展非粮食主产区的高效特色农业机械化,增强南方稻区和山地丘陵地区农业机械的研发力度和普及力度。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邹克  郑石明  
随着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高等教育需要的不断增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综合测度研究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前瞻性课题。本文选择2005-2017年的省级数据,构建基于规模、公平与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标准化方法与威廉逊系数方法进行了统计测度,结果显示:我国高等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程度有较大改善,不平衡问题改善明显大于不充分问题改善,但区域发展不平衡仍是高等教育不充分发展的主要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高等教育的不充分发展的结构异质性加大;高等教育质量的区域不平衡逐步演变为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最核心问题。本文对高等教育发展改革与政策制定提供了一定的思路与启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圣云  姜婧  
研究目标:分析1995~2016年中国八大区域人类发展指数空间差异演变及其结构分解。研究方法:使用基尼系数和泰尔系数刻画中国人类发展指数空间差异演进过程,采用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和主成分法分析空间差异的来源构成及其变化,应用Kaya恒等式扩展和LMDI因素分解识别我国人类发展指数变化的驱动效应。研究发现:中国人类发展指数明显提高,人类发展指数的地区差异稳步减小,八大区域之间人类发展指数差异决定了中国人类发展指数总体区域差异的走向。收入指数差异的缩小是我国人类发展指数区域差异趋于缩小的主要原因。我国人类发展指数的变化由经济效应和技术效应双轮驱动,生态效率效应和社会效应对我国人类发展指数提高有抑制作用。研究创新:基于八大区域视角,揭示中国人类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变化特征及其动因。研究价值:刻画中国人类发展指数区域差异的演变过程,分析其来源及变化,为缩小我国区域间人类发展水平差距,促进人类发展水平空间均衡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姚书杰  
分工发展的不平衡性通过技术进步效应与资源转移效应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影响机制各不相同,市场条件下分工发展的不平衡在企业之间具有自增强性,而在企业内部则具有自减弱性。分工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与物流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之间存在互相影响和相互转化的关系:社会物流硬技术发展是分工对社会协作瓶颈的突破,企业物流硬技术的发展是企业内部分工深化使然,而物流软技术发展则是企业内部协作与协调制约企业内部分工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余永定  
全球经济不平衡,简单来说是指当前全球经济中美国的大量经常性项目逆差和中国、日本、俄罗斯和其他石油生产国的大量经常项目顺差。2006年全球不平衡在进一步恶化。按世界银行的估计,2006年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为8690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0%。经常项目顺差主要存在于中国、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祁飞  
比较优势和新经济地理共同决定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导致区域不平衡发展。文章的目的在于从经验上分离导致区域不平衡的这两种因素,通过构建一个融合比较优势区域特征和新经济地理行业特征的模型,利用中国9个制造业部门,2006~2012年的面板数据,估计了这两种因素对中国区域产出的作用。研究发现,区域要素禀赋和地理位置上的比较优势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制造业区位,比较优势的"第一性"特征引起的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是导致区域不平衡发展的关键因素,而NEG模型关于规模经济、产业纵向联系、最终品产出份额等变量对于中国制造业区位并无显著影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徐生霞  刘强  陆小莉  
本文在给出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指数的基础上,探索性地将修正后的人口加权变异系数法用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测度,克服了组内组间重叠误差影响估计效果、空间与来源分析不能有机结合的问题;创新性地将门限回归模型运用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对区域发展不平衡影响的测度中,将单一线性测度方法拓展到非线性领域,使测度结果更具适应性和有效性;提出将门限变量用合成指数构建、用逆合成指数分解的方法,用逆熵权法进一步细化影响变异系数的领域因素,使区域发展不平衡成因的分析更具全面性和具体性。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四个维度测度区域发展不平衡综合指数的门限变量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程度的减小具有促进作用,不同的门限取值区间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非线性特征;经济发展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非线性门限效应来源于人均GDP,但是作用较小;生态环境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非线性门限效应来源于资源禀赋、环境治理、能源消耗等,且资源禀赋的影响作用最为显著。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覃成林  张华  张技辉  
本文使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分析了2001—2009年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变化过程,并运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二重分解法,在一个系统的框架内解析导致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变化的空间原因和产业原因,以及二者的耦合作用。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程度以2004年为转折点呈现出先持续较快上升,后平稳缓慢下降的变化过程。影响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最主要原因是四大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其次是四大区域内发展不平衡,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四大区域间的产业发展差异大于其各自内部的产业发展差异。就产业而言,工业对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影响最大,其次是其他服务业和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影响在增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青  金春  
研究目标:测度和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程度。研究方法:采用因子分析法、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研究发现:各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显著的不平衡性,虽然处于相对合理的范围之内,尚未超越警戒线,但是存在产生不平衡发展的风险;随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逐步落地,各城市群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状况有所缓解。研究创新:以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八个典型城市群作为研究的基本空间单元,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问题进行定量研究。研究价值: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褚翠翠   佟孟华   李洋  
文章基于中心—外围模型的人口加权变异系数二重分解法对2011—2019年中国23个省域的数字金融不平衡进行测度和分解,揭示其空间和结构来源,并进一步考察了数字金融不平衡及其分解项的经济效应。研究发现:(1)样本期内,大多数省域数字金融不平衡程度呈波动性下降趋势,但近年出现一定的反弹趋势;(2)中心和外围区域间的数字金融不平衡是各省域数字金融不平衡的主要空间来源,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不平衡是其主要结构来源,集中效应是导致历年数字金融不平衡变化的主要原因;(3)数字金融不平衡及其分解项对经济增长具有先促进后抑制的非线性效应。研究丰富了关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探讨,有利于明确各省域数字金融不平衡的程度、空间来源、结构来源以及经济增长效应,为进一步促进省域数字金融均衡发展提供借鉴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