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33)
- 2023(10156)
- 2022(8663)
- 2021(8491)
- 2020(7022)
- 2019(16569)
- 2018(16337)
- 2017(31842)
- 2016(17054)
- 2015(19472)
- 2014(19280)
- 2013(19067)
- 2012(17659)
- 2011(16267)
- 2010(16404)
- 2009(15321)
- 2008(14883)
- 2007(13075)
- 2006(11718)
- 2005(10605)
- 学科
- 济(77634)
- 经济(77572)
- 业(46099)
- 管理(45780)
- 企(35826)
- 企业(35826)
- 方法(34950)
- 数学(31780)
- 数学方法(31221)
- 中国(22973)
- 农(22083)
- 贸(17069)
- 贸易(17060)
- 易(16729)
- 财(16030)
- 业经(15908)
- 农业(14333)
- 制(14218)
- 地方(14044)
- 学(12705)
- 策(12705)
- 银(11862)
- 银行(11838)
- 行(11453)
- 产业(11351)
- 技术(11257)
- 环境(10857)
- 融(10737)
- 金融(10734)
- 理论(10696)
- 机构
- 学院(244840)
- 大学(243032)
- 济(113424)
- 经济(111518)
- 管理(96006)
- 研究(87227)
- 理学(82730)
- 理学院(81873)
- 管理学(80411)
- 管理学院(79973)
- 中国(68529)
- 京(51840)
- 科学(49617)
- 财(49413)
- 所(43354)
- 研究所(39362)
- 财经(39059)
- 中心(38808)
- 经济学(35826)
- 农(35742)
- 经(35713)
- 江(35138)
- 北京(33567)
- 经济学院(32203)
- 业大(32002)
- 院(31579)
- 范(30970)
- 师范(30740)
- 财经大学(28978)
- 州(27944)
- 基金
- 项目(161083)
- 科学(129093)
- 研究(119601)
- 基金(119231)
- 家(103473)
- 国家(102715)
- 科学基金(88581)
- 社会(77886)
- 社会科(74164)
- 社会科学(74151)
- 基金项目(61106)
- 省(60212)
- 自然(56027)
- 教育(54934)
- 自然科(54786)
- 自然科学(54778)
- 自然科学基金(53819)
- 划(51615)
- 资助(51335)
- 编号(47675)
- 成果(38657)
- 部(37130)
- 重点(36470)
- 发(36025)
- 课题(33629)
- 创(33529)
- 国家社会(33002)
- 教育部(32202)
- 创新(31414)
- 中国(31244)
- 期刊
- 济(123614)
- 经济(123614)
- 研究(76219)
- 中国(47907)
- 管理(37250)
- 财(35269)
- 科学(33599)
- 农(33023)
- 学报(31781)
- 教育(25460)
- 大学(25261)
- 融(24214)
- 金融(24214)
- 学学(23781)
- 农业(22875)
- 技术(22832)
- 经济研究(21645)
- 财经(19655)
- 业经(19472)
- 经(17182)
- 问题(16145)
- 贸(15432)
- 统计(14365)
- 国际(14124)
- 世界(13590)
- 技术经济(13304)
- 策(13005)
- 业(12838)
- 决策(11722)
- 资源(11182)
共检索到3690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张健敏 葛顺奇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产品内国际分工与服务外包为特征的国际产业转移对经济活动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国经济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严峻的结构性问题。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模式需要根据中国自身的结构性特点做出调整,由单纯的强调产业承接转向产业承接、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的政策目标组合。这种变化也要求形成组合式的政策环境与之适应,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
产业转移 政策选择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曹慧平
发展中国家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时一般可以采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外包两种方式。本文以中国和印度为例,分析了两个发展中大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主要采用的方式及特点。深入分析了只专注于一种方式和一个行业的发展,都很难突破经济发展瓶颈,产业升级困难。因此,各个国家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做到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发展服务外包的同步发展,同时要调整产业结构,注重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均衡发展,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使制造业和服务业形成良性互动,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迈进,提升发展中国家在价值链中的位置。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蒋国政 张毅 黄小勇
本文以商务部认定的湖南、江西省四个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为样本,对比分析要素禀赋、政策支持和金融资源配置的异同及其影响,在总结归纳各自承接模式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精品园区+核心企业+直接融资+金融助推"的较优模式,认为政策支持是影响承接产业转移的直接因素;要素禀赋的影响力有弱化趋势;金融资源配置是影响承接力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因素;对待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产业转移企业,承接的工作重点应各有侧重。因此,承接产业转移要与"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方向一致,注重与本地的产业互补相结合,并需要金融部门的主动参与和服务创新。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朱涛 邹双
为研究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其适合模式,文章采取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我国2000-2011年间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现状进行分析,其次对产业转移的主要模式即集群转入模式的内在机理进行理论分析。研究表明中西部地区仅小规模承接了东部地区的边际产业,文章提出中西部地区应以集群优势吸引东部地区大规模产业转移,以及选择关联产业进行产业转移等建议。
关键词:
产业转移 集群转入 整体转入 承接模式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彭国川
在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背景下,重庆必须有效承接国际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以产业转移促进城乡产业统筹发展。要引导各地区承接不同梯度和类型的产业转移,形成城乡统筹的产业体系;要加快产业发展和升级,增强大城市带大农村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并推动大量的传统工业逐步向主城以外的区域转移。承接模式主要有要素注入式的直接投资模式、企业内部一体化模式、企业虚拟一体化模式以及"产业转移园区"模式。
关键词:
产业转移 城乡统筹 产业升级 重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贺清云 蒋菁 何海兵
承接产业是加速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如何科学选择承接产业是中部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在总结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现状的基础上,运用产业区域聚集指数分析得出东部5省1市具有转移趋势的产业、运用产业梯度系数分析得出中部各省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最后根据各省产业资源特征和承接条件,确定出中部各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点行业。
关键词:
中部地区 产业转移 优势产业 行业选择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韩文琰
天津产业梯度与产业关联度的定量分析与对天津产业承接基础的定性考察,发现天津应在批发、医疗、教育、金融、石油化工以及贸易总部与分支方面积极承接。但具体承接中会面临承接的成本与风险问题、路径与创新问题、资源整合问题以及金融发展问题,故此天津应该立足自身的资源基础,通过重点企业的选择、科技创新的支持与鼓励、信息共享平台与机制的建立、制度与机制的健全、金融效率的提高等实现产业的顺利承接,从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分享规划红利。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韩文琰
天津产业梯度与产业关联度的定量分析与对天津产业承接基础的定性考察,发现天津应在批发、医疗、教育、金融、石油化工以及贸易总部与分支方面积极承接。但具体承接中会面临承接的成本与风险问题、路径与创新问题、资源整合问题以及金融发展问题,故此天津应该立足自身的资源基础,通过重点企业的选择、科技创新的支持与鼓励、信息共享平台与机制的建立、制度与机制的健全、金融效率的提高等实现产业的顺利承接,从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分享规划红利。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赵坚
西部地区主动承接产业转移选择包括产业类型和产业转移时机两个方面,其中产业转移时机选择研究更显重要。影响产业转移时机选择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周期及阶段、产品和产业的生命周期及阶段、产业优化时期和资源有效配置最佳期。其约束条件有5个:一是产业结构平稳发展阶段;二是产业收缩期;三是产业政策实施时点;四是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稳定期;五是非资源有效配置最佳期。应对策略是:(1)产业转移时机选择组合策略;(2)产业转移时机选择差异化策略;(3)产业转移时机选择优选化策略。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冯超
在沿海和内地要素禀赋的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的前提下,通过产业转移建立沿海和内地之间"营销-制造"、"研发-制造"和"高端-低端制造"等类型的区域分工模式,完全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的双赢分工模式。降低企业迁移和运营的成本、为企业在承接地扩张积极创造条件,对促进区域合理分工模式的形成非常重要。
关键词:
区域冲突 产业转移 产业链分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韦鸿 王凯 陈凡
文章利用湖北省15个地级市2003—2017年面板数据,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荆州、荆门、仙桃、潜江、天门)作为处理组(受到政策冲击),以湖北省内其他10个地级市作为对照组,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价湖北省荆州市国家级承接产业示范区政策的经济效应。结果表明,湖北省荆州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不显著。进一步分析显示,示范区政策未能有效改善区域人力资本水平、优化政府支出结构、改善储蓄水平,同时未能够改善固定资产投资格局、外商直接投资水平。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汪大海 谢海瑛
作为我国民间组织中社会团体的一个分支,学术团体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剖析了我国学术团体目前所处的困境及其特有的优势,明确了学术团体的性质和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位;分析了学术团体的管理体制;构建了学术团体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三种主要方式:法律规范方式,委托-代理方式,合作方式;提出了学术团体提升承接政府转移的社会职能的能力及其量化评价方式的构想。
关键词:
民间组织 学术团体 社会职能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伟 王韶华
本文将承接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纳入承接地产业间投入产出体系,确定承接产业与本土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进而推导整体迁移模式下,承接产业与本土间融合互动关系式,并运用情景分析方法,模拟承接各产业后河北省本土产业以及所承接产业在不同时间的规模扩张情况。结果显示:短期内,承接不同产业会给河北省产业结构带来不同的变化,但是各产业规模变动不会因情景设定的不同而不同。综合来看,受产业转移影响河北省制造业规模扩张最大,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居民服务业规模扩张较小;中期来看,通过选择不同承接产业调整河北产业结构的作用减弱,但同一承接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作用增强,且各产业产出规模变动在不同情景下存在差异;长期来看,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有利于河北省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较基准情景而言,当前的投资消费政策虽然能够促进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扩张作用的有效发挥,但是其促进河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作用更为微弱。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郭丽娟 邹洋
成渝经济区是引领我国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重点经济区,过去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是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区。长期以来,以边际产业和梯度转移为主的产业承接模式使该地区陷入了产业升级梯度陷阱,产业承接中的规划缺失和引导失效又加剧了经济区内部空间不均衡。为此,本文基于经济区产业升级和空间均衡视角,兼顾经济区整体性和内部差异性,探讨了成渝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几种可行模式,即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转移模式、产业链式承接产业转移模式、跨区域协同创新模式和经济区内部空间差异化承接模式,以期对以成渝经济区为代表的中西部重点经济区和欠发达区域有效承接产业转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蒋满元
生产要素流动是区际产业转移的推动器,而此其中资金的流动和投资又是实现产业转移目标和提升产业转移绩效的关键。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也表明,金融产业转移既是产业转移的重要领域,而且往往又是其中的先行领域,因此现阶段在承接区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大力发展金融产业、积极构建有效的地方系统性的金融政策体系以及制定和实施有效的金融倾斜政策,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