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16)
2023(11105)
2022(9770)
2021(9480)
2020(7877)
2019(18634)
2018(18454)
2017(35555)
2016(19163)
2015(21909)
2014(21742)
2013(21712)
2012(19962)
2011(18185)
2010(17734)
2009(16155)
2008(15440)
2007(13069)
2006(11277)
2005(9905)
作者
(54336)
(45172)
(44582)
(42640)
(28823)
(21500)
(20307)
(17930)
(17298)
(15975)
(15449)
(15235)
(14324)
(14124)
(13855)
(13727)
(13404)
(13282)
(12873)
(12693)
(11114)
(11065)
(10664)
(10164)
(9994)
(9971)
(9840)
(9839)
(8956)
(8919)
学科
(78305)
经济(78221)
管理(52118)
(49489)
(39924)
企业(39924)
方法(37635)
数学(33143)
数学方法(32837)
中国(22735)
(21037)
(17355)
(16356)
贸易(16348)
(16272)
业经(16197)
(15971)
地方(14399)
农业(13905)
(13294)
(12621)
环境(12351)
理论(11707)
技术(11588)
(11375)
银行(11343)
(10877)
(10849)
金融(10847)
(10599)
机构
大学(273674)
学院(268758)
(113055)
经济(110895)
管理(109884)
理学(95897)
理学院(94837)
研究(93850)
管理学(93415)
管理学院(92932)
中国(70473)
(59108)
科学(57035)
(47747)
(46329)
研究所(42709)
中心(41923)
(41595)
业大(39600)
财经(39469)
北京(38006)
(36244)
(36085)
(35833)
师范(35565)
经济学(34307)
(33905)
农业(32503)
经济学院(31016)
财经大学(29650)
基金
项目(189991)
科学(149879)
研究(140646)
基金(139832)
(121694)
国家(120715)
科学基金(103406)
社会(89144)
社会科(84449)
社会科学(84427)
基金项目(74534)
(70487)
自然(66664)
自然科(65115)
自然科学(65100)
自然科学基金(63936)
教育(63733)
(60596)
资助(57980)
编号(56829)
成果(46487)
(43417)
重点(41968)
(40148)
(39141)
课题(38392)
教育部(37472)
国家社会(37046)
创新(36521)
科研(36225)
期刊
(117659)
经济(117659)
研究(81327)
中国(48203)
学报(41822)
科学(39734)
管理(38712)
(37583)
(33278)
大学(31705)
学学(29573)
教育(29256)
农业(26680)
技术(22030)
(21668)
金融(21668)
经济研究(19395)
财经(18764)
业经(17613)
(15990)
图书(15733)
问题(15605)
(14120)
理论(13704)
(13254)
科技(13019)
技术经济(13003)
世界(12926)
实践(12390)
(12390)
共检索到3860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刘鸿宇  曹阳  付继林  
通过实地调查和诱导法录制手语视频,收集真实的手语语料,对语料中手语动词进行词汇和句子层面的分析,发现隐喻机制广泛存在于手语动词中。从词汇层面看,手语抽象动词在构词时所采用的隐喻概念与听人存在一定共性。从句子层面看,聋人在不同语境下经常通过隐喻进行词义拓展,用具体的人体动作表达抽象概念。另外,由于象似性手势与抽象概念在语言使用上的不对应,以及聋人和听人在认知规律上因感官特点造成的认知差别,手语和有声语言在具体的隐喻形式与用法上,也存在语言个性差异。手语动词隐喻研究理论上可加深现有隐喻研究;教育实践上借助手语动词隐喻规律学习者可提高手语学习成效。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吴铃  李恒  
中国手语中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共有"上-下"、"前-后"和"左-右"三种类型的时间空间隐喻。分析表明,中国手语中的时间空间隐喻发生的理据性和动因与汉语大致相同,均符合认知语言学中提出的"体验性"观点。但也应同时看到,中国手语和汉语对某些时间空间隐喻的理解也存在差异,如前者缺乏"未来在后-过去在前"的隐喻表达,因此在对聋人进行汉语教学时,应当着重厘清两种语言的不同,以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聋人的汉语水平。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陈小红  
上海手语中的空间方向动词包括单向动词和多向动词两类。单向动词从语义上来讲只有一个方向,与其语义一致,单向动词的手形运动方向也只有一个。固定单向指的是单向动词的方向固定(或相对固定);灵活单向指的是单向动词的方向在使用中可以与其引用形式有较大的不同,但是这种变化不带来基本语义中特定方向义的改变。多向动词具有多个方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利用某种手形自由地向多个方向运动,或者以手指自由地指向多个方向,来表达动作的不同方向。单向动词和多向动词在语境中都可以作适当的方向调整。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傅敏  
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工具。中国手语在词汇层面存在大量的隐喻,其中人体隐喻概念投射路径主要有"头"、"心"和"手"等。通过分析中国手语和汉语中与人体(头、心、手)相关的词汇隐喻,具体考察手语和汉语中人体隐喻的投射范围、共性和个性及其产生差异的原因,从而有力地证明隐喻是聋人认知世界和形成概念的重要工具,并了解聋人和听人认知策略的差异。同时,掌握手语的隐喻规律,也可以使听人的手语学习更加有章可寻。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李恒  吴铃  
本文在梳理分析手语情态动词定义和分类,以及相关实例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情态动词的产生和演变主要有两条语法化路径:一是从手语中某个自主实词转变为稳固的情态标记;二是从手势进入手语系统。本文还初步分析了中国手语中表示可能性的两个词语,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手语情态动词同样遵循上述两条路径。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江桂英  李恒  
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是研究手语本质及其认知机制的重要途径。通过剖析有声语言和手语中隐喻表达的异同,揭示二者共同的神经基础,有利于阐明手语中隐喻表达的系统性与独特性。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倪兰  
中国手语的规范化工作需要建立在对各地聋人使用手语的调查基础之上,为此笔者在上海地区对手语动词的使用进行了调查。本文简述了此次调查的目的和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大致的梳理,比较了自然手势和手势汉语,各地手语及《中国手语》中的部分动词,分析了与手势动词相关的语法结构问题,并根据上海手语动词的调查结果对手语规范化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银平  
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的。对空间维度词"长、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投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英汉空间维度词"长、短"的隐喻投射主要集中在时间域、声音域、评价域以及程度域。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刘鸿宇  
对上海手语动词的体标记和体语法范畴进行考察,发现与有声语言相比,手语体标记手段主要借助停顿、重复、动作路径、具语法化倾向表完结义的附缀,以及非手控特征等手段,来标记不同体意义。手语体标记具有象似性、空间性、同时性和序列性特征。手语体表达中手控和非手控体标记经常叠用,同类体标记可表达不同体意义。不同手语凸显的体范畴类别不同,手语体语法范畴、数量和方式有紧密交融。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纪燕  
隐喻是西方文学理论传统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文学基本问题之一。隐喻在认知和语言之外的被当代隐喻研究所忽略的文学层面的价值理应受到关注:作为一种艺术,文学是充满隐喻性的创作。作家的整个思维运作方式和创作过程都是隐喻性的。隐喻不再局限于语言层面的表现形式或修辞方式,而是作为一种人类的思维方式,成为一个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途径。文学意义的隐喻研究以认知隐喻研究为理论参照,并以自身的理论与之相互观照,而不仅仅是认知隐喻研究的补充。注重文学意义的隐喻研究,有利于促成相得益彰且均衡有序的隐喻理论发展态势。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立新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思维是在具体语境下进行的,离开了语境,隐喻也就无从辨别和理解,因此隐喻的识别与理解要在认知语用学的框架下借助语境来推导话语喻义。文章试图通过对会话含义与关联理论的分析以期对隐喻做出合理解读。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张吉生  赵蓓蓓  
文章运用音系学音位理论和特征赋值理论对中国手语的构词要素进行了音系学的分析。文章认为:中国手语的构词要素是由无意义的特征构成的,要素即"音位"。如其它人类语言一样,中国手语的音义关系既有任意性,又有相似性。文章认为,根据特征赋值理论,中国手语中的"书空"缺乏音系理据,因此从音系学讲没有充分的语言学资格。对中国手语的音系学分析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手语(包括各地方手语)是否具有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即音义之间的双层性和任意性。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江加宏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不仅是一个符号系统,而且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反映。文章以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为视角,对美国手语的转喻类型和转喻与隐喻以及象似性的概念互动进行初步探讨,从文化语境上探究转喻手语表达的概念空间映射,旨在拓宽聋人手语研究的语言学视野。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傅敏  
汉语成语是手语翻译的一个难点。本研究从认知隐喻的角度探讨成语的内在语言机制,以期拓展成语手语翻译的路径,提高手语翻译教学的效果。手语翻译实践中,译者要根据成语特点合理选择异化或归化策略,尽可能准确地传递成语信息。在汉语成语的手语翻译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成语语义,重视培养学生的手语隐喻思维,创设情境反复练习,结合文化教学等途径切实提高学生手语翻译的能力。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孙雨圻  陈穗清  张积家  
通过2个实验,考察听觉通道缺失和使用手语和对聋人时间空间隐喻的影响。实验1发现,聋人在动作水平上和视觉水平上都存在"左/过去,右/将来"的水平方向的时间空间隐喻:对表征过去的词或句子按左键反应和对表征将来的词或句子按右键反应的反应时更短;对表征过去的词或句子,呈现在左边错误率低,对表征将来的词或句子,呈现在右边错误率低。当材料呈现在右边时,出现呈现位置与反应方式的同侧优势效应。实验2发现,聋生无论在动作水平上还是在视觉水平上都不存在"上/过去,下/将来"的竖直方向的时间空间隐喻。整个研究表明,听觉通道缺失和使用手语并未影响聋生的时间的水平方向隐喻,却影响了时间的竖直方向隐喻的形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